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
- 李淑芹 孟憲林主編
- 8210字
- 2020-09-03 15:37:38
2.2 環境標準
2.2.1 環境標準及其作用
環境標準是為防治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依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所做的規定。具體地講,環境標準是對環境中污染物的允許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數量、質量、濃度、速度、時間及其監測方法和樣品等的統一規定。
環境標準的作用如下。
(1)國家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環境標準是依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制定的,絕大多數環境標準是法律規定必須嚴格貫徹執行的強制性標準,具有法律約束性,因而成為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
(2)環境保護規劃的具體體現 環境保護規劃的核心是對一定區域在一定時期內采取合理有效的環境保護和預防措施以達到預期的環境目標,此環境目標主要通過量化的環境標準來體現。
(3)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技術依據 環境管理要求在污染源控制與環境目標管理之間建立定量評價關系,并通過綜合分析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確保環境質量狀況。環境標準為這種定量評價關系的建立提供了統一的技術參數和技術方法,成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技術依據。如環境質量標準用于確認環境是否被污染,為衡量環境質量狀況提供依據;污染物排放標準用于確認排污行為是否合法,為衡量污染源是否超標排放提供依據。
(4)環境保護科技進步的動力 環境標準是以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的綜合成果為依據制定的,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體現了今后一段時期內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環境標準的實施使一些先進的環境保護科技成果被強制推廣和使用,引導環境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
(5)環境評價的準繩 無論是環境質量現狀評價還是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均需要依據具體的環境標準給出定量的比較和分析,才能正確判斷環境質量狀況優劣和環境影響大小,使環境評價更具有準確性、公正性和可信性。
(6)引導投資的方向 環境標準中的具體指標數據是確定治理污染源所需投入資金的技術依據。無論是新建項目還是改建、擴建或技術改造項目,均需依據環境標準中的指標值確定滿足標準的治理程度,并由此確定污染防治所需的資金,故能引導投資方向。
2.2.2 環境標準體系的組成與相互關系
環境標準體系是指各種不同環境標準依據其性質、功能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環境標準體系依據國際或國家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而不斷修訂、補充和發展。
2.2.2.1 環境標準體系的組成
環境標準體系從級別上分為國家環境標準(用GB表示)、地方環境標準(用DB表示)和環境保護部標準(用HJ表示)。
國家環境標準是國家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范圍內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所作的規定,包括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國家環境標準樣品標準和國家環境基礎標準。
地方環境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和發布,是對國家環境標準的補充和完善。地方環境標準包括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中未作出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于該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環境保護部標準是指環境保護部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對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包括執行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監測技術、環境區劃、規劃的技術要求、規范、導則等。
(1)環境質量標準 為保護人群健康和生存環境,對一定時空范圍內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許含量(或要求)所作的限制性規定。該標準是以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規為政策依據,以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而制定的,用于衡量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也是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依據。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等。
(2)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 國家或地方為實現環境質量標準,根據環境質量要求,結合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對污染源排入環境的有害物質和產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許限值或排放量所做的規定。如《無機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3—2015)、《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2015)、《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 16889—2008)、《遼寧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 21/1627—200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等。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環境保護形勢的變化,行業性排放標準不斷完善,綜合性排放標準適用范圍不斷縮小。
(3)環境監測方法標準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為監測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狀況,對采樣方法、分析方法、測試方法及數據處理要求等所作的統一規定。如《水質 亞硝胺類化合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HJ 809—2016)、《環境空氣 硝基苯類化合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HJ 738—2015)、《環境空氣顆粒物(PM2.5)手工監測方法(重量法)技術規范》(HJ 656—2013)、《機場周圍飛機噪聲測量方法》(GB/T 9661—88)等。
(4)環境標準樣品標準 環境標準樣品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用來標定監測儀器、驗證測量方法、進行量值傳遞或質量控制的標準材料或物質,該標準是對這些樣品應達到的要求所作的規定。如《氣體標準樣品——空氣中甲烷》(GSB 07-1411—2001)、《無機標準溶液——亞硝酸鹽》(GSB 05-1142—2000)等。
(5)環境基礎標準 對環境保護工作中有指導意義的導則、指南、名詞術語、符號、代號、標記方法、標準編排方法等所作的規定。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編碼規范》(HJ 747—2015)、《環境保護標準編制出版技術指南》(HJ 565—2015)、《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 3840—91)等。
2.2.2.2 環境標準的權限和法律效力
國家環境標準和環境保護部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國家環境標準發布后,相應的環境保護部標準自行廢止。地方環境標準在頒布該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轄區范圍內執行。
國家環境標準和環境保護部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以T表示)標準。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執行的其他環境標準為強制性標準。強制性環境標準必須執行,超標即違法。強制性標準以外的環境標準屬于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采用推薦性環境標準。推薦性環境標準被強制性標準引用時,也必須強制執行。
2.2.2.3 環境標準之間的關系
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標準體系的核心,前者為后者的制定提供依據,后者是保證實現前者的手段和措施。環境基礎標準為各種標準提供了統一的語言,對統一、規范環境標準具有指導作用,是環境標準體系的基礎。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是環境標準體系的支持系統,是執行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實現統一管理的基礎。
具體執行中,地方環境標準優于國家環境標準,如遼寧省污水排放執行《遼寧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 21/1627—2008),而不執行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
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家排放標準、環境保護部排放標準以及地方排放標準)從適用對象上分為跨行業綜合排放標準和行業排放標準,兩者不交叉執行,有行業排放標準的項目執行行業排放標準,沒有行業排放標準的項目執行綜合排放標準,如石油煉制工業執行《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2015)、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污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
2.2.3 常用環境標準
2.2.3.1 環境質量標準
一個國家或地區通常依據本國或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根據環境結構、狀態和使用功能的差異,對不同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形成不同類別的環境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與環境功能區類別一一對應,其功能區類別高的濃度限值嚴于功能區類別低的濃度限值。
(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 依據環境空氣的功能和保護目標,將環境空氣質量分為兩類,分別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
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特殊保護的區域,適用一級濃度限值;
二類區為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適用二級濃度限值。
表2-1列出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的環境空氣污染物項目在不同取值時間的各級別的濃度限值。
表2-1 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限值

(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分別對應五級質量標準。
Ⅰ類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執行Ⅰ級標準;
Ⅱ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執行Ⅱ級標準;
Ⅲ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執行Ⅲ級標準;
Ⅳ類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執行Ⅳ級標準;
Ⅴ類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執行Ⅴ級標準。
該標準規定了109個項目的標準限值,分為基本項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的標準限值三大類,其中24個基本項目的標準限值見表2-2。
表2-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基本項目的標準限值 單位:mg/L

若同一水域兼有多類使用功能時,執行最高功能類別對應的標準限值。
(3)《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 依據我國地下水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風險,參照生活飲用水、工業、農業等用水質量要求,依據各組分含量高低(pH值除外),分為五類。
Ⅰ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低,適用于各種用途,執行Ⅰ級標準;
Ⅱ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較低,適用于各種用途,執行Ⅱ級標準;
Ⅲ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中等,以《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執行Ⅲ級標準;
Ⅳ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較高,以農業和工業用水質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體健康風險為依據,適用于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生活飲用水,執行Ⅳ級標準;
Ⅴ類:地下水化學組分含量高,不宜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據使用目的選用,執行Ⅴ級標準。
該標準規定了93項指標,分為39項常規指標和54項非常規指標。表2-3列出了部分常規指標的不同級別的標準限值,其他項目的標準限值在具體應用時可直接查閱此標準。
表2-3 地下水質量標準中部分常規項目的標準限值 單位:mg/L

(4)《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 海水水質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分為四類,分別對應四級質量標準。
第一類適用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執行一級標準;
第二類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執行二級標準;
第三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執行三級標準;
第四類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執行四級標準。
該標準規定了35項指標的不同級別的標準限值,表2-4列出了部分常見項目的標準限值,其他項目的標準限值在具體應用時可直接查閱該標準。
表2-4 海水水質標準中部分常見項目的標準限值 單位:mg/L

(5)《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 依據區域的使用功能特點和環境質量要求,聲環境功能區分為五類,分別對應五級質量標準。
0類指康復療養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執行0類標準。
1類指以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執行1類標準。
2類指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業、工業混雜,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執行2類標準。
3類指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業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執行3類標準。
4類指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距離內,需要防止交通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其中4a類指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面段)、內河航道兩側區域,執行4a類標準;4b類指鐵路干線兩側區域,執行4b類標準。
表2-5列出了《聲環境質量標準》的環境噪聲限值。
表2-5 《聲環境質量標準》的環境噪聲限值 單位:dB(A)

①適用于2011年1月1日起通過審批的新建鐵路(含新開廊道的增建鐵路)干線建設項目兩側區域。
2.2.3.2 污染物排放標準
目前,大部分污染物排放標準分級別對應于相應的環境功能區,處于環境質量標準高的功能區內的污染源執行相對嚴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處于環境質量標準低的功能區內的污染源執行相對寬松的污染物排放限值。
但由于單個排放源與環境質量不具有一一對應的因果關系,一個地方的環境質量受到諸如污染源數量、種類、分布、人口密度、經濟水平、環境背景及環境容量等眾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國家正在逐步改變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功能區的這種對應關系,按項目的建設時間分段執行不同限值的排放標準。
(1)《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 該標準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和按排氣筒高度限定的最高允許排放速率。適用于尚沒有行業排放標準的現有污染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設計、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及投產后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當前大氣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針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行業性標準不斷增多和完善,按照綜合性排放標準與行業性排放標準不交叉執行的原則,該標準的使用范圍逐漸縮小。
(2)《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 經過3次修訂后,該標準規定了鍋爐大氣污染物濃度排放限值、檢測和監控要求。該標準適用于以燃煤、燃油和燃氣為燃料的單臺出力65t/h(45.5MW)及以下蒸汽鍋爐、各種容量的熱水鍋爐及有機熱載體鍋爐、各種容量的層燃爐及拋煤機爐。該標準適用于在用鍋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鍋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設計、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及其投產后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表2-6和表2-7分別列出了在用鍋爐和新建鍋爐(2014年7月1日起建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重點地區鍋爐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其地域范圍和時間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2016年8月22日環境保護部發函(環大氣函〔2016〕172號):對于新建鍋爐,必須滿足《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中煙囪最低允許高度限值要求。對于在用鍋爐煙囪高度達不到規定的情形,仍應按照《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規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執行。地方有更嚴格要求的,按地方標準執行。
表2-6 在用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 單位:mg/m3

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和貴州省的燃煤鍋爐執行該限值。
表2-7 新建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 單位:mg/m3

(3)《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 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該標準以1997年12月31日為界,按年限規定了第一類污染物(共13種)和第二類污染物(共69種)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及部分行業最高允許排水量。第一類污染物,不分行業和污水排放方式、不分受納水體的功能類別、不分年限,一律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排放口采樣,其最高允許排放濃度見表2-8;第二類污染物,在排污單位排放口采樣,其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及部分行業最高允許排水量按年限分別執行該標準的相應要求。表2-9、表2-10分別列出了1998年1月1日后建設(包括改、擴建)單位的部分第二類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及部分行業最高允許排水量。
表2-8 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單位:mg/L

表2-9 部分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單位:mg/L

注:1.排入GB 3838—2002中Ⅲ類水域(劃定的保護區和游泳區除外)和排入GB 3097—1997中二類海域的污水,執行一級標準。
2.排入GB 3838—2002中Ⅳ、Ⅴ類水域和排入GB 3097—1997中三類、四類海域的污水,執行二級標準。
3.排入設置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城鎮排水系統的污水,執行三級標準。
表2-10 部分行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水量

(4)《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 適用于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管理,規定了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污染物濃度限值,其中基本控制項目主要包括影響水環境和城鎮污水處理廠一般處理工藝可以去除的常規污染物和部分第一類污染物,共19項,必須執行。表2-11~表2-13分別列出了水污染物基本控制項目常規污染物的不同級別的日均最高允許排放濃度、部分第一類污染物的日均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和城鎮污水處理廠廢氣的排放標準限值。
表2-11 基本控制項目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單位:mg/L

①下列情況下按去除率指標執行:當進水COD>350mg/L時,去除率應大于60%;BOD5>160mg/L時,去除率應>50%。
②括號外數值為水溫>12℃時的控制指標,括號內數值為水溫≤12℃時的控制指標。
表2-12 部分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單位:mg/L

表2-13 廠界(防護帶邊緣)廢氣排放最高允許濃度 單位:mg/m3

表2-11中執行的三類標準的具體情況是指:當污水處理廠出水引入稀釋能力較小的河湖作為城鎮景觀用水和一般回用水等用途,或者出水排入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流域及湖泊、水庫等封閉、半封閉水域時,執行一級標準的A標準;當污水處理廠出水排入GB 3838地表水Ⅲ類功能水域(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游泳區除外)、GB 3097海水二類功能水域和湖、庫等封閉或半封閉水域時,執行一級標準的 B標準。當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排入GB 3838地表水Ⅳ、Ⅴ類功能水域或GB 3097海水三、四類功能海域,執行二級標準。非重點控制流域和非水源保護區的建制鎮的污水處理廠,根據當地經濟條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采用一級強化處理工藝時,執行三級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行業標準與跨行業綜合排放標準不交叉執行的原則,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水不再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表2-13中執行的兩級標準是根據城鎮污水處理廠所在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要求和大氣污染物治理技術及設施條件劃分的。位于GB 3095一類區的所有(包括現有和新建、改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一級標準;位于GB 3095二類區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二級標準。
(5)《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 適用于工業及企事業等單位噪聲排放的管理、評價及控制。該標準規定了廠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及其測量方法。表2-14列出了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
表2-14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 單位:dB(A)

注:1.當廠界與噪聲敏感建筑物距離小于1m時,廠界環境噪聲應在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室內測量,并將表中相應的限值減10dB(A)。
2.夜間頻發噪聲的最大聲級超過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0dB(A)。
3.夜間偶發噪聲的最大聲級超過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6)《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523—2011) 適用于周圍有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噪聲排放的管理、評價及控制。市政、通信、交通、水利等其他類型的施工噪聲排放參照該標準執行。該標準規定晝間和夜間的噪聲排放限值分別為70dB(A)、55dB(A)。
2.2.3.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指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環境保護部制定了由總綱、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環境要素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專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構成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體系。
1994年4月1日我國實施了第一個環境影響技術導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T 2.1—93),其中規定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2016年對該導則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對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指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一步優化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內容,具有明確的指導性和適用性。2003年9月1日我國實施了第一個規劃環境影響技術導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HJ/T 130—2003)。2014年修訂并發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30—2014),并于2014年9月1日起實施。其中規定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2017年1月18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準則、火電、水泥、制漿造紙、鋼鐵)(征求意見稿),正在相關領域征求意見。
截至目前,已經發布或修訂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約30個,其中常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見表2-15。
表2-15 我國常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