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食物是一種文化的敘事

高維生

周作人說:“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我和周先生的看法不同,每個人不論走多遠,一定有故鄉的,它不僅是生長的地方,也是血脈的源頭。

我離開故鄉三十多年,至今的飲食保持過去的習慣,這種文化融入身體中,不是輕易能改變的。任何的食物,不是“好吃”和“不好吃”這么簡單地下結論。一道菜因為人的題名,成為經典菜;一個人遇到大地上的野菜,有了口耳相傳的故事。食材經過情感的摩挲,爐中火焰的熾熱,它們秘密的約定,創造新的美味,讓吃者有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地方感”是一個依據,人類學家稱地方菜為“小傳統”,這個“小”字體現歷史性、傳統性,說明“小”背后的大文化。東北的飲食與地域不可分開,滿族在這片土地上,狩獵、畜牧、捕魚、采集和耕種,構成本民族的飲食特點。尤其是山野中生長的野菜,它不僅是美味,同時是養生和治病的食療藥材。隨著關外的移民,各種文化的大交融,形成新的東北地區飲食文化。食物的多樣性,折射出文化傳承的復雜和包容,它與地域生態有密切的聯系。

飲食人類學家薩頓提出了“食物的記憶”,他所說的記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記憶,而是沉積于人們身體的記憶。薩頓尋找出另一種感知,把飲食人類學帶到新的高度。每一道菜都隱藏著難以揣測的秘密。普通的食材,經過不同人的制作,傾注的情感不一樣,其味道千變萬化。菜文化的記憶,不僅供人吃和品味,還是跨越時空的另類歷史。

人類的吃不僅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求,更是形而上的承載文化品質的過程,于是人們把它冠以——美食。一個“美”字,多了一份浪漫的詩意。飲食喚起集體記憶,或者是個體的聯想。

每道菜的背后,有情感的節奏,悲歡離合的人生大戲,能從中尋找到歷史的蹤跡,發現自己走的印跡。回味食物的經歷,咂摸時間的滋味。菜猶如傳記的主人,他的事跡材料擺放在面前。彈掉積落的塵埃,如何在記載的文字中,尋找蛛絲馬跡,放在時間的顯微鏡下,發現漏掉的痕跡。循著這條線索,修復破壞的蹤跡。

珍妮·古道爾指出:“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食物從何而來,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吃什么。實際上,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半個世紀里,工業化、技術化的世界一步步破壞著我們對食物的理解:來自何處,以及如何來到我們的餐桌。”隨著后工業化的進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消失,田野上看不到戴草帽勞作的人,耕地的農機打破鄉村的寧靜,鐵鍬、鋤頭擺在博物館中,成為歷史的展品。野菜成為大棚中的植物,吮吸化肥的滋養,改變生長的規律,野性的氣脈,清除得一干二凈。詩意的田園消失,食物與人變成交易,不再和心依戀。珍妮·古道爾的擔憂,正在一步步實現。在生活碎片化、情感碎片化的今天,人們鐘情于快餐。一個“快”字改變過去的規律,消解很多的東西,不再關心我們和土地的聯系。工業化的流水線,使我們失去文化的延伸。我是在祖母的鼓勵下,學會搟餃子皮的。在清貧的生活中,少年時學會做米飯,在后園子種蔬菜。在全球消費一體化、食物工業化的今天,人類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食物的文化貼上商品的標志。今天只需要走進超市,推著購物車挑選食物,速凍水餃、速凍包子、速凍餅、速凍饅頭。人們不必付出情感,就能享受和食物的交流。一份快餐盒裝的飯菜,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缺少人情味。吃只是一種行為,填飽肚子不餓,人們不會考慮食物從哪里來,以及它們的文化背景。食物變成商品化的消費,“歷史經驗的口味”,也在適應市場的需求,消解原真的味道。

我寫下的文字,它是記憶脈絡的根須,扎在時間的土壤里,具有重要的意義。2012年9月,我到敦化實地考察東牟山,這座山看上去不是險峻奇峰,更不是旅游的符號。因為在歷史上,有了大祚榮所創建的“震國”,有了他的影跡,使山深藏不一般的意義。一塊石頭,一段廢棄的城墻,構成的不是想象的空間,而是真實的存在。

坐在石材廠的大桌子前,文友們買來香水梨、西瓜、燒苞米。這些東西中,我喜愛燒苞米。小時候在姥姥家,清晨時分,去莊稼地摘新苞米。姥姥家落地灶不能燒煤,只燒木柈子。做好飯后,柈子燒出的炭火,正好燒苞米。早飯經常吃燒苞米,喝一碗大米粥,吃蘸醬菜。燒苞米的香味,引誘我不顧場合,在懷舊中品嘗苞米。人類學家彭兆榮指出:“‘食’是一個集合名詞,可為形體,亦可達義;可為名詞,可作動詞;可為虛指,亦可實在;可作泛稱,也作具體;可為食物,也指耕種。無論如何,都與時間有關。”時間和食物結合,讓人類學家解釋出食文化的原因。

天黑透了,車子停在空場地上,已經辨不清遠處的景物。我感受從東牟山吹來的風,聽著農家樂邊上溪水的流淌聲,夜晚格外清脆。記憶中的食物和歷史糾纏。在額穆的古驛路上,吳兆騫走過的流放路,尋找驛馬留下的蹄印。午飯在一家小餐館,品嘗長白山特有的豬嘴蘑。這些文字不是炫耀什么,吃過多少美食,這是人生經歷,一個人的心情抒發。野菜生于大地,長于大地,經受風雨的沐浴,貯藏自然的情感,野性的精神,值得我們回味。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并駕。至于中國人民飲食之習尚,則比之今日歐美最高明之醫學衛生家,所發明最新之學理,亦不過如是而已。”這段話今天讀起來有些沉重,可想當時孫中山先生寫每一個字時的心情。

美食美酒以后,必得賦詩留念,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雅興。正如李漁所說:“食以人傳者。”這是傳神的總結,同時也說明了人與食物的關系。在飲食文化史上,有許多文人的影子,蘇軾、李白、杜甫、袁枚、李漁,從古至今,可以排出長長的隊伍。

每一道菜都有情感,也有自己的個性,它展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常便飯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從食中品出滋味,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回味一道菜,如同閱讀記憶、經歷、尋找,形成特殊的空間,發生文化的化學反應。我們不是為了純粹的吃,而是在吃中,追溯它的精神價值所在。

2018年9月于抱書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西乌珠穆沁旗| 会昌县| 千阳县| 兴国县| 防城港市| 延吉市| 龙州县| 喜德县| 黄陵县| 庄浪县| 甘泉县| 常宁市| 峨边| 道真| 昭苏县| 平定县| 贡山| 稻城县| 桐梓县| 剑川县| 昌乐县| 东山县| 安泽县| 玉树县| 那坡县| 云梦县| 台北县| 平昌县| 漳平市| 山丹县| 汝阳县| 阿克陶县| 张掖市| 鄂伦春自治旗| 泾源县| 宝应县| 綦江县| 辛集市| 邛崃市|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