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相關解剖

一、頸椎骨、韌帶結構

頸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節。人類的頸椎位于頸部區域,一共有7塊頸椎骨。從上至下排列,依次為C1-7(圖2-2-1)。頸椎位于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它們借助韌帶、軟骨和關節連接在一起。頸椎,上托頭顱,下連軀體,是人體的重要支撐和神經的重要通道,還是人體勞動強度最大的樞紐關節部位。

圖2-2-1 頸椎位置示意圖

(一)特殊頸椎

C1、C2、C7分別稱為寰椎、樞椎和隆椎,它們的解剖結構與其他頸椎稍有不同,稱為特殊頸椎。

1.寰椎

即第1頸椎,呈不規則環形,它由一對側塊、一對橫突和前后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圖2-2-2)。

圖2-2-2 寰椎

(1)側塊:

側塊介于兩弓的側方,左右各一。每個側塊的上面皆有一個呈卵圓形的上關節面,上關節面特別大,與枕髁形成寰枕關節。其下面有一呈圓形的下關節面,與第2頸椎的上關節面相關節。此外,前弓的正中后部有一小關節面叫齒突凹(dental fovea),與第2頸椎的齒突相關節。

(2)橫突:

側塊的兩端為三角形的橫突,尖端向外,表面粗糙,稍厚,無分叉,對頭頸部的旋轉活動起到平衡作用。

(3)前弓:

短而稍平,呈板狀,與側塊的前方相連接。前方正中的隆突稱為前結節。后方正中有圓形的齒突關節面,與樞椎的齒突構成環齒前關節。

(4)后弓:

長而曲度較大,呈不規則的圓棍狀與側塊后方相連。后面正中部為粗糙的后結節,與普通頸椎的棘突相似,有項韌帶和頭后小肌附著,限制頭部過度后伸。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形深溝通向橫突孔,名為椎動脈溝,內有椎動脈和枕下神經通過。后弓下面靠近側塊也有一較淺的深槽,與樞椎椎弓根上緣的淺溝相吻合而形成椎間孔,有第2頸神經通過。前后弓均較細,尤其與側塊連接處,易遭受暴力而引起該處骨折與脫位。

2.樞椎

即第2頸椎,椎體上方有柱狀突起,稱“齒突”。除齒突外,樞椎外形與普通頸椎相似(圖2-2-3)。

圖2-2-3 樞椎

樞椎椎體較普通頸椎椎體小,于齒突旁各有一朝上的圓形上關節面,與寰椎的下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椎體前方中部之兩側微凹,為頸長肌附著處。

椎弓根短而粗,其上方有一淺溝,與寰椎下面之淺溝形成椎間孔。其下方有下關節突,與第3頸椎的下關節突構成關節。在關節的前方為樞椎下切跡與第3頸椎椎上切跡構成椎間孔,第3頸神經由此穿出。

橫突較短小,前結節缺如,故不分叉,亦無溝槽。椎弓板呈棱柱狀,較厚,其下切跡亦較深,故椎間孔較大。棘突粗而大,呈分叉狀,下方有縱行深溝。

齒突長1.5cm左右,呈乳頭狀,頂部稍粗而根部較細。其前后分別有橢圓形的前后關節面。分別與寰椎的齒突關節面和橫韌帶構成寰齒前關節和寰齒后關節。齒突的頂端稱為齒突尖,上附著齒突韌帶,兩側有翼狀韌帶附著。外傷骨折可危及生命或導致高位截癱。

3.隆椎

即第7頸椎,其大小與外形均介于普通頸椎和胸椎之間。但其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應明顯隆起于皮膚下,故又稱隆椎。這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骨性標志(圖2-2-4)。

圖2-2-4 隆椎

橫突較粗大,后結節大而明顯,但前結節較小缺如,如橫突過長,且尖端向下,或有肋骨出現(頸肋),則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橫突孔較小,且畸形較多,其中通常沒有椎動脈通過,僅有椎靜脈通過。

(二)普通頸椎骨結構特點

C3~C6為普通頸椎,它們的骨結構具有一定共性。具有較長的橫徑,約為矢徑長度的2倍。椎體的上面的橫徑與下面的矢徑方向上均為鞍狀,相互嵌插,使相鄰椎體更加穩定。頸椎椎體由上向下逐漸增大,呈扁橢圓形,前下緣稍向下突出(圖2-2-5、圖2-2-6)。

圖2-2-5 頸椎椎體(上面觀)

圖2-2-6 頸椎椎體(側面觀)

1.鉤突和鉤椎關節

從C2起,由椎體上面兩側部的骺環增高形成鉤突,為頸椎椎體上面兩側稍后方的骨嵴,椎體下面的側方鈍面稱斜坡,上一椎體的鉤突與下一椎體的斜坡相對形成鉤椎關節,亦稱Luschka關節。鉤突斜度一般為55.8°~67.2°,能夠保持頸椎的穩定,不向側方移位。鉤突前外側有椎動脈、靜脈以及交感神經叢。后外側參與構成椎間孔前壁,毗鄰神經根。如果鉤突的外傾角過大,可擠壓到椎動脈,影響腦部的血流供應(圖2-2-7)。

圖2-2-7 頸椎椎體(前面觀)

2.棘突

大多數人的C2~C6頸椎的棘突末端都有分叉,但也有個體差異。樞椎(C2)的棘突大而長,常作為頸部定位標志。而C7隆椎的棘突在整個頸椎中最為突出,直達皮下,是頸椎和胸椎明顯的分界標志。在棘突上緣與椎板的交界處常有一個小突起,在針刀沿棘突上緣鏟切的操作中,常有一個阻擋或卡住的感覺,對針刀操作是一個有用的標志。

3.橫突與橫突孔

頸椎橫突位于椎體的兩側,具有短、寬、小的特點,橫突有兩根:前根為橫突孔前側部分,自椎體側面發出;后根位于關節突的前部,為真正的橫突。橫突前根終止于前結節,此處為肋骨退化的痕跡,后根終止于后結節。C1~C7的橫突中央,有一卵圓形小孔,稱為橫突孔,此處穿行椎動脈、靜脈以及交感神經叢。椎動脈一般從C6橫突孔進入,沿橫突孔的內側向上依次穿行各個橫突孔,再經過寰椎后弓的椎動脈溝,經寰枕后膜入顱。如果橫突孔周圍結構改變,如鉤突增生、上關節突增生、孔內骨刺等,均可導致橫突孔變小,影響血管血流。橫突上面后方有結節間溝,此處有頸神經通過,故又稱為脊神經溝(圖2-2-8)。

圖2-2-8 頸部血管、神經走行示意圖

4.關節突

頸椎的關節突從椎弓根與椎弓板相接處伸出。頸椎的關節突呈短柱狀,位于橫突之后。由側面看,除寰、樞椎外,整個頸椎的各關節突形成一個骨柱,同時被斜行“切斷”分成若干小節。除第1、2椎間關節呈水平位外,其余各椎間關節的上關節突與椎體呈40°~45°角。關節面平滑,呈卵圓形,覆蓋有關節軟骨。上關節面朝向上后方,下關節面朝向下前方;因此,可以在下一個頸椎的上關節面上向前滑動。頸椎關節突的方向有利于屈、伸、側屈和旋轉運動,但不夠穩定。如有損傷,可致關節突關節發生半脫位、脫位,甚至關節突跳躍,即上一頸椎下關節突滑至下一頸椎上關節突的前方,發生絞鎖引起脊髓損傷(圖2-2-9)。

圖2-2-9 上下關節突

5.椎間孔

由相鄰上、下椎弓根切跡圍成,左右對稱,為骨性管道??椎纳稀⑾卤跒樽倒雄E;前壁為椎體后面和椎間盤;后壁為相鄰椎骨的椎間關節、關節囊及韌帶;前內側壁為鉤突的后面、椎間盤和椎體的下部;后外側壁為椎間關節的內側部和關節突的一部分。椎間管底部,在橫突孔(椎動脈縱行于孔內)之后有神經根(橫行)通過。神經根貼椎間管的下壁,各神經根自上而下逐漸增粗。下位神經根占椎間管面積較大,受壓機會大。第1椎間管大于其他椎間管,而通過的神經較小,所以不易受壓;而第5、6椎間管離鉤突較近,神經根粗大,當鉤突增生肥大時,尤其是橫向增生時易造成神經根受累(圖2-2-10)。

圖2-2-10 椎間孔、椎管示意圖

6.椎管

由多個頸椎椎孔疊加而成。椎管的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及后縱韌帶;后壁為椎弓板及黃韌帶;兩側壁的前部為椎弓根,后部為椎間關節。其孔呈三角形,孔內通過頸段脊髓。當矢狀徑為12mm時,即認為有椎管狹窄。當頸部屈伸時椎管長度發生改變。頸部完全屈曲時,椎管前緣可增長15mm,后緣增長50mm,脊髓被牽拉而緊張;頸部后伸時,椎管變短,頸髓松弛,黃韌帶形成皺褶,易于壓迫脊髓。

7.椎間盤

C1與C2之間為椎間關節,無椎間盤。在其余的頸椎椎體間有椎間盤,其特點如下:C2~T1的椎體間,共有6個椎間盤連結上、下椎體。纖維環前部厚,后部較薄,其上、下纖維由軟骨細胞與軟骨板相連結,組成一個封閉的球狀體,不論外力從上、下、左、右方向而來,都不會影響它的體積,且可將壓力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方向。因此,它有緩沖壓力的作用。椎間盤的周邊有血管和神經分布(包括脊神經、交感神經、竇椎神經、脊膜返支等神經纖維),而椎間盤本身并無神經及血管,它的營養來自滲透過軟骨板及纖維環的淋巴液,故一經損壞將無法修復(圖2-2-11)。

圖2-2-11 椎間盤及椎間韌帶示意圖

(三)椎間韌帶(圖2-2-12)

圖2-2-12 頸部椎間韌帶

1.前縱韌帶

在椎體前面有前縱韌帶,上起枕骨底部和寰椎前結節,下至骶骨上半部,借纖維束緊密附著于椎體的邊緣,韌帶寬厚而堅韌,有限制脊柱過伸的功能。

2.后縱韌帶

在椎體后部有后縱韌帶,上起樞椎,下達骶骨前壁。韌帶較窄,不能完全遮蓋椎體后面和椎間盤,故在一定的壓力下,髓核容易經韌帶的側方向椎管的后外側突出。后縱韌帶骨化多見于頸段,是引起脊髓壓迫的原因之一。

3.黃韌帶

又稱弓間韌帶,位于相鄰兩個椎骨的椎弓板之間,即于上、下椎板之間,為彈力纖維膜,其彈力纖維含量高達80%。頸、腰段者為長方形,胸段者為蝶翅形。起自上位椎弓板的下緣和前面;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緣和后面,在后面正中有一裂隙,其中有連接椎管內、外靜脈叢的小靜脈通過。黃韌帶在脊椎中立位時已處于繃緊狀態,其預張力比前縱韌帶還大。當過伸位時,黃韌帶可縮短10%并變厚,可避免黃韌帶過多突入椎管;當過屈位時,韌帶可延長35%~45%。如椎管原已有狹窄,即導致過伸性脊髓損傷。這一點,在對頸部推拿按摩、手法復位或手術時應予充分注意。

4.橫突間韌帶

在上、下兩橫突間應有橫突間韌帶,但頸椎橫突本為肋橫突的遺跡,很小,故橫突間韌帶大部缺如。這是頸、腰椎橫突在結構上重大區別。棘間韌帶在相鄰兩椎骨棘突間有棘間韌帶,棘間韌帶前方與黃韌帶相鄰,后方與項韌帶相續。

5.項韌帶

為棘上韌帶在頸段的延續??煞譃楸韺拥乃鳡畈亢蜕顚拥哪畈?。索狀部張于C7棘突與枕外隆突之間;膜狀部自索狀部發出,向深面依次附著至C6~C2的棘突、寰椎后結節和枕外嵴。此韌帶富含彈力纖維,在病理情況下可出現塊狀或條狀軟骨化或骨化灶,多見于變性的椎間盤的后方。常見的部位是C5-6棘突之后。這可能是頸椎椎間盤變性后的一種代償性骨質增生的表現。

二、頸部肌肉解剖結構及功能

支配頸部活動的肌肉可分為好多群體,不同的肌肉支配頸椎不同的功能活動。肌肉的勞損改變也可以導致頸椎活動功能障礙或疼痛,往往這一類疾病不能夠引起醫生的重視,但在實際中,此型頸椎病所占的比例并不小。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與脊柱運動功能相關的肌肉可分為直接運動肌和間接運動肌。直接運動肌的起止點多位于脊柱上,而間接運動肌的起止點不在脊柱上。我們根據針刀治療的需要將頸部肌肉解剖結構分區進行表述。

(一)頸前區

包括頸淺肌、胸鎖乳突肌、舌骨上、下肌群、頸深肌,其中與臨床上癥狀關系較為密切的是胸鎖乳突肌和頸深肌。

1.頸闊肌

起于闊大肌和三角肌筋膜;止于下頜骨下緣、口角;主要作用:頸部皮膚起皺;神經支配:面神經頸支(圖2-2-13)。

圖2-2-13 頸闊肌

2.胸鎖乳突肌

起點:胸骨柄前面、鎖骨胸骨端;止點:顳骨乳突及上項線外側;主要作用:單側收縮頭轉向同側,雙側收縮頭向后仰(圖2-2-14)。

圖2-2-14 胸鎖乳突肌

3.前斜角肌

起點:第3~6頸椎橫突前結節;止點:第1肋骨斜角肌結節;主要作用:上提第1肋,助吸氣;神經支配:頸神經前支(C5-7)(圖2-2-15)。

圖2-2-15 前斜角肌

4.中斜角肌

起點:第3~7頸椎橫突后結節;止點:第1肋骨中部上面;主要作用:上提第1肋,助吸氣;神經支配:頸神經前支(C2-8)(圖2-2-16)。

圖2-2-16 中斜角肌

5.后斜角肌

起點:第5、第6頸椎橫突后結節;止點:第2肋骨外側的肋粗隆;主要作用:上提第2肋,助吸氣;神經支配:頸神經前支(C5-6)(圖2-2-17)。

圖2-2-17 后斜角肌

其余各部位肌肉位置示意圖、起止點、神經支配及主要功能(圖2-2-18)。

圖2-2-18 頸前區、側區肌肉分布示意圖

頸前區肌肉分布見表2-2-1。

表2-2-1 頸前區肌肉分布

續表

6.斜角肌間隙

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有一個三角形間隙,稱斜角肌間隙。其中有臂叢和鎖骨下動脈通過。前斜角肌肥大或痙攣,可壓迫神經和動脈而產生癥狀。由于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故幾乎整個頸椎病變均可能使該肌受累,產生斜角肌綜合征。三個斜角肌中,以前斜角肌最為重要,它是頸部的重要標志。肌的淺面有膈神經,自外上斜向內下;由前斜角肌外側緣穿出者,上有臂叢,下有鎖骨下動脈第三段;在它下部淺面橫過者有鎖骨下靜脈,在左側尚有胸導管經該肌下部的淺面。前、中、后斜角肌的作用是,一側肌收縮時,使頸部側屈;兩側肌同時收縮可上提第1、2肋骨,使胸廓變大有助于深吸氣;如果肋骨固定則可使頸前屈。椎前肌的作用是,頭長肌與頸長肌雙側收縮使頭、頸前屈,單側收縮使頭、頸側屈。

(二)項背區肌肉

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頭夾肌、豎脊肌、椎枕肌群、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間肌等。

1.斜方肌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全部胸椎棘突;止點:鎖骨外1/3、肩峰、肩胛岡;主要作用:拉肩胛骨向中線靠攏,上部纖維提肩胛骨,下部纖維降肩胛骨;神經支配:副神經(圖2-2-19)。

圖2-2-19 斜方肌

2.菱形肌

起點:下位頸椎和上位胸椎棘突;止點:肩胛骨內側緣;主要作用:上提和內牽肩胛骨;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C2-6)(圖2-2-20)。

圖2-2-20 菱形肌

3.肩胛提肌

起點:上位頸椎橫突;止點:肩胛骨上角;主要作用:上提肩胛骨;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C2-6)(圖2-2-21)。

圖2-2-21 肩胛提肌

4.頭夾肌

起點:下5個頸椎的項韌帶;止點:乳突及上項線的外側半;主要作用:頭后仰、使頭向同側旋轉;神經支配:頸神經(C2-5)(圖2-2-22)。

圖2-2-22 頭夾肌

其他各部位肌肉位置起止點、神經支配及主要功能見表2-2-2。

表2-2-2 項區肌肉分布

續表

5.枕下三角

椎枕肌群位于枕骨與寰樞椎之間,包括4對短小而發育良好的肌肉,即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與頭下斜肌。分別由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與頭下斜肌圍成的三角稱為枕下三角。枕下三角區內上界為頭后大直肌,外上界為頭上斜肌,外下界為頭下斜肌,三角內有枕下神經和椎動脈通過。頸部淺、深層的肌病變可壓迫項部血管和神經,如枕大神經,可導致頑固性頭痛;如壓迫椎動脈可引起頭暈等癥狀(圖2-2-23)。

圖2-2-23 枕下三角區

三、頸部血管走行分布特征

頸部動脈起源于主動脈,在頸部的主干為頸總動脈和鎖骨下動脈,右側發自頭臂干,左側直接發自主動脈弓(圖2-2-24),頸部靜脈與動脈伴行,主要有頸內靜脈及鎖骨下靜脈,均注入頭臂靜脈,以上經上腔靜脈返回心臟。具體循行路線見圖(圖2-2-25)。

圖2-2-24 頸總動脈

圖2-2-25 頸部血流循環

(一)頸動脈及其分支

右頸總動脈在右胸鎖關節后方起自頭臂干,左頸總動脈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左右頸總動脈由胸鎖關節后入頸,在胸鎖乳突肌前緣的覆被下向上微后行,全程與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同居于頸血管鞘內,靜脈在動脈之外,迷走神經行兩者之間。頸血管鞘前壁上段有舌下神經降支和舌下神經袢,頸總動脈的后壁和頸交感神經、椎前筋膜、椎前肌和頸椎橫突面相鄰。

頸總動脈上2/3在前方和頸部蜂窩組織相鄰,下1/3在前方則與氣管前筋膜相鄰。頸總動脈在肩胛舌骨肌下部因與頸基底的大靜脈干有密切關系,在外科手術中是一個危險部位。

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內、外動脈,在分叉處有一膨大,為頸動脈竇。此處動脈壁較薄于他處,并接受舌咽、迷走和交感神經的細小纖維支配,有調節大動脈血壓的反射功能。于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稍后方有一個麥粒狀小體,為頸動脈小球,以結締組織連于動脈壁上,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和氫離子濃度變化。

1.頸外動脈

頸外動脈起于胸鎖乳突肌之覆被下,在下頜角處經過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的深面,由此向上穿過腮腺后內側面,在下頜骨頸處分為顳淺動脈與上頜動脈2個終支,其主要分布于頸部、面部、硬腦膜及頭骨。其分支共有9條,按各支發出部位可區別為4種:前側支、后側支、內側支和終支。前側支共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和面動脈3支。后側支分出胸鎖乳突肌動脈、枕動脈及耳后動脈3條分支。內側支主要為咽外動脈,其在頸外動脈根部稍上方發出,沿咽壁上升達顱底,分布于咽、顱底、頸的深部及椎前肌等。其后支有咽支分布于咽縮肌、咽鼓管及腭扁桃體,還有腦膜后動脈和鼓室下動脈分布于頭顱。終支主要為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分布于頭面部。

2.頸內動脈

頸內動脈為頸總動脈的續行段,位于頸外動脈之外后,但向上即轉至頸外動脈的內側,貼咽側走行,最后上行經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入顱內。它在顱中窩分為大腦前、中兩動脈而終止,其中一部分和發自鎖骨下動脈的椎動脈形成大腦基底動脈環,分布于腦。頸內動脈供應腦的血供約占3/5。頸內動脈在頸部無分支。

(二)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

右鎖骨下動脈起于頭臂干。左鎖骨下動脈則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彎行向外,它不但位于頸根部,同時也位于上縱隔,其凸度向上,內側端為胸鎖關節,外側端在鎖骨中點,頂端在鎖骨上1.25cm。鎖骨下動脈的分支兩側對稱的占1/3,兩側不對稱的占2/3。根據鎖骨下動脈與前斜角肌的關系,可分為以下3段(圖2-2-26)。

圖2-2-26 鎖骨下動脈

在前斜角肌的內側,左側者位于左頭臂靜脈之后,胸導管呈弓狀跨過。其后部緊與胸膜囊頂和肺尖貼連。第1段的分支有椎動脈、甲狀頸干和胸廓內動脈。這里最主要的是椎動脈。

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后上部,正對前斜角肌和頭長肌之間隙,常上行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椎動脈至樞椎水平位于頸神經之前及橫突間肌的內側,及至寰椎的橫突孔,呈銳角向后,并圍繞寰椎上關節面的后外側向內,經寰椎側塊后方的椎動脈溝進入椎管。椎動脈隨后經枕骨大孔入顱,穿過蛛網膜,在腦橋下緣左右匯合形成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形成大腦動脈環,供應腦后部及脊髓血運(圖2-2-27)。

圖2-2-27 椎動脈走行示意圖

在前斜角肌之后,前、中斜角肌之間隙內,胸膜囊頂及肺尖之前。其下為第1肋骨,上方和后側有臂叢干。右側鎖骨下動脈在此段通過,并發出肋頸干。

在前斜角肌外側向下外行,經鎖骨之后至第1肋骨外緣,易名腋動脈,此段無分支。

椎動脈由8對頸神經、第1胸神經及迷走神經的感覺神經支配,也接受頸交感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彼此交錯組成血管周圍神經叢。在頸部發生位置變化或有骨質增生等改變時,可刺激周圍神經叢,引起血管痙攣,使椎-基底動脈系血流減少。椎動脈在寰椎部走行曲折,寰齒關節移位也可使椎動脈血流發生障礙而引起腦缺血。在椎動脈行程中不可忽略的是,椎動脈并非有如保險箱一樣全部被橫突孔骨質所包圍;恰恰相反,椎動脈的大部分是裸露于相鄰橫突的間隙中,因此從側方進針刀有可能傷及椎動脈。

四、頸部神經走行分布

頸部神經包括頸神經和腦神經兩部分。頸神經共有8對,第1對在寰椎與枕骨間,其余6對在同序椎骨上側,第8對由C7下側的椎間孔出。頸部的腦神經有第9、10、11、12對,即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

(一)頸神經前支

主要有兩大神經叢,頸叢和臂叢(圖2-2-28)。

圖2-2-28 頸叢、臂叢神經

1.頸叢

頸叢為上位的4個頸神經前支組成,此4支相互連接成3個神經袢,并發出多個分支。每一神經接受來自頸上交感神經節的灰交通支,它們形成一系列不規則的體系,位于胸鎖乳突肌深面和頭長肌下及中斜角肌上,前面覆蓋有椎前筋膜,各終支穿過此筋膜,分布于肌肉和其他神經相交通(圖2-2-29)。

圖2-2-29 頸叢及其分支

頸叢的分支又可分為淺、深兩組。淺支各組都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處分為升、橫、降3支。升支為枕小神經、耳大神經,橫支為頸橫神經,降支為鎖骨上神經。深支組為肌支及其他神經的交通支,長短不一,可分為外側組和內側組。內外側組又分為交通支和肌支2種。內側組的交通支包括自第1、2頸神經到舌下神經、迷走神經的交通支和自第1、2、3、4頸神經到頸上神經節的灰交通支。內側組的肌支有以下3類:一是由第2、3頸神經形成的頸神經降支,與舌下神經降支形成袢,自此袢上發支分布于除甲狀舌骨肌外的舌骨下肌群。二是至頭外側直肌的肌支(C1)自該肌內而進入;至頭前直肌的肌支(C1~C2)在頸椎橫突前面,自頸叢第1袢的上部發出;至頭長肌的肌支(C1~C3)自上位3個頸神經分別發至該肌;至頸長肌的肌支(C2~C4)自第2~4頸神經各發出分支至該肌。三是膈神經。外側組的交通支與副神經交通支起于第2頸神經的分支,抵胸鎖乳突肌時,與副神經結合;其起于第3、4頸神經分支,經胸鎖乳突肌的深側,在副神經的下側,向外下方行,經枕三角至斜方肌深側,與副神經結合,形成斜方肌下叢。外側組至胸鎖乳突肌的肌支,起自第2頸神經;至斜方肌、肩胛提肌的肌支,起于3、4頸神經;至中、后斜角肌的肌支,起于第3或第4頸神經。

(1)枕小神經:

來自第2、3頸神經,或來自兩者之間的神經袢。其彎曲都繞副神經下側,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上升,直至頭部附近,穿出深筋膜,越胸鎖乳突肌止點的后部,繼續上升,到頭的側面,分布于耳廓后面,支配耳廓后上部、乳突部及枕部外側區域的皮膚,并與耳大神經、枕大神經及面神經的耳后支相連結。

(2)耳大神經:

來自第2、3頸神經,繞胸鎖乳突肌后緣向前上方,斜越胸鎖乳突肌表面,向下頜角方向行進,穿頸深筋膜,沿頸外靜脈后側與之平行上升,其表面被頸闊肌覆蓋。當此神經在胸鎖乳突肌表面到達腮腺時,分成前、中、后3個終末支。前部的分支,經腮腺表面,分布于覆蓋腮腺及咬肌下部的皮膚;并有分支至腮腺內,與面神經的頸支結合。中部的分支,分布于耳廓后面。后部的分支,分布于乳突部的皮膚,并與面神經的耳后支及枕小神經的分支結合。

(3)頸橫神經:

由第2、3頸神經前支組成。約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中點,自該肌深側繞后緣穿出,沿其表面橫向內側,經頸外靜脈的深側,達該肌的前緣。穿固有筋膜,被覆于頸闊肌的深側,分支呈扇形分散。其上部的分支,與面神經的頸支連結成袢。另一部分分支穿過頸闊肌,分布于頸前部的皮膚。

(4)鎖骨上神經:

起于第3、4頸神經。在起始部,常與至斜方肌的肌支先結合,后又分開。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處,自該肌深側,向后下方穿出,通行于頸闊肌及頸固有筋膜的深面,達鎖骨附近,穿出固有筋膜及頸闊肌而成皮神經,可分為內、中、外3組分支。

1)鎖骨上內側神經:

較細小,斜越頸外靜脈及胸鎖乳突肌的鎖骨和胸骨起始部的表面。分布于胸骨柄上部的皮膚及胸鎖關節。

2)鎖骨上中間神經:

較大,跨過鎖骨前面,分布于遮蓋胸大肌及三角肌上2/3的皮膚和肩鎖關節,并與上位肋間神經的皮支有連結。

3)鎖骨上外側神:

斜過斜方肌外面及肩峰,分布于肩后部和上部皮膚。

(5)膈神經:

主要起自第4頸神經,也常接受第3及第5頸神經的小支。其中含有大量運動纖維,有少量感覺纖維,并與交感神經節間有交通支。在頸部,膈神經的主要標志是直接貼在前斜角肌的前表面。膈神經為混合神經,支配膈肌的運動及縱隔胸膜及膈上、下、中央部的胸膜和腹膜的感覺。

膈神經在頸部不發任何分支。其自前斜角肌上部外緣,沿該肌的前面,于椎前筋膜的深側,以近似垂直的方向下降。在頸根部被胸鎖乳突肌及頸內靜脈遮蓋,并有肩胛舌骨肌的中間腱、頸橫動脈及肩胛上動脈橫過其表面。左膈神經的前面,還有胸導管經過。膈神經的前內側與迷走神經及頸部交感干相連接。膈神經繼續下降,經鎖骨下動脈、靜脈之間,自胸廓內動脈的外側,斜至其內側,進入胸腔。

有時在膈神經的鄰近有副膈神經,是膈神經由第4頸神經束的根纖維以外的一些副根,下行一段后,多在鎖骨下靜脈附近加入膈神經。

2.臂叢

臂叢神經由C5~C8頸神經前支及第1胸神經前支組成。C5、C6組成臂叢神經上干,C7組成中干,C8和T1神經組成臂叢神經下干,位于第1肋表面。干分為前、后2股,各股位于鎖骨平面。臂叢上干和中干的2側支前股組成外側束,位于鎖骨下動脈的外側;下干的前股組成內側束,位于鎖骨下動脈的內側。3干的后股共同組成后束,位于鎖骨下動脈的后側。各束支在喙突平面分為上肢的主要神經支(圖2-2-30)。

圖2-2-30 臂叢神經走行示意圖

由臂叢根發出的分支在前、中斜角肌之間穿出,包括至頸長肌和斜角肌的分支、肩胛背神經和胸長神經,組成臂叢各神經根發出至頸長肌和斜角肌的分支。

(1)肩胛背神經:

主要來自第5頸神經,在頸神經剛出椎間孔時發出,循肩胛骨的脊柱緣下行,行于肩胛提肌和大、小菱形肌之深面。

(2)胸長神經:

共有3根,分別起于第5、6、7頸神經,當這些神經剛出椎間孔時發出。上2根在臂叢深面穿中斜角肌,合為1束。下根行于中斜角肌的上面,經腋窩達前鋸肌。

由臂叢干發出的背支來自上干,包括肩胛上神經和鎖骨下肌神經。

(1)肩胛上神經:由上干外側發出,下行經肩胛上切跡,支配岡上、下肌和肩關節。

(2)鎖骨下肌神經:甚細,由第4、5、6頸神經的纖維組成。在肩胛舌骨肌后腹的上方,由上干前面發出,經鎖骨下動脈第3段之前,達于鎖骨下肌。

由外側束發出者,大分支有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外側頭,小分支有胸前外側神經至胸大肌;由后束發出腋神經和橈神經、上下肩胛下神經和胸背神經;由內側束發出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內側頭,有胸外側神經、臂外側皮神經和前臂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內外側2個根分別行走在腋動脈內、外側2~3cm后,在腋動脈前下方組成正中神經主干。

(二)頸神經的后支

頸后支較前支細,唯第2頸神經后支(枕大神經)粗大。除第1頸神經后支(枕下神經)外,其他各后支均分內、外側支。內側支屬皮支,外側支屬肌支。

第1頸神經的后支稱枕下神經,屬于運動神經,于寰椎后弓的椎動脈溝內,椎動脈的下側,自干分出。向后行,進入枕下三角,于此分支分布于枕下三角周圍諸肌(頭上斜肌、頭后大直肌、頭下斜?。徊l1支橫越頭后大直肌的后側,至頭后小直?。贿€有分支至覆蓋著枕下三角的頭半棘肌。此外,有分支穿過頭下斜肌,或經該肌表面,與第2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枕大神經)相連結。第1頸神經以直角離開硬脊膜囊,立即經過寰椎后弓的外側部,恰在椎動脈圍繞寰椎側塊基底進入硬脊膜這段的下方,以后在動脈之后,再向后分布于枕骨下肌群。

第2頸神經的后支稱枕大神經,為所有頸神經后支中最大者。于寰椎后弓與樞椎椎弓板之間,頭下斜肌的下側穿出,發一細支至頭下斜肌,并與第1頸神經后支交通。然后分為內、外側2支。外側支支配頭長肌、夾肌、頭半棘肌,并與第3頸神經相應的分支連結。內側支為枕大神經斜向上升,經頭半棘肌之間,在頭半棘肌附著于枕骨處,穿過該肌,再穿過斜方肌腱及頸部的頸固有筋膜,在上項線下側分為幾支感覺性終支,與枕動脈伴行,分布于上項線以上,可達顱頂的皮膚。當枕大神經繞過頭下斜肌時,發1支與第1及第3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連結,在頭半棘肌下側,形成頸后神經叢。

第3頸神經的后支繞第3頸椎的關節突向后行,經橫突間肌的內側,然后分為內側支及外側支。外側支為肌支,并與第2頸神經的外側支相連結。內側支經過頭半棘肌與項半棘肌之間,再穿夾肌及斜方肌,終末支分布于皮膚。當其在斜方肌深側時,發1支(第3枕神經)穿過斜方肌,終于顱后下部近正中線處、枕外隆突附近的皮膚。

頸神經的其余5對頸神經繞過各相應的椎間關節后,分為內側支及外側支。外側支均為肌支,支配項髂肋肌、項最長肌、頭最長肌及頭夾肌。第4、5頸神經的內側支,經項半棘肌與頭半棘肌之間,達椎骨的棘突,穿夾肌及斜方肌,終于皮膚。第6、7、8頸神經的內側支細小,分布于項半棘肌、頭半棘肌、多裂肌及棘間肌。

(三)頸部交感神經(圖2-2-31)

圖2-2-31 頸交感神經迷走神經

頸交感干位于頸血管鞘后方、頸椎橫突的前方。頸部的交感干神經節有3個,分別稱頸上、中、下神經節。頸部交感干神經節發出的節后神經纖維的分布可概括如下:①經灰交通支連于8對頸神經,并隨頸神經分支分布至頭頸和上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等。②由神經節發出分支至鄰近的動脈,形成頸內動脈叢、頸外動脈叢、鎖骨下動脈叢和椎動脈叢等,伴隨動脈的分支至頭頸部的腺體、豎毛肌、血管、瞳孔開大肌。神經節發出的咽支直接進入咽壁,與迷走神經、吞咽神經的咽支共同組成咽叢。③分別發出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經,下行進入胸腔,加入心叢。頸交感神經損傷,可出現霍納綜合征,即頸交感神經麻痹。任何機械性紊亂對頸神經根的刺激也可累及頸交感神經,或為直接刺激,或為反射性刺激。

1.頸上神經節

呈梭形或扁圓形,由第1~4干神經節合并而成,是交感干上最大的神經節。此神經節居第2~4頸椎橫突前方,下端由神經干連于頸中神經節。上端分為頸內動、靜脈神經2支。頸上神經節有許多側支,其中比較大的有頸外動脈神經、心上神經及咽支。

(1)頸內動脈神經:

隨頸內動脈入顱腔,它的分支互相連結成包繞頸內動脈的頸內動脈神經叢及海綿神經叢,由這些叢發出分叢,隨頸內動脈的分支走向周圍。由海綿神經叢發出1支穿眶上裂到眶,連于睫狀神經節,經此節及睫短神經到眼球,分布于瞳孔開大肌及脈絡膜等處的血管。此外有巖深神經,由頸動脈管內口出外,與巖大淺神經結合成翼管神經到蝶腭神經節,隨它的分支到口、鼻的腺體及血管。

(2)頸內靜脈神經:

隨頸內靜脈經頸靜脈孔連于舌咽及迷走神經的神經節。

(3)頸外動脈神經:

由節下端發出,分成包繞頸外動脈及其分支的神經叢。

(4)心上神經:

循頸動脈鞘下穿到胸腔,左側的經主動脈弓的左面入心淺叢,右側的到氣管下端前面,連于心深叢,分布于心肌。

(5)咽支:

有數支,內進到咽壁,和迷走及咽神經的咽支合成咽叢。此外有灰交通支連于第1~4頸神經,輸送節后神經纖維到各頸神經,隨它到所有分布地區的皮膚汗腺及豎毛肌。亦有交通支與舌咽、迷走神經的神經節及舌下神經相連結。

2.頸中神經節

多呈卵圓形,較細小,一般位于C6的高度、甲狀腺下動脈的附近。它上有節間支連于頸上神經節,下發2支連于頸下神經節,其中1支經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曲而上升,形成鎖骨下袢,然后連于頸下神經節。

由頸中神經節所發的分支主要有甲狀腺支和心中神經。左側心中神經循左頸總動脈入胸腔,在氣管的前面入心深叢;右側心中神經經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或后面入胸腔,循氣管前面到達心深叢。

3.頸下神經節

較恒定,在第7頸椎橫突與第1肋骨頸之間、鎖骨下動脈發出椎動脈處的后方及第8頸神經的前方。其上由節間支連于頸中神經節,其下和第1胸神經節非常接近,有時兩者合而為一,組成較大的星狀神經節。

頸下神經節發出心下神經、鎖骨下動脈的分支、至椎動脈的神經、至第6、7、8頸神經的灰交通支及連于第1胸神經節的節間支。

(1)心下神經:

經鎖骨下動脈后側,與迷走神經的返神經所發出的心支合并,沿氣管前側下降,加入心深叢。

(2)至鎖骨下動脈的分支:

在鎖骨下動脈上成叢,隨該動脈到上肢,并隨椎動脈組成椎動脈神經叢。

(3)至椎動脈的神經:

在椎動脈的后側上升,至C6橫突孔,參與形成椎動脈叢。另外,自椎動脈神經節來的1支,在椎動脈前側,也參與形成椎動脈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龙岩市| 武威市| 宝应县| 永胜县| 墨江| 陆良县| 同心县| 凌海市| 铜山县| 恩平市| 邹平县| 旅游| 阿图什市| 宣城市| 伊金霍洛旗| 崇阳县| 长岭县| 天水市| 巴青县| 古蔺县| 洪雅县| 游戏| 澎湖县| 安顺市| 昌乐县| 鹿泉市| 万州区| 澜沧| 崇阳县| 威宁| 玉山县| 获嘉县| 同心县| 富平县| 阳曲县| 富源县| 西安市| 海淀区| 奈曼旗|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