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畫清新風國畫 寫意暢心
- 焦萌 鄔瑞之 賈悅馨編著
- 968字
- 2020-01-17 16:36:07
紙壽千年
國畫用紙主要以宣紙為主。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易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這么厲害的宣紙,關于它的起源,卻一直沒有定論。民間流傳較廣的是在東漢時,因孔丹想尋求一種紙張來為已故師父蔡倫畫像以示紀念,于是歷經多年才制造而出。但此一說難以得到史料證實,我們就只當它是廣大人民表達對蔡倫先生緬懷之情的一個小故事,畢竟蔡先生發明了造紙術,值得我們尊敬。
現今能看到的最早關于宣紙的記載是晚唐學者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述:“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可見,唐代已經把宣紙用于書畫了。這也說明最遲在晚唐“宣紙”的名稱就已經確定了(因其產地涇縣在唐代屬宣州管轄而來)。

常見的宣紙規格有:
四尺(138cm×69cm) 六尺(180cm×97cm)
八尺(248cm×129cm) 丈二(364cm×144cm)
丈六(503cm×193cm) 丈八(600cm×248cm)
初學開始,購買四尺紙張即可。
一般來說,宣紙按照其加工方法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
1.生宣
無礬,紙軟,性格奔放。沒有經過膠和礬的加工,吸水性和滲水性都極強,墨落其上迅速滲入、洇開,隨即便會產生出豐富的墨韻變化,故而生宣作畫多得趣味。但也是因此特性,在生宣上作畫似乎比我們想象的難了點,但只要勤加練習,必會尋得此中之悅。

2.熟宣
礬熟,紙硬,性格嚴謹。別稱礬宣、素宣。熟宣加工時是在生宣上使用明礬等涂抹之,“熟”后既成。其紙質要比生宣硬,吸水能力弱,墨色落于其上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繪制需要反復處理的工筆畫而非落筆既定的水墨寫意畫。蟬翼、清水、珊瑚、冰雪、云母箋等皆為熟宣。

3.半熟宣
半礬,性格隨和。一般由生宣加工而成,但還沒有“熟透”,因此其吸水能力界乎于生宣、熟宣兩者之間,如“水紋宣”等,即屬此一類。另外也有一些不是在生宣基礎上加工而來的半熟紙,如云龍皮紙等。半熟宣即不像生宣那樣難以把控,又不似熟宣那樣不適寫意,這樣友好的紙張特性,可以說是初學寫意畫者的福音。

另外,宣紙還可按用料配比不同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類,其中又有單宣、夾宣、二層、三層等之分。
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凈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凈則是指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的。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受拉力,質量也越好,也就越能體現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受筆力反復搓揉而紙面不會破。當然了,價格也會隨之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