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學編程(信息學奧賽C語言版)
- 黨松年 方澤波
- 486字
- 2020-05-22 15:22:45
1.1 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946年,世界上公認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名為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它由18000多個電子管等元器件組成,占地170多平方米,相當于3個教室那么大,重30多噸。它每秒只能做大約5000次加法運算。我們把這種主要由電子管組成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見圖1.1a)。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第一臺使用晶體管電路的計算機,取名TRADIC(催迪克),里面裝有800多個晶體管。它的體積只有ENIAC的百分之一,但運算速度大大增加,每秒可達10萬次。我們稱之為第二代計算機(見圖1.1b)。
又過了幾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把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裝在計算機身體里面,用來代替之前的晶體管。這樣計算機的體積變得更小了,運算的速度卻更快了,達到了每秒幾百萬次。我們把這種計算機稱為第三代計算機(見圖1.1c)。
大約到1970年,計算機家族最年輕的成員誕生了,這就是身體里裝著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見圖1.1d)的計算機——第四代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上億次,體積也更加小巧了。目前我們在學校和家里使用的臺式機、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PDA)和平板電腦(如蘋果iPad)等就是這種計算機。
圖1.1 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推薦閱讀
- C和C++安全編碼(原書第2版)
- 程序員面試算法寶典
- Learning RabbitMQ
- Learning Python Design Patterns(Second Edition)
- Hands-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 Hands-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Python
- HTML5從入門到精通 (第2版)
- OpenResty完全開發指南:構建百萬級別并發的Web應用
- Java Web從入門到精通(第3版)
- Instant jQuery Boilerplate for Plugins
- Learning Splunk Web Framework
- Backbone.js Testing
- PhoneGap 4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okbook
- PHP典型模塊與項目實戰大全
- Analytic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