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關于本書

動態系統理論為語言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為了更好地探索在中國環境下的英語學習規律,我們從2012年起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并有幸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資助(批準號為12YJA740009)。本書由研究組的核心成員共同撰寫,它將全面匯報該項目的研究思路、研究過程以及研究成果。

本項目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動態系統理論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尤其注意把握其系統性、動態性和完全相關性的核心特征。在全面梳理前期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跟蹤研究的方法,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逐一考察各個個體差異變量的動態變化過程以及影響其變化的相關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個體差異變量的性質進行分析,同時對個體差異變量之間、個體差異系統和學習成績之間以及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歸納分析,進而建立一個動態系統理論框架下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理論系統。本項目研究的具體問題包括:(1)學習者個體差異變量的動態性。從動態系統理論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是,它們變化的速度卻是不同的。換言之,它們在其動態性上存在著具體的差異,有的因素變化速度快,動態性比較強,而有的因素則變化速度較慢,動態性較弱。本項目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現它們的動態性特征,并以此特征為基礎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各種要素進行分類。(2)學習者個體差異變量的動態變化規律。主要問題包括不同的學習者個體差異變量是如何變化的;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它們的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態勢;有哪些因素對它們的動態變化產生了影響。(3)個體差異變量對于學習成績的影響。有些變量可能會直接地作用于學習成績,會對學習成績產生直接的影響,還有些變量對于學習成績的影響可能是間接的,那么它們具體的作用路徑又是如何?(4)學習成績對于個體差異變量的反作用。個體差異變量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不僅體現在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上,而且后者對前者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5)個體差異變量與學習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重點在于學習環境的變化是否會導致個體差異變量的變化。(6)中國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動態系統的構建。在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在動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系統,充分體現各個變量的動態性、它們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它們與學習環境和學習成績的互動關系,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外語學習的規律。

圍繞本項目研究的目標,我們在項目批準后,認真按照申請書的計劃,積極地開展有關的研究。按照時間順序,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1)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梳理。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全面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言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歷史進程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2)動態系統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充分深入地學習與把握動態系統理論的核心特征,以及它們目前在二語習得、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中的應用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確定本項目研究的方法。(3)跟蹤研究前的準備。根據本項目研究的需要以及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國際上通用的測量工具為基礎,設計了學習策略、學習觀念、學習風格、性格、焦慮、努力程度、語言學能、動機以及學習成績的測量工具,并選取來自于清華大學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7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4)跟蹤研究以及數據的收集與分析。運用上述測量工具,結合學生學習日志、訪談等數據,開展了為期一個學年的跟蹤研究,并采用交叉滯后回歸分析、因果關系建模等方法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分析,全面考察了8個變量的動態變化及其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頗有意義。(5)中國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動態系統的構建。根據動態系統理論的基本原則,認真總結與分析了本項目研究以及以往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各種變量依類型進行了劃分,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個體差異變量的互動關系,初步建立了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動態模型。

本書是整個項目研究過程與成果的總結。在本書的第2章中,我們全面梳理了學習者個體差異的核心要素,包括它們的定義以及測量方法。人類是萬物之靈,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因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梳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例如,個體差異有先天與后天之分,有的差異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還有的差異是后天形成的。基于這一原因,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過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個體差異類型;即使是對同一個個體差異類型,不同學者給出的定義及其構成要素也不盡相同。因此,本章對眾多學者對個體差異研究的分類和定義進行全面的梳理,從中找出具有普遍共識的核心內容,從而為整個研究奠定基礎。第3章的題目為“動態系統理論與二語習得研究”。通過對動態系統理論與二語習得研究之間的關系的討論,描述整個研究的學術背景,內容包括動態系統理論的核心思想、方法論,以及它對二語習得研究所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綜述動態系統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這一章的目的在于展示本項目研究的理論背景。第4章是研究方法,重點討論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設計。在動態系統理論的視角下開展二語習得的研究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其中理論性的探討多,實證性的研究少;尤其是在個體差異研究領域,實證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有效的研究方法。對于本項目研究來說,研究方法的設計是一個要重點解決的高難度問題,因此在這一章有比較詳細的討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幫助讀者理解后面幾章的研究內容及分析思路,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今后的同類研究提供借鑒。第5章以動態系統理論的視角對前期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對各種個體差異變量進行了重新分類,梳理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學習者個體差異系統的基本框架,從而為本項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第6章和第7章,以語言學能和性格為研究對象,采用相關性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上述兩個個體差異變量與其他變量以及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第8章至第13章分別以學習策略、努力程度、學習觀念、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和外語焦慮為對象,用T-檢驗方法分析它們的動態變化,以交叉滯后回歸分析的方法探討影響它們動態變化的因素。同時,研究了這些變量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包括它們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以及學習成績對它們的反作用。另外,還采用因果關系建模和中介效應檢驗的方法分析了個體差異變量與學習成績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路徑。第14章是對整個研究的總結,其中以本項目研究的發現為基礎,初步建立一個中國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動態模型。第15章是對本項目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思,總結其中的得與失,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另外,還將討論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對于外語教學的啟發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南安市| 黑河市| 手游| 吴江市| 修武县| 廉江市| 西昌市| 祁连县| 泊头市| 汉阴县| 丹棱县| 红河县| 高唐县| 蒲江县| 新郑市| 亳州市| 福海县| 洛隆县| 马山县| 赣榆县| 乌拉特后旗| 富平县| 新野县| 南岸区| 黑河市| 桂阳县| 遂川县| 诸暨市| 蕉岭县| 平遥县| 夹江县| 安塞县| 建水县| 个旧市| 苗栗市| 石渠县| 渝北区| 安化县| 浏阳市|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