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1754字
- 2019-12-10 19:10:30
服餌第八
若用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湯,欲得侵早 ③。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太熱即破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令人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數,前湯未消,后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乃可進服。
③ 侵早 凌晨,拂曉。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贈崔十三評事公輔》:“天子朝侵早,云臺仗數移。”
凡服湯法,大約皆分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人谷氣強進。一服最須多,次一服漸少,后一服最須少,如此即甚安穩(wěn)。所以病人于后氣力漸微,故湯須漸少。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三夜一,中間間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凡服湯,不得太緩太急也。又須左右仰覆臥各一食頃,即湯勢遍行腹中。又于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許,一日勿出外即大益。凡服湯,三日常忌酒,緣湯忌酒故也。凡服治風湯,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令人無力,更益虛羸。
凡丸藥皆如梧桐子,補者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不過四十丸,過亦損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氣漸漬,熏蒸五臟,積久為佳。不必頓服,早盡為善,徒棄名藥,獲益甚少。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若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以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藥。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yǎng)生之術耳。其方備在第二十七卷中。《素問》曰:實即瀉之,虛即補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其大略也。凡有臟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則瀉;凡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即補,以意量度而用之。
凡服痔漏疳
等藥,皆慎豬雞魚油等至瘥 ①。

① 至瘥 孫本、元本、道藏本、四庫本“瘥”并作“老”。
凡服瀉藥,不過以利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利無度,大損人也。
凡諸惡瘡,瘥后皆百日慎口 ②,不爾即瘡發(fā)也。
② 慎口 元本、道藏本、四庫本并作“慎口味”三字。
凡服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凡服藥,皆斷生冷醋滑,豬犬雞魚油面蒜及果實等。其大補丸散,切忌陳臭宿滯之物,有空青忌食生血物,天門冬忌鯉魚,白術忌桃李及雀肉葫荽 ③大蒜青魚鲊等物,地黃忌蕪荑,甘草忌菘菜海藻,細辛忌生菜,菟絲子忌兔肉 ①,牛膝忌牛肉,黃連桔梗忌豬肉,牡丹忌葫荽,黎蘆忌貍肉,半夏菖蒲忌飴糖及羊肉,恒山桂心忌生蔥生菜,商陸忌犬肉,茯苓忌醋物,柏子仁忌濕面,巴豆忌蘆筍羹及豬肉,鱉甲忌莧菜。
③ 葫荽 即“芫荽”。《食療本草》作“胡荽”。
① 兔肉 原作“菟肉”,據道藏本、四庫本改。按“菟”,通“兔”。《楚辭?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洪興祖補注:“菟,與兔同。”
凡服藥,忌見死尸及產婦穢污觸之,兼及忿怒憂勞。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即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食菜及硬物,于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藥力,唯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于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jié)慎,節(jié)慎之至,可以長生,豈惟愈病而已。
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為佳。
凡人忽遇風發(fā),身心頓惡,或不能言,有如此者,當服大小續(xù)命湯及西州續(xù)命排風越婢等湯,于無風處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計劑數多少,亦勿慮虛,常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絕為佳。服湯之時,湯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湯,亦少與羊肉臛 ②將補。若風大重者,相續(xù)五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二日停湯,以羹臛自補,將息四體。若小瘥,即當停藥,漸漸將息;如其不瘥,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為度。
② 羊肉臛(hùo 霍) 羊肉作成的肉羹。按“臛”,肉羹。《廣韻?沃韻》:“臛,羹臛。”《楚辭?招魂》王逸注:“有菜曰羹,無菜曰臛。”
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xù)命即用八兩,越婢六兩,大小續(xù)命或用一兩三兩四兩,故知非汗不瘥。所以治風非密室不得輒服湯藥,徒自誤耳,惟更加增,未見損減矣。
凡人五十以上大虛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時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飲,終身勿絕,及一時勿食蒜油豬雞魚鵝鴨牛馬等肉,即無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