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產品經營與管理
- 石建勛 張凱文
- 3078字
- 2019-12-20 12:15:39
序 言
自1991年中國出現第一只公募基金產品,2004年推出首只銀行理財產品以來,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2012年以來,各種政策的出臺導致信托、證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開展資產管理業務,銀行理財產品在資管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發生了改變,從此進入了“大資管時代”。從規模角度考察,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近些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金融細分領域之一。經初步估算,截至2017年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2.2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分別為11.6萬億元、11.1萬億元、16.8萬億元、13.9萬億元、2.5萬億元。資產管理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各機構之間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成為常態,分業經營的壁壘逐漸被打破。但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一些產品多層嵌套,風險底數不清,資金池模式蘊含流動性風險,部分產品成為信貸出表的渠道,剛性兌付普遍,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形成監管不足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資管行業深刻的轉型和變革催生出規則差異、產品嵌套等問題,市場秩序有待規范,迫切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將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統一同類產品的監管標準,切實防范跨行業、跨市場風險傳遞。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資管新規,一個月后,資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于2018年4月27日發布,百萬億資管產品的監管由此進入新時代:破剛兌、限杠桿、壓非標、去通道。緊接著,同年7月20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于資管新規的若干關鍵監管措施進行補充說明。2018年9月28日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吸納了此前多個關于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文件的重要內容,并提出一些創新性管理措施,形成了一個針對銀行理財業務更加全面的監督管理文件。同年10月19日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作為“理財新規”的配套制度。至此,原有的理財業務監管體系將重新架構,未來將形成以“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為核心的全新監管體系。
資管新規落地,旨在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資管新規提出對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要遵循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實現對各類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全面、統一覆蓋,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監管的重要轉折點。資管新規貫徹了五個主要政策方向:一是實行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二是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避免監管套利;三是強化資本和準備金計提要求;四是統一負債杠桿要求;五是實行上下穿透式監管。
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體系、監管制度及監管規定實現統一,將敦促資管經營機構打破剛性兌付,回歸業務本源,提高資產管理能力。短期內,對資管經營機構的業務結構和業務規模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各機構都將面臨較大的業務轉型壓力。在合理設置過渡期方面,經過深入的測算評估,資管新規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銀行擁有最廣泛的銷售渠道和最龐大的黏性客戶資源,仍將是資產管理業務的主導者,其他的資產管理金融機構同樣面臨轉型壓力,在新的競爭格局和監管環境下,資管產品和機構如何實現正確轉型,是中國資管市場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那么,中國資管行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和格局變化?各類資管機構的發展現狀和競爭格局如何?資管行業的監管遵循著怎樣的政策基調和改革脈絡?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各類資管產品有著怎樣的風險收益特征、經營管理方式?銀行理財產品會對微觀的銀行經營和宏觀的經濟運行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在大資管時代下各金融機構應如何應對與轉型?這些都是本書試圖研究和回答的主要問題。
本書的特點如下:
(1)突出大資管時代的市場現狀和監管背景,著力介紹各類資管機構的經營現狀和競爭格局,以及監管政策的變化,有助于讀者對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形成較為宏觀的認識;
(2)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在介紹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加入了具體的現實案例進行詳細分析;
(3)為突出監管政策的影響,在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末尾都會介紹資管新規對相應類型銀行理財產品經營與管理的影響。
本書的編寫遵循以下思路:首先,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紹新的資管格局下各類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與競爭格局;其次,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別介紹各類主要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與經營管理;再次,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介紹銀行理財產品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最后,第十二章則探討資管行業的監管環境和轉型對策。
本書適用于普通高校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學生閱讀,也可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者及其他相關從業人員的學習資料。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大資管時代的行業發展與格局變化。本書將中國資產管理市場自2004年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從宏觀背景、基礎資產、行業結構、銷售渠道、投資者和行業監管等角度分析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的產業鏈變化,并結合全球資管行業的主流模式和趨勢以及現階段資管行業面臨的問題,探討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未來的格局變化。
(2)資產管理機構現狀與競爭格局。本書詳細剖析了銀行理財、信托資管、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資管子行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探討了新資管格局下資產管理機構的業務轉型。
(3)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歷程及框架改進。本書詳細分析了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家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經驗以及金融穩定理事會關于加強資管業務監管的政策建議,梳理了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文件,剖析了其中業務規則與風險管理的監管演變,重點分析了資管新規的核心監管內容及其影響,最后探討了大資管時代的監管基調和框架改進。
(4)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開發和經營管理。本書以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典型代表,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固定收益型產品、資產管理計劃、銀信合作型產品、資金池產品和結構性產品等各類資管產品的開發設計原理、經營管理方式,分析了資管新規對于該類產品的經營帶來的影響,并探討了銀行在監管環境變化時需采取的應對之策。
(5)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風險及風險管理。本書分析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所面臨的主要風險,著重介紹了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征和風險測度,從銀行競爭行為和投資者非完全理性行為兩個角度剖析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整體風險,并基于商業銀行和投資者的角度探討了如何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6)銀行理財產品的宏微觀效應分析。本書基于銀行理財產品帶來的資金表外化現象,分析理財產品的“影子銀行”屬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貨幣金融指標;通過梳理各上市銀行的財報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對微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等具體科目的會計處理上。
(7)大資管時代中金融機構的轉型與應對。本書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在新監管形勢下的轉型與應對措施,分別包括:專業化分工與精細化管理、加強核心能力建設、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重塑投資理念和加強對金融科技的運用等。
編著者
2018年12月于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