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材料
- 李惟主編
- 2618字
- 2020-08-28 16:23:14
3.1 天然石材
天然石材是指從天然巖體中開采出來,并經過加工成為塊狀或板狀材料的總稱。巖石是由各種地質作用所產生的天然固體,是礦物的集合體,組成巖石的礦物稱為造巖礦物。大多數巖石由多種造巖礦物組成,不同的造巖礦物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形成不同性質的巖石,巖石沒有確定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同種巖石,產地不同,其各種礦物的含量、顆粒結構均有差異,因而顏色、強度、耐久性等也有差別。由單一礦物組成的巖石稱為單礦巖。由兩種以上的礦物組成的巖石稱為復(多)礦巖,花崗巖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組成。常用巖石的主要造巖礦物的顏色和特性見表3-1。
表3-1 主要造巖礦物的顏色和特性

3.1.1 天然石材的特點
天然石材的優點如下:蘊藏豐富,分布很廣,便于就地取材;石材結構致密,抗壓強度高,大部分石材的抗壓強度可達100MPa以上;耐水性好;耐磨性好;裝飾性好,石材具有紋理自然、質感穩重、莊嚴雄偉的藝術效果;耐久性很好,使用年限可達百年以上。
缺點:天然石材一般質地堅硬,加工困難,自重大,開采和運輸不方便;極個別石材可能具有放射性,用在建筑物中會對人身體造成傷害,使用前應該進行必要的檢測。
3.1.2 巖石的形成及分類
巖石按地質形成條件分為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它們具有顯著不同的結構、構造與性質。
(1)火成巖
火成巖又稱巖漿巖。它是因地殼變動,熔融的巖漿由地殼內部上升后冷卻而成的巖石。火成巖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巖石,占地殼總質量的89%。火成巖按照巖漿冷卻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深成巖、噴出巖和火山巖三種。
① 深成巖。深成巖是巖漿在地殼深處,在很大的覆蓋壓力下緩慢冷卻而成的巖石。其特性是構造致密,表觀密度大,抗壓強度高,吸水率小,抗凍性好,耐磨性好,如花崗巖、正長巖、輝長巖、閃長巖等。
② 噴出巖。噴出巖是熔融巖漿噴出地表后,在壓力降低、迅速冷卻的條件下形成的巖石。當巖漿形成較厚的巖層時,其結構致密,性能接近于深成巖。但因冷卻迅速多呈隱晶質或玻璃質,如建筑上常用的玄武巖、安山巖等。若噴出的巖漿層較薄時,常呈多孔構造。
③ 火山巖。火山巖又稱火山碎屑巖。火山巖是火山爆發時,巖漿被噴到空中,急速冷卻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巖石,如火山灰、浮石等。
應用:火山巖都是輕質多孔結構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料;浮石可用作輕質集料,配制輕集料混凝土用作墻體材料。
(2)沉積巖
沉積巖又稱水成巖。它是地表的多種巖石在外力地質作用下,經風化、搬運、沉積和再造等作用(壓固、膠結、重結晶等),在地表或離地表不太深處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大都呈層狀構造,各層巖石的成分、構造、顏色、性能等均不相同,且為各向異性。與深成巖相比,沉積巖的表觀密度小,結構致密性較差,孔隙率和吸水率較大,強度和耐久性較低。
沉積巖雖僅占地殼總質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很廣,約占地殼表面積的75%,加之藏于離地表不太深處,故易于開采。沉積巖用途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巖。
應用:石灰巖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制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
(3)變質巖
變質巖是由原生的火成巖或沉積巖,經過地殼內部高溫、高壓等變化作用使它們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乃至化學組成都發生改變后而形成的巖石。其中沉積巖變質后,性能變好,結構變得致密,堅實耐久,如石灰巖變質為大理巖;而火成巖經變質后,性質反而變差,如花崗巖變質成的片麻巖,易產生分層剝落,使耐久性變差。
3.1.3 建筑石材的技術性質
(1)表觀密度
天然石材按表觀密度分為重石和輕石兩類。表觀密度大于1800kg/m3的為重石,用于建筑物的基礎、覆面、房屋的外墻、地面、路面、橋梁以及水下建筑物等。表觀密度小于1800kg/m3的為輕石,主要用作砌筑采暖房屋的墻壁。
(2)吸水性
天然石材的吸水率一般較小,但由于形成條件、密實程度等情況的不同,石材的吸水率波動也較大。吸水率低于1.5%的為低吸水性巖石,吸水率介于1.5%~3.0%的為中吸水性巖石,吸水率高于3.0%的為高吸水性巖石。
石材的吸水性對其強度與耐水性有很大影響。石材吸水后,會降低顆粒之間的黏結力,從而使強度降低。有些巖石還容易被水溶蝕,其耐水性也較差。
(3)耐水性
當石材中含有黏土或易溶于水的物質時,在吸水飽和情況下,強度會明顯下降。石材的耐水性以軟化系數表示。軟化系數大于或等于0.9的屬于高耐水性石材,軟化系數為0.7~0.9的屬于中耐水性石材,軟化系數為0.6~0.7的屬于低耐水性石材。一般軟化系數小于0.8的石材不允許用于重要建筑。
(4)抗凍性
石材的抗凍性是用凍融循環次數表示的。石材在吸水飽和狀態下,經反復凍融循環,若無貫穿裂縫,且質量損失不超過5%,強度損失不超過25%,則認為其抗凍性合格,其允許的凍融循環次數就是抗凍等級。石材的抗凍性主要取決于石材的礦物成分、晶粒大小和分布均勻性、天然膠結物的膠結性質、孔隙率及吸水性等性質。通常,吸水率越低,抗凍性越好。石材應根據使用條件選擇相應的抗凍性指標。吸水率小于0.5%的石材,可以認為是抗凍的。
(5)耐熱性
石材的耐熱性主要取決于石材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含有石膏的石材,溫度超過100℃時結構開始破壞;含有碳酸鎂的石材,溫度高于625℃時結構會發生破壞;含有碳酸鈣的石材,溫度達到827℃時結構才開始破壞;由石英組成的石材,如花崗巖等,當溫度超過700℃時,由于石英受熱膨脹,強度會迅速下降。
(6)抗壓強度
巖石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它的抗壓強度很大,但抗拉強度很小,這是巖石區別于鋼材和木材的主要特征之一。石材的抗壓強度主要取決于石材的礦物組成、結構與構造特征、膠結物質的種類與均勻性等。
天然巖石是以100mm×100mm×100mm的立方體試件,用標準試驗方法測得的抗壓強度值作為評定石材強度等級的標準。根據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3—2011)規定,天然石材的強度等級分為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MU20、MU15和MU10共9個等級。天然石材抗壓強度的大小取決于石材的礦物成分、結晶粗細、膠結物質的種類及均勻性,以及荷載和解理方向等因素。
石材的抗壓強度最高,抗拉強度最低,只有抗壓強度的1/50~1/20。因此,石材主要用于承受壓力。
(7)硬度
石材的硬度主要與其組成礦物的硬度和構造有關,其硬度多以莫氏硬度或肖氏硬度表示。抗壓強度越高,其硬度越高;硬度越高,其耐磨性和抗刻劃性越好,但其表面加工更困難。
(8)耐磨性
石材的耐磨性與其組成礦物的硬度、結構構造、石材的抗壓強度等因素有關。石材的組成礦物越堅硬、結構越致密、抗壓強度越高,其耐磨性越好。石材的耐磨性用單位面積磨耗量來表示。對于可能遭受磨損作用的場所,如地面、路面等,應采用高耐磨性的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