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李建喜 楊志強主編
  • 1565字
  • 2020-08-31 10:39:43

九、副結核病

副結核病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反芻獸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又稱副結核性腸炎。以頑固性腹瀉、漸進性消瘦、慢性肉芽腫、回腸炎為臨床及病理特征。病牛產奶量嚴重下降、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另外,從人類的克羅恩病患者組織中分離到副結核分枝桿菌,認為克羅恩病與此菌有關(公共衛生)。

【病原】副結核分枝桿菌屬于禽分枝桿菌副結核亞種,是一種細長桿菌,呈短棒狀或球桿狀,常呈縱排列,無鞭毛,不運動,不形成芽孢和莢膜,革蘭染色陽性,抗酸染色為陽性。本菌為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5℃,最適pH值為6.8~7.2。該菌生長緩慢、原代分離極為困難,需在培養基中添加草分枝桿菌素抽提物,一般需要6~8周才能發現小菌落。

副結核分枝桿菌對熱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與結核菌相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污染的牧場、廄肥中可存活數月至1年,在牛乳和甘油鹽水中可保存10個月。對濕熱抵抗力不大,60℃經30分鐘或80℃經1~5分鐘可殺滅。另外,從消毒的奶中分離到了活的副結核桿菌,說明現行牛奶消毒并不能完全殺滅牛奶中的副結核桿菌。

【流行病學】本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國,以奶牛業和肉牛業發達的國家受害最為嚴重。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北大都有本病的發生。近年來,牛副結核發病也呈上升趨勢。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常發生于春秋兩季。主要呈散發,有時可呈地方性流行。本病主要引起牛發病,尤其是在妊娠期和泌乳期的母牛最易感,幼年牛也非常易感。綿羊、山羊、鹿和駱駝等動物也可感染,馬、驢、豬也有自然感染的病例。家兔、豚鼠、大鼠、小鼠、雞等小型實驗動物都可以用來進行副結核感染研究。但鼠類實驗動物最為易感,特別是BALB/c、C57/B6、SCID等品系的鼠類。

患副結核病的病畜是主要傳染源,有癥狀者和隱性感染的病畜均能通過糞便、乳汁和尿向體外排出病原菌,污染周圍環境。動物采食了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乳汁感染幼畜或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

【臨床癥狀】潛伏期長,達6~12個月,甚至數年。本病為典型的慢性傳染病,以體溫不升高、頑固性腹瀉、高度消瘦為臨床特征。起初為間歇性下痢(癥狀時輕時重,腹痛緩急不一),后發展為經常性頑固性下痢。下痢呈噴射狀、稀薄惡臭,糞便中常帶泡沫、混有黏液或血液凝塊。食欲起初正常,精神也良好,以后食欲有所減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畜極度消瘦,眼窩下陷,經常躺臥,泌乳減少或停止,營養高度不良,皮膚粗糙,被毛松亂,有時可見下頜及腹下水腫。最后衰竭而死。

【病理變化】病菌侵入后在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繁殖,并引起腸道損害。主要病變在消化道(空腸、回腸、結腸前段)和腸系膜淋巴結,以腸黏膜有明顯增生性肥厚皺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為特征。腸黏膜增厚3~20倍,并發生硬而彎曲的皺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線繩狀)變軟,切面濕潤,上有黃白色病灶。

【診斷】

(1)臨床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診斷。

(2)實驗室診斷 采集可疑病牛的直腸刮取物或糞便黏液,處理后制成涂片,抗酸染色后鏡檢(副結核桿菌呈紅色球桿狀、成團、背景為藍色)。血清學檢查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IFN-γ ELISA檢測方法、皮內變態反應診斷(PPD試驗)、補體結合反應(CF)和瓊脂凝膠擴散試驗。其中前兩者的敏感性更高,對亞臨床感染的帶菌動物的檢出率高于后三者。分子診斷技術包括各種PCR技術和核酸探針技術。在國際貿易中,尚無指定診斷方法,替代診斷方法有CF、PPD試驗和ELISA。

【防治】用副結核滅活疫苗對污染牛群的新生犢牛在7日內接種,同時配合下述綜合防疫措施:犢牛出生后立即與母牛分開,不吃初乳,吃消毒乳(經過80℃ 20分鐘加熱滅菌);犢牛由專人飼養、專牛舍居住,經常清洗、消毒牛舍。對成年牛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檢疫(每年3次皮內變態反應或CF),檢出陽性牛立即隔離和淘汰,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畜舍、用具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西乌珠穆沁旗| 江永县| 高淳县| 北海市| 台中市| 平邑县| 德格县| 屏山县| 兴国县| 望谟县| 三穗县| 甘孜县| 英山县| 鄂尔多斯市| 全南县| 松阳县| 天祝| 江口县| 黑山县| 改则县| 湖口县| 夏邑县| 文成县| 海城市| 寻甸| 元谋县| 兰州市| 扶沟县| 绥德县| 达州市| 上思县| 阳泉市| 兴安县| 海阳市| 永城市| 宜都市| 中宁县| 金塔县| 新余市|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