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內向者的心理學指南(套裝2冊)
- (德)西爾維亞·洛肯
- 4403字
- 2019-12-24 18:38:51
1 一份幸福生活的配方
我特別驚訝:作為內向高敏者,你善于分析、小心謹慎、堅韌不拔,簡直擁有了獲得幸福生活的天時地利人和!你能很輕松地開展人生的下一步計劃。
實體書店和電子書城里有琳瑯滿目的書籍教我們如何變得幸福。單單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要我們感到幸福很簡單,只需要一杯由各種荷爾蒙和神經遞質調和的雞尾酒就行:主要是血清素、去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內向高敏者很少亢奮
相對于內向高敏者,外向活躍者具有較高的多巴胺水平,這就是說,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如果我們把幸福感等同于興奮的話,事實可能也的確如此:內向高敏者的腦部化學物質導致他們很少表現出亢奮狀態。萬幸的是,幸福不僅僅是在好運中高聲歡呼,也遠比單純的感覺要復雜許多。
世界上沒有衡量幸福的標桿。捧著一杯熱乎乎的茶,抱著一本書舒舒服服坐在壁爐邊的內向高敏者,與那些和兄弟們坐在云霄飛車里大笑的外向者相比,是更不幸,還是更幸福呢?
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幸福的一種特質——幸福是一種“瞬時抓拍”。世界上沒有誰,能早上開開心心地醒來,興高采烈地過完一整天,晚上又心情愉快地上床睡覺。(老實說,哪怕真有人是這樣的,你也不會想認識他,不是嗎?)
幸福是一種“瞬時抓拍”
有的科學家認為,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副產品:它偶爾發生,且持續時間很短。之后,我們就又會回到日常的狀態中去,或者變得不幸福,這要視情形而定。
兩種真正的幸福
在介紹兩種真真正正的幸福之前,我要先給大家講一講幸福哲學的始祖——亞里士多德。他是第一位把幸福這個主題從政治和宗教的混沌中解放出來,并聯系到每個個體身上的人。幸福應通過個體的思考和行動實現。在此背景下,亞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就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探究過這幾個直至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人怎么才能過得幸福?
很顯然,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話題了。
滿滿的幸福感有兩種形式和理解方式:一種是因內心的喜悅產生的幸福,另一種是由合適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幸福。因喜悅而產生的幸福與感覺和事件相聯:要避開傷痛,并把愉悅感最大化。今天我們知道,通過美好的事情(擁有愛情、加薪、孩子降生、中彩票)而帶來的幸福感很快就會消失,特別是金錢,是無法讓人一輩子幸福下去的,尤其是當鄰居比我們更有錢的時候……
由喜悅而生的幸福和由合適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早就告訴人們:合適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行為,是能讓我們真正幸福的方法。那到底要怎么做才是正確的行為?他認為要因人而異,但也給了一個大體的方向。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生活指南:
1.做事時將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利用起來。
2.為自己設立目標。不要僅僅設定在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水平上,而要更高一些,不僅為了自己,還要有更大的意義——能夠幫助或成就他人。
3.做對你來說好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事情。今天我們把這稱作“內在動因”。當你在所做的事情上賦予了別的期待時,就會出現內在動因。比如你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感覺也很好,或是你白手起家,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成功的事業。
4.請你自己決定什么事對你來說是好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自由自愿,自己負責。強迫無法帶來幸福,勉強自己改變也不行。很多證據表明,感情上的經歷比物質上的擁有更容易讓人獲得幸福感。夏日和朋友們一起郊游,比擁有一個野餐籃要幸福得多。
要獲得幸福的瞬間和滿足感,最重要的是我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外在的事件不是讓我們獲得幸福的源泉,我們經歷這件事情時使用的對策和采取的態度才是。當然,亞里士多德也說了,享樂是可以有的。但是,享樂和單純的讓人快樂的“小確幸”不在一個層面上。愉悅和享受不是自主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的目的,而是它自然而然帶來的“副產品”。
我們不總是幸福,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成長始于逆境
很多出類拔萃的人物都曾成長于逆境之中。阿爾貝特·施韋澤在原始森林里蓋起了他的醫院。維克多·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構思如何才能有意義地生活。特蕾莎修女和加爾各答最窮困的人一起生活。對于強調愉悅感的人來說,這些生活沒有什么幸福可言——然而正是這些經歷過痛苦、感受過痛苦的人,才能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獲得幸福人生的個性:特爾曼研究
關于幸福的思考先講到這里吧。現在我們來說說,好的生活到底是怎樣達成的,幸福的旅途又指向何方?
如何度過我們的一生,有多種多樣的方案,受特定的世界觀和具體情況影響極大。你想想,一位難民和一位美國首席政治家對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一定不同。
好在,有一些科學家敢于行不可能之事。他們花費多年時間觀察許多被試者,統計可靠的數據,找尋成功生活的真諦。這里,我們介紹其中兩項追蹤研究:特爾曼研究和格蘭特研究。
特爾曼研究是心理學界歷史最悠久的追蹤研究。研究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劉易斯·特爾曼,他也是“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的修訂者,有著內向高敏者堅韌不拔的優點。他對加利福尼亞州1500位生于1910年的天才兒童進行了長達35年的跟蹤研究,在他去世之后,其他科學家又將研究繼續了下去。
雖說該研究因為各種原因受到了很多批評,尤其是它將遺傳作為研究前提,研究對象悉數來自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優于平均水平的家庭。也就是說,該實驗無法說明一個人成功的原因究竟是高智商還是身處優越的環境。如果不談天賦和家境的問題,這項實驗得出了令人振奮的結果。
為了解研究對象的個性,特爾曼提出了很多問題:這個孩子有多理性?他過得是否快樂?他喜歡參加派對嗎?他喜歡在家里玩還是出去玩?他收集到的1500份答卷,使得我們可以問一個和本書主題相關的問題:長久幸福的人生和個性有關系嗎?
長久幸福的人生和個性有關系嗎?
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弗里德曼和萊斯利·馬丁著手研究了特爾曼的數據,研究結果遠比一個簡單的“有”要復雜。能夠讓一個人獲得長久幸福的個性是——認真負責的態度。
幸福生活的關鍵:認真負責的態度
認真負責的態度對生命的長度和生活的質量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堅韌不拔、認真負責、謹慎小心和優秀的管理能力對成功的影響比聰慧要大。這項研究能夠證明,認真負責的態度聽起來十分無聊,卻可以帶來很多好處。霍華德·弗里德曼和萊斯利·馬丁用手頭的數據說明:
“認真負責的人有更加健康的大腦結構和行為方式,他們常常有美滿幸福的婚姻,能交上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有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何為幸福的人生:格蘭特研究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對1939—1944年畢業的268位哈佛畢業生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從畢業直到他們退休。格蘭特研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為期最長的研究之一,至今仍未結束。這項工程浩大的研究背后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與我們的關注點十分契合:何為幸福的人生?
如此宏大的研究課題,其答案必須有堅實的統計學基礎,也要經受得住學術上的批判和質疑。所以整個研究的實施從一開始就十分復雜:參與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和對生活的滿意度都要被仔細研究。各位參與者每年都要接受多次問卷調查。每隔一段時間——至少兩年,心理學家要和每位參與者見面詳談。每五年做一次醫學檢查。所有這些研究手段使這項研究如此特別:它提供了大量的以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基礎的可靠數據。
格蘭特研究結合了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數據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有許多外在共同點:他們全是美國白人男性,因為哈佛的受教育經歷,他們都屬于精英階層,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為有如此豐富可靠的縱向數據十分難得,所以很多科學家常常使用這項研究的數據。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呢?這項研究得到的答案是:
一個人在年老的時候身體和靈魂都很健康,還對自己很滿意的話,他的人生就是幸福的。這里既包含了個人對自己的評估,也要考量醫生和心理學家的評估。
這個結論把幸福的人生具體化了。不過,你可能等不及到退休的時候再來評估自己的一生。
所以,另外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是:那些實驗參與者是如何開啟幸福人生的呢?
這些男子中大概有25%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根據研究數據,他們成功的原因一目了然,其中一些我們已經知道了:不抽煙、少喝酒。超重沒什么好處——如果想年紀大了看起來狀態依然很棒的話。另外,如果能偶爾多動動,而不僅僅是從沙發走到冰箱的話會更好。
大約25%的人獲得了幸福的人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加激動人心的結果。從1967年起領導此項研究的喬治·格蘭特在一次接受《南德意志報》的采訪中曾說道:“幸福和修養的關系比和富裕的關系更密切。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有條不紊屬于幸福,有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也屬于幸福。”
這聽來好像很抽象。我們具體應該如何理解呢?以下三個認識會給我們一個大方向。第一個是格蘭特在一次接受《明鏡周刊》的采訪中提出的:“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這不僅僅包括伴侶間的關系,也包括了和周邊所有人的關系。”
第一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這些關系包括兒時和父母的關系,和兄弟姐妹的關系,穩定的伴侶關系和好友間的關系。如果你想獲得幸福的一生,那你必須把自己和家庭成員及朋友的關系放在第一位。請和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好好相處,鍛煉你的交際能力,學習如何與人建立并保持親密的關系。
第二個重要的認識是:外在事物是無法使我們幸福或不幸的,然而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外在事物,卻又十分重要。或者說,那些適應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擁有幸福的生活。他們能堅持在困境中學習,并能學以致用。
第二點:重要的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
對于內向高敏者來說有一點尤其重要:不要把問題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去。研究清楚地指出:長此以往,這會讓我們生病。相反,外向活躍者更容易把他們碰到的挫折歸結到外因上——這會讓周遭的人受罪。
第三點:不要讓情緒傷害自己或別人
第三個重要的認識是關于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擁有幸福人生的人大多善于疏導自己的情緒,比如通過運動來緩解挫折感,不讓自己和別人受到傷害。
小結
在這里,我們把兩項關于如何獲得幸福人生的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特爾曼研究:
1.要堅韌不拔。
2.要謹慎。
3.要認真負責。
4.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管理習慣。
5.哪怕沒有愛因斯坦的智商,也沒什么大不了,放輕松。頭四條才是獲得幸福生活的關鍵。
格蘭特研究:
1.戒煙,戒酒,保持正常體重,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2.好好和別人交往。和自己的伴侶、孩子、親戚及朋友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
3.在困境中學習,并學以致用。
4.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要回避。正確疏導不良情緒,以免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請再認真看一遍這張幸福生活的秘方。雖然只有短短半頁紙,卻是科學家多年研究成果的精華。你有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地方呢?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特別驚訝:作為內向高敏者,你善于分析、小心謹慎、堅韌不拔,簡直擁有了獲得幸福生活的天時地利人和!你能很輕松地開展人生的下一步計劃。
哪怕內向高敏者在人生的下一站取得成功時不會興奮得手舞足蹈又如何?對生活有所期待而行動的人,也會讓他的世界跟著動起來,而幸福的生活正與這種行動緊密相關。
不過,喜歡穩定的內向高敏者在這里會面臨另外一個問題:要想過得更好,我們應該待在原地不動嗎?到底什么時候需要改變呢?下一章就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