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治療脾胃病經驗擷粹
- 單兆偉 沈洪
- 19字
- 2019-12-06 21:05:42
第一章 孟河醫派的形成發展及學術思想簡述
一、孟河醫派的形成與發展
孟河,是江蘇武進長江邊上的一個鄉村小鎮,位于武進市西北,雖彈丸之地,但300年來,名醫輩出。有“吾吳醫學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之說。孟河醫派以費、馬、巢、丁四家為代表。
孟河中醫是江蘇醫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費尚有棄官從醫,定居孟河,開始了孟河費氏的醫學事業。略晚于費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醫以治傷寒出名。乾隆年間,沙曉峰、沙達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當時。乾嘉年間,費士源以內科聞名。丁氏以兒科見長。馬氏、巢氏也已有人業醫。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云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逐漸形成,費尚有的六世孫費伯榮、費士源的孫子費蘭泉,馬家的馬省三和馬文植祖孫以及文植堂兄弟輩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數省。百十戶人家的孟河小鎮,有十幾家中藥鋪,足見當時醫事之盛。
費家以調治內傷雜病見長,馬家以內、外、喉三科兼擅著稱。孟河醫家在雜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樹,使孟河醫家聲名大揚。從清道光、咸豐年間起至清末民初,孟河醫家又陸續向外發展。沙石安遷鎮江大港,巢崇山、費繩甫、丁甘仁遷上海,余聽鴻遷常熟,賀季衡遷丹陽,鄧星伯遷無錫。孟河醫道之盛,醫家輩出,正如丁甘仁在《診余集》序中所說:“吾吳醫學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當時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敗,帝國主義侵略日趨猖狂,祖國文化備受摧殘,傳統醫藥學更不例外,孟河醫家的崛起,增添了醫學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強的作用,這是孟河醫家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孟河醫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績。以他們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醫派,似一顆燦爛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的醫壇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費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費伯雄(1800—1879)、費繩甫(1851—1914)祖孫兩人。伯雄以歸醇糾偏,平淡中出神奇,名盛于晚清,他是孟河醫派的奠基人,以善治虛勞出名,曾為道光帝太后治肺癰,為道光帝治失音,名聞大江南北。繩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諸證而聞名上海。
馬家原以瘍科名著數世,至馬培之(1820—1903)呼聲最高,影響最大。1880年晉京為慈禧太后治病,名聲大振。宮廷里傳出“外來醫生以馬文植最著”的聲譽。從此以后,馬培之被稱為“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
巢家是在兩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巢渭芳(1869—1927)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醫50余年,家學淵源,學驗兩富,擅長內外兩科,刀圭之術尤為獨到。巢渭芳系馬培之學生,精內科,尤長于時病。一生留居孟河,業務興旺,名重鄉里。
丁家醫學造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丁甘仁先受教于費伯雄之門人丁松溪,繼受學于馬培之嫡裔馬仲清,他從馬文植學,能兼蓄馬氏內外喉三科之長,習外科于巢崇山,后又拜安徽傷寒名家汪蓮石為師。精內、外、婦、兒、喉各科,外、兒、喉及時病尤為擅長。丁氏初在孟河、蘇州行醫,民國初年至上海仁濟善堂坐診,歷年所治爛喉病人不下萬人,成為上海一大名醫,因首創中醫專門學校,有“醫譽滿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稱頌。
丁氏醫學造詣甚深,治學嚴謹,早年拜馬培之為師,精研《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晚年又鉆研金元四醫家及吳又可、葉天士、王孟英等學說,博采眾長,融諸家之學于一身。臨診推崇張仲景,辨病審癥求因,用藥靈活施治,內外參合,表里并兼,自成一派,世稱丁氏學派。程門雪、黃文東、盛夢仙、王一仁、嚴蒼山、秦伯未、章巨膺、章次公等上海名醫皆出其門下。1885年,喉痧大流行,其“診室人滿,日愈數大癥其常事”。丁氏醫聲遠播,華僑及外人求醫亦不乏其人,孫中山先生曾以大總統名義贈以“博施濟眾”金字匾額。丁氏去世后,有6個國家的公使和華僑代表參加了殯禮。遺著有《藥性輯要》、《脈學輯要》、《喉痧癥治概要》等,后人編有《孟河丁甘仁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