-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5字
- 2021-04-07 17:38:17
第三節 國內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探索
一、國內線性文化遺產理論研究
國內對線性遺產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最初主要集中于對文化線路和遺產廊道的研究,之后加入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在CNKI學術期刊網上對線性遺產家族類型進行檢索,發現截至2016年6月,以“文化線路”關鍵詞篇名出現的文章約有135篇;以“遺產廊道”關鍵詞篇名出現的文章約有128篇;以“線性文化遺產”關鍵詞篇名出現的文章約有40篇,其余類型20余篇(暫忽略)。這些在歐洲、美國和中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稱謂有所不同,概念相近而又有差異的線性遺產的研究歷程共同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多是對其發展歷程、保護理念、價值評估、遺產判別、管理體制、經驗借鑒等方面進行闡釋;第二個階段更多的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以上保護概念,結合具體的線路和遺產區域,在生存特征、價值內涵、選取標準、保護方法、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從文章發表的時間來看,遺產廊道似乎早于文化線路。2001年,王志芳、孫鵬在《中國園林》第5期上發表了《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首次將遺產廊道概念引入中國的遺產保護界,提出用遺產廊道概念來保護有一定尺度的、能使自然、經濟和歷史文化功能并舉的線性遺產,并認為劍門蜀道、北京的長城、京杭大運河和古絲綢之路均可以用遺產廊道概念加以保護。2005年《西安宣言》是國內線性遺產研究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50年代長城的保護可以認為是國內探索線性遺產保護的一個開端)。同年,李偉和俞孔堅在《城市問題》第四期上首次發表了國內有關文化線路學術論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線路》,文中闡釋了文化線路在歐洲的發展歷程、概念、特征、保護中的問題,并將廊道遺產與之進行比較,結合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思考并探討。自此之后,有關線路類遺產的研究成為中國遺產保護界競相討論的話題,遺產廊道、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線路研究成果不斷攀升。尤其是文化線路的研究,已成為2006年文化遺產研究中的關鍵詞。單霽翔、孫華、李偉、俞孔堅、丁援、呂舟、劉小方、王麗萍、王景慧、孫漪娜、姚雅欣、王志芳、孫鵬、李春波、朱強、王肖宇、龔道德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剖析文化線路和遺產廊道,介紹國際社會與之有關的最新成果,使線性遺產相關概念為中國遺產保護領域接受。
線性文化遺產概念在這些遺產線路的動態研究基礎上不斷得到升華和提煉,成為中國遺產保護領域一個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最有話語權的莫過于這個概念的提出者——前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他在2006年《南方文物》上發表了題為“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初論:突破與壓力”一文,對線性文化遺產的理論來源和遺產概念的界定作了闡釋,文中還分析了中國大型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及保護現狀,提出了七項具體的保護措施,首開探索和研究線性文化遺產的先河。隨后又在2008年的專著《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下篇第五章“探索線型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途徑”中,對線性文化遺產概念內涵的拓展,國內具有代表性線性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和特征,以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保護措施、保護意義做了全面的補充和說明。
線性文化遺產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遺產保護界專家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童明康在探討線性文化遺產概念時,很明確地將其他線路類遺產歸在線性文化遺產旗下,認為線性文化遺產包括客觀存在的文化線路、遺產廊道、文化廊道、歷史路徑、線狀遺跡等遺產種類。并指出中國的一些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文化線路,比如絲綢之路。韓賓娜認為線性文化遺產是歷史時期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人口遷徙、商品交換、文化交流的載體。線性文化遺產著眼于線性區域,注重整體文化意義,自然與文化保護相結合,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相結合,時間和空間有一定的連續性。
鄒統釬在探索中國線性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模式時,比較了線性文化遺產、文化線路和遺產廊道之間的異同,認為三者除了代表地區、興起時間、實踐歷程方面有較大差異外,在遺產尺度、理論基礎、概念特點、遺產內容、遺產特征上呈現多處相似和重疊之處。
俞孔堅、奚雪松等人在構建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的研究上,通過文獻研究與專家問卷德爾菲法相結合,判別出了由19個線性文化遺產約250000公里線性要素所構成的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
通過研究的結果顯示,在交通線路、軍事工程、自然河流與水利工程以及歷史主題事件四大類型的19個線性文化遺產提名中,交通線路類型的線性文化遺產占一半以上。王金偉等人認為線性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利用線性文化遺產開展旅游活動是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文化遺產資源的重要手段,線性文化遺產要引入旅游活動,應首先構建線性文化遺產旅游發展潛力評價體系,同時充分考慮供給、需求和發展環境等諸多因素。
隨著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遺產保護界專家和學者發現,遺產廊道的保護理論和方法似乎也適合于中國那些中等尺度的線性遺產。俞孔堅、李迪華提出應將大運河建設成為集生態與環境、休閑與教育、文化遺產保護功能為一體的“綠色文化遺產廊道”。朱強、李偉從運河遺產廊道的戰略意義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借用遺產廊道實施整體保護的方法是解決線性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主要途徑。
遺產廊道研究對象迅速擴展開來,劍門蜀道、藏彝走廊、川鹽古道、苗疆走廊、滇越鐵路等都可以借助遺產廊道的概念加以保護。
總之,無論是引入線性文化遺產家族的哪一種保護概念和保護方法,中國的遺產保護界在線性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和保護實踐上不遺余力,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蜀道、川鹽古道、長征線路等關于線性遺產的研究一時成為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