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孩子該怎么吃
- 趙霖 趙和 鮑善芬編著
- 4189字
- 2019-12-12 18:48:38
一 保證孩子健康飲食的“六不”原則
“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辯證地闡述了孩子日常飲食原則,是保證健康的關鍵。《黃帝內經·素問》開篇就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食飲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遵照“食飲有節”的古訓,針對兒童飲食失當帶來的健康問題,歸納了兒童健康飲食的“六不原則”:一是不貪食,二是不挑食、不偏食,三是不要“口重”,即勿過咸,四是不嗜甜食,五是不迷戀營養偏頗的加工食品,六是不亂服保健品。
1.不飽食、不貪食,食宜細緩
孩子過量飽食,攝入過多肉食和高糖、高脂肪食物,不僅影響智力發育,還導致血脂異常、血管過早老化。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再好的食物,過量食用都會導致背離初衷的后果。 “飽生眾疾”,孩子過量飽食會造成細胞膜增厚,吞噬細胞與淋巴細胞敏感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唐代中醫名著《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指出: “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 病”。民諺道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奧地利抗衰老專家認為,晚飯吃得太飽會加重消化道負擔,使“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減少,而正是褪黑素能夠保證良好的睡眠,并使免疫功能正常。
咀嚼食物是消化吸收的重要環節, “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成人唾液腺每天分泌約1~2升,中醫稱之為“津液”的唾液中含球蛋白、黏蛋白、氨基酸、溶菌酶、淀粉酶、生長激素、鉀、鈉、鈣與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唾液能幫助消化、抗菌、抗衰老、消炎,其所含溶菌酶和分泌性抗體可殺菌解毒。進餐時細嚼慢咽,唾液將食物充分浸泡、拌勻后咽下,可有效預防胃腸道疾病。緩慢進食,能使胃、胰、膽等消化腺受到和緩的刺激。細嚼慢咽還能控制進食量,因為唾液中的淀粉酶將淀粉降解為葡萄糖,其吸收后引起血糖水平升高,而血糖到達一定水平后,大腦就會發出“吃飽了”的指令,從而停止進餐。
2.不挑食不偏食,食物來源多樣化
中國傳統膳食強調“食不厭雜”的原則,古代先賢告誡我們: “雜食者 美食也,廣食者營養也”。從人類進化史看,生物來源豐富的食物才能保證膳食平衡。不同基因型的植物,可使土壤中更多的營養成分進入食物鏈。眾多長壽老人以素食為主,食物品種多而雜,就很有說服力。美國通用食品公司調查發現,一日三餐吃全谷物的人最不容易發胖。夏威夷大學對1萬名男女的進食情況調查發現,食物種類越多,攝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越容易達標。有雜食習慣的孩子能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比偏食的孩子更健康。
季節不同,孩子飲食也要有所變化。夏天應選擇食性平涼的食物,冬季則相反。夏天的應季蔬菜一般食性偏涼,冬季的應季蔬菜則食性偏熱,水果也是如此。暖棚里生長的蔬菜,其季節性已不明顯,但食物的四性五味等屬性仍舊能夠基本保留。配餐的季節時令原則是個總體的概念,雖然是冬天,但一周食譜均搭配熱性食物,對孩子的健康也不利。較好的做法是適當調整早、中、晚餐或一周的食譜安排,使食物的屬性趨于平衡,這樣也符合食物多樣性的原則。
小兒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決定的,與孩子的生活環境、季節、氣候、食物、鍛煉等因素有關,飲食營養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出生時體質較好的孩子,可因喂養不當而身體變弱。而先天不足的小兒,喂養得當卻能使其體質增強。因此根據體質進行飲食調養,“辨證用膳”才科學合理。
3.切忌“口重”的壞習慣
“口重”會使食鹽攝入過量,要預防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病,從兒童時期就要養成“口輕”的習慣。“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食物的甘、酸、苦、辛、咸五味調配得當,才能保持健康。2500年前,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就闡述了過量食鹽的危害,指出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20世紀80年代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發現,與“南甜、北咸”的飲食習慣相對應,居民高血壓患病率自北至南呈現逐步下降趨勢。高血壓患病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北京高血壓患病率是廣州的4.4倍。不難看出,改變“口重”的飲食習慣,是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手段。
1977年,美國參議院營養特別委員會發表了旨在預防與膳食相關疾病的飲食指標,要求每日攝取食鹽控制在5克左右;同年,聯邦德國規定成年人食鹽需求量為每日5~8克;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每天攝取食鹽不要超過5克;我國食鹽推薦量為每日6克,根據我們對北京市居民膳食調查的結果,平均在10克左右。對食鹽的味覺感受是潛移默化養成的,“口重”的習慣可以改變,要教育孩子棄咸求淡,從小養成“口輕”的習慣。
溫馨提示
由于味精和雞精都含有鈉鹽,使用味精 和雞精時,要減少食鹽的用量。
4.不要嗜甜食過量
嗜甜食過度,造成 “純熱能食物”白糖大量攝入,既抑制食欲、影響正常進餐,又干擾鈣的吸收,還會誘生孩子齲齒發生。從過去100年美國食品消費與居民健康狀況的變化可發現,精制白糖與精米白面消費量與美國居民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增長完全同步。英國醫生認為“糖會使人變得孤僻與放肆,以糖果形式出現的糖是健康的大敵”;明代中醫藥大師李時珍也發出了過量食糖 “徒取其適口”而 “陰受其害”的警告。
吃糖過多是兒童容易骨折的原因之一。若孩子大量吃糖又貪食油炸食物,就會發胖,許多性格怪僻、浮躁好動、很難與同學相處的孩子都喜歡吃糖,進食量超過所需糖量的3~4倍。《飲食、犯罪與不正常行為》一書中,曾提到一個從小多動、以調皮搗蛋聞名,9歲就被管教,11歲就因犯罪被法庭傳訊的孩子。他也是平時食用甜食驚人,但控制吃糖一個月后,性格就發生明顯好轉。
有些孩子餓了就用糖果、甜品與飲料充饑,空腹吃糖會誘發蛋白質聚糖作用發生,白內障的發生率會比正常人高出5倍。空腹吃白糖還會刺激結腸上皮細胞,誘發腸道疾病。糖在腸道內異常發酵會造成脹氣,并且為有害細菌的繁殖創造條件。口腔中的細菌還可將淀粉與糖類轉化為乳酸,腐蝕牙釉質、牙本質和牙骨質,從而出現齲齒。大量攝入白糖還可能使胰腺功能失調,出現“胰島素抵抗”。此外,體內過剩的糖會轉化成脂肪,吃糖多的孩子面部容易長粉刺和青春痘。
2014年3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最新的糖攝入量標準:每天每人吃白糖的量只能占攝入總熱量的5%,比該組織過去的建議量(10%)降低了一半。經過對9000項研究進行評估后,世衛組織專家小組認為,把糖攝入量降低到5%以下,可有效預防肥胖和齲齒。這包括了加工食物中添加的糖,蜂蜜、糖漿及飲料與果汁里的糖;但不包括天然食物(如水果)中的糖分。
專家提示
很多糖分都隱藏在加工食品中, 尤其是休閑小食品。
5.不要迷戀營養偏頗的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與快餐食品因追求口感,而忽視營養需求。伴隨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化學添加劑的使用日益廣泛,化學甜味劑的濫用不容忽視。由于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不是百分之百,不合理使用就會危害健康。西式面包中不僅含有2.5%~3%的食鹽,還添加了面團改良劑、膨松劑、保濕劑等。據統計,每年每個德國居民僅從市售面包中,就要攝入3公斤食品化學添加劑。所以德國人提出,要吃沒有化學添加劑的、用酸面團發酵的“祖母的面包”。
20世紀70年代,中國食品行業只使用堿面、小蘇打、味精等約65種食品添加劑;1990年,我國食品添加劑僅20類,共178種;而現在,批準使用的食品化學添加劑有35類,超過了2300種。根據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提供的數據:2007年,全國食品添加劑的總產量為524萬噸,年銷售收入529億元。而到了2012年,食品添加劑和配料行業主要品種的總產量已達827萬噸,銷售額高達829億元人民幣。
人們一般認為帶“奶”字的食品與飲料都含鮮奶,有“果”字的食品就含鮮水果成分。所以“洋快餐”的“草莓奶昔”頗受追捧。但英國《衛報》揭露:洋快餐店的所謂“草莓奶昔”既不含草莓,也沒有鮮奶。中國農大食品學院范志紅也指出,中國洋快餐店賣的草莓奶昔也是如此。化學配料有如下4類:
一是香精:
要用40多種化合物精妙調配出草莓味,如茴香腦、麥芽醇等;
二是色素:
為了獲得草莓的顏色,加入化學合成紅色素;
三是穩定劑和增稠劑:
為了口感爽滑細膩,加入瓜爾豆膠、卡拉膠和磷酸鹽等;
四是甜味劑:
為了配出涼爽的甜味加入果葡糖漿等;
所謂“草莓奶昔”,竟然是用50多種化學原料調配出來的。
此外,還要高度關注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以及油炸和膨化食品中所含的變性脂肪酸衍生物,其對大腦發育、心血管系統、肝臟,母親、胎兒、嬰兒和免疫系統都會帶來危害。特別是經常食用“洋快餐”,會導致兒童肥胖,影響智力發育。
溫馨提示
應盡量讓孩子食用天然食物,遠離加工 食品。警惕燒烤、油炸食品(特別是炸薯條 和炸薯片),尤其要遠離人造黃油這類含“反 式脂肪酸”的食品。
6.不要讓孩子濫用保健品
當前,營養過剩和盲目進補的孩子比較多。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吃些能增強食欲、益智健腦的保健品。殊不知某些補品中常含類似激素的成分,會導致兒童性早熟。人的成熟跟壽命長短有關,成熟得越快生命越短。盲目服用營養品與保健品,完全違背中醫養生理論,造成男孩子腦垂體后葉脂肪化,導致垂體功能減退,不能有效釋放男性激素,出現睪丸縮小、陰莖發育不正常。女性娃娃乳房過早發育,出現性早熟。因此,保持均衡飲食,遠離保健品,是保證孩子正常發育的重要舉措。
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 不需要靠吃蛋白粉來提高孩子免疫力:少年兒童腎功能發育尚不完善,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勢必會增加腎臟負擔。特別是某些大豆分離蛋白粉是用轉基因大豆生產的,更不應該給孩子吃。
每天靠吃藥片補充維生素也沒有必要:2007年,《美國醫學雜志》發表了一項由多國科學家完成的研究,發現過量服用維生素E的人群死亡率增加了4%;長期服用β-胡蘿卜素人群,死亡率增加了7%;服用維生素A的人群,死亡率增加了16%;并且沒有證據表明服用維生素C能夠延年益壽。2013年,《內科學年鑒》發表了題為《服用維生素片對健康無益》的文章,文章認為,要徹底打破對維生素的盲目崇拜,服用維生素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浪費金錢。如果能夠保持平衡的膳食,并且每日在陽光下曬30分鐘,就能獲取充足的維生素。每天靠吃藥片補充維生素,攝入過量維生素后機體無法吸收,最終通過尿液排出,還會增加腎臟負擔。維生素在天然食物中廣泛存在,如果真缺乏,那同時也會伴隨出現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的缺乏。所以,應當注意孩子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單純依靠服用營養素來保持健康是根本做不到的。
專家提示
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不僅能獲得安全 劑量的番茄紅素、大豆異黃酮、多酚等生物 活性物質,還能保證膳食纖維、鉀、鎂、鈣 及各種維生素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