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李建喜 楊志強主編
- 2297字
- 2020-08-31 10:39:42
五、牛流行熱
牛流行熱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一種蟲媒傳播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突然高熱,流淚,流泡沫樣涎水,鼻漏,呼吸迫促,后軀僵硬、跛行甚至癱瘓。感染該病的大部分病牛經3~5天即恢復正常,故又稱三日熱或暫時熱。該病能引起大群牛發病,造成母牛流產、奶牛停奶或長期減產、公牛生殖性能降低,部分病牛常因癱瘓而淘汰。
【病原】牛流行熱由是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屬于彈狀病毒科暫時熱病毒屬,是一種單股負鏈RNA病毒。牛流行熱病毒對熱敏感,56℃經10分鐘、37℃經18小時可以滅活;對酸堿敏感,pH值2.5以下或pH值9.0以上數十分鐘之內可以滅活;對乙醚、氯仿敏感。病牛的抗凝血液于2~4℃儲存8天后仍有感染性。感染鼠腦懸液(含10%犢牛血清)于4℃保存1個月毒力無明顯下降。反復凍融對病毒無明顯影響。–20℃以下低溫保存可長期保持毒力。
【流行病學】本病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夏末到秋初、高溫炎熱、多雨潮濕、蚊蠓多生的季節流行。流行初期,發病較慢,1周后,呈現發病高峰。發病呈現跳躍性。在自然條件下,是因吸血昆蟲(伊蚊和庫蚊)叮咬而傳播,因為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中,所以流行期內病牛是本病的傳染源。本病主要侵害偶蹄獸中的黃牛、奶牛、水牛等。以3~5歲壯年乳牛、黃牛易感性最大,水牛和犢牛發病較少,肥胖的牛病情嚴重。母牛尤其懷孕牛發病率高于公牛。產奶量高的母牛發病率高。自2002年以后,本病流行情況與以往有所不同:流行時間長(8~10月中旬);發病率低;以呼吸型為主;死亡快,病牛氣喘,全身氣腫,幾小時內死亡。
【臨床癥狀】絕大多數牛的潛伏期為3~5天,個別的為2~11天。病牛發病突然,體溫升高至39.5~42.5℃(多為雙相熱型,隔12~24小時出現1次峰值),維持2~3天后降至正常。在體溫升高的同時,病牛流淚、畏光,可見眼眶周圍或下頜下組織水腫,呈斑塊狀。食欲減退,嚴重的精神沉郁并表現出肌肉僵硬。隨后伴有跛行,同時可能出現關節腫脹。病牛常見漿液性和黏液性鼻液(圖2-11),口腔發炎、流涎、口角有泡沫。心率和呼吸頻率加快,病畜可能表現顫抖或肌肉抽搐。肺部檢測由干性啰音發展為濕性啰音。四肢關節水腫、僵硬、疼痛、跛行,最后因站立困難而倒臥,病畜頭扭向一側并伴有胸骨傾斜,此癥狀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這也是本病的明顯特征。尿量減少,尿混濁、呈暗褐色。妊娠母牛患病時可發生流產、死胎、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奶的質量下降。在嚴重的病例中,動物倒向一側,嚴重的反射消失,最終發展至昏迷,甚至死亡。牛大多取溫和至中等嚴重程度間的發病狀況。大多數病牛在發熱消失后幾小時有恢復的早期跡象;但因產奶的牛、體況良好的公牛和育肥牛感染最為嚴重,所以它們的恢復需要1周或者更長時間。

圖2-11 牛流行熱鼻腔分泌物流出
【病理變化】尸體頭部、頸部或全身皮下氣腫。表現為漿液纖維素性滑膜炎、關節炎、腱鞘炎、蜂窩織炎和骨骼肌斑點狀壞死。肺有斑塊狀水腫,肺小葉充血,肺膨脹不全,少數病例表現嚴重的肺泡性和間質性肺氣腫,壓迫肺呈捻發音。肺水腫病例,胸腔積有多量暗紫紅色的液體。在動物的跛肢,甚至脊柱的滑液可能有纖維素斑點。全身淋巴結水腫、出血點較為少見。直胃、小腸和盲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癥表現和出血。其他實質臟器可見混濁腫脹。
【診斷】
(1)臨床診斷 本病的特點是大群發生,傳播快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結合臨床上的特點可作出診斷。在死亡病例中,腱鞘、筋膜以及關節出現漿液纖維素性炎癥,同時具有肺部病變,診斷不難。
(2)實驗室診斷 可采取急性期的病牛血液,腦內接種乳鼠、乳倉鼠,常能分離出病毒。或者用BHK細胞或VERO細胞進行病毒的分離、繁殖,然后,通過特異的病毒抗血清或單克隆抗體進行甄別。另外,常規RT-PCR、熒光定量RT-PCR和探針技術是常用的敏感、特異、快速的檢測方法。血清中和試驗和阻斷ELISA可檢測病毒特異性抗體。
【防治】本病常發區必須加強消毒,撲滅蚊、蠓、蠅等吸血昆蟲,以切斷本病的傳播途徑。發生本病時要對病牛及時隔離,及時治療。對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脅牛群可采用高免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接種。疫苗免疫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有滅活疫苗,效果尚可。在本病流行地區,應在每年春天對牛只進行免疫,以保證家畜在傳播媒介活躍的夏季和秋季產生較高的免疫保護水平。犢牛的首次免疫應在6月齡后,以減小母源抗體的影響。
本病尚無特效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合理用藥、護理得當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強心補液、防止繼發感染是治療本病的用藥原則。病初可根據具體情況酌用退熱藥和強心藥,停食時間長可適當補充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溶液。治療時切忌灌藥,因病牛咽肌麻痹,藥物易流入氣管或肺里,引起異物性肺炎。
(1)西獸藥治療
① 對于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的病牛,注射用青霉素鈉480萬國際單位,注射用鏈霉素500萬國際單位,注射用水40毫升,分別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用復方磺胺類藥物,30%安乃近20~30毫升,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2~3天;或者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30~40毫升,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2~3天。
② 對癱瘓臥地不起的病牛,注射用鹽酸四環素400萬國際單位,1%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升,10%安鈉咖注射液20毫升,5%葡萄糖生理鹽水3000毫升,一次靜脈注射。用于產乳母牛時加5%氯化鈣注射液300毫升。
(2)中獸藥治療 治療本病的中藥以清熱、解毒、宣肺、解表為治療原則。
方劑1:羌活45克、防風45克、蒼術45克、細辛25克、川芎30克、白芷30克、生地黃30克、黃芩30克、甘草30克、生姜30克,大蔥一根為引,水煎取汁,候溫灌服。
方劑2:金銀花45克、連翹45克、桔梗30克、薄荷30克、竹葉30克、荊芥30克、牛蒡子30克、淡豆豉30克、蘆根45克、甘草30克,水煎,候溫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