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一本通
- 蔡晉 李威 劉建邦編著
- 1852字
- 2021-04-02 22:14:27
2.1 3D打印的前世
3D打印其實并不是什么新的技術,在很多年以前這門技術就已經誕生。從3D打印作為一個模糊的概念進入人類的大腦之日起,到真正成為產品進入市場,3D打印至少經歷了3個階段。
2.1.1 概念階段
關于3D打印概念的成型,還要追溯到19世紀。從歷史上看,快速成型技術(3D打印技術的前身)的核心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照相雕塑(Photosculpture)技術和地貌成形(Topography)技術。
1860年法國人Willeme發明了多照相機實體雕塑。
1892年美國人J. E. Blanther發明了分層應急地貌圖。在他的美國專利(#473901)中,曾建議用分層制造法構成地形圖。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將地形圖的輪廓線壓印在一系列的蠟片上,然后按輪廓線切割蠟片,并將其粘結在一起,熨平表面,從而得到三維地形圖,如圖2-3所示。這種方法可以看成是3D打印技術的雛形。

圖2-3 J. E. Blanther的美國專利(#473901)
1902年,Carlo Baese在他的美國專利(#774549)中,提出了用光敏聚合物制造塑料件的原理,這是現代第一種快速成型技術(Stereo Lithogrphy)的初步設想,也是3D打印機中SLA技術的前身。
2.1.2 發展階段
在之后的100年內,快速成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1940年,Perera提出與Blanther不謀而合的設想,他提出可以沿等高線輪廓切割硬紙板,然后將這些紙板粘結成三維地形圖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之后,又延展出了幾百個有關的快速成型技術專利。
1964年,Zang進一步細化了該方法,建議用透明的紙板,且每一塊均帶有詳細的地貌形態標記。
1972年,Matsubara提出了在上述方法中使用光固化材料,將光敏聚合樹脂涂到耐火顆粒上(例如石墨粉或砂礫),然后這些耐火顆粒將同沖到疊層中,加熱形成與疊層對應的板層,光線有選擇地投射到這個板層,將設定的部分固化,沒有掃描或者固化的部分被某種溶劑融化,用這種方法形成的薄板層隨后不斷地堆積在一起形成了模型。
1976年Paul L DiMatteo在他的美國專利(# 3932923)中進一步明確地提出,先用輪廓跟蹤器將三維物體轉化成許多二維廓薄片,然后用激光切割這些薄片成型,再用螺釘、銷釘等將一系列薄片連接成三維物體,這些設想與現代另一種快速成型技術——“物體分層制造”(LOM,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的原理極為相似,如圖2-4所示。

圖2-4 Paul L DiMatteo的美國專利(# 3932923)
2.1.3 誕生階段
雖然3D打印技術起源很早,但是受限于當時的材料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眾多學科,因此并沒有實現廣泛的應用與商業化,隨后技術的正式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80年代技術才得到了實現,其學名正式命名為“快速成形”。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3M公司的Alan J. Herbert、日本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的小玉秀男、美國UVP公司的Charles W. Hull、日本大阪工業技術研究所的丸谷洋二,4位研究員各自獨立地提出了快速成型的技術設想,實現的材料和方式各有差異,但都是通過多層疊加固化來成型物體。
1984年,移民美國的俄羅斯工程師Michael Feygin提出了分層實體制造技術(即LOM,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利用薄片材料、激光、熱熔膠來制作物體。并于1985年組建了Helisys公司,在1990年前后開發了第一臺商業機型LOM-1015,如圖2-5所示。

圖2-5 LOM-1015設備
1986年,美國工程師Charles W. Hull(3D system公司創始人)發明的光固化立體成型技術(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被授予了專利。該技術利用紫外激光,對液態樹脂進行逐點掃描,使被掃描的樹脂薄層產生聚合反應,由點逐漸形成線,最終形成零件的整體模型。并且推出了第一款工業化的3D打印設備SLA-1,如圖2-6所示。

圖2-6 SLA-1設備
后來Charles W. Hull成立了3D Systems公司,研發了著名的STL文件格式,STL格式逐漸成為CAD/CAM系統接口文件格式的工業標準。
1986年,選擇性激光燒結(SLS,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技術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C. R. Dechard博士(DTM公司創始人)開發出來并獲得專利,該技術利用高強度激光將粉末材料烤結,直至成型。這種技術的特點在于選材范圍廣泛,例如尼龍、臘、ABS、金屬和陶瓷粉末等都可以作為原材料。1992年開發了SLS技術的商業成型機。
1988年,熱熔積成形法(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技術由美國人S. 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開發成功,這個技術的特點是它能利用蠟、ABS、PC、尼龍等熱塑性材料來制作物體,具備性能優良的特點。并在20世紀90年代商業化,1992年開發了第一臺商業機型3D-Modeler,如圖2-7所示。目前國內常見的桌面級3D打印機都是基于該技術進行創新、改造的。

圖2-7 3D-Modeler設備
1989年,麻省理工大學教授E. M. Sachs申請了3DP(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專利,利用金屬、陶瓷等粉末,通過黏合劑粘在一起成型。
1995年,麻省理工大學的畢業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獲得麻省理工大學的許可,改進了3DP技術并成立Z Croporation公司。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隆源公司和華中理工大學等高校與單位率先開展了3D打印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這是我國3D打印的開端。
至此,所有主要的3D打印技術都被研發完畢,并開始投入市場應用。3D打印技術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