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生理學(案例版)
- 王萬鐵
- 793字
- 2020-06-05 17:15:51
第四章 酸堿平衡紊亂

二維碼4-1 本章課件
【學習目標】
掌握:反映酸堿平衡的常用指標及其臨床意義,單純性各型酸堿平衡紊亂的基本概念、常見原因、發生機制和對機體的影響。
熟悉:機體維持酸堿平衡的調節機制,單純性各型酸堿平衡紊亂的代償機制,混合性酸堿平衡紊亂的概念,各型酸堿平衡紊亂的判定原則及混合性酸堿平衡紊亂的鑒別要點。
了解:酸堿物質的來源及各型酸堿平衡紊亂的防治和護理原則。
【案例導入】
案例4-1
患者,男性,72歲,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入院,經強心、利尿等治療后,血氣檢測結果為:pH7.40, PaCO257mmHg, []34mmol/L。
思考題
1.治療后,該患者血pH為7.40,能否肯定其處于酸堿平衡的狀態?
2.引起該患者酸堿平衡紊亂的原因和機制是什么?
3.該患者發生了何種類型的酸堿平衡紊亂?
案例4-2
某肺癌伴腦轉移患者,近期出現呼吸困難、頻繁嘔吐,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治療后,血氣及電解質檢測為:pH7.42, PaCO258mmHg, []36mmol/L, [Na+] 142mmol/L, [Cl-]75mmol/L, [K+]3.0mmol/L。
思考題
1.簡述患者血鉀濃度偏低的原因。
2.該患者發生了何種類型的酸堿平衡紊亂?
3.陰離子間隙在診斷酸堿失衡中有何意義?
人體體液具有一定的酸堿度,適宜的酸堿度是機體組織細胞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人體血漿的酸堿度用動脈血pH表示。正常人動脈血pH為7.35~7.45,平均為7.40,呈弱堿性,變動范圍狹窄。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機體經常攝入一些酸、堿性物質,同時體內也不斷生成酸性或堿性代謝產物,而體液酸堿度卻相對穩定,這種通過體內各種緩沖系統的緩沖、肺和腎的調節來維持體液酸堿度相對穩定的過程,稱為酸堿平衡(acid-base balance)。
病理情況下,許多因素可以引起酸堿負荷過度、嚴重不足或調節機制障礙,導致體液內環境酸堿平衡破壞,這一病理變化稱為酸堿平衡紊亂(acid-base disturbance)。
酸堿平衡紊亂在臨床上極為常見,是許多疾病或病理過程的繼發性變化,對患者的危害極大。能否及時發現和正確判斷機體的酸堿狀況,常常是治療成敗的關鍵。因此,學習和掌握酸堿平衡紊亂的基本理論對臨床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中國肺癌放射治療臨床指南(2020版)
- 中醫骨傷學發展史(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中醫骨傷科學專業院校規劃教材)
- 臨床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指南(第一冊)
- 醫藥數據庫系統原理與應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災難與急救
- 中藥注射劑安全應用案例分析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古文(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普胸外科疾病診療常規
- 傷寒論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皮膚性病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醫學文獻檢索(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婦產科學
- 中醫健康管理與常見病適宜技術(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策略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