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以黏膜發(fā)炎、糜爛、壞死和腹瀉等特征為主的一種極為復雜、呈多種臨床類型表現(xiàn)的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呼吸綜合征、母畜流產(chǎn)、持續(xù)感染、產(chǎn)死胎和畸形胎等。

【病原】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引起的,在分類學上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為單股、正鏈RNA病毒。本病毒與豬瘟病毒、羊邊界病毒抗原關(guān)系密切。病毒對乙醚和氯仿等有機溶劑敏感,并能被滅活。病毒在低溫下穩(wěn)定,真空凍干后在–70~–60℃下可保存多年。病毒在56℃下或紫外線下都可被滅活。

【流行病學】各種年齡的牛都有易感性,但6~18月齡的幼牛易感性較高,感染后更易發(fā)病。在新疫區(qū),急性病例通常數(shù)量不多,約為5%,但病死率很高,可達80%~90%;在老疫區(qū),急性病例和病死率很低,但隱性感染率很高,達50%以上。病毒可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病牛、隱性感染牛和康復帶毒牛是主要的傳染源。本病主要是經(jīng)口感染,易感動物食入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經(jīng)消化道感染,也可因吸入由呼吸道排出的帶毒的飛沫而感染。病毒可通過胎盤發(fā)生垂直感染。該病常發(fā)生于冬春兩季,無論舍飼還是放牧的環(huán)境下,牛都可發(fā)病,犢牛的病死率高。

【臨床癥狀】本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5~7天,感染后4~15天可能排出病毒,第2~4周血清轉(zhuǎn)為陽性。常見于犢牛,死亡率極高,發(fā)病初期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癥狀,體溫升高(40~42℃),雙相熱型。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難、流淚、流涎等,口腔黏膜發(fā)生糜爛或潰瘍,多有腹瀉癥狀,稀糞呈水樣,初期淡黃色,后期常伴有腸黏膜和血液,糞惡臭(圖2-7、圖2-8)。病犢食欲減退,精神萎靡,有的不出現(xiàn)腹瀉而突然死亡。乳牛乳量減少或泌乳停止,孕牛可發(fā)生流產(chǎn),有的發(fā)生趾間皮膚潰爛和角膜水腫,重癥病牛5~7天因急性脫水和衰竭而死亡。

圖2-7 犢牛的淡黃色水樣稀糞

圖2-8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小腸大量出血充血

【病理變化】病理剖檢變化表現(xiàn)為口腔、食管、胃腸黏膜出血、水腫和糜爛,其中以食管中成縱行的小糜爛最有特征,肺部多有大片的出血病灶,腎臟包膜下、腎皮質(zhì)多有出血斑變化。

【診斷】在本病嚴重暴發(fā)流行時,可根據(jù)其發(fā)病史、癥狀及病理變化初步診斷,最后確診須依賴病毒的分離鑒定及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應于病牛急性發(fā)熱期間采集血液、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檢時采集腸系膜淋巴結(jié)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犢牛或乳兔來分離病毒;也可用牛胎腎細胞分離病毒。血清學試驗中目前應用最廣的是血清中和試驗。此外,還可應用補體結(jié)合試驗等方法來診斷本病。

【防治】為控制本病的流行并加以消滅,必須采取檢疫、隔離、凈化、預防等獸醫(yī)防治措施。目前國內(nèi)已研制出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滅活疫苗。

(1)西獸藥治療 治療原則是止瀉,防止細菌繼發(fā)感染,防止脫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可用下列處方治療:含糖鹽水1000~2000毫升,思諾沙星注射液8~18毫升,維生素C 2~4克,5%碳酸氫鈉200~400毫升,混合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4天,還可肌內(nèi)注射病毒唑等抗病毒藥。

(2)中獸藥治療 以瀉火止痢、涼血解毒、清熱燥濕為原則。

方劑1:白芍24克、車前子21克、地榆炭18克、金銀花30克、滑石30克、大黃24克、白頭翁30克、茯苓21克、甘草9克,共為細末,溫水調(diào)勻,牛一次灌服。

方劑2:赤芍30克、黃芩30克、黃連24克、木香24克、大黃30克、金銀花60克、連翹60克、茯苓30克、白術(shù)30克、甘草15克,煎水去渣,分2次早晚灌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霍城县| 朝阳市| 邹平县| 金平| 冷水江市| 兴安盟| 舞阳县| 灵台县| 杭锦旗| 乐平市| 仙桃市| 平塘县| 曲沃县| 云林县| 霍林郭勒市| 茌平县| 休宁县| 榆社县| 阿坝| 澄城县| 林芝县| 清远市| 鄂尔多斯市| 山东| 黄梅县| 岫岩| 开封市| 和政县| 肃北| 乐陵市| 商洛市| 溆浦县| 凤山市| 兴化市| 焉耆| 乌海市| 南部县| 沙田区| 苍山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