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視覺重構的社會文化基礎——視覺文化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就曾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中斷言:“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5]這一推斷如今早已成真,當代社會已經全面步入視覺文化時代,而視覺文化則成為代表當代社會文化的顯著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引發了“視覺重構”這一嶄新的理念。

圖像時代的到來使得視覺文化的樣式不斷演變,它正在從傳統的靜態與單純的圖像化個體轉變為利用新科技、新媒介、工業化等手段衍生出大規模的數字視覺產業,可以說,視覺文化時代的全面來臨,為視覺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不斷實現著視覺工業的繁榮與發展。因此,通過解讀視覺文化的內涵、本質與哲學根源等命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清視覺文化為視覺工業帶來的巨大影響,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視覺工業發展與視覺文化之間內在的緊密聯系,并構筑起視覺工業的理論體系。

2.2.1 視覺文化的內涵——媒介發展與變革的視角

視覺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在視覺研究范疇中,對視覺傳播行為的廣義描述為:“泛指不是由單純紙質文字媒介和單純視覺媒介傳播信息,而由視聽媒介或視聽媒介傳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傳播現象。”[6]

視覺文化始于人類的視覺經驗,即觀看的經驗,回顧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不難看出,傳播媒介的不斷變革實現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巨大變化。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正是媒介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使得人類獲取了感官上的豐富延伸,例如,口語是對人類語言交流能力的延伸,文字與印刷媒介是對人類視覺能力的延伸等。在漫長的媒介發展歷史進程中,經歷了五次巨大的飛躍,這五種媒介形態分別是:“口語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數字媒介。”[7]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媒介為人類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感官延伸體驗,特別是電子媒介與數字媒介的到來,使得視覺文化有效地與聽覺文化加以整合,為人類帶來了超出以往任何一種媒介所能帶來的體驗,人類文化正在從以傳統的語言為中心轉化為以視覺為中心的文化內涵中來。

站在媒介與傳播的角度來看,傳播媒介是文化得以生成與發展的重要依托,而現代社會的顯著特點則是借助各種符號系統來實現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現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巨大變革,使得電影、電視、戲劇、攝影、繪畫、數字影像等大量的全新媒介不斷涌現,計算機、互聯網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它們共同構建著、凸顯著視覺文化符號的傳播系統,視覺文化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性力量。這些也使得視覺文化的研究逐漸走入一種具有系統性的理論。當代視覺文化的主要內涵集中在對于視覺元素的傳播與接收,特別是對于信息、影像等因素的傳播與觀看成為了當下文化領域的主導,正如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8]一書中所提及的那樣:人類社會可被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文明”;第二階段為“工業文明”,而第三次浪潮則是“信息社會”。以計算機、影像為重要代表的視覺文化則在第三次浪潮中得以實現最大程度的發揮,成為后工業社會的產物。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我們所指的視覺文化其涵蓋的范圍應該不單純指的是對于圖像的研究,它更強調了一種新型文化形態的形成以及人類思維范式的一種轉變。

2.2.2 視覺文化的哲學根源

哲學家就視覺文化的論述由來已久,黑格爾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之中,唯有視覺和聽覺是人認識性的感官,因此,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聽覺就是視覺,抑或是二者并用。亞里士多德也充分推崇視覺感官,在《形而上學》開篇的著名論述中提到:“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我們也樂于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使并無實用,人們總是愛好感覺,而在諸感覺中,尤重視覺。無論我們將有所作為,或將是無所作為,較之其他感覺,我們都特愛觀看。理由是:能使我們識知事物,并顯明事物之間的許多差別,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視覺者為多。”[9]

海德格爾曾經提出“世界圖像時代”的說法,他認為:“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世界圖像并非從一個以前的中世紀的世界圖像演變為一個現代的世界圖像;毋寧說,根本上世界成為圖像,這樣一回事情標志著現代之本質。”[10]一大批哲學家都展開了對于視覺文化的思辨,特別是在視覺文化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他對視覺文化的四點論述,奠定了他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地位。他認為:“(1)世界轉化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轉化為被動的行為;(2)在景象社會中,視覺具有優先性和至上性,它壓倒了其他觀感,現代人完全成了觀者;(3)景象避開了人的活動而轉向景象的觀看,從根本上說,景象就是獨裁和暴力,它不允許對話;(4)景象的表征是自律的、自足的,它不斷擴大自身,復制自身。”[11]在《景觀社會》一書中,居伊·德波認為“世界已經被拍攝”,并認為景觀本質上不過是“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隨后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則認為機械復制的時代已經到來,他形象地說現代的視覺文化接受方式“變成了一枚射出的子彈,它擊中了觀賞者”[12]。正是這些站在哲學角度而開展的對于“視覺文化”的不斷思辨,使得我們的世界正在不斷走入“圖像轉向”時代。

2.2.3 視覺文化的歷史變遷

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實則是由傳統的話語性文化向圖像化文化不斷遞變的過程,或者說是逐漸步入視覺化時代的歷史進程。而視覺文化的內部發展則也有著屬于自身的歷史敘事,我們可以將視覺文化的歷史變遷更多地著眼于藝術史、文化史與科技史的角度,通過將這三大綜合因素的分期加以分析,可以較為貼切地理解視覺文化的歷史變遷進程。國內外一些學者也對視覺文化的歷史變遷與周期有著獨到的見解。

朱存明認為:“視覺文化的歷史經歷了由原始圖騰,到圖像,再到仿像的過程。”[13]他認為人類的視覺文化歷史由以石器、彩陶為代表的原始圖騰時代過渡到以金屬、機械為代表的實物圖像時代,最終進入以光電傳播為代表的現代乃至后現代的仿像時代。這種方式運用了抽象的演繹邏輯方式對視覺文化進行了歷史范型的歸納,可以讓人們對視覺文化歷史的把握上升到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層面上。

法國學者威瑞里奧則依據技術對文化的深刻影響,對視覺文化進行了歷史周期劃分。他認為視覺文化的第一個階段是所謂的“形象的形式邏輯時期”,這一階段以繪畫和建筑為代表,可稱為古典文化時代,這一時代強調的是利用理性和固定的眼光將世界加以再現。第二個階段可稱為“形象的辯證邏輯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指以攝影和電影為代表的視覺樣式,這一時期,已經呈現出了觀眾與視覺符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第三個階段是“形象的矛盾邏輯時期”,計算機圖像、數碼影像等以新技術為主要手段的視覺樣式成為這一階段的代表,這一時期圖像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影像已經完全實現了實時的傳播。[14]正是在這一時期,世界真切地被把握為圖像,視覺化時代已經全面來臨。這種分期方式充分注重技術革命對于視覺文化歷史變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正是每一次的技術革命,使得傳播速度不斷加快,話語正在向圖像轉換,圖像的傳輸速度不斷加快,視覺文化也逐漸走入全新的時代。

2.2.4 消費社會語境下的視覺文化

正是在如今這個被稱為“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消費社會”的今天,視覺文化迅速崛起,在視覺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當今社會,消費社會與視覺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消費社會的理論逐漸流行,社會的形態也逐漸由生產模式轉化為消費模式,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視覺文化得以獲得最大化的關注與體現。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認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15]“目前占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16]這一階段以影像、聲音為主要元素的視覺藝術形態得以大量涌現,因為它們成功地俘獲了消費者的內心,實現了大眾視覺快感與娛樂快感的獲取。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一階段乃至當今的大眾社會需要的主要形態便是視覺的,因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社會語境下的整體需求,視覺文化比語言文化的表現更加直觀與有效,通過為大眾提供視覺化的內容進而創造大量的社會機會,而大眾在視覺信息中不斷地獲取新的沖動與渴求進而實現更卓越的發展。物質消費逐漸向精神消費發展,這正是視覺文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消費文化將形象、圖像、影像等視覺化元素推向前臺,商品的形象也逐漸從靜態走向動態,這些都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的視覺快感,實現了消費社會語境下的社會發展。

2.2.5 當代視覺文化與視覺重構的辯證關系

在如今,這個通常被我們稱為“消費社會”“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文化當中,世界正在借助技術被把握為圖像,大眾文化已經實現了有效的“視覺轉向”,視覺文化得以獲得了一種超越語言文化的文化優勢,并因此實現了視覺文化時代的全面來臨。與傳統的印刷等媒介不同,當代的視覺文化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種依托新技術作為基礎的電子媒介或數字媒介,全新的信息技術為當今視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更快的傳播與獲取速度,更豐富多樣的感官體驗與更深層次的情感理解等都是當代視覺文化的顯著特征,這些特征則有效地激發了視覺重構理念的迅速發展,即利用有效的藝術設計手段通過多重感官體驗實現的一種對于世界的重構與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自治县| 正阳县| 古交市| 赤壁市| 永德县| 阿拉尔市| 广灵县| 葵青区| 枣强县| 苗栗市| 潼关县| 南宫市| 湾仔区| 南阳市| 瑞安市| 台州市| 平顺县| 湛江市| 江西省| 文安县| 凤山县| 汤原县| 长宁区| 曲靖市| 宜章县| 峨眉山市| 崇阳县| 南郑县| 通州市| 平武县| 溧阳市| 石门县| 四会市| 长白| 盘锦市| 治县。| 南澳县| 固原市| 六安市|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