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修身養性

第一節 仁 者 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篇23)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提示:
孔子指出仁者壽。
孔子向來看重道德修養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提出:“仁者壽”,闡明好心有好報,好人壽自長;指出道德修養不但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健康長壽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這些真知灼見奠定了我國養生文化的基石,傳承至今,仍對現代人的養生具有指導意義。
一、仁者壽
孔子提出“仁者壽”,“德潤身”,強調大德必得其壽,將養德納入養生的范疇,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他的這些卓越認識得到歷代醫家的認同,被后世養生家躬身實踐,奉為延年增壽的圭臬。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指出養生必須重視養德。魯迅先生說:“無論古今,誰都知道,一個人如果一味地放縱自己,十惡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無效,簡直非‘壽終正寢’不可。”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健康的概念也融入了道德健康的觀點,指出: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孔子潛心領悟的人的品質與長壽的關系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據調查,但凡老壽星,90%以上都與人為善,德高望重,受到鄰里鄉親的愛戴。事出公心、樂于助人者,其壽命明顯延長;相反心懷叵測,損人利己,以鄰為壑者,死亡率比平常人群高1. 5倍。有趣的是,人們還發現對人抱有敵對情緒者易患冠心病,其患病率較正常人群高5倍。這些研究成果都從不同角度證實:善惡終有報,善惡對人的壽命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切不可以等閑視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屢屢見到那些心懷仁德的人,即使歷盡磨難,遭受不幸也能活得無憂無慮,盡享天年。特別是志存高遠,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人類進步事業的人更能至老不衰,長命百歲。我們社區有兩位98歲才駕鶴西去的長壽老人:一位叫劉鐵梅的老奶奶,早年投身抗日戰爭,出生入死,屢建功勛,卻從不居功而傲,有一付至善至美的菩薩心腸。過去一些無照小商小販在社區大院門口擺攤設點,影響過往行人、特別是少年兒童的安全。90多歲高齡的劉鐵梅老人總是挺身而出,力勸他們離去。她常佇立路邊,目送少年兒童橫過馬路,關注他們的出行安全。另一位叫做吳福禎的老先生是我國植物保護科學的開創者。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采取簡便易行的方法防治農作物蟲害,被農民譽為“捉蟲好佬”。1957年被錯戴右派分子帽子,發配到寧夏改造。其時他已年過花甲,但卻毫不灰心氣餒,義無反顧地采集昆蟲標本數萬號,主持編繪兩集昆蟲彩色圖,填補了寧夏地區的空白。他還發現枸杞大面積減產是由于枸杞實蠅為害,采取有效措施,使之獲得豐收。這些過硬成果使他絕處逢生,很快摘掉右派帽子,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范。他一生克勤克儉,別無貪求,只愛吃白薯一類五谷雜糧。但對科學事業鍥而不舍的追求,卻使他無怨無悔,壽至耄耋。
二、仁者壽的原因
為什么仁者壽呢?這主要因為:
(一)仁者愛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仁者胸懷寬大,愛憎分明,“愛人”,亦“能惡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所以“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受到民眾的支持、信任、愛戴。這種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為仁者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是仁者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1.踐行仁愛思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現在不少人、特別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他們渴望與人交往,但又普遍感到人情冷漠,世態炎涼,不敢貿然與人交往。
其實,理順人際關系并非難事。只要我們躬身踐行孔子的仁愛思想,就能水到渠成地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首先,樹立良好的德行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因此孔子強調“修己安人”,“德不孤,必有鄰。”孔子重視修己,主張孝、悌、恭、寬、信、敏、惠、儉、謙、溫、良、讓、剛、毅、勇,始終將加強自我道德修養放在首要位置,但又并不只是滿足于獨善其身,而更重視兼濟天下。他主張以修身為起點,肩負起天下興亡的社會職責,“齊家、治國、平天下”,造福于人民。到頭來,雖不刻意追求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無心插柳柳成蔭,卻會得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和社會的認同,建立起廣泛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次,仁的另一基本精神是愛人。孔子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主張從孝悌,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境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孔子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寬容精神,尊重善待他人,關心他人的生存和發展,并學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的事,絕不強加給他人。其結果是愛人者人恒愛之,關心他人,必然得到他人的關心,自然而然就能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2.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身心健康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20世紀50年代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志愿受試者關在伸手不見五指隔音的房子里,雖然好吃好喝犒勞著,但7天后被試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覺、幻覺、焦慮和思維遲鈍。這個經典實驗證明了人的社會性很強,不能老死不相往來。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人類身心健康的發展。一個人扶危濟困,就會贏得人們的好感和信賴,就會博得社會的贊美和歡迎,使其內心如沐春風。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心理和精神狀態自然十分良好,豈有不健康長壽之理?
人際關系良好的人總以友善的態度,待人以誠。這種積極向上的情緒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擁有更多的朋友。事實表明:朋友越多,越有利于身心健康。我們不可小覷朋友在物質、心理和情緒上提供的多方面幫助的巨大作用。
負性生活事件可以引起應激反應,誘發疾病、甚至死亡。在遭受不幸之時,朋友自然會伸出友誼之手,解囊相助,或給予精神安慰,道義上的同情,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減輕應激反應,降低心身疾病的發生。譬如,喪偶是老年人常常面臨的嚴重負性生活事件。善與人同的老人可在朋友的幫扶下,很快消除悲痛、抑郁情緒,走出喪偶的陰影,恢復正常生活,不致罹患心身疾病。而不擅交際的老人,往往形影相吊,深陷孤單無助的困境,以致一蹶不振,身心疲憊,自毀健康。
朋友還是宣泄苦惱等負面情緒的最佳人選。遇到令人煩心之事,或面臨心理困惑時都需要向人傾訴。與朋友開誠布公地促膝長談,及時發泄不良情緒,可使人放松,很快撫平心靈的創傷。如果沒有親朋好友,傾訴無門,將痛苦憋在心里,痛苦就會不斷放大,悶出病來。
此外,良好的人際關系還可最大限度地使人的歸屬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滿足。歸屬和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高層次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努力使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有利于排除焦慮、寂寞等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態,促進心理和身體健康。然而,這些需要是建筑在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上的,單單依靠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是無法付諸實現的。所謂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人們渴求建立溫馨的家庭,與人和睦相處,并得到社會和一定群體的接納和認同,把自己當成某個集體的一員。尊重包括得到別人敬重、贊揚的人尊和自尊。顯而易見,這些必須、也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變成現實。至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樣也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一個具有深厚的人脈關系、受人愛戴的人才能更好發揮才干,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
相反地,老子天下第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或者喜歡自吹自擂,盛氣凌人。這種自以為是的人肯定會眾叛親離,搞不好人際關系。他們與人明爭暗斗,相互排斥,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適應,不僅會感到孤獨寂寞,心情抑郁,同時還會使心理防衛長期處于高喚起狀態,產生緊張、煩躁等消極情緒。長此下去,這種情緒就會干擾新陳代謝,損傷免疫功能,導致冠心病、高血壓、潰瘍等心身疾病,甚至誘發可怕的癌癥。
(二)“仁者不憂”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篇28)
譯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者不憂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寫照呀。”
提示:
孔子闡明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點,指出“仁者不憂。”
仁者不憂是仁者壽的另一重要原因。
憂愁對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人、病人,一旦遭遇不開心的事,心生憂慮,常可使舊病復發、惡化,或可誘發新的疾病,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愁死人了”這句人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實際就是生活經驗的總結。
堅持孔子仁愛的精神,是消除私心雜念、排解憂愁的最好方法。私心太重是憂愁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纏身,以我為圓心,在物質享受上必定貪心不足,在生活工作中必定斤斤計較,終日高度緊張。一旦所欲不遂,就會愁腸寸斷,導致精神壓抑,釀成疾病。只有那些胸懷大志的仁者,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著人民,才會心地坦蕩,不去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做到知足常樂,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
心懷仁術的人還能很好地化解矛盾。人生在世,難免與人磕磕碰碰,發生沖突。如果以仁人之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主動溝通交心,就會化干戈為玉帛,不致憂愁疑慮,自然能促進健康長壽和人與人間的和諧。
同時仁者勤奮好學,在事業上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功機會,所以精神愉悅。在這種情緒的濡染下,更會“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樣,心態經常保持在年輕狀態,就能延緩衰老,減少疾病。
(三)“仁者必有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第十四篇4)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有好的言論;但有好的言論的人未必有道德。仁德的人必定勇敢,但勇敢的人未必有仁德。”
提示:
孔子闡述德、言、仁、勇的相互關系,指出仁者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仁者必有勇是仁者達到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仁者志向遠大,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們不怕困難,勇于奉獻,當社會需要時,就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為國為民,赴湯蹈火。優秀的品德鑄就了仁者完美的性格,使得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良好的心態有助于消除不良應激反應,促進身體健康,不會輕易傷動感情,而罹患精神疾患。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大仁大勇優秀品質的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國,歷時14載,到處碰壁。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畏于匡”,甚至“累累若喪家之犬”。一生歷盡坎坷,卻竟能壽至古稀,無疑就得助于仁者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無畏的勇敢精神。
仁者的勇敢精神還能幫助人們戰勝疾病。一旦生病,仁者勇敢面對,往往能在病痛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找到積極應對疾病的方法。他們意志堅強,還可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促使疾病好轉,盡快痊愈。我所在的社區有位抗癌明星。她是位有勇的仁者,雖身患乳腺癌、糖尿病和冠心病,但心態良好,沒有被疾病嚇倒,一面積極進行中西醫治療,一面控制飲食,堅持體育活動和有規律的生活,終使乳腺癌徹底治愈,也使糖尿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相反,也有人對疾病怕得要死,一聽說癌癥更是嚇得六神無主,坐臥不寧。在這種不良心理的暗示下,疾病只會越來越重,迅速惡化。可見,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還是談病色變的恐懼心理。
(四)仁者心理平衡、情緒穩定
仁者心理平衡、情緒穩定,促成其健康長壽。這是仁者壽的另一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仁者把立德放在首位,不斷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這不僅能給他們帶來心靈的快樂與安寧,也是保持其心理平衡、情緒穩定的重要條件。孔子說得好:“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人”,指出不講仁義道德,遲早都會與快樂失之交臂,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在他看來只有安仁樂道,嚴于律己,才能心安理得,才能從對社會的無私奉獻中獲得莫大的安慰,從而保持心理平衡。事實表明道德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情操高尚,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也能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不改其樂。
當然,積極直面人生的孔子與道家和佛家不同。他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同時又承認人的本能,肯定生理和心理欲望的合理性,指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然而,滿足合理的欲望,又必須用禮來克制約束自己,又必須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不做非分之想,自然就能心理平衡,情緒穩定;就能把好方寸,不為物欲所累,而使身體健康少病。
另一方面,仁者寬厚,不會嫉賢妒能,與人爭名奪利,同時“泰而不驕”,即使身居高位也能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這樣在社會上很少樹敵,就能減少矛盾,化解沖突,促進心理平衡,防止情緒大起大落、發生波動。
三、仁者壽的醫學道理
人體復雜的生理活動是與心理狀態休戚相關的。一個重視道德修養的人,胸懷坦蕩,必然心神安寧,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故不易引起七情強烈波動,產生不良應激反應。良好的心理狀態還能促使人體分泌有利身心健康的激素、酶類。這些物質能把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中樞神經功能活動調整到最好狀態,增強免疫功能,從而減少疾病,延緩衰老。此外,積德行善、做好事還能使人產生欣快感,這也有利于健康長壽。
惡人早死同樣也是有醫學依據的。但這種因果“報應”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因為他們倒行逆施,自食其果造成的。試想一個人心術詐險,機關算盡,專門整人害人;或者欲壑難填,得隴望蜀,成天患得患失,心理上常常處于緊張、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狀態,不得安寧,結果就會使得臟腑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各種疾病不期而至。至于那些坑蒙拐騙,貪污受賄,偷竊搶劫,謀財害命的壞人,雖可得手于一時,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他們攝于社會輿論和國法的壓力,必然做賊心虛,整天擔驚受怕,而使機體長期處于惡劣的應激狀態。這種應激狀態可刺激神經、內分泌系統,引發一系列心身反應,導致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血清膽固醇升高,并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以致罹患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癌癥一類的疾病,而早死。何況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一旦東窗事發,他們中不少人又會走上不歸之路。
惡人早死也得到流行病學調查的證實。巴西醫學家調查了583名貪官,10年后這些人患重病和死亡者高達60%,而廉潔奉公者生病或死亡者僅占6%。
可見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克己奉公,才是智者的最佳選擇。
四、為何有的好人命短
“好人命短”這是世間流行的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看似與“仁者壽”格格不入,但有的好人確實命短,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養德與養生相互促進,二者缺一不可。道德修養固然相當重要,但也不可忽視養生。一些優秀的中青年人才之所以英年早逝,或者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這樣、那樣的疾病,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忽視了養生,自恃年富力強,超負荷地工作,透支了生命。上個世紀90年代我曾到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進行調查,發現中青年知識分子普遍都有熬夜的習慣,不僅睡得晚,起得晚,平時也很少、甚至不參加體育鍛煉。他們中不少人就像陳景潤先生一樣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把生命之弦繃得太緊,長此下去,壽命自然就會大大縮短。
有病不治是好人命短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許多情操高尚的人一心撲在事業上,常對疾病掉以輕心,疏于治療,致使病情在不知不覺之中逐漸加重,最終因為勞累過度而引發不堪設想的后果。這樣令人扼腕嘆息的事例很多。劉高清先生是我大學的同窗好友,素以仁德而著稱。他患有慢性肝病,本該好好靜養,調治疾病。但他卻拖著病殘之軀身先士卒地搶著干苦活、干重活,不到而立之年便溘然長逝了。
可見,在重視道德修養的同時,必須珍惜生命,必須講究養生。這樣才能避免重蹈“好人命短”的覆轍,真正實現“仁者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舒城县| 新和县| 织金县| 芦山县| 买车| 梁平县| 桐庐县| 长岭县| 方城县| 竹北市| 黄石市| 乐至县| 龙胜| 绥滨县| 濮阳市| 镇宁| 常熟市| 肇州县| 锡林浩特市| 石屏县| 平武县| 电白县| 沛县| 佛坪县| 莱芜市| 辽阳县| 定日县| 内乡县| 德惠市| 雷波县| 赤峰市| 怀仁县| 龙海市| 云林县| 赤峰市| 防城港市| 通河县| 章丘市| 民权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