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奚肇慶學術經驗傳承創新

第一章 醫家小傳

奚肇慶教授,1949年生,江蘇省無錫市人。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西醫結合急危重癥博士后流動站導師。1975年起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1999年獲評主任醫師,2000年獲教授職稱,2002年獲江蘇省名中醫稱號。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浦嗅t急診臨床基地外感發熱、急性咳嗽協作組組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會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傳染病專家組成員,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醫療救治組成員,江蘇省SARS、禽流感、豬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治專家組成員及中醫組組長,江蘇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醫首席專家。
一、個人學習成長背景
出生于職員家庭,父奚可權與無錫名中醫龔士英(國家名中醫龔麗娟之父)是親戚關系,自幼與無錫名中醫李慕蓮、其子李翼平同居一大院,朝誦《傷寒》,夜聞《湯頭》,耳濡目染,秉承庭訓,受中醫古典著作啟迪熏陶至深。及長畢業于江蘇省中醫衛生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隨周仲瑛、徐景藩、汪履秋、夏桂成、龔麗娟、劉再朋、傅宗翰、嚴明、單兆偉等老師學習,獲益良多。1977年師從李石青、師承吳門醫家曹鳴皋,晝臨案侍診,夜聆聽教誨,整理醫案筆記,名醫名方、經典古籍,無不涉及。在導師精心調教下,勤求古訓,熟讀經典,承襲吳門醫派學術思想所獨具的特色——“重視經典理論,善于吸收融通,敢于發明創新,處方用藥輕靈”,進而汲取融匯諸多名師之精華,指導理論和臨床。
二、臨床專業資歷
1975年8月至1985年8月,任江蘇省中醫院住院醫師,在呼吸科、心內科、腎內科、消化科、老年科、急診科完整臨床歷練,在充實中醫理論的前提下,兼收現代醫理,觸類旁通,靈活運用。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研究生班學習并獲中醫學碩士學位。1987年8月至今,任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急診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急診科副主任、主任,國家重點臨床??啤抑嗅t藥管理局中醫急診臨床基地主任;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導師,并于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其間曾在南京鐵道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及美國關島大學進修學習。
三、醫術、醫德、學術、傳承、生活
醫  術

重視經方注重辨治,用藥輕靈常起沉疴

奚肇慶從事呼吸、急診臨床醫療、科研、教學工作39年,擅長內科外感溫熱病、咳嗽、中風、血證、胸痹,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擴張、肺癌、呼吸衰竭,傳染病等急危重癥。對中醫肺系疾病、中醫急癥、腦血管疾病、外感高熱等,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獨到的見解。而其中,在應用膏方治療、調補肺系疾病方面,更頗具心得,形成了個人獨具特色的診療理論體系,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
90歲的謝將軍一年來常臥病榻,嚴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讓他高熱、昏憒、痰涌、水腫,全身7條通道,呼吸機、吸痰器、監護儀等侍候左右,聯合應用抗生素4種以上,痰培養細菌大都耐藥、霉菌感染。奚肇慶延診,認為癥情復雜、病情危重,大寒之品、大補之法未效,恐常法難以取勝。細察病人,氣傷陰損,但正氣未竭,熱極為痰閉陽郁,主張以白虎加人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合復方薤白膠囊出入。一劑見效,體溫從40.2℃驟降至37.8℃,肌膚漸涼,三劑后痰出神清,其夫人及醫護人員稱奇。
奚肇慶善用、屢用經方,常兩方以上合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合人參湯治療哮喘,瓜蔞薤白半夏湯合小陷胸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期、肺心病等。復方薤白膠囊亦源于經方,對肺部感染有明顯的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和抗菌抗感染、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復方薤白膠囊作為國家中藥新藥,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Ⅱ期、Ⅲ期640例病例,及急診觀察190例,療效達85.2%~92%,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誠感經方藥少味輕,卻愈大病。
醫  德

仁心岐術治病救人,不畏風險置之度外

21世紀初全球性SARS、甲型H1N1流感肆虐,特別是我國缺少達菲等抗病毒藥物,溫熱病的傳染、傳播一度造成舉國恐慌,人人自危,談虎色變。有急診科主任染病,有急診科護士長犧牲,明知風險,奚肇慶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染病專家委員會成員,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組成員咨詢專家,江蘇省衛生廳甲流、禽流感中醫專家組組長,臨危受命,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任務,開始了甲型H1N1流感的臨床研究。2013—2014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我國南方地區性流行,作為江蘇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醫首席專家,他會診于省內外,深入病區、重癥監護病區,親臨病榻,診脈察舌,遣方施治,為中醫藥防治烈性傳染病提供第一手資料,實踐證明中醫藥對現代傳染病可防可治。
奚肇慶不畏風險,不分晝夜,隨叫隨到,會診、出診,深入各發熱門診、傳染病院指導診斷和治療。組織全國急診、傳染病協作組40家單位,制訂臨床驗證方案,觀察2000余例外感發熱患者(包括確診、疑似的甲型H1N1流感)和驗證全國各協作組單位20余種有效方藥、國家新藥中成藥20余種,發現中醫藥具有良好的退熱和抗病毒作用,某些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具有類似達菲的作用。多次制訂、參與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省級、國家級中醫藥防治方案,提升了中醫藥的影響,促使中醫急診治療溫熱病的治法、方案逐漸成為政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中堅力量。
學  術

學貴于博術貴于精,繼承創新勇于實踐

奚肇慶有較深的中醫基礎理論功底,自幼受中醫熏陶,喜讀中醫經典醫籍,善于學習各家學說和應用臨床醫家之長,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臨床中不斷探索,勇于實踐,臨床驗證。
1982年在臨床中發現中藥薤白有解痙平喘的作用,受《金匱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不得臥,及薤白利肺氣、止喘急的啟發,認為胸痹之病應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提出痰濁痹阻,氣機不展的病機,從胸痹論治咳喘的理論,研制了復方薤白膠囊。
奚肇慶深受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等溫病大家的學術思想的影響,在繼承吳門醫學、山陽醫學治療溫熱外感熱病的理論,和國醫大師周仲瑛治療溫熱病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總結臨床經驗,提出急診外感發熱早用重用清氣法,研制“上感顆粒”。在一項國家中醫藥行業專項的重大科研中,采用透表清氣法,第一階段觀察465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發熱患者,結果發現“上感顆粒”的平均起效時間(體溫下降0.5℃所需的時間)為2.35小時,平均退熱時間(體溫完全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為13.55小時,首次服藥后4小時內體溫下降≥0.5℃的患者例數在50%左右,各證候的總有效率在95%以上。其中風寒證57例,風熱證102例,衛氣同病147例,風邪襲表(寒熱不顯)64例,風邪襲表(寒熱兼夾)70例,分別占12.95%,23.18%,33.41%,14.55%,15.91%,衛氣同病證比例高。證候的地域分布特點,在北方(包括北京、徐州):五種證型分布基本無差別,在江南附近(包括南京、合肥、無錫、昆山):以衛氣同病、風熱證及夾濕證為主,在西南地區(成都):以衛氣同病、風熱證為主;在南方(廣州):以風熱證、寒熱兼夾及夾濕證為主。
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高熱、咳嗽、喘息,發病急、傳變迅速、病死率高為特點。2013年4月~2014年3月,江蘇省中醫院收治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癥患者,4例核酸轉陰轉院、康復出院,1例死亡。歷初期、進展期、恢復期,按照溫病學溫邪上受,衛氣、衛營同病,氣營兩燔、濕郁陰傷的發生、發展規律,結合南方地處吳域濕地,從衛氣營血、三焦辨證施治。法以扶正祛邪為宗,透表清氣涼營、解毒化濕泄濁、益氣護陰養津,時時顧護陽氣,方以銀翹散、麻杏石甘湯、白虎加人參湯、清營湯、瀉白散、葶藶瀉肺湯、參蘇飲、達原飲、復方薤白膠囊、熱毒寧注射液等隨證出入。泄衛透營、辛開苦泄、散血,益氣固陽、護陰養津等施治方藥,具有良好的退熱、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和減輕肺部炎癥反應、改善低氧狀態作用,降低了病死率。
以實踐驗證了中醫藥能夠治療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癥肺炎和改善癥狀。
傳  承

尊師攜幼承前啟后,耐心細心相得益彰

奚肇慶很注重中醫人才的培養,生活中是個平易近人的長者,教學上是個嚴格細致的學者,不僅要求學生閱讀中醫經典著作,打好理論基礎,同時要求學生跟師出診,親身體驗,在診病過程中傳授個人經驗。常教導學生“醫乃仁道”,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為師者,嚴于律己,“活到老,學到老”,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無私奉獻于“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在帶教過程中,虛心學習學生的新思想、新技術,充實帶教內容,拉近師生距離,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更好地用于傳道、傳承與創新。
奚肇慶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已39載,作為《中國中醫急癥雜志》、《世界感染雜志》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雜志》學術委員,嚴謹敬業,編撰、參編著作十多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以親身寫作經歷,認真批改、評述論文,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理論知識。
首先在中醫急診開展四十余家多中心前瞻隊列研究和隨機、雙盲雙模擬臨床研究。率先在全國中醫急診行業開展外感發熱、急性咳嗽的中醫急診診療方案和國家臨床路徑。
生  活

心境恬淡起居有常,堅持晨練飲食不偏

奚肇慶的學醫道路上充滿了艱辛,他有過迷茫,有過誤解,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但都淡然處之,豁達坦蕩,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以中(醫)為榮。
他每每坐診時,思維清晰,精力充沛,對待患者仔細耐心,溫文和善。生活中恪守12字口訣:慎起居,調飲食,適勞逸,暢情懷。順應四季變更,規律飲食,恪守中醫藥養生調治原則,遵守作息時間,樂觀隨和,年逾六旬的他依然保持充沛精力,投身診療工作,善待每一位病人,愉快度過每一天。
四、臨床實踐方面主要的體現
臨證其辨證論治的特色及優勢,在于堅持整體觀念。辨證,以全身和局部相結合;診斷,以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治療,審證求因,審因求治,先辨病后辨證,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奚肇慶教授認為肺系疾病其辨治與肺、脾、腎的功能狀態關系密切,以補益胸中宗氣為根本,袪除影響肺氣,升降出入的痰濁、瘀血、寒飲、熱毒等病邪為標,化痰濁,和血脈,復清肅,使氣機出入通暢,呼吸均勻,營衛充盛,氣血順暢,吐故納新無阻。從不同角度兼顧扶正祛邪,消補兼施,靈活論治肺系疾病,并能在臨床上有較強的應用中醫藥解決疑難重癥的能力。
強調肺系疾病治病求其本,同時重視“天人相應”的學說。肺主衛、情志主悲,即人體的精神心理、心態情緒會隨著自然和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緒的變化,對肺系疾病、急重癥、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悲傷恐懼患者,分解病因,因勢利導,結合用藥往往事半功倍。
五、學術研究和科研發展成果
(1)1982年發現中藥薤白有平喘的作用,先后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西醫結合雜志》(日文版)發表。
(2)1990年首先在《中醫雜志》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從胸痹治療的新觀點,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
(3)1995年在《金匱要略》學術研究中,率先提出胸痹與肺的證治,從理論上探討胸痹除包括心系疾病外,還可包括肺系疾病,瓜蔞薤白半夏湯可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其新療法于2000年獲醫院新技術獎。
(4)1998年作為課題主要完成人之一,薤白制劑及常壓缺氧大鼠肺動脈高壓造模、右心導管有創性肺動脈壓測定,填補省內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江蘇省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并被評為江蘇省中醫科教先進工作者。
(5)作為江蘇名方開發和研制的復方薤白膠囊新藥,2002年獲國家新藥基金、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中心資助,在肺系疾病辨證論治思想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獨到的經驗與體會,創制“復方薤白膠囊”,治療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擴張有顯著療效。2007年成功轉讓。
(6)采用透表清氣法,研發“上感顆粒劑”,治療外感發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有顯著療效,并主持多中心、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試驗,從事臨床成效評估與研究,成績卓著,獲國家財政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8年中醫藥行業專項科研基金資助。
(7)參與、主持國家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3年“流行性感冒中醫辨治方案及臨床應用研究”科研基金課題。課題編號:2013BAI02B08
六、參與國家重點??平ㄔO,提升醫教研水平與成果
主持國家衛生部重點專科(中醫急診)建設項目1項,經費500萬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項,經費50萬元。主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外感發熱、急性咳嗽中醫臨床路徑驗證方案,組織全國40家中醫急診、傳染病協作組實施、臨床療效總結課題2項。撰寫國家外感發熱、急性咳嗽中醫臨床路徑2項。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9項(國家級3項)、國家新藥中藥1項、國家中醫藥行業專項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外感發熱臨床驗證方案課題1項、臨床路徑實施方案課題1項,總經費390萬元。獲獎成果:獲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南京市(副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江蘇中醫藥科學進步二等獎1項。專利: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發明專利4項。指導研究生:近十年來,培養博士后3名、博士生21名、碩士生20名。
七、發表論著
在《中醫雜志》、《中醫雜志(英文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世界感染雜志》、《中國中醫急癥》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14部,教材3部。主編撰寫中醫急診文獻與臨床研究資料60余萬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平县| 黄山市| 库车县| 长垣县| 阜城县| 文山县| 玛多县| 金昌市| 大英县| 兴海县| 高陵县| 砀山县| 嘉黎县| 河北省| 西贡区| 七台河市| 潍坊市| 宣城市| 娱乐| 罗山县| 开原市| 开平市| 昌邑市| 吉木萨尔县| 林州市| 延寿县| 若羌县| 淮北市| 新和县| 定西市| 松潘县| 三都| 娄底市| 巴塘县| 永德县| 安新县| 五莲县| 津南区| 沙雅县| 巴中市|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