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行血脈流注針法:子午流注法的秘密
- 黃伯靈 向誼 趙小寅等
- 1746字
- 2019-12-06 21:15:07
前 言
子午流注針法是古人以《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理論與衛氣經絡學說為基礎而創立的,從現存資料來看,宋、金、元時期應是子午流注針法的創立時期,而明代則是該針法進一步得到發展的時期,其時撰研流注的醫家很多,以金元時期何若愚撰寫、閻明廣注釋的《子午流注針經》對后世影響最大,這亦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論述子午流注針法的專著。但不知何故,今人在使用該針法時卻每每遇到困難:第一,療效似乎并不穩定。對按時辰取穴有說療效較好的,也有說療效并無特別之處的,在一些臨床研究結果中甚至出現互相否定的現象。第二,對其應遵循的衛氣循行理論解釋不清。第三,按時辰取穴非常不易。由于要推算干支,用到公式或者表盤,甚則還用上了計算機軟件。所以自子午流注針法問世后至今有不少醫家陸續對其提出質疑。宋、金、元時期醫家研創,并得到當時不少醫家使用的針法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對于我們這些從事中醫針灸工作數十年的醫生,這問題多少年來一直不時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大約是在2000年底,我與當時由香港沙田醫院做完臨床課題回來的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向誼主任,討論《子午流注針經》中的記載:臟腑井、滎、俞、經、合六十首俞穴,賈氏云:“原有兩種也,有外行脈經六十首,又有內行血脈六十首,此法微妙,古圣人隱之,恐世人曉會,只載一說,今世不傳。”此文中的“只載一說”,我們分析此即應該是今天我們大家使用的子午流注針法,亦即外行脈經針法,那內行血脈六十首又在哪里?是些什么內容?古人將其隱在了何處?《子午流注針經》中的那段話,閻明廣說是“賈氏云”,那賈氏是何許人?查此后被本書參考最多的孫吉山教授所著的《中國時辰開穴全書》:“賈氏為何人,其里籍生平,目前均已無法考證。考其開穴規律是‘日上起時,時上開穴’,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一種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法,后為高武引載在《針灸聚英》中,稱為‘子午流注髎穴開闔’。后因應用者較少,故近代已鮮為人知,但考其學術淵源,當為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法的創始者。”此后,至2010年間的近10年里,我與后來去了英國的向誼主任,以及以后又加入我們這一團隊的南京中醫藥學會趙小寅副秘書長及在愛爾蘭工作的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原主任龐俊醫師都開始了默默找尋內行血脈流注的工作。直至3年前,一個偶然的思想火花方引導我們一下子進入了這先賢秘隱了近千年的流注殿堂。當時這小火花僅微微迸發了一下:古人在使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時,最慣用的針刺間隔時間應該有多長?子午流注針法為什么要“陽日取陽穴,陰日取陰穴”?古人針刺時是每天針1次,今天陽日取陽穴,明天陰日取陰穴;還是隔天針1次,自始至終取陽穴或取陰穴?若是隔日針刺1次,這種隔日取時方法與現有的子午流注納甲法取穴的規則又有何內在的聯系?我們嘗試著打亂原子午流注納甲法的排序,以井穴為龍頭,將間隔一天同一時辰的五輸穴在紙上重新排列,剛排列完畢,我們楞住了:一幅與衛氣運行理論更為相符,非常精致、完整的,以內行血脈為主旨的流注圖呈現在我們面前。“大隱隱于市”,這被古賢人密隱近千年、至今尚無人識破的內行血脈流注就秘密地隱藏在原子午流注的布穴中。只要隔日相同時辰針刺,無需變動,您就在使用著內行血脈流注,難怪古醫賢在原流注的使用中反復告誡使用者:一定要“陽日陽時開陽經之穴”、“陰日陰時開陰經之穴”。再深入思考一下,原子午流注針法中何以會出現60個閉穴時辰的問題,也就一并得到了解答。難怪《子午流注針經》卷上的《流注指微針賦》中何若愚先生留有這樣的話:“又以常尋古義,由有藏機;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閻明廣則對此注曰:“先賢之書,文理幽深,隱義難窮;或字中隱義,或假令一隅,妙要難窮。遇高達之士,方得其趣,不可穿鑿。”“鑿”,古漢語有榫眼、榫卯之意。“不可穿鑿”,可能亦是告誡后人在理解與使用此法時最好不要刻板地按榫眼去穿去套。
此后,本書的寫作被排上了我們的寫作日程,進入了正軌,雖然要搞清楚的,要通過臨床初步驗證的問題仍然非常之多,但這些我們終于都慢慢地一步步比較堅實地走了過來。我們做的這一切,用常山閻明廣在《子午流注針經序》中的結句來作為我們這本書的前言結句亦很適當:“非顯不肖之狂迷,啟明何氏之用心,致驗于人也。自慮未備其善,更祁明智,仍懇續焉。”
黃伯靈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八日晚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