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
- 林洪生
- 14字
- 2019-12-27 18:50:19
第二章 腫瘤病因病機與治則治法
第一節 病因
一、原發性病因
(一)外邪因素
中醫對病因的認識,是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用“審證求因”的方法加以認識和分類的。凡是可以導致人體相對平衡狀態紊亂或破壞人體生命固體物質之皮、肉、筋、骨、血管、淋巴管、神經、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生命液態物質之腦、髓、精、血、淋巴液、脂肪、津液、卵子、月經等,使人體固體物質和液態物質變性壞死、異常增生、惡變,以致產生有形之癌瘤或癌性病理產物,都稱為致癌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的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產生了較強的適應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氣不會致病。但是,當氣候異常急驟變化或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就有可能成為外界的致病因素,入侵人體,產生包括腫瘤在內的各種疾病。這時,六氣已成為四時的不正之氣,被稱為“六淫”。中醫學用“六淫”學說概括外來致病因素的理論,在腫瘤的發病學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六淫作為外界的致病因素,也代表腫瘤的外感病因,其發病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可從口鼻或肌膚多途徑入侵機體。六淫邪氣可單獨致病,如《靈樞》明確指出“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九針論》)、“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百病始生》)、“寒溫不時……邪氣勝之,積聚以留”(《上膈》)等;《靈樞·水脹》認為腸覃的病因是由于“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石瘕的病因為“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諸病源候論·腫病諸候》亦載:“惡核者,肉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風邪挾毒所成。”這些均強調六淫之邪可以單獨留滯經絡導致氣血不運而發癌瘤。當然幾種淫邪也可同時或合并其他因素共同致病。如《景岳全書·積聚》分析外感合并其他因素致病時指出:“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過于飲食,邪食相搏,而積斯成矣。”《靈樞·五變》則指出外感致病與臟腑的密切關系是因為“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諸病源候論·乳石癰候》認為乳癌的病因是由于“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大熱,但結核如石”。《靈樞·百病始生》曰:“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入則抵深……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指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由表入里,停留于經絡之中,使氣血凝滯,痰毒結聚,經絡及臟腑功能失調,以致腫瘤發生。上述強調了六淫在以某種淫邪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可合并其他外邪共同致病。總之,六淫邪氣在腫瘤的發病中是外界主要的致病因素。常見的致癌病因有:
(1)燥毒:
燥毒能致癌,是指外感燥毒或內傷患生燥毒產生病變,經久治療不愈,其燥熱邪毒就容易損耗機體的精、髓、血、津液、淋巴液、脂肪等陰液。當人體這些生命物質受到燥毒的嚴重破壞,組織細胞變異,則可產生病變而發展成癌瘤,或燥毒可直接使人體物質變性、壞死、異常增生惡變,而演變產生癌瘤。
燥毒致癌常見于肺癌、肝癌、淋巴癌、白血病等。燥毒致癌的癥狀特點,表現為人體消瘦、肌體干枯、皮膚干燥、五心煩熱、低熱或日晡潮熱、大便干結。
(2)火毒:
火毒能致癌,即火為陽邪,火為熱之極,火性燔灼焚焰,易致人體固體物質腐爛,易破壞人體生命物質,使人體固體物質和液態物質產生變性、壞死、異常增生惡變,而產生癌瘤。或火毒可致人體固體物質和液態物質產生癌毒,或易使癌毒無限增多和擴展,則易患癌瘤或加重癌瘤。
火毒致癌常見于腦瘤、鼻咽癌、喉癌、甲狀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膽管癌、腸癌、肝癌、卵巢癌、子宮癌、乳腺癌、腎癌、淋巴癌、血管瘤等。火毒致癌包括暴發性火毒致癌和慢性火毒致癌。癥狀特點表現為:暴發性的,其體形無大改變,可見一些急性的癥狀,常見高熱或中度發熱,或黃疸,大便秘結,或便血,或血尿;慢性的,常見人體消瘦、面色黯黑、低熱或午后潮熱,大便干結,不欲食;兩類火毒型均可見癌瘤紅腫、灼熱或放射性疼痛;癌瘤易發生潰爛,易出現各種出血。暴發性血色鮮紅,慢性血色多見黯紅。
(3)濕毒:
濕毒能致癌。①人體發生濕毒疾病,日久治療不愈,則見濕毒在機體內日益積聚;積聚的濕毒易阻遏人體氣機,使人體固體物質和液態物質的活性減弱;其濕毒亦可導致人體血液、津液黏滯凝聚,以致產生瘀血、痰濁。因此濕毒可使人體固體物質和液態物質產生變性、壞死、異常增生惡變,或致其液態物質產生癌毒素、癌細胞,發展產生癌瘤。②濕毒包火毒易致人體發生癌瘤:即人體患有火毒,同時又患有濕毒,這樣濕毒將火毒黏滯阻遏包裹;因此火毒難得出路,用清火解毒藥難于進入火毒病所;因此火毒就被滯留于機體內合并濕毒、癌毒,而使人體患生癌癥。③濕毒包寒毒導致癌癥:即是人體濕毒包圍寒毒入體病變,日久失治,濕寒之毒危害人體,易發展產生癌瘤。
濕毒致癌常見于各種惡性癌瘤和良性腫瘤。濕毒致癌的癥狀特點:全身困重或機體局部沉重。濕熱(火)型:癥見低熱或午后潮熱,大便溏黏或溏泄惡臭,癌瘤腫脹,易潰爛。惡化期,癌瘤嚴重性潰爛,流黃水或血膿,惡臭難聞。寒濕型:癥見畏寒怕冷,大便溏黏或溏泄,癌瘤結硬,不易潰爛等。
(4)寒毒:
寒毒能致癌,是指寒毒在人體內聚積惡變,則可危害人體產生癌癥。①寒毒在人體內長期經常性積聚內停,便可致人體精、髓、血液、津液、淋巴液凝聚異變,轉化為癌毒,而發展產生癌瘤。②寒毒與火毒交結,可致人體發生癌癥,即人體患有寒毒,又患有火毒,或郁久化火,這樣寒毒與火毒交結,互為因果,病理性產物聚結,終致發生癌瘤。③寒毒與濕毒互結,可致人體發生癌癥,寒邪和濕邪均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體內陰寒痰濕聚集,久積痰瘀成毒致瘤致癌。
寒毒致癌常見于各種惡性癌瘤和各種良性腫瘤。寒毒致癌的癥狀特點表現為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大便溏稀或泄瀉;癌瘤硬結惡性型則劇痛,良性型則疼痛不明顯等。寒毒與火毒交結致癌,常以寒熱往來為主要特征。寒毒與濕毒致癌,常以肢體困重或局部沉重,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滯和混濁等為主要特征。
2.癌毒
“癌毒”概念的提出來源于中醫“毒邪致病”學說。所謂毒邪,專指病因之毒古代醫家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觀察到,有些致病因素很難以“三因”加以歸納,因而創立了毒邪致病學說 [1]。《靈樞·刺節真邪》云:“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腸溜……肉疽。”意指邪氣在不同部位停留是導致惡性腫瘤產生的根本原因。《中藏經·論癰疽瘡腫》言:“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意為只有體內氣血痰食等聚結,沒有“毒”的參與,則不會發生惡性腫瘤或類似腫瘤的疾病。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發癌方論》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強調患癌者的臨床表征為毒邪穿孔透里所致。由于古代醫家對于事物認知的局限,不能將癌毒的概念作進一步描述。
目前已知的致癌毒邪可分為:生物性毒邪、物理性毒邪、化學性毒邪。
(1)生物性毒邪 [2]:
是指各種微生物(如真菌、病毒等)及其產生的毒素(如黃曲霉毒素等)作用于機體,所致疾病的病理特點與六淫疫氣所致疾病不同,這些致病因素稱之為生物性毒邪。例如EB病毒可促生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人乳頭瘤狀病毒(HPV)可促生宮頸癌;乙型肝炎病毒(HBV)、黃曲霉毒素可促進或導致原發性肝癌;人T細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可促生成人T細胞白血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可間接誘生多種惡性腫瘤。
(2)物理性毒邪 [2]:
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一旦輻射超過一定劑量,可使各種組織、體細胞對外源性和內源性致癌因子和輔助致癌因子的敏感性發生變化而致癌,也可以損傷遺傳細胞在后代引起腫瘤。輻射致患癌癥常見為白血病、乳腺癌、甲狀腺癌、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3)化學性毒邪:
是指化學性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后產生化學反應,引起人體正常細胞突變為癌細胞,而促使人體患癌瘤,稱為化學性致癌。導致化學性致癌的因素有腌制、發霉、油炸火烤等食物,與激素、免疫制劑、抗癌藥物及其他藥物有關的醫源性藥毒,空氣、水等環境污染及香煙、食品添加劑、化工原料、農藥、煤炭、石油、重金屬等污染物。
上述癌毒不屬于六淫之邪范圍,但在某些方面還具有六淫的一些特點。如生物性毒邪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地區性和一定的致病途徑,有比較固定的病變部位;輻射、香煙煙霧、廚房油煙、汽車燃放的尾氣、燃煤污染物等都有火熱和燥邪的特性,真菌、病毒致癌因素則多與暑、濕有關。盡管如此,它們與六淫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六淫致病大多始于皮毛肌膚,漸至臟腑經絡,而這些毒邪致病則沒有一定的傳變次第,且侵入機體后需經過長時間不斷地作用于機體,才能導致癌癥的發生。
(二)七情內傷
在一般情況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包括了人體對客觀外界一切事物的不同反映,屬于正常思維和精神活動的范疇,并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長期持久或突然強烈的情志刺激則會影響人體的生理變化,導致體內氣血運行失常及臟腑功能失調,引起或促進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各種疾病的產生。
中醫典籍記載的與惡性腫瘤有關的疾病如噎膈(食管癌、胃癌)、乳巖(乳腺癌)、失榮(惡性淋巴瘤、淋巴轉移性腫瘤)、舌菌(舌癌)、積聚(腹腔、盆腔腫瘤)、骨瘤、繭唇(唇癌)等都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素問·通評虛實論》對噎膈的發病有如下認識:“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明代王肯堂《醫學津梁·噎膈》也指出:“由憂郁不開,思慮太過,忿怒不伸,驚恐變故,以致氣血并結于上焦,而噎膈之癥成矣。”《靈樞·百病始生》中第一次提出了“積”之名,并認為“內傷于憂怒……而積皆成矣”。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癰疽》中認為乳巖為“憂怒郁悶,昕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所致,他還提到患此病者以沒有丈夫或失志于丈夫的女子較多,這比國外提到的“寡居者多”的觀念要早幾百年。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巖論》中謂:“夫乳巖之起也,由于憂郁思慮積想在心,所愿不遂,脾氣逆以致經絡痞塞,結聚成核。”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乳巖由肝脾兩傷,氣郁凝結而成。” [3]尤怡在《金匱翼·積聚統論》中認為“凡憂思郁怒,久不解者,多成此疾”。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乳癰論》中認為“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凡此種種,皆強調了情志因素的腫瘤發病觀。七情傷臟主要表現為:暴怒傷肝,過喜傷心,憂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七情內傷,擾及氣血,可致氣郁氣滯、血虛、血瘀等。在七情所傷或其他因素引起臟腑虧虛、氣血失調等內虛的情況下,致癌因素作為變化的條件,通過“內虛”,內外合邪,引起人體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痰凝毒結,形成癌瘤。情志的負面變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腫瘤的發生,還會導致惡性腫瘤的進展。
(三)飲食勞傷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就會使人體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導致正氣受損、氣機紊亂,產生疾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嚴氏濟生方·宿食門》認為:“過食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醫碥·反胃噎膈》認為:“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干澀,食不得入也。”《醫學統旨》還指出:“酒面炙煿,黏滑難化之物,滯于中宮,損傷脾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景岳全書·痢疾·論積垢》認為積之生成是“飲食之滯,留蓄于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這些均說明過食膏粱厚味、生冷瓜果、熱飲嗜酒,易影響脾胃功能,最終導致津傷氣結痰滯,變生腫塊。
腫瘤的發生尚與勞傷密切相關。無論勞力、勞神,還是房勞過度,皆能耗傷正氣,導致正虛。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勞則氣耗”。《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記載:“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古代文獻亦有外傷致癌的相關記載,如明代申斗垣《外科啟玄·日曬瘡》認為“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勞于任務,不惜生命,受酷日曬爆,先痛后破,而成瘡瘍”現代臨床也認為,皮膚癌的發生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唇繭》認為“繭唇乃陽明胃經癥也。因食煎炒、過餐炙煿,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于唇”所致現代研究證實,唇癌的發病與機械損傷、高溫灼傷有關。可見勞傷導致機體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最終氣滯血瘀,津枯痰結,形成腫瘤。
二、繼發性病因
(一)痰濁
除了正氣虛弱、六淫癌毒、憂思惱怒、飲食勞傷為患外,痰濁是腫瘤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痰邪致病,不僅病勢纏綿,頑固多變,且一旦為病,病勢兇猛,難以速祛。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無論何種原因遭到損壞,都會導致痰濁的停聚。結合其他病理因素,在特定的生理病理條件下發生腫瘤。《丹溪心法·痰》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屬痰。”肺癌多因肺氣
郁,宣降失常,氣機不暢,氣滯血瘀阻塞脈絡,津液輸布不利,壅而為痰,痰瘀膠結,從而形成腫塊;食管癌因憂思傷脾,脾傷氣結,水濕失運,滋生痰濁,痰氣相搏,阻于食管而發病;乳腺癌則多因婦人“憂怒郁悶,昕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郁滯與痰結成隱核”(《丹溪心法·癰疽》)。

惡性腫瘤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轉移,中醫理論也有“痰飲變生諸證”之說。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痰飲》謂:“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癌轉移的發生與痰的流動性和黏滯性相關。痰的流動性,使癌毒可隨痰播散周身;痰的留著、黏滯特性,又使癌毒易于在身體臟器組織中形成轉移灶。痰行于腦,成腦轉移;流于骨,致骨轉移;泛于肝,則致肝轉移;浸于淋巴,則致淋巴結轉移。
(二)瘀血
中醫理論認為 [4],感受外邪、情志所傷、飲食不節、跌打損傷、年邁久病等均可導致瘀血的產生,凡氣虛、氣滯、寒凝、熱結、痰凝、濕阻等都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瘀血”。對于瘀血與腫塊的關系,《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有精辟的見解:“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古今醫鑒·癭瘤》亦指出腫塊“皆因氣血瘀滯,結而成之”。當然,瘀血為腫瘤成因的理論也遇到了挑戰。“非瘀血論”者認為,癌瘤的主導病因并非瘀血引起,只是中晚期腫瘤的主要病機而已。因為他們發現,在癌瘤生長處血液非但不瘀,反而血液涌流、供血益加豐富,癌瘤愈是生長,血液所至益多。活血化瘀只能使血流愈速,癌毒遠播愈快愈遠,貽害病情。從臨床來看,不少診斷明確的癌癥,在疾病之初,很少有瘀血之征,既無局部疼痛感覺,也無面色晦暗、舌質明顯紫黯、脈象沉澀的表現,即間或有之,也非主要表征。隨著疾病進展,當病程進入后期或癌癥晚期后,大多癌癥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的疼痛,面色明顯晦暗,舌質紫黯明顯,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瘀血病機上升至主導地位。
同時,痰瘀同源互化。痰滯體內,血行受阻,而成瘀血;瘀血乃有形之物,易滯氣機,阻滯絡道,絡中之津不能滲出脈外,絡外之津亦不能入于脈中,而津液聚積化生痰濁。瘀血積聚日久,也可化生痰濁而成痰瘀病證,唐容川在《血證論·瘀血》中強調“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更明確地闡明了痰濁與瘀血的關系。痰飲、瘀血作為津液代謝的病理產物,其本身皆能化毒為害,形成痰毒、瘀毒。同時,痰瘀互結,郁久腐化,久則凝聚成毒,從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結,促使癌癥的發生。
三、先天及體質因素
“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醫宗必讀·積聚》),“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體質狀況的好壞決定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后天供養不足、年老、體弱,或他病遷延、勞倦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氣血不足、五臟虛弱、陰陽失調,有利于腫瘤的發生。先天稟賦不足或受之于父母的腫瘤先天易感體質,包括遺傳易感基因與遺傳易感性也是腫瘤高于他人發生的重要原因。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某些腫瘤的遺傳背景或遺傳傾向性是顯而易見的,遺傳性腫瘤、遺傳性腫瘤綜合征和易患腫瘤的遺傳性綜合征的報道為此作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