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道中醫:針灸止痛
- 樊學鴻 金蘚 毛明皓編著
- 879字
- 2019-12-20 15:47:27
前言
本書嘗試從新的視角—人體“氣”的壓力失常,來重新詮釋疼痛的病理模型和針灸止痛的治療原理,讓中醫、西醫和患者可以建立相互對稱的關于疼痛的認識,從而理解用針灸類方法治療疼痛的原理。
目前,中西醫對疼痛的理解如下:
● 西醫突出信號傳輸過程:由痛點產生疼痛沖動信號,通過神經傳遞給腦,腦再作出響應。
● 中醫突出信號產生原因:疼痛沖動信號的產生主要源于局部組織壓力結構異常。
我們認為,痛感源于疼痛所在的微觀局部組織內,液體結構間壓力發生異常變化,當壓力異常超過一定閾值,神經沖動信號傳導過程將被啟動,通過神經傳導信號,最終讓大腦感知到痛覺。
本書以導致局部壓力變化的因素作為切入點,使用中醫的經絡臟腑氣機氣化原理和現代生物醫學模型,展示了營氣、衛氣運動導致的壓力變化情況;并比較了中醫的精氣神三個層次的生理模型、西醫疼痛的神經傳導機制,通過中西醫聯合的方式,把疼痛產生、變化和傳導的原理展現
出來。
除了外傷,局部壓力結構異常主要來自于局部氣血壓力結構的變化、遠端經絡組織壓力結構的變化、外部皮膚表面通透性的變化、內部臟腑氣化功能的變化。這些因素,恰好是外部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和內部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功能之間的協調運作被破壞的結果,完全符合中醫的疾病發生論。因此疼痛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的結果,是疾病狀態的信號!因此疼痛的近期治療目標為調節局部的壓力結構、經絡通暢性,而真正的遠期治療目標為解除疾病狀態—調節臟腑經絡的氣化功能狀態。
鑒于以上的病理模型,針灸(本書主要指針刺,也會涉及艾灸)的主要原理為改變局部、全身壓力結構,并通過壓力結構變化來調節臟腑經絡的氣化功能狀態。本書試圖建立針刺引發壓力變化的研究模型,比較不同針刺方法、針刺角度、針具粗細、針刺深度帶來的差異,并按照六經系統列舉針灸治療邏輯。
由此,我們秉持整體治療的思想,組合使用中西醫方式來解決各類急慢性疼痛,并指出針灸治療在現有醫療模式下的巨大潛在意義。
我們期望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現代語言和可以看得見的視覺模型,以科普的形式來幫助大家提升對疼痛的理解。但其中難免存在不足,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