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Web 2.0環境中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檔案世界作者名: 周文泓本章字數: 3578字更新時間: 2020-08-14 11:26:31
前言
檔案和檔案管理的內容、形式、方法伴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不斷拓展與豐富,從遠古時代走向工業社會逐漸凸顯專門化管理,從書香滿溢的文本庫移至虛擬光影的記憶宮殿,從追溯時光到建構未來,檔案和檔案管理在社會、文化、技術的交錯演進中成長為擁有多元內涵的體系。當下,世界變換的腳步快得難以追蹤,人工智能、工業4.0、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讓世界大變模樣,且未有停止的跡象。這總令人好奇,檔案和檔案管理在這樣的變換中會成為怎樣的圖景?會消失嗎?和未來的世界會有怎樣的關聯?
這是極大的問題群,各個維度都有入口,卻難以把握全景。未來總有這樣的神奇魔力,盡管深知這不是個穩當的博士論文選題,筆者依舊想探尋一番。Web 2.0給筆者帶來了專屬入口,作為互聯網的關鍵應用,Web 2.0是兼具前沿理念與技術的事物,當下構想的未來互聯網依舊保有Web 2.0的核心。于是,筆者便從Web 2.0開始了想象未來檔案世界的旅程。
Web以其共享與協作式的參與理念和技術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社會等各個領域。伴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加之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交叉支持,Web 2.0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娛樂活動提供廣泛應用的平臺與工具,甚至倒逼影響現實世界的活動。這為以守護社會記錄為使命的檔案職業帶來變革性影響,因為Web 2.0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所有人都可記錄社會與個人活動;所記錄的活動密度與完整度是空前的;依托制度與技術,這些信息可得到留存,意味著每個人都可能通過Web 2.0獲得信息空間。這又全非個人的事宜,因為Web 2.0創建的是由社會組織、機構、群體以及個人共建共享的信息世界,形成復雜的公共信息區域,是流動的“檔案庫”匯集。檔案職業的參與是必要且迫切的,無論是出于社會當下職能與活動有序高效推進的目的,抑或是為社會收藏長久的記憶。
然而,檔案職業若要參與其中就要明晰與解決信息技術每一次變革都要重新探索的問題:檔案定義面對怎樣的挑戰?它的信息/證據再現的能力是什么?帶來的保存和管理難題是什么?Web 2.0環境中信息與檔案的區分難度不僅在于網絡環境的多變,更在于信息形式、構成、主體、價值等一系列要素的沖擊。因而,筆者就以檔案化管理結合參與的思路探討:第一,Web 2.0環境中檔案化管理的對象是什么,具體的概念界定是怎樣的;第二,本書認同檔案學者預言的參與式管理,那么參與式信息檔案化管理是什么樣的,有怎樣的體系與系統,包含哪些維度與要素,在實踐中如何表現,由此構筑的是怎樣的檔案世界?
未來的檔案是什么,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以回答。當下在短暫的時空中就有海量的信息在形成與傳播,亟待檔案管理的參與,未來的信息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將是前所未有的,這種迫切性就更是如此。筆者想,去思考檔案是什么倒不如以“檔案積極參與社會建構”的心態去做詮釋性的探討,因為時時處處都需要檔案與檔案管理。因而,筆者借鑒馮惠玲、何嘉蓀等學者提出的檔案化應對信息與檔案邊界問題,對檔案管理的探討延伸至前端,將檔案化管理應用于更廣闊的環境,避免刻板界定信息和檔案的邊界,更注重探索檔案職業在當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做些什么。然后,基于檔案多元論的理念,探討檔案化管理中以多元為特征的信息在主體、內容、背景、形式以及保管價值上都有哪些表現,用于實踐中確認管理對象。
檔案是怎么參與社會的建構?信息的檔案化管理是如何進行的?主體是誰,方式如何,結果是怎樣的?筆者認為參與將是檔案領域應對挑戰的籌碼。這意味著檔案工作者不再是某個職業群體,而是所有參與了記錄世界的組織、機構、群體以及引發記錄世界變革的難以計數的個人。這樣的預言并非紙上談兵,已有一部分國家在當前以項目的方式開展局部的試水工作,且獲得不錯反響,雖與預言中的人人參與有較遠距離,但也令我們思考它的實現方式與可行性。通過對不同的參與式檔案管理活動與項目的總結和反思,筆者立足于Web 2.0環境推導出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特征為:從全景的視角布局前端,關注現行時空,以穩定的內核在不同的時空呈現不同面貌。隨后,筆者以理論構建的方式參考海倫·塞繆爾斯的文獻戰略的分層思想和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建立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理論框架。一方面,在縱向形成了自建層、匯集層與全景層相連的體系,既有自建層自下而上的個體參與檔案化管理形成豐富的檔案化管理的信息資源以及實踐,又有匯集層有組織的匯集,更有全景層的頂層設計與網絡化以實現真正的連接、對話與協作。另一方面,在橫向由主體、信息、媒體以及時空共同組成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系統,融合在每一個層面每一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活動中。
當然,在這樣的框架下,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將有多元的形態,在不同的時空中不盡相同。鑒于我們還是想一窺具體的形態,筆者嘗試著依托當前Web 2.0以及更廣的互聯網中的案例,從模式、原則、理念等方面討論歸檔、整合、保存以及利用等關鍵環節在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模式中可能是如何實現的。自然,這些設想尚需更多的探討與修正,也期待未來的到來,看看匹配程度如何。
想象并未止步于此,檔案整體世界的形態同樣令人關注。筆者想,隨著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推進,且隨著制度、技術以及人文準備逐漸成熟,Web 2.0環境將構建出完整與顯著的全景檔案世界。全景檔案世界促成專業檔案機構與人員成為檔案世界的組織者、輔助員、統籌人與指導員,人人參與檔案化管理,擁有智能有序的檔案空間,檔案化管理的信息成為更加流動的資源,從而呈現出多元化與社會化的特征,創造出可共享亦可保持個體性的檔案世界。
這并非全是想象,筆者還是帶了研究的“裝備”做了努力的探索。或許這樣的暢想不能與未來對接,但筆者想,充滿活力和向著陽光生長的專業精神是本書想傳遞,也是未來世界歡迎和需要的。在Web 2.0全面與深入影響人類社會的時代,檔案職業有責任守護好邊界不斷擴張的記錄世界,以完整、可信與優質的信息資源積極參與社會建構,有待更多的學者與實踐者共同開展對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構建、實證與修正!
這樣的想象不會止步,對未來的探索和構想會有更多深愛檔案領域的人參與進來。筆者做的,只是一小方面很初步的探討,卻也自喜它終于做出來了。2011年,筆者和這個選題相遇。2012年,馮惠玲教授開設的檔案學前沿課程讓筆者對檔案天地之大有了拓荒式的認識,讓筆者確定要從社交媒體切入對檔案的研究。就這樣,筆者一點點確定方向,一點點確定路徑,一次又一次調整思路,終于漸漸形成框架并在2016年1月寫出完整的初稿,也在2017年決定出版。
在這過程中有太多的挑戰與不確定性,讓筆者在讀博期間擔心這一番探索只是烏托邦。所幸,遇見的很多人與事,幫助筆者想象與雕刻出筆者遇見這個題目時的初心。最想致謝的是筆者的博士導師馮惠玲教授。對未來,她有更高的格局和視野,她在研究上的天賦、經驗和敬畏心都成為筆者寶貴的財富。每次呈交給她研究設計,她從方向和細節上都重復揣摩是否合適,提出的問題一針見血,令筆者能夠盡量嚴謹地提出每一個問題、觀點和論據。她對本書的修改也是極為細致,標點、病句和生硬的表述都逐一提醒和修正,正是在這樣的提點下,從初稿到終稿修改的地方是以千計數的。她對檔案學的熱忱告訴我,檔案人要自信地守護檔案時空,同時開放自己的天地,既要不失人文情懷,亦要緊跟技術前沿,這也是本書所堅守的“檔案世界觀”。
能獨立完成這樣一個探索性的選題,筆者也極為感謝自己的碩士導師王健教授,她在科研項目方面給予筆者充分的信任,為筆者獨立完成畢業論文打下較好的基礎。開題和預答辯時張斌教授、胡鴻杰教授、王英瑋教授、張美芳教授、徐擁軍副教授既對選題給予了認可,也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意見,給予筆者極大的信心。感謝安小米教授單獨抽出時間閱讀筆者的開題報告并給出細致的意見,讓研究問題的設定更加專注于對“參與式”的構建,她在研究方法和認識論上的指導令筆者受益匪淺。同樣感謝謝麗教授、劉越男教授、馬林青副教授、宋巍魏博士在平時的教學、科研項目和交流中對筆者的選題、研究方法和專業知識的指導。亦要感謝在加拿大訪學過程中UBC的指導教師露西安娜·杜蘭蒂教授和她的教學團隊,她們提供旁聽課程和學術討論的機會,讓筆者對專業理論和開展科學研究有更深的理解,對筆者完成研究方案設計和理論構建都極為重要。同時,要感謝那些在學習中與筆者談論、交流的“同路人”,他們讓筆者的研究不是限于“一家之言”。與師妹加小雙、丁子涵,師弟談偉成立的“檔案理想國”閱讀小組讓筆者拓展見識和活力;李新功師姐和祁天驕師妹對筆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建議;筆者的本科同學陳婷婷幫忙處理了很多格式規范上的事務。
最后,要感謝筆者的父母。他們沒有對筆者抱以任何經濟上的期望,讓筆者能夠以學生的身份在校園中讀文獻、學習與做研究,支持筆者的每一個決定。沒有他們的無私和豁達,筆者無法選擇直博,更無足夠的精力做一個最想做的題目。是他們,讓筆者在碩博學習期間,建立一個自己的“檔案理想國”,暢想未來!
周文泓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