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2720字
  • 2019-12-10 19:10:43

膏第五例一首 方八首

例曰:凡作膏,常以破除日,無令喪孝污穢產(chǎn)婦下賤人雞犬禽獸見之。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nèi)溫酒服如棗核許。
神明白膏
治百病,中風(fēng)惡氣及頭面諸病,青盲風(fēng)目,爛眥管翳,耳聾鼻塞,齲齒,齒根挺痛,及癰痔瘡癬疥等,悉主之方。
吳茱萸 蜀椒 芎  白術(shù) 白芷 前胡 各一升,崔氏作白前 附子 三十枚 桂心 當(dāng)歸 細(xì)辛 各二兩
上十味 咀,淳苦酒于銅器中淹浸諸藥一宿,以成煎豬膏十斤,炭火上煎三沸,三上三下,白芷色黃為候。病在腹內(nèi),溫酒服如彈丸一枚,日三;目痛,取如黍米納兩眥中,以目向風(fēng),無風(fēng)可以扇扇之;諸瘡痔齲齒耳鼻百病主之,皆以膏敷 ;病在皮膚,炙手摩病上,日三。 《肘后》九味,無桂心。
① 敷 原作“傅”,今改。按“傅”,通“敷”。《廣雅?釋言》:“敷,敷也。”《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傅,假借為敷。”
衛(wèi)侯青膏
治百病,久風(fēng)頭眩,鼻塞,清涕淚出,霍亂吐逆,傷寒咽痛,脊背頭項(xiàng)強(qiáng),偏枯拘攣,或緩或急,或心腹久寒,積聚疼痛,咳逆上氣,往來寒熱,鼠漏瘰疬,歷節(jié)疼腫,關(guān)節(jié)盡痛,男子七傷,臚脹腹?jié)M,羸瘦不能飲食,婦人生產(chǎn)余疾諸病, 疥惡瘡,癰腫陰蝕,黃疸發(fā)背 ,馬鞍牛領(lǐng)瘡腫方。
② 發(fā)背 病名。為有頭疽生于脊背者。因外感風(fēng)溫濕熱,內(nèi)有臟腑蘊(yùn)毒,凝聚肌表,以致營衛(wèi)不和,氣血凝滯,經(jīng)絡(luò)阻隔而致,癥見初起背部皮膚有粟粒樣膿頭,焮熱紅腫脹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kuò)散,潰后狀如蜂窩,易并發(fā)內(nèi)陷證。詳參《劉涓子鬼遺方》。
當(dāng)歸 栝樓根 干地黃 甘草 蜀椒 各六兩 半夏 七合 桂心 芎  細(xì)辛 附子 各四兩 黃芩 桔梗 天雄 藜蘆 皂莢 各一兩  厚術(shù) 烏頭 莽草 干姜 人參 黃連 寄生 續(xù)斷 戎鹽 各三兩 黃野葛 二分 生竹茹 六升 巴豆 二十枚 石南 杏仁 各一兩 豬脂 三斗 苦酒 一斗六升
上三十一味, 咀諸藥,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脂微火上煎之,三下三上膏成。病在內(nèi)以酒服如半棗,在外摩之,日三。
神明青膏
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蜀椒 五合 皂莢 黃芩 石南 黃連 雄黃 桂心 藜蘆 各三銖 白術(shù) 芎? 大黃各七銖 烏頭莽草續(xù)斷各五澤瀉七半 夏   當(dāng) 歸  各 十 二 銖   干 地 黃  十 一 銖   萎 蕤   細(xì) 辛  各 十 銖   附 子 桔梗 各二銖 干姜 六銖 人參 五銖 戎鹽 杏子大一枚
上二十五味 咀,以苦酒一斗漬之,羊髓一斤,為東南三隅灶納諸藥,炊以葦薪,作三聚新好土,藥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訖藥成,以新布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nèi)溫酒服如棗核,日三,稍稍益,以知為度。
太敷白膏
治百病,傷寒喉咽不利,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腰脊兩腳疼,有風(fēng)痹濕腫難屈伸,不能行步,若風(fēng)頭眩,鼻塞,有附瘜肉生瘡,身體隱疹風(fēng)搔,鼠漏 瘰疬,諸疽惡瘡,馬鞍牛領(lǐng)腫瘡 ,及久寒結(jié)堅(jiān)在心,腹痛胸痹,煩滿不得眠,飲食咳逆上氣,往來寒熱,婦人產(chǎn)后余疾,耳目鼻口諸疾悉主之,亦曰太一神膏方。
① 鼠漏 病名。瘰疬潰破后所形成的經(jīng)久不愈的痿管,因其狀如鼠之洞巢,故名。詳參《素問?五常政大論》、《靈樞經(jīng)?寒熱》等篇。
② 馬鞍牛領(lǐng)腫瘡 病證名。因風(fēng)濕熱之邪阻滯肌膚,日久血虛風(fēng)燥,肌膚失養(yǎng)而致,癥見頸項(xiàng)、肘窩、腘窩、外陰等處慢性瘙癢,皮膚厚而堅(jiān)硬,如牛領(lǐng)馬鞍之皮,故稱。詳參《肘后備急方》卷五。
蜀椒 一升 附子 三兩 升麻 ,一升 巴豆 芎 各三十銖 杏仁 五合 貍骨 細(xì)辛 各一兩半 白芷 半兩 甘草 二兩 白術(shù) 六兩 一方用當(dāng)歸三兩
上十二味 咀,苦酒淹漬一宿,以豬脂四斤微火煎之,先削附子一枚,以繩系著膏中,候色黃膏成,去滓。傷寒,心腹積聚,諸風(fēng)腫疾,頸項(xiàng)腰脊強(qiáng),偏枯不仁,皆摩之,日一;癰腫惡瘡,鼠瘺瘰疬,炙手摩之;耳聾,取如大豆灌之;目痛炙,緲縹白翳如珠當(dāng)瞳子 ,視無所見,取如穄 米敷白上,令其人自以手掩之,須臾即愈,便以水洗,視如平復(fù),且勿當(dāng)風(fēng),三十日后乃可行;鼻中痛,取如大豆納鼻中,并以摩之;齲齒痛,以綿裹如大豆,著痛齒上咋之;中風(fēng),面目鼻口?僻,以摩之;若晨夜行,避 霜霧,眉睫落,數(shù)數(shù)以鐵漿洗,用膏摩之。
③ 目痛炙,緲縹白翳如珠當(dāng)瞳子 元本、道藏本、四庫本“炙”并作“淚”,“緲”并作“出”,從上讀。按“當(dāng)”,遮蔽。《字匯?田部》:“當(dāng),蔽也。”
④ 穄 原作“ ”,今改。按“ ”,字書未見,疑為“穄”的訛字(形近而訛)或異體字。又,四庫本作“粒”。
⑤ 避 原作“辟”,今改。按“辟”,通“避”。《說文通訓(xùn)定聲?解部》:“辟,假借為避。”
曲魚膏
治風(fēng)濕疼痹,四肢亸弱 ,偏跛不仁,并癰腫惡瘡方。
① 四肢亸(duǒ 朵)弱 四肢軟弱無力。按“亸”,軟弱無力。《靈樞經(jīng)?口問》:“黃帝曰:人之亸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shí)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fù),故為亸。”
大黃 黃芩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丹 躑躅 芫花 蜀椒 皂莢 附子 藜蘆 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苦酒漬藥一宿,以成煎豬膏三斤微火煎,三沸一下,別納白芷一片,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藥成,去滓,微火炙手摩病上,日三。
野葛膏
治惡風(fēng)毒腫,疼痹不仁,瘰疬惡瘡,癰疽腫脛,腳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 犀角 蛇銜  莽草《 外臺(tái)作茵芋 烏頭 桔梗 升麻 防風(fēng) 蜀椒 干姜 鱉甲 雄黃 巴豆 各一兩 丹參 三兩 躑躅花 一升
② 蛇銜 藥名,即蛇含,為薔薇科植物蛇含的全草或帶根全草。性味苦辛涼,能清熱解毒,主治驚癇高熱,濕痹,癰疽癬瘡等。
上十五味 咀,以苦酒四升漬之一宿,以成煎豬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藥色小黃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 胡洽無丹參躑躅,有細(xì)辛。又蘇恭以白芷防己吳茱萸附子當(dāng)歸代巴豆雄黃蛇銜防風(fēng)鱉甲。
蒼梧道士陳元膏
主一切風(fēng)濕,骨肉疼痹方。
當(dāng)歸 細(xì)辛 各一兩 桂心 五寸 天雄 三十枚 生地黃 三斤 白芷 一兩半 芎 一兩 丹砂 二兩 干姜 十累 烏頭 三兩 松脂 八兩 豬肪 十斤
上十二味 咀,以地黃汁漬藥一宿,煎豬肪去滓,納藥煎十五沸,去滓,納丹砂末,熟攪,用火炙手摩病上,日千遍,瘥。 胡洽有人參防風(fēng)各三兩  附子三十枚雄黃二兩  為十五味。《肘后》、《千金翼》有附子二十二銖、雄黃二兩半、大酢三升,為十五味。崔氏與《千金翼》同。
裴公八毒膏
主卒中風(fēng)毒,腹中絞刺痛,飛尸入臟 及魘寐不寤,尸厥 ,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溫酒服如棗核大,得下止;若毒氣甚,咽喉閉塞不能咽者,折齒,納蔥葉口中,以膏灌蔥葉中令下。病腫者,向火摩腫上;若歲中多溫,欲省病及行霧露中,酒服之,納鼻中亦得方。
① 飛尸入臟 病證名。詳參本書卷十七?飛尸鬼疰第八及《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三?尸病諸候。
② 尸厥 病名。因陰陽離絕,榮衛(wèi)不通,或元?dú)獠蛔悖急恍皭褐畾馑卸拢Y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狀若尸,故稱。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三?尸厥候及本書卷十七?飛尸鬼疰第八。
蜀椒 當(dāng)歸 雄黃 丹砂 各二兩 烏頭 巴豆 各一升 薤白 一斤 莽草 四兩
上八味 咀,苦酒三升漬一宿,用豬脂五斤東向灶葦薪火煎之,五上五下,候薤白黃色絞去滓,研雄黃丹砂如粉,納之,攪至凝乃止,膏成盛不津器中。諸吳蚣 蛇蜂等毒者,以膏置瘡上,病在外,悉敷之摩之,以破除日合。一方用礜石一兩、吳蚣二枚,是名八毒膏。《 肘后不用巴豆莽草,名五毒膏
③ 吳蚣 元本、道藏本、四庫本并作“蜈蚣”。
(任娟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闵行区| 威宁| 洮南市| 佛教| 莱西市| 宜昌市| 留坝县| 遂平县| 田阳县| 贺州市| 恩平市| 芷江| 思茅市| 曲麻莱县| 铁力市| 祁连县| 襄樊市| 邻水| 杭锦旗| 东安县| 宣化县| 临沂市| 中西区| 扶沟县| 星子县| 巴南区| 武冈市| 伊宁县| 禄劝| 安国市| 陈巴尔虎旗| 凤冈县| 饶阳县| 澜沧| 嘉义县| 晴隆县| 修水县| 汉寿县| 大英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