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作者名: 吳曉秋本章字數: 3105字更新時間: 2021-04-07 17:38:10
前言
近十年以來,跨區域和跨國家的線性文化遺產作為一種較新的遺產概念正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它拓展了世界各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沿著某一條遺產線路,保護范圍可以界定在不同的文化區間、區域內部、地區之間,甚至跨國界等線性區域內。線性文化遺產家族中的文化線路、遺產廊道、文化景觀、線路遺產、遺產運河、歷史路徑、文化廊道等遺產概念,在保護上均呈現出整體性保護的趨勢。所謂整體性保護,即是不僅僅要考慮線路承載的因不同地區長期交往,在多維度的貨物、思想、知識、觀念互惠中所沉淀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還要考慮保護這些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同時關注生活在沿線區域范圍內不同群體之愿望。事實上,早在1964年《威尼斯章程》提出保護城市和鄉村的環境開始,保護范圍就已經從單體文物轉向區域地段,甚至串聯起多個城鎮或農村的方向發展。
2014年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成功,給中國的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申遺固然能使文化遺產得到最好的保護,至少能在法律法規和保護資金上得到相應的保障,但申遺的條件是苛刻的,畢竟只有少數的大型的線性文化遺產才能獲此殊榮。中國其他地區還有許多時空尺度、文化因子、歷史積淀等要素達不到申遺條件的中、小型線性文化遺產,科學選擇適合于它們的保護方法和手段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命題。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跨越了川、滇、黔、藏、渝多個不同的地區范圍,遺產資源涵蓋了歷史文化古跡、歷史名城與古村落、自然遺產與風景名勝區,以及蘊含其中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展示出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復合型遺產資源的優勢。如何保護并利用好這些優勢遺產資源,維護地區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同時兼顧文化遺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可持續性,在旅游業、商業活動快速發展的今天,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有針對性地采取靈活多樣的保護形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要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有機整合,既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又使保護的成果能真正惠及民眾,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幫助公眾提高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和法律保護的意識,激發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感,并根據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特性,以及國家資源管控法規、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等因素,聯動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建立起一整套遺產價值評估體系、遺產保護和利用現狀體系、法律保障體系和保護管理體系,探索一個真正適用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模式,以尋求更合理、更有效的保護途徑。
本研究試圖在挖掘整理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參照國際社會相關概念,分析研究各線性遺產線路的生存特點、判別標準,并對沿途的文化遺存、特色建筑及古鎮、名村等遺產資源的價值構成和保護現狀進行評估,并引入歐洲文化線路及美國遺產廊道保護理論與實踐經驗,試圖建構一條集自然與文化資源、物質與非物質遺產于一體的跨區域屯軍遺產廊道,以此推動廊道內的旅游、休閑、健康、文化等產業的發展。為的是重新闡釋西南線性區域范圍內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內涵在推動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共同作用和在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本書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西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保存現狀,以“西南”的大視野,整體性地對蜀道、茶馬古道、明代滇黔屯軍線路、川鹽入黔線路、紅軍長征西南之路保護現狀進行了全面的摸底和統計,并將五條線性文化遺產放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研究,一并關照其他類型的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為深層次的保護研究工作,統籌和制定整個區域的保護規劃提供較為完整的基礎性研究。一直以來,西南地區部分線性文化遺產的類型和分類并不清晰,如紅軍長征在線性文化遺產的類型上究竟是文化線路,還是線路遺產,至今專家學者爭論不休。為此,本書探索式地對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類型和分類做出了科學的判別、劃分和解釋,提出“同一條遺產線路的線性文化遺產可適應于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不同分類法”,為線性文化遺產的判別標準作了必要的補充。西南地區是國內線性文化遺產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但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研究以“一帶一路”和諧包容、和平發展、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戰略思想為指導,借鑒國外遺產廊道的實踐經驗,并以構建屯軍遺產廊道為研究案例,提出“廊道式”保護理念,目的不僅是使沿線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宣傳,同時注重線性區域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經濟效益,以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涉及歷史學、考古學、統計學、文化學、地理學、遺產學、管理學、規劃學、生態學、旅游學等學科,體現了交叉學科在研究中的廣泛運用,整體性研究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契合了當今世界遺產保護領域中倡導的跨區域、整體保護的指導思想,契合了“一帶一路”互利共贏“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精髓。
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意義在于:(1)能推進線性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單霽翔在《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初論:突破與壓力》中認為,文化線路、遺產廊道、文化廊道、歷史路徑、線狀遺跡等遺產概念是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形成的基石。而這些遺產概念,不僅強調空間、時間和文化的交流,且注重“各個遺產節點共同構成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以及至今對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而線性文化遺產亦然,這就造成線性文化遺產定義上與之界線模糊的錯覺。本研究將進一步明確線性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不但使遺產的判別和分類變得清晰,更著力為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和分級保護提供可靠的依據。某種意義上來說推進了線性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具有學術理論意義。(2)能助推遺產保護交叉學科發展。線性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與現實、物質和非物質雙重意義的遺產種類,保護工作的內容包括遺產地的田野調查、申報登錄、勘測繪圖、規劃設計、環境整治、法規制定、宣傳教育等,勢必涉及多個部門和多種學科。對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將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中相關領域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同時為充分發揮交叉學科的研究優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3)能提升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推動西南各區域文化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線性遺產線路,在功能、性質和線路本身意義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因為時空關系而存在的差異性。比如歷史時期它們有可能最初只是民間小小的通道,以后逐漸演變成重要區間的驛道,或為戰爭、商貿、宗教等服務。對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形成的空間、時間和帶來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因此而遺存下來的各個遺產節點和對區域歷史進步、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研究,已超越了對其線路本體的研究而提升了它的歷史、文化意義,其內涵早已經上升到具有統一版圖、興邦治國、民族融合、繁榮經濟、傳播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價值涵義。而探索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文化遺產的模式,將有利于帶動區域文化產業經濟,特別是文化旅游和與之相關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升沿線區域范圍內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實現線性文化遺產在促進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價值。(4)能整合優勢資源,構建跨區域合作保護機制,為其他地區線性遺產的保護提供參考和借鑒。近幾年來,雖然國內學者基于線性遺產保護理念,在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長征等遺產線路上的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但還有許多方面,如概念的界定、判別標準、分類分級等,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明確,有的甚至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針對那些還沒有受到保護界關注的中、小型線性遺產。通過結合國外的管理經驗和國內大型線性遺產目前已取得的成效,探索一條既適合西南地區實際情況,又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切實可行的線性遺產保護管理之路。
著者
201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