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3311字
- 2019-12-25 19:18:54
消化性潰瘍
理脾愈瘍湯
(國醫大師李振華方)
【藥物組成】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2g,砂仁(后下)8g,厚樸10g,甘松10g,劉寄奴15g,海螵蛸10g,生姜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大棗3枚。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溫中健脾,理氣活血。適用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糜爛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餓時痛甚,舌質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膩,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沉細等,中醫辨證屬于脾胃虛寒、氣滯血瘀者。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樣加白及10g,三七粉3g(分2次沖服),黑地榆12g;如語言無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溫加黃芪15~30g,甚者加制附子(久煎)10~15g;如噯氣頻作加丁香5g,柿蒂15g;如食少、脹滿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g。
【參考文獻】徐江雁,劉文禮.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臨證經驗點滴[J].光明中醫,2009,24(9):1652-1653.
養陰疏肝湯
(國醫大師李振華方)
【藥物組成】遼沙參20g,麥冬15g,石斛15g,白芍15g,青皮10g,陳皮10g,甘松10g,劉寄奴12g,吳茱萸5g,黃連6g,白及10g,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陰清熱,疏肝活血,收斂主肌。消化性潰瘍肝胃郁熱證。
【方劑分析】方中遼沙參、麥冬、石斛、黃連滋陰清熱;白芍、青皮、陳皮、甘松、吳茱萸疏肝開郁,理氣止痛;劉寄奴通經活血,消瘀止痛;白及消腫止血,收斂生肌;同時吳茱萸、黃連并用,即左金丸,辛開苦降,可解嘈雜吞酸。諸藥共奏養陰清熱、疏肝活血、收斂生肌之效。
【加減運用】若疼痛緩解,胃火漸清,可酌減清熱之品,加入健脾而不燥之山藥、薏苡仁、茯苓等常服,以促使脾胃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李鄭生,黃清.李振華教授治療消化性潰瘍經驗[J].中醫研究,2007,20(5):51-53.
活血愈瘍湯
(國醫大師李振華方)
【藥物組成】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香附10g,小茴香10g,木香(后下)6g,延胡索10g,五靈脂(包煎)10g,炒蒲黃(包煎)10g,三七粉3g(分沖),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理氣,活血散瘀,行氣止血。消化性潰瘍氣滯血瘀證。
【方劑分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五靈脂、蒲黃、延胡索、三七粉活血散瘀,行氣止血;香附、木香、小茴香疏肝理氣。諸藥合用,可使氣血通暢,則疼痛與出血自解。
【加減運用】疼痛消失后,宜常服健脾和胃,理氣活血之品,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促使潰瘍愈合。方用健脾活血湯。藥物組成: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2g,當歸10g,赤芍12g,香附10g,砂仁8g,厚樸10g,甘松10g,延胡索6g,炙甘草6g。
【參考文獻】李鄭生,黃清.李振華教授治療消化性潰瘍經驗[J].中醫研究,2007,20(5):51-53.
養胃合劑
(國醫大師周學文方)
【藥物組成】柴胡10g,川楝子10g,黃連10g,苦參10g,白及10g,浙貝母10g,海螵蛸10g,三七粉(分沖)3g,白芍10g,甘草10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100ml,分3次口服。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止痛生肌。適用于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
【方劑分析】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行氣止痛;黃連、苦參清熱燥濕,清解胃腸郁熱;白及、浙貝母斂瘡生?。蝗呋钛?、止血定痛;海螵蛸制酸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疼痛。
【參考文獻】周天羽,王俊江,王學良,等.養胃合劑治療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2009,26(3):48-49.
消癰潰得康
(國醫大師周學文方)
【藥物組成】黃芪15g,黃連6g,蒲公英15g,苦參10g,浙貝母10g,海螵蛸15g,白及10g,人參10g,柴胡10g,甘草10g。
【使用方法】制成顆粒劑10g/袋,1袋/次,2次/日,口服。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療活動期胃潰瘍。
【方劑分析】周老認為“毒熱”為胃潰瘍活動期的主要病因。HP感染、膽汁反流、藥物、情志等為毒熱病因的重要因素,由此引起胃內環境產生“瘀熱”“瘀毒”等證候表現,并提出“胃癰”學說,治療時“以癰論治”。方中黃連、黃芪為君藥,蒲公英、苦參、浙貝母、海螵蛸等為臣藥,佐以白及、人參、柴胡等藥,使以甘草。黃連苦寒,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尤清中焦濕火郁結,為胃腸濕熱要藥?,F代醫學對其研究認為,黃連具有抗菌作用,包括對HP在內的各種菌株均有顯著抑制作用;黃芪具有補氣生陽,托毒生肌之功效,入脾經,善補脾氣,升舉中陽,為補益脾氣要藥。黃芪,黃連同用:一曰益氣,一曰解毒,且均有治療瘡癰之功效,二者合用專司脾胃,共奏益氣解毒之功,使脾氣健旺,毒邪得清,共同促進潰瘍愈合,為該方之關鍵,故為方中君藥;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苦參善降泄,有清熱燥濕,治療濕毒瘡瘍的功效;浙貝母能清熱散結消腫,可治瘡癰腫毒;海螵蛸制酸斂瘡,收斂止血;白及消腫生肌,收斂止血,用于治療癰瘡腫毒;人參補氣固托,健脾益肺,養血生津;柴胡清熱解郁;甘草味甘性平,氣和性緩,可升可降,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瀉火解毒,調和藥性,主治脾胃虛弱,癰瘡腫毒等癥。該方益氣健脾、制酸、生肌、止痛、斂瘡,諸藥合用,組方嚴謹而有法度,針對病機共奏清熱解毒、消癰生肌之功。
【參考文獻】白光,王垂杰,姜巍,等.消癰潰得康顆粒對胃潰瘍活動期患者血清三葉因子及表皮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1):1-4.
益胃消瘍方
(國醫大師周信有方)
【藥物組成】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當歸9g,炒白芍20g,丹參20g,延胡索20g,雞內金15g,香附9g,海螵蛸30g,白及15g,制附子(久煎)9g,砂仁(后下)9g,干姜6g,甘草9g,三七粉(分沖)4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健脾,溫中,活血祛瘀,輔以理氣和胃、制酸止痛。適用于消化性潰瘍。
【方劑分析】周教授認為本病總的病機為脾胃虛弱,且以虛寒為主,兼夾氣滯血瘀。方中以黨參、黃芪、白術、甘草補中益氣,健脾生血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當歸、白芍、丹參、延胡索等養血和血、化瘀之品,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氧供維持胃黏膜充足的血供,增強潰瘍局部營養,起到活血生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并通過解除局部的血管痙攣緩解疼痛。周教授指出,活血化瘀乃本病的重要治法,故方中所用藥物較多,并配用化瘀止血之三七,可收相得益彰之功。方中海螵蛸制酸止痛,可中和胃酸,改變胃內的pH,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有利于潰瘍面的愈合。白及抑制胃酸分泌,對潰瘍形成保護膜促進潰瘍愈合,起到生肌止血之效。香附、砂仁、雞內金和胃理氣消食,有調理腸胃蠕動之功。制附片、干姜溫中散寒止痛。
【加減運用】臨床結合偏寒、偏熱、偏實、偏虛之不同隨證加減。惡性潰瘍加白花蛇舌草、莪術;幽門螺桿菌陽性者,用苦寒之黃連,配以益氣健脾之品。
【注意事項】周教授指出,中醫傳統“宏觀辨證”的方法,應與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微觀辨證”的方法相結合,使現代的科學成就更好地為中醫臨床服務。如在本病的診斷上,不僅要重視患者的胃脘痛、噯氣、吞酸、嘈雜等主觀癥狀,也要結合胃鏡、活組織病理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的結果來評判患者的病情與病性,進而指導臨床用藥?;颊咚V的胃痛、泛酸等是脾胃功能性病變表現,這是宏觀上的病變,而上述檢查則可以區分潰瘍的良惡性、分期等,這些微觀檢查都為我們準確地把握患者的病情病性有很大意義,所以用藥方面不但要從宏觀上考慮,也要從微觀上著手,以達到整體調節,有的放矢的目的。
【參考文獻】田苗,張曉國.周信有教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證經驗[J].光明中醫,2014,29(1):35,45.
胃痛靈
(國醫大師熊繼柏方)
【藥物組成】蒲公英、海螵蛸、黃連、砂仁、三七、白術、赤芍、香附、黨參、甘草。
【使用方法】共研粉末,每次6g,每日3次。
【功效主治】清胃解毒,健脾養胃,行氣止痛,收斂生肌。治療脾胃虛弱,熱毒內結,氣滯血瘀之胃脘痛。
【方劑分析】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抑菌殺菌;黃連清胃瀉熱、氣血兩清;黨參、白術、黃芪益氣健脾扶正、托毒生??;香附調理氣機;三七祛瘀生新、消腫止痛,有良好的鎮痛抗炎、促進潰瘍愈合之功效;海螵蛸收斂止血、制酸和中;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其主要成分甘草甜素有止痛、抑制胃酸分泌、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的作用;砂仁行氣止痛;蚤休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具有清胃解毒、健脾養胃、行氣止痛、收斂生肌之功。
【參考文獻】胡志希,熊繼柏.自擬胃痛靈治療消化性潰瘍65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