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中的養生智慧
- 張世筠
- 1412字
- 2019-12-06 11:38:09
前 言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古代文化集大成者。他一生命運坎坷,幼年喪父,少年貧賤,青年喪母,中年流離顛沛,晚年喪子,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不幸和苦難,但他卻以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注重自我保健,善于調攝精神、飲食、起居,壽至73歲。這與當時人均壽命不到30歲的情況相比,孔子的長壽無疑是個奇跡。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我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論語》的內容博、大、精、深,實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一本翔實記載孔子親力親為的養生保健經驗的百科全書。
孔子在養生上有大量獨特、科學的建樹。他首倡仁者壽,指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志向遠大,光明磊落,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能好人”,“亦能惡人”。這種無憂無懼的精神境界對人的心理、行為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利于延年增壽。同時他強調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養生,“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氣血既衰,戒之在得”。他主張“過猶不及”,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中庸的原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譬如體育鍛煉有益身心健康,但超強度運動就會損傷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后果。故三國時期的華佗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適量飲酒對身體健康有益,但又不能過量,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孔子又提出“不為酒困”,“唯酒無量,不及亂”。孔子反對虛度年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又從實踐中認識到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也會損害健康,勞而無功。所以他指出:“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近年,孔子在養生學上的真知灼見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研究的證實。孔子主張在品德、精神、心理上加強修養,注重仁愛、中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合理的鍛煉和行為模式來延年增壽。這些健康理念與世界衛生組織所指出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作為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不謀而合。孔子強調“食無求飽”,“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倡導節食養生,已被實驗研究證明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孔子不亂服藥物,講究飲食衛生,“食不語”,“寢不言”,“寢不尸”也得到世人的認同,成為人們遵循的養生原則。
孔子的養生之道簡便易懂,行之有效,非常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20世紀90年代,針對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問題,我編譯孔子養生語錄,到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四川省綿竹市,幫助人們搞好勞逸結合,量力而為,防病于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后的診療工作中,我始終不渝地堅決倡導孔子的仁學觀,提出“用良知看病”,不斷完善自我,并應用孔子的養生思想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態,減少、預防疾病,改善疾病預后,實現了少花錢,為患者防好病、治好病的夙愿。
1997年我著文《孔子行為醫學思想探討》在《醫學與哲學》上發表。2006 年4月我又撰文《對照論語來養生》在《健康時報》上發表。讀者反映這些文章內容新穎、實用性強,企盼以后能夠讀到更多介紹孔子養生思想的文章。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解讀孔子的養生思想,我不揣淺陋,歷時數載,對《論語》的養生觀念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并結合現代人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闡述,寫成本書。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馬雪松先生、張子峰先生、郭志明先生提出了許多有益建議。彭淑春同志始終支持本書的寫作,做了大量工作。張文笠同志不辭辛苦,將全書制成電子文本,謹此一并致謝。
編者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