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結核病
牛結核病是由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列為檢疫撲殺的對象。發病后常常侵害肺臟、消化道、淋巴結等組織,以造成組織器官的結核結節性肉芽腫和干酪樣、鈣化的壞死病灶為特征。近些年,我國的牛結核病,尤其是奶牛結核病有上升與蔓延的態勢,要引起警惕。
【病原】牛結核病由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引起,屬于分枝桿菌屬。分枝桿菌屬包括結核分枝桿菌、牛型分枝桿菌、禽型分枝桿菌等。結核分枝桿菌不產生芽孢和莢膜,也不能運動,為革蘭染色陽性菌。結核分枝桿菌富含類脂和蠟脂,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黏附在塵埃上保持傳染性10天左右,在干燥痰內可存活6~10個月,4℃能存活4~5個月,在污水中可保持活力11~15個月,在糞便中存活幾個月,動物尸體內的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仍有感染性。對熱敏感,60℃經30分鐘死亡,陽光直射下數小時死亡;對70%的酒精、4%氫氧化鈉、30%福爾馬林和10%的漂白粉敏感。對鏈霉素等敏感。磺胺類藥物、青霉素及其他廣譜抗生素對結核菌無效。白及、百部、黃芩等中藥對結核分枝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侵害50多種動物(禽類20多種),其中以牛最易感,豬、禽、人、鹿、大象、獅子等也可感染(可以跨種間傳播),羊極少患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農村主要以散發為主,規?;B牛場主要以區域性流行為主。結核病畜/禽尤其是開放型患畜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其痰液、糞尿及其他分泌物均可帶菌,病原菌污染空氣、地面、土壤、飼料、飲水、畜舍及其他用具,由此傳染給易感動物。呼吸道,通過飛沫、塵埃傳播,以人、牛為主;消化道,通過開放病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飼料、飲水、乳汁傳播,以雞、豬、犢牛為主。本病也能經生殖道進行傳播。本病也能垂直傳播。
【臨床癥狀】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十幾天,長者數月或數年,通常呈慢性經過,病初癥狀不明顯,當病程逐漸延長,病癥才逐漸顯露。全身漸進性消瘦,無力,易疲勞,貧血,生產性能下降(產奶量日漸降低),午后或晚間發熱,體表淋巴結腫大。臨床癥狀與牛型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部位有關。肺結核出現先短而淺的干咳,后濕咳,呼吸困難,氣喘,有膿性鼻涕;病情惡化時發生結核性肺炎、結核性胸膜炎或全身性結核,此時體溫升高,呼吸更加困難,衰竭死亡。乳房結核(奶牛多見)出現乳腺炎,泌乳減少,乳汁變稀,里面有絮狀物或膿汁;乳房局部腫大,高低不平,無熱無痛;乳房上淋巴結腫大,嚴重時乳腺萎縮,泌乳停止。腸結核時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病勢惡化可發生全身性結核,即粟粒性結核。急性結核多由慢性結核急性發作惡化而致,或者一次感染大量的細菌所致。表現全身粟粒狀結節,特別是內臟、漿膜等處。體溫升高達40℃以上,2~3周死亡。
【病理變化】尸體病變特征主要表現為各種器官的結核。器官組織發生增生性炎癥或滲出性炎癥,或兩者混合感染。當病畜抵抗力增強時,以增生性炎癥為主,形成增生性結核結節(圖2-13、圖2-14);當病畜抵抗力下降時,以滲出性炎癥為主,形成干酪樣壞死或鈣化。

圖2-13 肺部的增生性結核結節

圖2-14 大片狀的結核結節
【診斷】
(1)初步診斷 漸進性消瘦、貧血、咳嗽、氣喘、頑固性下痢、體表淋巴結腫脹等,可懷疑為本病。剖檢有特異性結核結節病變,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
(2)實驗室診斷 第一類是細菌學檢測,包括涂片鏡檢、細菌培養、動物試驗等。第二類是免疫學檢測(3種),診斷和檢疫最常用方法是結核菌素皮試檢測(簡稱“皮試”,感染牛對結核菌素產生的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感染牛型結核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3~6周后會產生這種變態反應)、IFN-γ體外釋放檢測(結核病陽性牛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在結核菌素刺激下將分泌大量IFN-γ;用IFN-γ ELISA或ELIspot檢測IFN-γ濃度,根據檢測結果即可判斷是否感染了結核)和抗體檢測法(針對牛型結核分枝桿菌抗原的循環抗體,有ELISA、免疫斑點測定法、免疫印跡法等)。第三類是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如各種PCR技術和核酸探針技術。
【預防與控制】牛結核病的控制主要靠檢疫、撲殺病畜,凈化畜群,建立健康畜群,并配合常規措施綜合防治。檢疫是指用檢測方法發現結核陽性牛,檢疫對象應該包括牛場的定期產地檢疫、牛群移動前檢疫和新引入牛的隔離檢疫。撲殺則是指屠宰結核病陽性牛。如果群體中個體陽性率很高,應采取整群淘汰的方式。本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意義。牛奶巴氏消毒前,人感染牛結核的比例達10%~30%;實施牛奶巴氏消毒后,人感染牛結核的比例已小于1%。但發展中國家仍有一定比例的人結核病是由牛結核病引起的(5%~10%)。此外,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對人結核病治療藥(如利福平、丙嗪酰胺等)具有天然抗性。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指出,在那些牛結核病流行的國家,除非撲滅牛結核病,否則人類結核病的控制不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