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病名中醫良方驗案
- 袁立霞 唐玲主編
- 10441字
- 2020-01-17 16:30:00
第二節 胃癌
一、疾病概述
胃癌是源自胃上皮的惡性腫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的第3位,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40~60歲多見,男性多于女性,約為2∶1。胃癌好發部位依次為胃竇、胃小彎、賁門、胃體及胃底,全胃廣泛浸潤者少見。我國高病死率地區在西北地區,如青海、寧夏,其次是東北三省,山東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上海、福建、浙江。根據組織學特點,胃癌可以分為腺癌(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類癌和未分化癌等。根據病理形態,早期胃癌可分隆起型(息肉型)、平坦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潰瘍型)3型;進展期胃癌可分為息肉型、潰瘍型、浸潤型、淺表擴散型。
胃癌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較為一致的觀點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主要的作用因素是居住環境(寒冷潮濕地區、泥炭土壤及石棉礦地區等)、飲食攝入過多亞硝酸鹽和菌霉毒素、遺傳、吸煙、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息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癌前病變。主要癥狀有上腹脹痛或不適、食欲缺乏、消瘦伴有嘔吐、嘔血或便血等。常有胃壁內擴展、腹腔內癌移植、淋巴結的轉移和血行轉移。
胃癌屬于中醫“伏梁”“積聚”“癥瘕”“噎膈”“反胃”等范疇。中醫學普遍認為,胃癌的發生與邪熱、食積、痰濕瘀滯等病因有關。胃癌的病機主要在于機體久受毒邪侵襲,蘊毒于內,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損傷脾胃,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谷反為滯,日久則氣滯、血瘀、痰結、毒熱諸證均起,漸而形成積聚,胃為陽腑,以通為補,痰濕瘀毒易于停積而發病,且最易耗傷氣血津液。簡而言之,本病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因虛得病,因虛致實。脾胃虛損,納運失常,則食少納呆、上腹疼痛或痞滿、腹脹;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進食梗阻或不暢;毒邪結聚、阻塞絡道,以致血行不暢,瘀血內生;胃絡損傷則可見黑便;脾失健運,傳導無力,則大便或溏或結等;脾胃虛損,則氣血化生乏源,氣虛血少,則有面白無華、形體消瘦、體倦乏力、神疲懶言、舌淡紅、少苔或剝苔、脈沉細等癥狀。臨床宜用健脾益氣、芳香助運、養陰護胃、降逆和胃、調和肝脾、解毒活血及溫陽散寒等方法治療。
二、中醫分型
1.脾虛痰濕證
癥見脘腹脹滿,攻竄作痛,食后脹甚,噯氣頻頻,頭暈胸悶,肢體困重,口氣臭穢,口干不欲飲,大便不爽,尿濁色黃,舌苔厚膩或垢濁,脈滑。
2.瘀毒內阻證
癥見胃脘不適,疼痛拒按,心下痞塊,按之堅硬不移,或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或澀。
3.肝胃不和證
癥見胃脘或兩脅脹痛,噯氣泛酸,呃逆嘔吐,口苦口干,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或弦細。
4.脾胃虛寒證
癥見吞咽困難,飲食少,面色白,神疲形寒,面浮足腫,胃脘冷痛,畏寒肢冷,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泛吐清水,不欲飲食,腹痛腹瀉,或見肢體浮腫,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5.胃陰不足證
癥見胃痛隱隱或胃脘熱痛,口燥咽干,大便偏干、排出不暢或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有裂紋少津,舌苔少或無,脈細數。
三、中醫治療
(一)脾虛痰濕證
香砂六君子湯
【出處】《古今名醫方論》。
【組成】人參5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6g,陳皮8g,半夏(制)8g,砂仁8g,木香7g。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降逆,行氣消痞。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脾虛痰濕型。癥見脘腹脹滿,攻竄作痛,食后脹甚,噯氣頻頻,頭暈胸悶,肢體困重,口氣臭穢,口干不欲飲,大便不爽,舌苔厚膩或垢濁,脈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自化療結束后半月開始服用,每周服 6天,休息1天,持續服用。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陳皮,味苦、辛,性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制半夏,味辛,性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木香,味辛、苦,性溫,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砂仁,味甘,性溫,降逆止嘔,理氣和胃,“溫中和氣之藥也”(《本草匯言》);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益胃;白術,既助人參補益脾胃之氣,更以苦溫之性,健脾燥濕,助脾運化;茯苓,配白術健運脾氣,又以其甘淡之性,滲利濕濁,補而不滯;甘草,調和諸藥,又助參、術補氣。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和胃降逆,行氣消痞之效。
2.隨證加減
胃脘痛者,加白屈菜30g,延胡索12g,白芍15g,香附10g;呃逆、惡心、嘔吐者,加赭石(先煎)30g,竹茹12g,旋覆花12g,柿蒂10g;貧血者,加鹿角膠(烊化)10g,阿膠珠(烊化)12g,當歸12g,雞血藤30g,菟絲子15g;腹脹者,加大腹皮15g,炒萊菔子30g,厚樸10g;陰虛口干者,加沙參12g,麥冬12g,石斛12g;肝胃郁熱者,加梔子9g,黃連9g。
3.名醫驗案
福州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潘明繼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胃癌驗案舉例。
柯某,男,44歲,工人,1968年10月來診。主訴:腹部脹氣5日。現病史:患者5日前因行胃小彎潰瘍惡變(胃小彎浸潤性腺癌)姑息切除手術,術中發現癌病灶廣泛轉移。手術后,腹部脹氣,小便不利,精神萎靡,脈軟無力,血壓下降,舌苔濁膩帶黃。辨證:脾虛痰濕有熱。治法:理氣和胃,解毒化結。方藥: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5g,木香9g,陳皮6g,沙參9g,神曲9g,雞內金6g,干瓜蔞20g,谷芽20g,麥芽2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服用。服用3劑后,腹脹消失,大便通暢,小便利,精神好轉,苔干凈。后守方如上,稍加三七、黃精、白英、白花蛇舌草、枸杞子等,服藥1月,癥狀消失,體重增加2.5kg。繼續中西醫治療3年,痊愈。
【處方來源】李濟仁.名老中醫腫瘤驗案輯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20-222.
不換金正氣湯
【出處】《奇效良方》。
【組成】蒼術10g,陳皮10g,半夏10g,厚樸(姜制)10g,藿香10g,炙甘草5g。
【功效】行氣助運,化痰除濕。
【主治】胃癌,證屬脾虛痰濕型。癥見脘腹脹滿,攻竄作痛,食后脹甚,噯氣頻頻,頭暈胸悶,肢體困重,口氣臭穢,口干不欲飲,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
【用法】用水400ml,煎至320ml,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蒼術,味辛、苦,性溫,燥濕健脾而助運,“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珍珠囊》);藿香,味辛,性微溫,芳香祛濕,“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本草正義》);兩藥合用,健脾而祛濕。陳皮、半夏和胃化痰除濕;厚樸行氣化濕;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行氣助運,化痰除濕之效。
2.隨證加減
胃脘脹痛者,加枳殼9g,延胡索15g;大便溏薄者,加煨益智12g,菟絲子15g,補骨脂15g。
3.名醫經驗
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劉沈林教授胃癌治療經驗如下。
藿香10g,半夏10g,厚樸6g,陳皮6g,茯苓15g,黨參15g,炒白術10g,木香10g,砂仁(后下)3g,枳殼6g,炒谷芽、炒麥芽各15g,薏苡仁15g,鼠尾草15g,六一散(包煎)15g。
【處方來源】彭海燕,劉沈林. 劉沈林教授七法辨治胃癌的經驗 [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3269-3271.
(二)瘀毒內阻證
膈下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
【組成】五靈脂(炒)6g,當歸9g,川芎6g,桃仁(研泥)9g,牡丹皮6g,赤芍6g,烏藥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4.5g,紅花9g,枳殼4.5g。
【功效】活血祛瘀,解毒消癥。
【主治】晚期胃癌,證屬瘀毒內阻型。癥見胃脘不適,疼痛拒按,心下痞塊,按之堅硬不移,或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或澀。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與逐瘀藥同用,可祛瘀血而不傷陰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桃仁、紅花、五靈脂破血逐瘀,以消積塊;配香附、烏藥、枳殼、延胡索行氣止痛;川芎不僅養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氣,增強逐瘀之力。方中以逐瘀活血和行氣藥物居多,氣行則血行,更好地發揮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結之力。甘草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解毒,祛瘀,消癥之效。
2.隨證加減
火熱內郁者,加黃芩 15g、梔子12g;口渴喜飲,舌干無苔者,加沙參15g、麥冬15g、女貞子12g、墨旱蓮(旱蓮草)12g。
3.臨床療效
陶煉運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6g,當歸12g,赤芍12g,川芎10g,延胡索12g,香附15g,枳殼 10g,烏藥6g,丹參15g,白參10g(蒸兌),白術12g,茯苓12g,黃連5g,三七粉6g(沖服),地榆炭20g,土鱉蟲10g,石見穿30g,白花蛇舌草30g]治療晚期胃癌患者,一共40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40例,對照組35例。治療組胃癌40例,生存率為62.5%,生活質量提高率87.5%;對照組35例,生存率為37.1%,生活質量提高率45.7%。
【處方來源】陶煉.辨證治療晚期胃癌40例臨床觀察 [J].湖南中醫雜志,2002,18(2):5-6.
失笑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五靈脂(酒研)6g,蒲黃(炒)6g。
【功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晚期胃癌,證屬瘀毒內阻型。癥見胃脘不適,疼痛拒按,心下痞塊,按之堅硬不移,或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或澀。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g,用黃酒或者米醋沖服;亦作湯劑,水煎服。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五靈脂,味苦、咸、甘,性溫,入肝經血分,功擅通利血脈、散瘀止痛;蒲黃甘平,行血祛瘀,《神農本草經》謂其“消瘀血”,炒用還能止血,二者相須為用,化瘀散結止痛。調以米醋,或用黃酒沖服,乃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化瘀血之效,以增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靈脂氣味之腥臊。二藥合用,藥簡力專,共奏祛瘀止痛,推陳出新之功,使瘀血除,脈道通,則諸癥自解。
2.隨證加減
嘔吐甚者,加半夏、膽南星以豁痰止嘔;血瘀甚者,加三棱、莪術等以活血止痛;癰腫大者,加海藻、昆布等軟堅散結;津血虧虛甚者,加沙參、麥冬、白芍等補血生津。
3.臨床療效
楊舒瑾運用失笑散加減(五靈脂10g,生蒲黃10g,蒲公英30g,龍葵30g,藤梨根30g,鐵樹葉30g,仙鶴草30g,當歸10g,延胡索10g,桃仁10g,赤芍10g,白屈菜20g,藕節20g,玉竹20g)治療晚期胃癌患者,一共40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20例,對照組20例。連續治療2療程(60天),臨床療效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生存率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中半年生存為 16例,一年生存為12例,二年生存為5例;對照組中半年生存為9例,一年生存為5例,二年生存為0。
【處方來源】楊舒瑾. 辨證分型聯合西藥治療晚期胃癌隨機平行對照研究 [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6):99-101.
化瘀消瘤方
【組成】莪術15g,三棱12g,當歸12g,白花蛇舌草30g,郁金9g,黃芪30g,白術12g,雞內金24g,佛手15g,生甘草9g。
【功效】疏通脈絡,行氣消瘀,散結消瘤。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瘀毒內阻型。癥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心下痞塊,按之堅硬不移,或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或澀。
【用法】水煎,合取汁200~30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莪術、三棱活血破瘀,二者相須配伍,消散瘀腫;當歸補血和血,與三棱、莪術相伍,祛瘀不傷正,補血不留瘀,其活血化瘀之效更著;郁金活血行氣止痛、清心解郁,增強化瘀之功,同時兼行氣滯,以利氣化,又可解郁清心安神,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白花蛇舌草解毒抗腫瘤,作為抗腫瘤之品隨方辨病選用;黃芪、白術補氣健脾,合當歸補益氣血;雞內金有健脾和胃之功,善消瘀積,其與白術配伍,補益與宣通并用,清升濁降,合莪術、三棱可開胃、助消化,促進食欲,也有利于患者營養的改善和體力的恢復,佛手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甘草生用,取其補益調和之性,更用其解毒抗腫瘤之效。
2.隨證加減
氣虛者,加黨參、茯苓等;血虛者,加熟地黃、雞血藤等;痰濁盛者,加陳皮、半夏、天南星等;熱毒盛者,加生地黃、玄參、蒲公英等;納差者,加炒谷芽、炒麥芽、焦山楂等;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石斛等;陽虛者加制附子、菟絲子等。
3.臨床療效
王朋等運用化瘀消癌方聯合OL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患者,一共46 例,隨機均分為2組。2組均給予 OLF(奧沙利鉑 + CF+5-Fu)方案化療,觀察組加服化瘀消瘤方并隨證加減2 個化療周期后觀察療效。結果2組近期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化瘀消瘤方加減配合化療可較好改善胃癌患者臨床癥狀,顯著降低血瘀證證候積分,提高生活質量,穩定并增加體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況,減輕血液、消化系統及脫發、周圍神經損害等毒副作用。
【處方來源】王朋,張慧玲,齊元富. 化瘀消瘤方聯合OL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觀察 [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8):1952-1954.
(三)肝胃不和證
逍遙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甘草(炙)4.5g,當歸(微炒)9g,茯苓(去皮)9g,白芍9g,白術9g,柴胡9g,燒生姜一片,薄荷少許。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主治】胃癌,證屬肝胃不和型。癥見胃脘或兩脅脹痛,噯氣泛酸,呃逆嘔吐,口苦口干,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或弦細。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柴胡,味苦,性平,疏肝解郁,以順肝性;當歸味甘、辛、苦,性溫,養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白芍味酸、苦,性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歸、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炙甘草,配合茯苓、白術以益氣健脾,配白芍以緩急止痛;非但實土以御木乘,且使營血生化有源。薄荷少許,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燒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柴胡又為肝經引經之藥,全方深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問·藏氣法時論》)。可使肝郁得疏,脾弱得復,氣血兼顧,肝脾同調。
2.隨證加減
中焦虛寒,伴有胃脘疼痛者,加干姜、高良姜、香附等溫中止痛;嘔吐明顯者,加陳皮、半夏等;舌苔厚者,加澤瀉、藿香;有齒痕者,加黨參等;兼有氣滯者,加廣木香、厚樸;兼濕濁甚者,加蒼術、薏苡仁;兼口苦者,加黃芩、竹茹;兼頭痛者,加川芎、蔓荊子;兼濕痰作嘔者,加半夏、旋覆花;兼陰虛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知母;兼腹脹者,加大腹皮;脾虛者,加白扁豆;兼有腎虛泄者,加補骨脂、煨肉豆蔻;兼中氣下陷者,用葛根;胃脘部燒灼感,加海螵蛸等;腹瀉明顯,加石榴皮等止瀉。
3.臨床療效
楊格娟等運用逍遙散加減(柴胡10g,當歸10g,芍藥10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煨生姜3g,薄荷3g,白花蛇舌草15g,石見穿15g,半枝蓮10g)治療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后的患者,一共為65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35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30例,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35例,采用逍遙散+常規西藥療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三個療程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作統計學分析。結果:逍遙散+西藥治療組患者的痊愈、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逍遙散+西藥綜合治療效果好于純西藥治療組。
【處方來源】楊格娟,龐瑞,王崎三. 逍遙散在胃癌術后胃癱治療中的作用觀察 [J]. 新疆中醫藥,2011,29(4):11-14.
四逆散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炙)6g,枳實(破,水漬,炙干)6g,柴胡6g,芍藥6g。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胃癌,證屬肝胃不和型。癥見胃脘或兩脅脹痛,噯氣泛酸,呃逆嘔吐,口苦口干,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或弦細。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6周為1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芍藥斂陰,養血柔肝,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調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增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與芍藥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與芍藥配伍,則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全方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升。
2.隨證加減
納差,不思飲食者,加白術、云苓、焦三仙;女性月經不調者,加香附、澤蘭;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黃、芒硝。
3.名醫經驗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陳銳深教授胃癌治療經驗如下。
對于肝胃不和型胃癌,陳銳深教授認為應當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以和胃止痛,代表方是加味四逆散。
白花蛇舌草30g,白芍、赭石、郁金、穿破石、腫節風各15g,法半夏、柴胡、枳殼、旋覆花(包煎)、竹茹各10g,炙甘草6g。
【處方來源】陳銳深.現代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8.
(四)脾胃虛寒證
附子理中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附子(炮)9g,人參9g,干姜(炮)9g,甘草(炙)9g,白術9g。
【功效】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主治】晚期胃癌,證屬脾胃虛寒型。癥見吞咽困難,飲食少,面色白,面浮足腫,胃脘冷痛,畏寒肢冷,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泛吐清水,不欲飲食,腹痛腹瀉,或見肢體浮腫,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煎取藥液30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主治秘要》),具有溫中散寒溫腎的功效;干姜為辛熱之品,“發諸經之寒氣”(《醫學啟源》),能夠溫運脾陽,溫脾暖中,驅寒止瀉;人參甘平,可以補脾胃,大補元氣,治療中氣虛弱之癥;白術,健脾燥濕,和人參合用可以恢復脾胃運化;炙甘草調和諸藥,健脾益氣。全方共奏溫中健脾,散寒止痛之效。
2.隨證加減
嘔吐噯氣者,加丁香9g,吳茱萸6g;肢冷、嘔吐、便溏明顯者,加補骨脂15g,肉桂、肉豆蔻各6g;全身浮腫者,加茯苓12g,芍藥9g,山藥15g。
3.臨床療效
陸燁運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炮附子10g,干姜10g,黨參20g,黃芪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陳皮12g,白術12g,炙甘草6g)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脾胃虛寒型胃癌患者,一共106例,其中治療組53例,對照組53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采用ECF方案進行化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2個化療周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細胞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生存質量和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治療后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22例,穩定11例,進展14例,總有效率為52.83%,和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治療2周期后的CTL、和
、
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且治療組治療2周期后的CTL、
和
/
TCM細胞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2周期后的身體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治療組治療2周期后的身體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期間總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處方來源】陸燁,姜洪心.附子理中湯加減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脾胃虛寒型胃癌療效觀察 [J].陜西中醫,2014,35(11):1499-1501.
黃芪建中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30g,桂枝9g,炙甘草 6g,芍藥18g,生姜9g,大棗6枚,膠飴糖30g。
【功效】溫中健脾補氣,緩急止痛。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脾胃虛寒型。癥見吞咽困難,飲食少,面色白,面浮足腫,胃脘冷痛,畏寒肢冷,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泛吐清水,不欲飲食,腹痛腹瀉,或見肢體浮腫,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取汁約 300ml,早晚分服,每次約150ml,每日1劑,2 周為1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黃芪溫中益氣,膠飴糖緩中補虛,桂枝溫中散寒,三藥合用,取辛甘化陽之義;芍藥和營斂陰,炙甘草補中益氣,兩藥合用,取酸甘化陰之義,且甘苦相須,能緩攣急而止痛;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主治陰陽形氣俱虛而偏氣虛之虛勞證。全方共奏溫中健脾,緩急止痛之效。
2.隨證加減
泛吐清水較多者,可加陳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胃寒痛甚者,加良附丸以增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納呆,舌苔厚膩者,可加神曲、谷芽、麥芽、枳實以消導和胃;黑便者,改用炮姜炭,加灶心土、白及、地榆炭;痛止后可服用一段時間六君子丸或香砂六君子丸,以鞏固療效。
3.臨床療效
王海龍等運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胃癌患者,一共80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及西藥對照組,每組各40例,治療后比較,在改善患者脾胃虛寒證、緩解疼痛、提高免疫力及生活質量方面,中藥治療組效果優于西藥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黃芪建中湯調和氣血、扶正固本、健運中州,可以明顯緩解胃癌患者乏力納差、腹脹腹痛、大便溏泄等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處方來源】王海龍,王紹山,陳立軍等. 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癌臨床研究 [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1):49-50.
補火暖土湯
【組成】炒黨參15g,茯苓15g,炒白術10g,炙黃芪15g,陳皮6g,姜半夏6g,木香10g,砂仁3g(后下),鹿角片10g,肉桂5g,炙甘草3g。
【功效】溫陽散寒,溫通血脈。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脾胃虛寒型。癥見吞咽困難,飲食少,面色白,面浮足腫,胃脘冷痛,畏寒肢冷,腰酸腿軟,神疲乏力,泛吐清水,不欲飲食,腹痛腹瀉,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無力。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2 周為1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炒黨參、炙黃芪補氣助陽;鹿角片,味咸,性溫,補腎助陽,散瘀消腫;肉桂,補火助陽消陰,溫通行血,散寒止痛;茯苓、炒白術健脾助運;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化濕和胃;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溫陽散寒,溫通血脈之效。
2.隨證加減
嘔吐者,加生姜、旋覆花、丁香;胃痛者,加延胡索、香附、八月札、白屈菜;便溏者,加石榴皮、蒼術、扁豆;腹脹者,加厚樸、砂仁、枳殼;吐血者,加仙鶴草、血余炭、白及。
【處方來源】彭海燕,劉沈林.劉沈林教授七法辨治胃癌的經驗 [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3269-3271.
半夏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半夏12g,黃芩9g,干姜9g,人參9g,黃連3g,大棗(擘)4枚,甘草(炙)9g。
【功效】補氣溫中,攻補兼施。
【主治】中晚期胃癌,屬于脾胃虛寒,寒熱錯雜證。癥見吞咽困難,飲食少,面色白,形寒,面浮足腫,胃脘部隱痛或冷痛,脘腹痞脹不適,喜溫喜按,或胃脘有灼熱感,反酸嘈雜,口苦或口淡,納差惡心,腸鳴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或紅,苔薄黃或黃白相間,脈滑或沉細。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2 周為1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半夏生于夏之半,為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之時矣,故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用以調其陰陽,又有化痰、散結之功,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半夏有抗腫瘤的作用。干姜,味辛,性熱,溫中祛寒,既可增強半夏和胃降逆、辛開散結之功,又可解半夏之毒。黃芩、黃連苦寒燥濕,清熱解毒,瀉火于內。四藥相配,一升一降,氣機調和;一寒一熱,陰陽協調。人參補虛,佐以大棗顧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而補脾和中。諸藥相配,使寒去熱清,升降復常,則痞滿可除,嘔痢自愈。
2.隨證加減
胃寒痛甚者,加良附丸以增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消化不良,舌苔厚膩者,可加神曲、谷芽、麥芽、枳實以消導和胃;黑便者,改用炮姜炭,加灶心土、地榆炭。
3.臨床療效
陶飛寶運用半夏瀉心湯加味[半夏15g,黨參12g,黃芩10g,干姜4g,黃連3g,生黃芪30g,橘紅5g,蛇六谷30g(先煎90min),白花蛇舌草20g,焦山楂15g,雞內金15g,炙甘草4g,大棗3枚]治療胃癌患者,一共40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20例,對照組20例。治療組給予FAM方案化療聯合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對照組僅給予FAM方案化療。結果:治療組在改善 Karnofsky 評分、臨床癥狀體征、臨床療效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處方來源】陶飛寶. 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20例療效觀察 [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5):40-42.
(五)胃陰不足證
善胃二號
【組成】天花粉10g,玉竹15g,女貞子10g,麥冬10g,黃精10g,赤芍8g,蚤休10g,蒲公英8g,夏枯草8g。
【功效】滋養胃陰,清熱活血。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胃陰不足型。癥見胃痛隱隱或胃脘熱痛,口燥咽干,大便偏干或排出不暢,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有裂紋少津,舌苔少或無,脈細數。
【用法】顆粒劑每次10g,飯前 30min,溫開水沖服,每日1次,3個月為 1個療程,共服藥 2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天花粉既能滋養胃陰,養陰生津,又可清解胸胃之煩;玉竹能養陰潤燥,養脾胃,利五臟;黃精能養陰,補脾益氣;麥冬能養陰生津,清熱潤燥;赤芍能清熱涼血,散瘀血,消癰腫;女貞子能補肝腎之陰;蚤休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蒲公英長于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消散滯氣;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結。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竹能促進胃液、胃酸的分泌,增強胃動力,黃精有增加胃酸的作用;夏枯草對動物某種移植性腫瘤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全方共奏滋養胃陰,清熱活血之效。
2.臨床療效
陳桂芳等運用善胃二號治療胃癌患者,一共60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養陰清熱法臨床綜合療效明顯,治療后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癥狀緩解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明顯減少痞滿、胃痛、納差、乏力、噯氣、大便不調的發生;兩組胃鏡觀察,觀察組胃鏡征象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舌質、舌苔改善顯著 (P<0.05),舌象明顯趨于正常。
【處方來源】陳桂芳,袁紅霞,田晶晶等. 養陰清熱法治療陰虛有熱型胃癌前病變臨床觀察 [J]. 遼寧中醫雜志,2006,33(8):956-957.
養陰散結方
【組成】醋鱉甲20g(先煎),莪術10g,冬凌草20g,貓爪草20g,北沙參20g,天冬20g,麥冬20g,五味子6g,百合20g,薏苡仁20g。
【功效】養陰散結,扶正固本。
【主治】中晚期胃癌,證屬胃陰不足型。癥見胃痛隱隱或胃脘熱痛,口燥咽干,大便偏干或排出不暢,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有裂紋少津,舌苔少或無,脈細數。
【用法】水煎,分3次口服,每日1劑,3個月為 1個療程,共服藥 2個療程。
【處方總結】
1.方解
方中醋鱉甲、莪術、冬凌草、貓爪草,具有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北沙參、天冬、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益氣扶正;百合、薏苡仁,既能養陰,又能除濕。全方共奏養陰散結,扶正固本之效。
2.隨證加減
腎虛重者,加用生地黃20g、熟地黃20g、山茱萸 20g、巴戟天 20g、續斷 20g、狗脊20g或六味地黃丸加減;氣虛明顯者,加用炙黃芪 20g或玉屏風散加減;痰濕較重,舌苔厚膩者,可加用膽南星 10g、浙貝母 10g;瘀血重者,可加用丹參10g、川芎 10g、益母草20g;納呆明顯者,加用益智10g、木瓜10g。
3.臨床療效
衛蓉等運用養陰散結方治療胃癌患者30例,顯效4例,有效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 78.33%。體重上升9例,穩定15例,下降6例,增加及穩定率 80.00%。
【處方來源】衛蓉,楊柱等.養陰散結法和化痰祛瘀法輔助化療治療胃癌60例臨床觀察 [J].中醫雜志,2014,55(21):184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