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3字
- 2021-04-07 17:38:15
第一節 線性文化遺產理論構建
一、線性文化遺產的緣起
19世紀,英國通過工業革命率先進入工業化社會,并引領世界各國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現代化潮流在全球范圍內迅猛推進。到20世紀,歐美一些國家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過程。而因現代化帶來的問題或沖突開始顯現,其中之一便是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和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重要的聚焦點。為使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能在人類的文明進步中得到有效的保護,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需要在國際上匯集一種保護力量,通過制定永久性的公約,在遺產面臨損毀和破壞的威脅時,能夠提供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的集體援助。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簽訂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將那些不論屬于哪個國家和人民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視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使之免受新的規模性和嚴重性的破壞威脅,并倡導整個國際社會來參與這項偉大的保護行動,這部國際法律文本在遺產保護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根據公約中第一款之第一、二條(《公約》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締約國可對本國符合條件的遺產進行申報,經世界遺產委員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審議和締約國大會投票,最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接受“世界遺產基金”提供的援助。世界文化遺產的誕生為以后國際社會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探明了方向,借助這個概念的平臺,人類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不斷的深化和延伸,保護領域和視野更加廣闊。迄今,全世界大約有近一千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們分散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最初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文化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到后來的工業遺產、農業遺產、遺產線路、城市遺產、20世紀遺產等新型文化遺產類別,這些層出不窮的遺產新概念,代表了國際社會遺產保護領域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和保護理念,即從以前較為單純的“文物保護”概念演變和擴大為注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綜合性“文化遺產保護”,并由此引導和構建起相應的區域之間、國家之間,乃至全世界范圍內人類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思路和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歐美一些國家從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衍生出區域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線形或帶狀的遺產廊道、遺產運河、遺產線路、文化線路等遺產種類,這無疑是對線性文化遺產概念的再一次補充和拓展,越來越多的交通線路、商貿線路、宗教線路、水利工程和軍事防御工程等出現在《世界遺產名錄》中,表明國際社會一直以來關注、探索的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保護實踐仍然在不斷的深化,并引領著世界范圍的遺產保護運動方向和發展思路向更加廣闊的空間邁進。由此看來,線性文化遺產的概念便是在這樣一系列線狀或帶狀的遺產概念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不斷在演變和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