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現代實用臨床中藥學(第三版)作者名: 祁公任 陳濤主編本章字數: 8870字更新時間: 2020-08-28 11:48:23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基源】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塊根。
【成分研究】
1.環烯醚萜苷類 梓醇、地黃苷D、地黃苷A等。
2.甾體及其苷類 麥角甾苷、β-谷甾醇等。
3.糖類 水蘇糖、棉子糖、甘露三糖、地黃多糖A、地黃多糖B等。
4.氨基酸類。
【藥理研究】
1.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生地黃具有止血、促進血細胞增殖作用,同時可以通過影響白細胞和血小板發揮抗炎作用。
2.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地黃苷A可能通過增強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促進溶血,增強免疫低下小鼠的體液免疫功能。
3.對腎臟的作用 生地黃水提取液能明顯降低小鼠尿蛋白排泄,改善腎小球上皮細胞軸突融合等病理變化,有明顯的腎缺血保護作用。
4.降血糖 地黃寡糖調節機體微生態平衡可能是其降血糖機制之一[1]。
5.其他 保護胃黏膜、抗衰老、抗骨質疏松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于熱入營血,舌絳煩渴,血熱妄行,斑疹吐衄;陰虛內熱,骨蒸勞熱;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1)糖尿病性腎病 生黃芪30g,黨參、生地黃、丹參、葛根各15g,枸杞子、川芎、蒼術各10g,山茱萸6g,牡丹皮9g,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2]。
(2)更年期綜合征 當歸15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黃連6g、黃芩6g、黃柏6g、黃芪15g。水煎服,每日1劑[3]。
(3)免疫性不孕癥 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炒當歸、赤芍、柴胡各10g,白術、牡丹皮、茯苓各12g,五味子、甘草各6g。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2個月為一個療程[4]。
(4)急性眼部外傷 生地黃50g,高壓蒸15min后,搗汁加蜂蜜10g外敷傷處,上午2次,下午2次,每次15min,晚上睡眠時外敷0.5h,連續3~5天[5]。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涼血
生地黃配牡丹皮:涼血散瘀,清熱寧絡。用于急性熱病,熱入心營之神昏譫語;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癥;熱病后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所致的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等癥;肝腎陰虧,骨蒸勞熱。
生地黃配知母、地骨皮:滋陰清熱除骨蒸。用于陰虛內熱,潮熱骨蒸。如地黃膏(《古今醫統大全》)。
生地黃配大黃:滋陰增液,通便泄熱。用于心胃火熾,氣火升騰,挾血上逆之吐血、衄血;熱結便秘證。
生地黃配白茅根:清熱,涼血,退熱。用于熱性病熱邪入營所致的發熱、口渴、舌絳、或身現斑疹等癥;血熱妄行,癥見衄血、吐血、脈細數者;熱病傷陰,低熱不退者;手術后發熱,及原因不明之低熱。
生地黃配地榆:清熱涼血止血。用于血熱便血、尿血。如兩地丹(《石室秘錄》)。
生地黃配水牛角: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用于溫熱病之高熱神昏,煩熱口渴,斑疹,吐血、衄血等癥;腦外傷后遺癥;熱痹;蕁麻疹,證屬風熱為患者(《施今墨對藥》)。
(2)用于生津養陰
生地黃配石斛:養陰清熱,泄熱除煩。用于熱病后期,由于高熱傷陰,以致口干舌燥、煩渴欲飲、津少納呆、舌紅少苔;溫熱病傷陰,陰虛內熱,低熱不退;胃病日久,陰液不足,胃口不開。
生地黃配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髓,補血生血,養陰涼血,清熱除蒸。用于熱病之傷陰、低熱不退諸癥;陰虛血虧,骨蒸潮熱等癥;肝腎不足,精虧血少,以致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月經稀少或崩漏等癥;糖尿病,表現為中消者;胎漏下血諸癥。如二黃散(《景岳全書》)。
生地黃配玄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于熱入血分之神昏譫語,斑疹顯露或吐血、衄血,舌絳苔少等癥;熱病后期,津液損傷,心煩口渴,大便秘結等癥;腎陰虧損,虛火上炎之咽喉焮腫、口干舌燥等癥。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3.鑒別應用
(1)鮮地黃、干地黃 鮮地黃多汁,苦重于甘,清熱涼血生津效佳,熱甚傷津者多用。干地黃質潤,甘重于苦,清熱力稍差而長于滋陰,陰虛血熱、骨蒸潮熱多用。
(2)生地黃、熟地黃 生地黃是地黃的塊根曬干而成,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長于滋陰、涼血、潤燥,但其滋陰之力不及熟地黃,適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證,熱病后期低熱不退及津傷口渴,消渴證,血熱妄行之出血證等。熟地黃為生地黃加輔料炮制加工而成,性微溫,長于滋養肝腎之陰,補益精血,適用于肝腎陰虛證及精血虧虛之證。
(3)生地黃、玄參 兩者同屬清熱涼血藥。生地黃甘寒偏入血分,涼血之功較玄參強,且能養血、止血,其治重在血分,適用于溫熱病后期或內傷之陰虛發熱、消渴,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女子月經不調,邪熱傷津或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結。玄參咸寒偏入陰分,降火解毒之功較勝,且能散結、清肺利咽,其治重在陰分,適用于陰虛發熱,消渴證,溫熱病邪入營血之發斑發疹,咽喉腫痛,瘰疬癭瘤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鮮地黃用量加倍,或搗汁入藥。
【不良反應】 少數患者有腹瀉、腹痛、惡心、頭暈、疲乏、心悸等不良反應,但均為一過性,繼續服藥數日內即消失;個別患者可出現肝功能輕度障礙,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腦磷脂膽固醇升高,TTT異常[6]。
【使用注意】 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參考文獻
[1] 曾艷等.中成藥,2006,28(4):609.
[2] 劉玉玲.陜西中醫,2007,28(8):981.
[3] 袁杰等.山東中醫雜志,2007,26(12):828.
[4] 王春霞等.新中醫,2008,40(2):24.
[5] 蘇南湘.湖南中醫雜志,2002,18(6):59.
[6]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玄參
【異名】 元參,黑參。
【基源】 為玄參科植物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環烯醚萜類 哈帕苷、哈帕俄苷、6-O-甲基梓醇、8-O-阿魏酰基哈帕苷等。
2.苯丙素苷類 angroside C、ningprosides A、cistanoside F等。
3.有機酸類 4-羥基-3-甲氧基苯甲酸、對甲氧基肉桂酸、熊果酸等。
4.其他 β-谷甾醇及其苷、多糖等。
【藥理研究】
1.保肝 苯丙素苷能明顯抑制模型肝細胞凋亡,上調BCL-2蛋白表達,下調Fas/FasL的表達,具有抗肝損傷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 angroside C能使血小板環腺苷酸(cAMP)含量顯著升高,可以使血漿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0(6-keto-PGF10)均有所下降,但TXB2下降更為明顯[1]。
3.抗氧化 angroside C在0.1mmol/L時有顯著的抗氧化能力。
4.其他 抗缺血、抗抑郁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用于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喉源性咳嗽 麥冬6g、玄參6g、桔梗4.5g、生甘草6g、五味子3g、百部6g、菊花6g、薄荷6g。以上諸藥以清水漂洗1~ 2次除去浮灰,再用沸水沖泡后即可飲用;或將諸藥先放入砂鍋中稍加煮沸再倒入茶杯中飲用。以后再反復添加開水頻服,至藥汁清淡而棄。每日1劑[2]。
(2)脈管炎 玄參90g、金銀花90g、當歸60g、甘草30g、制乳香6g、制沒藥6g、黃柏(鹽水炒)6g。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6日為一個療程,連續服藥5個療程[3]。
(3)放射性食管炎 玄參10g、生地黃10g、麥冬10g、沙參10g、石膏30g、桃仁10g、牡丹皮10g、連翹10g、金銀花15g、白及20g、半枝蓮10g、石上柏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八月札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 劑[4]。
(4)肛腸病術后發熱 玄參30g,麥冬、生地黃各25g,大黃9g,芒硝4.5g。腹脹者加枳實、厚樸;渴甚者加天花粉、黃連;嘔吐者加竹茹。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3天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刺激之品[5]。
(5)治療高血壓病 玄參15g,生地黃15g,白芍10g,鉤藤15g,夏枯草15g,牛膝10g,麥冬10g,菊花10g,丹參10g,澤瀉10g。每天服中藥1劑,15天為1個療程[6]。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涼血、養陰
玄參配蒼術:益脾氣,斂脾精,止淋濁,降低血糖。用于中氣虛弱,清濁不分之尿濁膏淋等;雀目,夜盲;糖尿病,或伴有膽固醇增高者(《施今墨對藥》)。
玄參配麥冬:養陰生津,潤燥止渴。用于糖尿病,表現為津少口干、口渴多飲、舌紅少苔等癥者;虛勞諸癥,以陰虛為主者。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玄參配百合、生地黃:滋補肺腎之陰。用于肺腎陰虛,骨蒸勞嗽。如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2)用于解毒散結
玄參配牡蠣:瀉火解毒,軟堅散結。用于陰虧火旺,灼津成痰,痰火郁結,郁而不散所致的瘰疬、癭瘤、痰核等。如消瘰丸(《醫學心悟》)。
玄參配貝母: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用于肝腎陰虛,虛火內盛,灼津成痰,痰火凝結而成的瘰疬。
玄參配板藍根、黃芩:清熱瀉火,解毒散結。用于瘟毒熱盛,咽喉腫痛。如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3.鑒別應用
玄參、麥冬 兩者均有滋陰清熱功效,用于肺胃陰傷有熱之證。然玄參清熱解毒力強,尚有清熱涼血功效,實火虛火皆可用之,如常用于溫毒發斑、目赤咽痛、癰腫瘡毒等病證。麥冬長于潤肺益胃,生津滋陰,清心除煩,用于肺胃陰傷、咽干鼻燥、腸燥便秘、心煩失眠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
【制劑與成藥】 玄麥甘桔顆粒(沖劑):由玄參、麥冬、甘草、桔梗組成。用于虛火上灼,口鼻干燥,咽喉腫痛。開水沖服,每次10g,3次/天。小兒酌減。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參考文獻
[1] 黃雄等.中醫藥導報,2007,13(10):103.
[2] 譚薇.時珍國醫國藥,2000,11(12):1128.
[3] 張居偉等.青島醫藥衛生,2001,33(1):61.
[4] 李茂欽.河北中醫,2008,30(2):142.
[5] 梁靖華等.陜西中醫,2006,27(3):303.
[6] 張水全.光明中醫,2008,23(1):62.
牡丹皮
【異名】 丹皮。
【基源】 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成分研究】
1.丹皮酚及苷類 丹皮酚、芍藥苷、丹皮酚苷、丹皮酚原苷等。
2.香豆素類 6-羥基香豆素等。
3.有機酸類 白樺脂酸、沒食子酸等。
4.其他 甾醇、萜類、多糖、鞣質等。
【藥理研究】
1.降血糖 發揮作用的主要是丹皮多糖。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丹皮酚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丹皮酚還具抗心律失常、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1]。
3.抗菌 丹皮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活性。
4.其他 抗超敏反應、抗腫瘤等作用。
【炮制研究】 牡丹皮中所含丹皮酚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丹皮酚具有水溶性和揮發性,并可隨水蒸氣蒸餾。因此,牡丹皮在切片前軟化時,采用水淋法和搶水洗為宜,干燥時以陰干法為佳[2]。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血滯經閉,痛經,跌仆傷痛;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過敏性紫癜 大黃10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子10g、生槐花30g、茜草炭30g、金銀花炭20g、蟬蛻6g。每日1 劑,水煎早晚2 次分服。15 日為一個療程[3]。
(2)急性闌尾炎 大黃9~18g(后下)、牡丹皮9~12g、桃仁9~15g、紅花9~15g、冬瓜仁15~30g、芒硝9~12g(分沖)。每日1劑,連服2日[4]。
(3)急性膽囊炎 大黃12g,牡丹皮、桃仁各12g,玄明粉10 g(分2次沖服),冬瓜子10g。每劑煎2 次,每6 h 服1次,7 天為一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5]。
(4)腎病綜合征出血熱少尿期 大黃30g、牡丹皮15g、桃仁12g、芒硝(沖)6g、蒲公英30g、丹參45g。水煎服,每天1~2劑,分早、晚2次服下[6]。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涼血
牡丹皮配梔子:清熱涼血,祛瘀化斑。用于溫毒發斑。如牡丹湯(《圣濟總錄》)。
牡丹皮配赤芍:涼血活血。溫熱病熱入營血之吐血、衄血、發斑;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月經過多等;瘀血經閉、痛經;瘡癰腫痛。
牡丹皮配紫草:清熱涼血,活血透疹。用于熱病皮下出血,過敏性紫癜。
牡丹皮配地骨皮:涼血除蒸。用于陰虛血熱所致的午后潮熱、骨蒸等。
牡丹皮配生地黃:清熱養陰,涼血止血。用于陰虛血熱吐衄。如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編》)。
牡丹皮配丹參:涼血活血,清透邪熱。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之吐血、衄血、發斑等;血熱瘀滯,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腹中包塊,產后少腹疼痛等。
(2)用于活血化瘀止痛
牡丹皮配桃仁、桂枝:活血祛瘀。用于血滯經閉、痛經。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牡丹皮配大黃:清熱散瘀消癰。用于腸癰初起,少腹腫痞;附件炎、盆腔炎等屬里熱實證者。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牡丹皮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用于跌打傷痛。如牡丹皮散(《證治準繩》)。
3.鑒別應用
(1)牡丹皮、地骨皮 兩者均能清退虛熱、涼血,皆可用于骨蒸潮熱。牡丹皮長于治療無汗之骨蒸潮熱,且具活血化瘀之功,可用于治療血滯經閉、痛經、癥瘕、跌打損傷等瘀血病證,也可用于腸癰初起而未成膿者。地骨皮善治有汗之骨蒸潮熱,且能清泄肺熱,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喘。
(2)牡丹皮、赤芍 兩者均能清熱涼血、活血行瘀。赤芍活血散瘀之力較牡丹皮強,但其涼血清熱之力不及牡丹皮,故適用于熱入血分之實火,血熱妄行或血瘀所致的出血實證,及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胸脅腹痛等。牡丹皮善清血熱,既能清血分之實熱,又能除陰分伏熱,適用于熱入營血斑疹吐衄,也可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
【使用注意】 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服用。
參考文獻
[1] 張虹等.江蘇中醫藥,2007,39(9):75.
[2] 薛德華.基層中藥雜志,1995,9(2):11.
[3] 范華云.河北中醫,2000,22(8):607.
[4] 周國芳.中醫臨床醫生,2003,31(5):47.
[5] 曹金婷.河南中醫,2008,28(2):16.
[6] 周中辰等.山東中醫雜志,2000,19(15):280.
赤芍
【基源】 為毛茛科植物赤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單萜及單萜苷類 包括具蒎烷結構的單萜及其苷類,具內酯結構的單萜及其苷類。
2.其他苷類 氧化芍藥苷、芍藥花苷、芍藥苷元、沒食子酰芍藥苷等。
3.其他 環烯醚萜類、三萜類、甾醇及其苷類、鞣質、黃酮類、氨基酸、蛋白質等。
【藥理研究】
1.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赤芍總苷能通過對凝血系統和血小板功能的影響,產生抗血栓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赤芍有較強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也能擴張冠脈血管,增加冠脈流量而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保護缺血心肌,提高心肌對低氧的耐受性,降低肺血管阻力,減輕后負荷[1]。
3.對腫瘤細胞的作用 芍藥苷能抑制腫瘤細胞膜上三磷腺苷酶的活性及升高腺苷酸環化酶活性。
4.對肝臟的作用 赤芍具有消退黃疸、抑制血漿中血栓素B2產生、抗肝纖維化、促進肝細胞再生等作用。
5.其他 抗炎、抗超敏反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仆損傷。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肝性腦病 赤芍10~30g、厚樸20g、枳實20g、玄明粉(沖服)4~6g、生大黃(后下)15~2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次100~150ml,每天2次[2]。
(2)重癥急性胰腺炎 赤芍120g、丹參30g、柴胡15g、敗醬草30g、生大黃15g、厚樸15g,開水150ml泡制,胃管內注入后夾閉胃管30~60min,每日2 次,必要時加以灌腸[3]。
(3)黃疸型肝炎 赤芍60g,茵陳、白花蛇舌草、車前草各30g,丹參20g,白術、茯苓、豬苓各15g,柴胡12g,生大黃1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口服,每次200ml,4周為一個療程 [4]。
(4)腸癰 大黃(后下)15g、赤芍20g、重樓15g、蒲公英15g、大血藤15g、甘草6g。水煎2次,兩煎液混合,每日2劑,每6h服藥汁250ml [5]。
(5)淤膽型慢性乙型肝炎 赤芍45g、茵陳30g、梔子2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6]。
2.配伍應用
赤芍配水牛角、生地黃、牡丹皮: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用于溫病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如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赤芍配白芍:清熱涼血。用于血虛兼有瘀滯之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血分有熱,低熱久久不退;陰虛津虧,余熱未清之口干舌燥、目赤腫痛;肝郁血滯之胸脅疼痛、腹痛堅積。
赤芍配大黃:泄熱逐瘀,和營止痛。用于腸癰初起,少腹疼痛;瘀血經閉、痛經;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下腹疼痛等實熱證。如神明度命丸(《備急千金要方》)。
赤芍配當歸尾:化瘀止痛。用于瘀血所致痛經、閉經、癥瘕、產后腹痛;風濕痹痛。
赤芍配赤茯苓:利水消腫,涼血活血。用于血熱挾瘀之小便不利、水腫、尿血,血熱所致的衄血、吐血等證(《施今墨對藥》)。
赤芍配川芎:行血化瘀破滯。用于瘀血經閉、痛經及月經不調;血痹;癰瘡腫痛。
赤芍配柴胡、牡丹皮:疏肝解郁,活血止痛。用于肝郁血滯之脅痛。
3.鑒別應用
赤芍、白芍:《神農本草經》不分赤芍、白芍,通稱芍藥。唐末宋初將兩者區分。兩者雖同出一物,均為芍藥的根,但赤芍多為野生芍藥,藥材表皮色赤,直接入藥;白芍多為人工栽培,多去栓皮加工后入藥。赤芍功偏瀉、散,以涼血活血、散瘀止痛為主,適用于血熱妄行之出血證,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胸脅腹痛及跌仆損傷。白芍功偏補、收,以養血斂陰、緩急止痛為主,兼能平抑肝陽,適用于血虛肝旺所致的眩暈、耳鳴,陰血虧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崩漏下血,肝脾不和之胸脅腹痛,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的四肢攣急、麻木不仁及營衛不和之癥。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
【不良反應】 有過敏反應報道 [7]。
【使用注意】 血寒經閉者不宜服用。
參考文獻
[1] 楊媛媛等.醫藥導報,2008,27(1):67.
[2] 樊宏偉等.國醫論壇,2006,21(4):34.
[3] 張敏等.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6):569.
[4] 柳鋒等.實用中醫藥雜志,2000,16(5):23.
[5] 鄒招初.中國中醫急癥,2001,10(5):272.
[6] 袁年.山西中醫,2002,18(4):43.
[7] 楊東海等.中醫藥學報,1991,4(3):31.
紫草
【基源】 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或內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萘醌類 紫草素、乙酰紫草素、2,3-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等。
2.多糖類 紫草多糖A、紫草多糖B、紫草多糖C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紫草素為主要活性成分,對小鼠皮下注射巴豆油耳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抗腫瘤 紫草素1-OH位置上引入不同的酰基得到的衍生物,對DNA拓撲異構酶Ⅰ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新疆紫草能夠有效地誘導大腸癌細胞CCL229凋亡[1]。
3.抗生育 紫草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抑制體外培養的人絨毛組織分泌HCG的功能,破壞絨毛組織結構,甚至使其壞死。
4.保肝 紫草水提物具有抗CCl4所致動物肝細胞損傷的作用。
5.其他 抗甲狀腺、抗免疫缺陷、抗凝血、抗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咸,寒。歸心、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溫病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過敏性紫癜 紫草、柴胡、赤芍、牡丹皮各10g,丹參9g,生地黃、蟬蛻各10g,地骨皮15g。每日1 劑,早晚分服,2 周為一個療程[2]。
(2)玫瑰糠疹 紫草15~30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3]。或紫草15g,板藍根30g,煎湯內服(《實用中醫外科學》)。
(3)結節性紅斑 紫草、茜草、川牛膝、木瓜、黃柏各10g,防己、雞血藤、赤芍、伸筋草各15g,紅花6g。水煎服每日1 劑,7天 為一個療程 [4]。
(4)燒傷、燙傷 紫草、忍冬藤、白芷各30g,冰片2g,麻油適量。熬成紫草油外用[5 。
(5)帶狀皰疹 以紫草油外敷,每日換藥1次[6]。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涼血
紫草配茜草、墨旱蓮:涼血化瘀止血,解毒清熱。用于治療血熱或血有瘀熱之過敏性疾病。
(2)用于解毒透疹
紫草配牛蒡子、山豆根、連翹:解毒透疹。用于麻疹紫暗,疹出不暢,兼有咽喉腫痛。如紫草消毒飲(《張氏醫通》)。
紫草配黃芪、升麻:益氣解毒透疹。用于麻疹氣虛,疹出不暢。如紫草解肌湯(《證治準繩》)。
紫草配赤芍、蟬蛻: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用于溫毒發斑,血熱毒盛,斑疹紫黑者。如紫草快斑湯(《張氏醫通》)。
(3)其他
紫草配當歸、白芷、血竭:解毒生肌斂瘡。用于瘡瘍久潰不斂。如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
紫草配黃連、黃柏、漏蘆:清熱燥濕。用于濕疹。如紫草膏(《仁齋直指方論》)。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制劑與成藥】
1.紫草片:由紫草、甘草等組成,每片相當于生藥2g。用于熱毒斑疹,麻疹欲出不暢。口服,每次3片,3次/天。
2.復方紫桉軟膏:紫草100g,桉葉油40ml,石蠟60g,凡士林適量。用于膿皰瘡、皮膚過敏、蚊蟲叮咬等。外涂,每天1次。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滑,有輕瀉作用,脾虛便溏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嚴松柏等.時珍國醫國藥,2003,14(2):103.
[2] 吳文霞.陜西中醫,2008,29(8):1025.
[3] 劉軍.中醫中藥,2006,28(4):28.
[4] 侯新安.陜西中醫,2006,27(12):1512.
[5] 張本壽.江蘇中醫,1987,(7):40.
[6] 王麗新等.吉林中醫藥,2007,27(12):33.
水牛角
【基源】 為牛科動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
【成分研究】 各類氨基酸,鐵、鋅、銅、錳、鈷等微量元素。
【藥理研究】
1.抗內毒素 水牛角濃縮粉水煎液能明顯降低大腸桿菌內毒素所致小鼠死亡率。
2.止血 水牛角濃縮粉水煎液能縮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模型大鼠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升高血小板數[1]。
3.鎮靜 水牛角濃縮粉水煎液能協同戊巴比妥鈉延長小鼠睡眠時間。
4.其他 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用于溫病高熱,神昏譫語,發斑發疹,吐血衄血,驚風,癲狂。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高血壓病 水牛角30g、法半夏10g、陳皮10g、朱茯神12g、膽南星6g、竹瀝20g、石菖蒲6g、天麻6g、石決明12g、黨參10g、牡丹皮6g、郁金6g。水煎,分2次服用,連服6周[2]。
(2)過敏性紫癜 金銀花15g、水牛角粉12g(先煎)、連翹12g、生地黃12g、牡丹皮12g、紫草10g、白茅根10g、茜草10g、蟬蛻9g。水煎服,每日1劑。7 天為一個療程[3]。
(3)急性腦出血 水牛角30g、大黃6g、生地黃30g、丹參15g、赤芍10g、焦梔子6g、石菖蒲6g、川牛膝10g、吳茱萸5g、澤蘭20g。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4]。
(4)腎性血尿 生側柏葉、白茅根、薏苡仁各30g,水牛角(先煎)、土茯苓、女貞子、太子參、墨旱蓮各15g,生地黃、側柏炭、川牛膝各10g,三七粉(沖服)3g。每日1 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5]。
2.配伍應用
水牛角配牛黃:清熱開竅,解毒豁痰。用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腦卒中昏迷,小兒驚厥。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水牛角配赤芍:解毒散瘀,涼血止血。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高熱不退,斑疹,神昏譫語等癥;熱痹,關節紅腫疼痛,口渴煩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
水牛角配山羊角:清心鎮痙,化瘀清腦。用于小兒驚風、癲狂等。
水牛角配玳瑁: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于溫病熱入營血,神昏譫語,動風抽搐等。
【用量用法】 鎊片或粗粉,水煎服,15~30g,宜先煎3h以上。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用。
參考文獻
[1] 陳赤.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7(4):72.
[2] 鄭靜峽.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4):49.
[3] 朱紅軍.四川中醫,2007,25(12):99.
[4] 陸海芬.吉林中醫藥,2008,28(10):718.
[5] 邵燕燕等.陜西中醫,2008,29(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