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1822字
- 2019-12-25 19:18:56
胃脘痛
解郁和胃湯
(國醫大師劉祖貽方)
【藥物組成】柴胡10g,酒白芍12g,八月札30g,木香6g,烏藥10g,酒制川楝子10g,薏苡仁30g,炒麥芽30g,甘草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肝氣犯胃證之胃脘痛。癥見胃脘脹痛,或牽引兩脅,噯氣后減輕,情志不暢時加重,納食減少,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脈弦。
【方劑分析】方中重用八月札,舒肝理氣,除煩止痛;輔以柴胡疏肝解郁;酒白芍柔肝止痛;青木香、烏藥行氣止痛;酒制川楝子疏肝泄熱,行氣止痛;薏苡仁健脾止瀉;炒麥芽行氣消食開胃健脾;甘草補脾兼調和諸藥 ,為佐使之藥。
【加減運用】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或瓦楞子,胃脘灼熱者,加蒲公英。
【參考文獻】周慎,劉芳.劉祖貽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4-5.
降逆和胃湯
(國醫大師劉祖貽方)
【藥物組成】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30g,八月札30g,法半夏10g,竹茹10g,石見穿15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炙甘草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降逆和胃。用于肝胃氣逆證之胃脘痛。癥見胃脘脹痛,惡心、呃逆,噯氣泛酸,納食減少,大便干結,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加減運用】胃痛較甚者,加延胡索、九香蟲;痞脹明顯者,加大腹皮、烏藥;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胃中灼熱者,加蒲公英。
【參考文獻】周慎,劉芳.劉祖貽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4-5.
化痰和胃湯
(國醫大師劉祖貽方)
【藥物組成】柴胡10g,酒白芍12g,炒枳殼10g,法半夏10g,陳皮10g,竹茹10g,酒制川楝子10g,炙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化痰和胃。用于肝郁痰滯證胃脘痛。癥見胃脘痞滿脹痛,噯氣頻繁,進食后尤甚,時有泛酸,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膩,脈弦滑。
【加減運用】痞脹明顯者,加烏藥、萊菔子;痰氣上逆者,加旋覆花;痰郁化熱者,加蒲公英;痛處固定、舌質偏暗者,加丹參、延胡索;納食減少者,加雞內金、麥芽;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首烏藤。
【參考文獻】周慎,劉芳.劉祖貽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4-5.
養陰和胃湯
(國醫大師劉祖貽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15g,麥冬10g,沙參12g,石斛10g,蒲公英15g,酒制川楝子10g,佛手10g,炙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陰和胃。用于陰虛氣滯證胃脘痛。癥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口干咽燥,知饑不欲食,大便偏干,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加減運用】痞脹明顯者,加枳殼、大腹皮;納少者,加砂仁、生谷芽、生麥芽;大便干結者,加玄參、火麻仁;泛酸者,加瓦楞子。
【參考文獻】周慎,劉芳.劉祖貽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4-5.
溫中和胃湯
(國醫大師劉祖貽方)
【藥物組成】黃芪30g,黨參10g,八月札30g,烏藥10g,高良姜6g,薏苡仁30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甘草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溫中和胃。用于脾虛寒滯證胃脘痛。癥見胃脘隱痛或冷痛,腹脹不適,口干不欲飲,大便偏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弦無力。
【加減運用】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或瓦楞子;痛處固定者,加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腹中冷者,加肉桂。
【參考文獻】周慎,劉芳.劉祖貽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6):4-5.
強胃湯
(國醫大師張學文方)
【藥物組成】香附10g,砂仁6g,陳皮10g,黨參12g,白術12g,法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參15g,三棱10g,甘草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健脾,養陰止痛。主治:脾胃氣虛陰虧,胃不能納,脾不能運之脘腹隱痛,腹脹納差,喜溫喜揉,口干少飲,口中乏味,大便時結時溏,舌苔白微膩,脈弦緩或弦細等。
【方劑分析】此方是在香砂六君子湯基礎上加減而成。方中用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作為健運中焦的基礎;加香附、砂仁、半夏、陳皮,行氣消脹,化濕行痰,以祛脾弱濕聚之痰濕氣滯;石斛養胃陰;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陰,使陰陽互濟,生化有源;丹參、三棱、生山楂化瘀止痛,健胃消積。全方脾胃兼顧,益氣又可養陰,行氣化濕,兼除痰濕,扶正又可祛邪,補中有健,陰陽兩調,剛柔互濟,脾胃薄弱者長服可以健脾強胃,故名“強胃湯”。
【加減運用】有郁熱者加黃芩、川楝子,寒熱錯雜者加黃連、干姜,肝氣犯脾克胃者,加柴胡、郁金,胃痛較重者加延胡索,食積者加焦三仙,泛酸者去山楂加煅瓦楞子,胃陰虧虛、口干少津者可加烏梅。
【參考文獻】張學文.疑難病證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9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