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毓琳臨證金針
- 鄭魁山
- 4475字
- 2019-12-06 20:06:38
五、八綱辨證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雖未明確“八綱”一詞,但已初具“八綱辨證”之雛形。至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傳忠錄》專設“陰陽篇”、“六變辨”,對八綱作了進一步論述,并以二綱統六變,曰:“陰陽既明,則表與里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確地將“陰陽六變”作為辨證的綱領。
凡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內外本因之濫觴,亦會隨時空的遷移而變化。所以萬不可把“八綱辨證”看成僵死的教條,囿困醫者于籬下。臨證之時宜靈活把握、圓融變通。
毓琳公認為:運用八綱辨證時,應以陰陽為提挈,先辨表里定病位,次辨寒熱定病性,再辨虛實定病勢,為施治提供依據。
(一)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
由于陰、陽分別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它無所不指,也無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質、臨床的證候,一般都可歸屬于陰或陽的范疇,所以陰陽是辨證的基本大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因此,陰陽兩綱可以統率其他六綱而成為八綱中的總綱。
1.陰證
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黯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或病邪性質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均屬陰證范疇。
【臨床表現】
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陰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其特征性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臥,畏冷肢涼,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長或短少,大便溏泄氣腥,舌淡胖嫩,脈沉遲、微弱、細。
【證候分析】
精神萎靡、聲低乏力,是氣虛的表現;畏冷肢涼、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氣腥,是里寒的癥狀;舌淡胖嫩、脈沉遲、微弱、細均為虛寒舌脈。
2.陽證
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或病邪性質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均屬陽證范疇。
【臨床表現】
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陽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其特征性表現主要有:面色赤,惡寒發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語聲高亢,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口干渴飲,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秘結奇臭,舌紅絳,苔黃黑生芒刺,脈浮數、洪大、滑實。
【證候分析】
惡寒發熱并見是表證特征;面紅,肌膚灼熱,煩躁不安,口干渴飲,小便短赤澀痛,為熱證表現;語聲高亢,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大便秘結,為實證癥狀;舌紅絳,苔黃黑起刺,脈浮數、洪大、滑實,均為實熱的特征。
(二)表里辨證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也”,指出表里辨證之要領。
1.表證
指六淫、疫癘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衛)氣抗邪于膚表淺層,以新起惡寒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輕淺證候。
【臨床表現】
新起惡風寒,或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微有咳嗽、氣喘,舌淡紅,苔薄,脈浮。
【證候分析】
表證見于外感病初期階段,一般有感受六淫等邪的原因。《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火燥,氣有不正,皆是也。……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謂之表證。”
2.里證
《景岳全書·傳忠錄》說:“里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里證。”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臨床表現】
里證的范圍極為廣泛,其表現多種多樣,概而言之,凡非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里證的范疇,即所謂“非表即里”。其證候特征是無新起惡寒發熱并見,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
【證候分析】
形成里證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直中”為病;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氣血,或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出現種種證候。
附:半表半里證
指病變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處于表里進退變化之中,以寒熱往來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證候分析】
半表半里證在六經辨證中通常稱為少陽病證,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過程中,邪正分爭,少陽樞機不利所表現的證候。
(三)寒熱辨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調經論》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類經·疾病類》亦說:“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說明寒熱反映的是機體的陰陽盛衰情況。《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指出寒熱辨證之要領。
對于寒熱真假的辨別,吳又可《溫疫論·論陽證似陰》論斷最為確當,其指出:“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外)熱下(內)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可作參考之用。
1.寒證
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由于陰盛可表現為寒的證候,陽虛亦可表現為寒的證候,故寒證有實寒證、虛寒證之分。
【臨床表現】
常見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證候分析】
因感受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多為實寒證;因內傷久病,陽氣虛弱而陰寒偏勝者,多為虛寒證。寒邪襲于表,多為表寒證;寒邪客于臟腑,或因陽虛陰盛所致者,多為里寒證。
2.熱證
指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由于陽盛可表現為熱的證候,陰虛亦可表現為熱的證候,故熱證有實熱證、虛熱證之分。
【臨床表現】
常見發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苔黃燥少津,脈數等。
【證候分析】
因外感火熱陽邪,或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體內陽熱之氣過盛所致,病勢急驟,形體壯實者,多為實熱證;因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而陽氣偏亢者,多為虛熱證。風熱之邪襲于表,多為表熱證;熱邪盛于臟腑,或因陰虛陽亢所致者,多為里熱證。
(四)虛實辨證
《素問·調經論》指出:“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素問·通評虛實論》則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說明實是指邪氣盛實,虛是指正氣不足。通過虛實辨證,可以了解病體的邪正盛衰,為治療提供依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虛實辨證準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內經知要》所謂之“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是指證候的“假象”,須以脈象有無“胃氣”(沉取有力謂之“有根”)決之。
1.實證
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種證候。
【臨床表現】
由于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證候表現各不相同,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癥狀作為實證的代表。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急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故《難經·四十八難》有“入者為實”、“急者為實”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證候分析】
實證范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以寒熱顯著、疼痛劇烈或嘔瀉咳喘明顯、二便不通、脈實等癥為突出表現。二是內臟功能失調,氣化失職,氣機阻滯,形成痰、飲、水、濕、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物質,壅聚停積于體內。因此,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熱邪、燥邪、疫毒為病,痰阻、飲停、水泛、食積、蟲積、氣滯、血瘀、膿毒等病理改變,一般都屬實證的范疇。
2.虛證
指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種證候。
【臨床表現】
各種虛證的表現極不一致,各臟腑虛證的表現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難用幾個癥狀全面概括。臨床一般以久病、勢緩者多虛證,耗損過多者多虛證,體質素弱者多虛證,故《難經·四十八難》有“出者為虛”、“緩者為虛”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內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傷氣、勞倦傷精之類也。”
【證候分析】
形成虛證的病因病機,雖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附:八綱在實際運用中的互相聯系
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的區分并不是單純、彼此孤立、靜止不變的,而是錯綜復雜、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歸納起來,八綱之間存在著“相兼”、“夾雜”、“轉化”的關系。
1.相兼關系
“相兼”即指兩個綱以上的癥狀同時出現,如外感熱病初期,見有表證,還須進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熱,故可分為表寒證和表熱證;久病多虛證,當進一步辨其屬虛寒證或虛熱證。相兼證的出現,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從屬關系的,如表寒、表熱證都是以表證為主,寒或熱從屬于表證,治療當以解表為主,分別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虛寒、虛熱證都是以虛證為主,寒或熱也從屬于虛證,治療時當以補虛為主,分別用補陽或滋陰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時,以何證為主,須看具體病情而定。
2.夾雜關系
“夾雜”即指患者同時出現性質互相對立的兩綱癥狀,如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表里夾雜(習稱“表里同病”)病。另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假象,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等。所以,在辨證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全面分析,去偽存真,抓住本質,以免造成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3.轉化關系
“轉化”即指某一綱的癥狀向其對立的一方轉化。表里之間、寒熱之間、虛實之間、陰陽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外感風寒見惡寒發熱、頭痛等表寒證,若因病情發展或治療不當,則病邪可由表入里,病變性質可由寒轉熱,最后由表寒證轉化為里熱證;實證可因誤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遷延,雖邪氣漸去,而正氣亦傷,逐漸轉化為虛證,虛證可由于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痰飲或水濕、氣滯或血瘀等實邪,而出現種種實證。轉化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辨證時必須隨時審察病機的轉變,及時診斷治療,避免疾病向惡化方向發展,促進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