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患溝通技能訓練
- 李惠君 郭媛
- 2414字
- 2019-12-12 18:50:18
第四章 內科醫患溝通
(一)內科醫生的工作特點
內科醫生的形象往往與沉穩、優雅、敏銳、知識淵博等詞匯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名內科住院醫師,了解內科工作的特點,對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進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大有裨益。內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對診斷和鑒別診斷所下的工夫占據了工作的絕大部分精力,而應對疑難雜癥和處置突發緊急情況就是對內科醫生的考驗。
除了豐富的臨床知識和嫻熟的臨床技能之外,敏銳的洞察力、必要的社會心理學知識和巧妙的溝通方式與技巧是內科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其中,內科醫生更要注意沉穩的工作態度,這是一種重要的非言語溝通技巧,不僅可以穩定患者和家屬情緒,增加患者及家屬治療疾病的信心,更使得醫患雙方產生互相的尊重信任與合作。“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內科醫生的作用。每一位醫生,尤其是新入職的住院醫師都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讓患者從一開始就了解到這些,因此,需要內科住院醫師通過溝通使患者降低對治療的過高預期,同時也要給患者以精神支持和與疾病抗爭的信心,這就是“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的含義。在和患者或家屬的溝通中,內科醫生常?!鞍鸦颊弋敵舍t生一樣”,是指醫生要像在查房一樣地去推理分析,體現醫生全面的分析、得當的處理和為患者各方面的考慮。讓患者和家屬體會醫生思維的縝密和做事的嚴謹,是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手段,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自然產生較好的醫療效果。
總之,內科醫生應該是一位衣著得體、溫文爾雅、知識淵博的學者,也是和患者與家屬分享診斷與分析的有效溝通者,更是一位沉穩、敏銳,能夠運籌帷幄的決策者。
(二)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內科疾病大多屬長期慢性病程,很難徹底治愈,最佳治療效果往往也只是控制病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這與患者“徹底根除疾病”的愿景有一定差距。同時內科患者平均年齡較高,并發癥較多,病情較復雜,治療決策的制定中需要兼顧的環節較多,在溝通中需要解釋的細節較多。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很多內科疾病的二級預防已不再局限于針對疾病本身和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鑄造健康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成為醫患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標。
1.依賴
慢性病患者要定期隨訪,使患者可能對長期接觸的醫生產生依賴,對其特別信任,言聽計從,甚至出現同樣的處方藥物或療法因開具的醫生不同,會在患者身上出現因心理暗示作用而加強的臨床效果。被依賴的醫生以及其他醫生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很可能不經意的話語會導致患者的誤讀,使患者產生對疾病和治療理解上的誤區。
2.焦慮
焦慮使人感到緊張、不舒適、憂慮和脆弱,這是慢性疾病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或因疾病導致某方面生理功能逐漸下降過程中常常體會到的感受?;颊咄鶗蛔杂X地啟動心理防御機制,借此減輕疾病造成的焦慮體驗。當患者啟動一定的心理防御機制時,潛意識里會回避一些現實情況帶來的負面情緒的體驗,表現出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而這種防御的主體有時往往會由疾病移向醫生,也就是所謂的諱疾忌醫。針對這種貌似“輕視”疾病甚至是否定疾病的狀態,醫生需要通過科普知識,有時甚至用舉例說明(一般為積極正面的例子)等方式讓患者更易于接受目前的疾病狀態。對于一些慢性病患者,醫生可以鼓勵他們參與或幫助他們建立“××病之家”,定期組織病友們進行聚會、討論、現身說法、科普宣教等活動,往往能產生比較好的效果。由于家庭在患者疾病的發生發展特別是治療、保健和康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醫生還要積極發動家屬,共同參與到說服、監督、管理患者的體系中。當患者出現上述焦慮情緒時,家屬及經治醫生應及時發現,給予妥善處理,否則焦慮進一步進展就會出現抑郁甚至是恐懼。
3.抑郁
抑郁指情緒低落、悲觀、自我評價降低、自身感覺不良、對日常生活缺乏興趣,甚至消極厭世。產生抑郁情緒除了對自身疾病的不理解、悲觀外,也會產生負面的家庭及社會影響,同時家庭社會因素也會影響抑郁情緒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例如,慢性病治療周期長、花費大,使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且有些慢性病可能導致生活生產能力的下降,使患者覺得成為了家人和社會的負擔。當患者出現抑郁狀態后,很可能產生軀體上的各種癥狀,有時是主觀強化的基礎疾病的相關癥狀,有時是出現一些新發癥狀,諸如心悸、出汗、失眠、頭痛等,如果不能正確判斷,就會認為基礎病加重或是出現了新的并發癥,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而且往往又要再次進行一系列檢查診斷流程。所以正確識別患者可能合并的抑郁狀態對內科醫師非常重要。出現抑郁特別是嚴重抑郁后,患者常變得難于溝通,容易激動,必要時應給予藥物進行干預,否則患者可能無法擺脫抑郁狀態,導致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
(三)內科患者的行為特點
患者患病后生理和心理都處于一種非正常的應激狀態,這種應激狀態與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及患者的心理素質都有一定關系。此時患者的一些基本的生理要求就會表現得比較強烈。尤其是住院患者,由于暫時性地與既往熟悉的家庭社會環境脫節,除睡眠外,大部分時間患者都在考慮與疾病相關的事宜及安排檢查,所以對住院環境、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自身生理需求(如飲食、作息、鍛煉康復)等的要求就會凸顯出來。同時因為病情的不同,對上述生理需要的要求也有不同,有些患者需要少食多餐,而另一些患者需要低鹽低脂飲食;有些患者需要絕對臥床,另一些需要早期下地運動。在醫療實踐中,不但要爭取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還要熟悉其產生原因,并能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楚。
除了上述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對于患者及家屬,與自身疾病相關的準確信息是他們最為迫切希望知道的。這些與疾病相關的信息包括了診斷結論、治療方案、預后結果、康復指導、醫療花費等,患者和家屬希望及時準確地從醫生那里獲取這些信息,并有機會能與經治醫生討論這些信息,以期作出最適合個體患者的恰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