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化妝品的起源與歷史
化妝品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產品,是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理皮膚、美容和修飾人體的日常用品,也是所有愛美之人喜愛、追逐的產品之一。特別在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的今日,人們崇尚自我,推崇個人形象,各類化妝品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化妝品已經成為與男女老少各年齡層次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但是面對快速發展的化妝品行業、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化妝品產品、新技術和產品的“專業術語”,化妝品是否能安全使用、效果是否真實可靠一直是很多人希望了解的內容。
美容化妝品技術是以研究化妝品原料性能、配方組成與原理、基本制作技術、產品性能評價、安全使用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應用技術,是跨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藥理學、皮膚學、心理學、色彩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性應用技術。
一、美容化妝品的起源
人類最早使用美容化妝品的歷史幾乎與人類存在是同步的。原始社會在部落祭祀活動中,人們會把動物油脂涂抹在皮膚上,使自己的膚色健康而有光澤,這應該是最早的護膚行為。據出土文物及古籍記載, 東、西方使用化妝品都已有幾千年歷史, 但限于當時對物質的認識處于原始階段,對美容化妝品的認知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局限于簡陋的原始加工技術,古代化妝品主要來源于大自然或只經過簡單地粗加工,是不能與現代化妝品相提并論的。
西方學者研究認為古代化妝品的出現源于宗教習俗,如古埃及人4000多年前就已在宗教儀式上點燃芳香植物熏香,供奉神靈;在皇族、貴族的護膚和美容物品中使用了動植物油脂、礦物油和植物花朵。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婦女用孔雀石、銅綠研磨成粉化妝眼部,用銻、煤灰粉加強眼圈的描畫,用散沫花提取的紅色裝飾指甲、手心等部位,這些化妝品也就是今天眼影、眼線、指甲油等彩妝產品的前身。古代人也在澡盆中盛放香料、芳香油、動物油進行沐浴。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臘“醫藥之父”希伯克拉底發明了以碳酸鈣粉末為原料制作的牙粉,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將植物的氣(香)味療效應用于化妝和美容,阿拉伯科學家阿維森納從玫瑰花中蒸餾提取出玫瑰精油,伊本·杰米從柑橘、檸檬中提取了柑橘油、檸檬油,科學的發展對化妝品工藝的進步給予了很深的影響。
我國使用美容化妝品的歷史源遠流長,人們早在三四千年前就開始使用化妝品了。如春秋戰國時期《墨子》中就有“禹造粉”的紀錄,粉就是鉛白粉,即用鉛制造的化妝傅粉(用鉛白粉搽粉),殷商時期發明了“胭脂”,《中華古今注》里有“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于女面,產于燕地,故古燕脂”。這些都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比較普遍地使用傅粉、胭脂、眉墨等化妝品了。
二、美容化妝品的發展階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類對美化自身的化妝品,從來都有著不斷地追求,美容化妝品的發展也是一部自然科學發展史,大約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天然油脂化妝品階段,即直接使用未經過處理的各類天然動、植物油脂對皮膚進行簡單的防護階段。
第二階段是油水乳化化妝品階段,即表面活性劑的引入,攻克了油、水乳化關鍵技術的化妝品階段。18世紀、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后,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藥學的空前發展,使很多新原料、新設備和新技術被應用于化妝品生產, 更有之后的表面化學、膠體化學、流變學和乳化理論等原理的發展,表面活性劑的引入與正確選擇解決了化妝品生產的關鍵問題。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不斷實踐使得化妝品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瘖y品生產從原始、初級、小型家庭生產逐漸成為一門新的、專業性的科學技術,美容化妝品行業開始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
第三階段是添加了萃取的天然物質的功效化妝品階段,即化妝品生產應用了現代分離技術的發展成果,在化妝品中添加了對皮膚有修復、護理作用的天然物質精華,提高了化妝品的功能性。特別是應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法(SFE)大大提高了一些有效物質的萃取率與純度。如,從丹參、薰衣草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丹參酮、精油,從鯊魚油脂、雞冠等動物皮、器官中提取的角鯊烯、透明質酸,這些原料加入到化妝品中提高了其美白、祛痘、去斑、抗皺等效果,這類功能性化品(functional cosmetics)又稱為療效性化妝品,有專家認為其介于化妝品和藥物之間。
第四階段是仿生化妝品階段。即伴隨對人體皮膚的深入了解,利用生物技術研究、制造與人體自身結構相仿并具有高親和力的生物精華物質,并復配到化妝品中,提升化妝品的安全與功效。有生物發酵技術、遺傳變異技術和植物細胞培養技術等生物技術應用于化妝品原料的開發。如,借細胞融合技術優化脂肪酸組成,培育含有大量皂角苷的朝鮮人參;用發酵工程技術生產透明質酸替代從雞冠中提取的傳統方法,改變了提取受到自然條件限制的缺點;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的表皮生長因子用于化妝品,提升了化妝品抗衰老、修復受損皮膚等功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為化妝品開發提供高效、安全和質優的原材料或添加劑代表了21世紀化妝品的發展方向之一。
三、中國化妝品發展歷程
我國化妝品的發展始于三四千年前的“禹造粉”、“古燕脂”等美容類彩妝,到《楚辭·大招》對當時美女的描寫用了“易中立新,以動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隨著配藥技術的發展,秦漢時期化妝品的類型和制作技術得到了更大的進步,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白芷“可以潤澤顏色,可作面脂”,可見當時人們就已經有了開發面霜的原料。唐、宋時期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再次促進了化妝品的發展,在“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中專門有“面藥”章記載了113個化妝品的配方,包含唇脂、烏發、生發、熏衣方等多方面,公元82年的《太平圣惠方》則收錄了300個配方,其中包含潔齒的配方。明、清時期化妝品配方更加充實與提高,如明代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前人的經驗進行了總結與提升,書中不僅記錄了具有美容、化妝功效性的藥物,而且收錄了大量的化妝品配方,為今人研究中國古代傳統化妝品配方提供了參考。
鴉片戰爭后期,我國美容化妝品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原料逐漸由化學制劑取代,出現手工作坊式的化妝品廠,1830年由謝宏遠先生創辦的揚州謝馥春日化廠,至今已有188年歷史,1915年該廠生產的宮粉、香佩和香囊等曾在巴拿馬展出, 榮獲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質獎。1898年在上海創辦的名為“廣生行”的化妝品廠是現在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廣生行”生產制作的“雙妹牌雪花膏”是當時國內享有盛名的化妝品。與中國近代史民主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一樣,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我國化妝品行業的發展非常緩慢,生產企業是手工作坊,沒有專業生產設備,品種單調、產品數量有限,化妝品的生產和銷售多集中在上海、青島和天津等大城市,屬于上等階層的生活用品,是普通百姓不敢奢望的產品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國內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化妝品企業由1953年的240家分散的手工作坊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調整為謝馥春化妝品廠、孔風春化妝品廠、上海家用化妝品廠等26個化妝品企業。國內化妝品工業開始走上正軌,生產花露水、發蠟、香粉、蛤喇油、雪花膏等產品,才有了近代中國化妝品工業的起步。60年代中期化妝品成了傳播封、資、修和資產階級香風臭氣的魔品,剛剛起步的化妝品行業受到摧殘,沒有趕上國際上化妝品發展的高峰。
1978年黨的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為我國化妝品工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化妝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誕生了大批不同所有制的化妝品企業。國際著名外資化妝品公司的進入促使化妝品行業快速發展。1979年全國化妝品工業生產總值是2.18億元,到1995年就達到190億元,化妝品行業從百年低迷的發展狀態中崛起,年增長速度在30%~50%,進入飛躍發展階段。通過借鑒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國內化妝品行業從原來的手工作坊變成具有現代化裝備、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的現代化企業。據統計,2006年開始,我國化妝品銷售額達到了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并且每年以兩位數遞增,即使在2008年和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惡劣環境下,仍然保持持續平穩增長。2010年我國化妝品銷售額達到1530億元人民幣,是1980年的400多倍?;瘖y品行業逐漸融入世界范圍的大市場,“中國制造”的化妝品已經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相關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化妝品市場之一,化妝品年銷售額達2000多億元,約占全球化妝品市場的8.8%,僅次于美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持續平穩增長。
國內化妝品行業按市場銷售方式可分為:日化專業線和美容專業線,簡稱日化線和專業線。日化線產品主要定位是流通領域,少部分進入美容院;專業線的銷售定位主要為美容院配套,大多數產品在美容院直接為消費者使用,少部分由美容院銷售給顧客和進入流通領域。美容院可根據產品特性和顧客的需求,采取一對一、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的服務,更能發揮功能性化妝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近550萬家各類美容美發機構,3500余家化妝品生產企業,6000多家美容美發培訓機構,全國美容從業人員總數約4000萬人,成為第三產業中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近十幾年來作為化妝品行業的新生力量,美容專業線產品已成為中國化妝品發展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