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
- 林洪生
- 1799字
- 2019-12-27 18:50:23
第二節 潮熱
一、概述
潮熱是絕經期婦女的常見癥狀之一,其表現為突然發生的、短暫的發熱、臉紅的感覺,經常伴隨心悸、焦慮,有時可有出汗及畏寒。潮熱可使患者產生焦慮,同時夜間發熱汗出,可影響患者睡眠,使睡眠質量下降,感到疲乏,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在腫瘤患者中,潮熱癥狀多見于乳腺癌患者,是乳腺癌婦女在接受化療及內分泌治療時的主要副作用之一。近年研究發現,接受化療的乳腺癌患者中,有78%的患者出現潮熱癥狀;在應用內分泌治療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出現潮熱。雖然乳腺癌潮熱癥狀與絕經期癥狀相同,但因乳腺癌的發生發展與雌激素關系密切,治療絕經期綜合征常用的激素替代療法會促進乳腺癌的生長,不適于乳腺癌潮熱的治療,需采用非激素治療方法。故在本節主要敘述乳腺癌潮熱的治療。
潮熱也是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雄激素撤退治療后,由于雄激素缺乏而出現的常見癥狀。文獻報道,68%的男性在接受藥物或手術去勢治療后出現潮熱,在持續的去勢治療過程中潮熱癥狀通常不會消退,約48%的患者可能經歷潮熱癥狀達5年之久,而40%患者的潮熱癥狀可以持續8年。
二、病因病機
(一)西醫
1.現代醫學認為,乳腺癌潮熱發生的機制是因為化療或內分泌治療使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減少或作用減弱,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而影響自主神經中樞,導致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引起。
2.前列腺癌潮熱是患者在接受雄激素撤退治療后,由于雄激素缺乏而導致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引起。
(二)中醫
中醫認為,此病癥主要是因腎氣漸衰,精血不足,其病本在于腎陰虛,由于腎陰不足,不能上滋肝水,致使肝陰亦虛。陰血不足,虛火內生。肝失濡養,疏泄失職,故肝氣郁滯。
三、診斷評估
乳腺癌婦女由于接受手術、放療及輔助治療,常較正常婦女提前絕經或出現卵巢早衰,潮熱也較正常婦女頻繁和嚴重。潮熱常伴有易激惹、抑郁、健忘、疲倦、乏力等。潮熱常在夜間比較嚴重,干擾和影響睡眠。潮熱按照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不同的等級。
四、辨證分型
1.肝郁血熱
骨蒸潮熱,發熱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并伴抑郁不舒、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2.陰虛發熱
午后潮熱,或夜間發熱,五心煩熱,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腰膝酸痛,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
五、西醫治療
雌激素替代療法對絕經后的潮熱癥狀是有效的,但乳腺癌婦女應用激素代替療法(HRT)治療,可使乳腺癌復發危險顯著增高。目前,激素代替療法還存在爭議,某些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劑可改善潮熱,近期Meta分析顯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優于對照組。目前,文拉法辛被認為是治療乳腺癌婦女潮熱的一線藥物,患者耐受性良好。文拉法辛的有效劑量范圍為37.5~150mg。推薦的劑量是75mg/d,但在服藥的第1周每日劑量為37.5mg,這樣可以減輕服藥后的胃腸道反應。另外,補充植物性雌激素、維生素E等輔助治療可緩解患者的潮熱癥狀,提高生存質量。
六、中醫治療
(一)治療原則
疏肝養陰,涼血清熱。
(二)辨證用藥
1.肝郁血熱
臨床表現:骨蒸潮熱,熱勢不高,發熱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并伴有精神抑郁、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涼血清熱。
方劑:舒肝涼血方。
藥物組成:柴胡、白芍、牡丹皮、白薇、五味子、郁金等。
2.陰虛發熱
臨床表現:午后潮熱,或夜間發熱,五心煩熱,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腰膝酸痛,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方劑:知柏地黃丸(《傷寒論》)加減。
藥物組成:生地、丹皮、山藥、山萸肉、柴胡、澤瀉、茯苓、知母、黃柏、白芍
七、護理
(一)評估
1.潮熱發生的原因和潮熱發作的誘因,如活動、飲食、環境、情緒等方面。
2.潮熱癥狀的嚴重程度、對生活質量和耐受性。
(二)措施
1.向患者講解潮熱發生的原因及治療潮熱的重要性。
2.遵醫囑正確指導患者使用一般藥物治療、中藥治療和激素治療。
3.指導患者注意增減衣服。
4.指導患者適當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耐熱性,減輕身體的反應。
5.避免抽煙、飲酒,咖啡、茶、辛辣刺激的食物宜少吃。
6.指導患者放松身體和心情,可以幫助緩解潮熱。
7.給予心理護理。
(孫紅)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37.
[2] 孫紅,薛冬,高非,等.中藥舒肝涼血方改善乳腺癌患者潮熱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1):30-33.
[3] 鮑福軍.舒肝涼血方治療乳腺癌腫瘤術后潮熱盜汗28例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1,(7):3407-3408.
[4] Steams V,Loprinzi CL.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hot flashes in women[J].J Support Oncol,2003,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