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智能家居
- 海天電商金融研究中心編著
- 3558字
- 2021-03-19 15:40:21
2.3 未來展望:智能社區與城市
智能家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個優異的完整的智能家居設計系統,才能從公共服務、城市建設、政務管理、文化體育、業務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安全等方面給用戶打造一個智能、高效、舒適、便利的生活生態圈。
未來,智能社區和智能城市肯定會是城市發展的趨勢,每個社區是智能城市中的單元,而智能家居又是智能社區的基礎單元,可以說,智能家居就是智能社區建設的核心。智能社區與智能家居相輔相成,智能家居的實現為加速建設智能社區提供了有利條件,智能社區為智能家居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大背景。
2.3.1 打造智能社區
什么是智能社區?智能社區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各類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信息的自動感知、及時傳送、及時發布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實現對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7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讓“五化”成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適、愉悅的生活環境,讓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諧、更文明,如圖2-27所示。

圖2-27 智能社區
1.智能社區服務系統的需求
智能社區服務系統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區網絡化管理
越來越多的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需要由街道社區完成。同時,由于居民生活方式、培訓教育方式、就業方式的轉變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信息技術成為創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一些社區中,職能部門為一些單項工作安裝了軟件系統,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底層數據采集口徑不一,各系統間信息不能共享、互不兼容等現象,導致產生底數不清、數據不實等問題,進而導致出現基層多頭管理、重復勞動、重復投資、效率低下等現象。系統功能與實際工作相互脫離,嚴重阻礙社區工作。
三維數字社區管理是“民情流水線”的亮點之一,它是實現社區管理數字化、信息化的基礎,也是改變傳統管理模式的基礎。
(2)社區物業管理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簡單的社區服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何利用先進的管理手段,提高物業管理水平,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要想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必須全方位地提高物業管理意識,只有高標準、高質量的社區服務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提高物業管理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某種意義上,信息與科技在物業管理現代化建設中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物業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與科學化,已成為生活水平步入高臺階的重要標志。
在社區,由于管理面積大,戶數多,物業管理范圍廣,管理內容繁雜,社區物業管理是個大問題。同時,社區物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計算、匯總各項費用,由于費用項目較多,計算方法繁重,手工處理差錯率較高。同時,查詢某房產資料或業主資料往往也需要較長時間,給物業管理者的工作帶來了諸多弊端。因此,物業公司需要采用計算機進行物業管理。根據社區的具體情況,信息化系統在實施后,應當能夠滿足對小區住戶資料和財產資源統計、繳費通知、收費管理、工程管理、收費管理、日常的報表查詢、社區服務、系統設置等的需求。
(3)社區“一卡通”
為使社區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智能化,為業主提供更加周到細致的服務,社區管理“一卡通”要求系統具有如圖2-28所示的功能。

圖2-28 社區“一卡通”的功能要求
另外,所有數據應通過網絡交互,且系統應具有可擴展性,為以后幾個社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做準備。
(4)社區通信基礎設施
社區通信基礎設施的需求主要有如圖2-29所示的兩點。

圖2-29 社區通信基礎設施的需求
2.智能社區的安防體系
智能安防與傳統安防的最大區別在于智能化、移動化。傳統安防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強,非常耗費人力,而智能安防能夠通過機器實現智能判斷,從而實現人想做的事,且智能安防正向著移動化提升。智能安防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實現其產品及技術的應用,也是安防應用領域的高端延伸,智能安防的實現要依靠智能安防系統。
安防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的安寧及和諧,智能化安防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已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物聯網分別在應用、傳輸、感知三個層面為智能安防提供可以應用的技術內涵,使得智能安防實現了局部的智能、局部的共享和局部的特征感應。
安防系統是實施安全防范控制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當前安防需求膨脹的形勢下,其在安全技術防范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隨著微電子技術、微計算機技術、視頻圖像處理技術和光電信息技術等的發展,傳統的安防系統也正由數字化、網絡化,而逐步走向智能化。
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使得城市的安防從過去簡單的安全防護系統向城市綜合化體系演變,城市的安防項目涵蓋眾多的領域,有街道社區、樓宇建筑、銀行郵局、道路監控、機動車輛、警務人員、移動物體、船只等,特別是針對重要場所,如機場、碼頭、水電氣廠、橋梁大壩、河道、地鐵等,引入物聯網技術后,可以通過無線移動、跟蹤定位等手段建立全方位的立體防護。
(1)智能安防的特點
智能安防的特點如圖2-30所示。

圖2-30 智能安防的特點
(2)安全防范系統的應用
智能社區的安全防范系統的應用主要有如圖2-31所示的幾個方面。


圖2-31 智能社區安防系統的應用
2.3.2 智能城市不再遙遠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城市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且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訴求。如何讓城市建設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提供更為先進、高效的基礎設施服務等問題成為智能城市概念誕生的基礎。
目前,全球約有1000多個城市正在推動智能城市的建設,其中,亞太地區的城市約占51%,以中國為首。2013年國家智能城市試點總數達193個,工信部公布試點名單也多達140多個,目前太原、廣州、徐州、臨沂、鄭州等已初步完成設計,中國智能城市建設已由概念轉為具體落實,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
而智能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業、通信、水資源等就是“智能城市”的一個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形成了一個普遍聯系、相互促進、彼此影響的整體,形成了人們的生活圈,如圖2-32所示。

圖2-32 智能城市生態系統
那么,在當前智能城市的建設中,應該加強哪些管理應用創新呢?
1.體制創新
城市管理體制,是智能城市信息化建設總體設計需要參照的重要依據。只有著力于管理體制基礎上的信息化開發,信息化軟件才有生命力。
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服務城市管理中,更多著力于某個具體領域的應用開發,較少從優化體制的角度去開發,導致各個應用軟件之間功能關聯度不強。
就拿重慶市目前的情況來說,有“數字化城市管理應用軟件”等管理類系統,有“12319熱線投訴系統”等市民監督類系統,有智能路燈管理等業務類系統,有各類公文處理的內部管理系統,但各類系統之間基本上數據無法共享,流程無法互動且相互重復,功能關聯度不強,整體應用效果較差。
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沒有從體制優化的角度出發去整體設計和開發軟件。那么,當前智能城市建設怎樣從體制優化的角度去總體布局呢?
對當前城市管理的體制有重大改革,適應這樣的改革,應該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組織服務、協會自治的新體制。對應這種體制的變化,智能城市的信息化建設應該注意如圖2-33所示的三點。

圖2-33 智能城市的信息化建設注意事項
2.機制創新
認識自身規律是城市智能化的前提,遵循城市規律的智能城市能優化資源,條條塊塊都是智能城市,智能城市不能過大、過泛。智能城市建設的思路是研究城市發展的規律,建立相應的機制,用智能的技術實現機制。
建設智能城市要著力探索城市管理的規律,做到讓交通系統告訴車主道路和停車的動態,讓市政設施智能地降能耗,讓執法城管及時知道哪里有違規小攤小販,讓路燈能感知日月陰晴,讓化糞池能隨時“體檢”,讓垃圾箱能及時“減負”。
具體來講,要抓好如圖2-34所示的三個方面的工作。

圖2-34 智能城市機制創新要抓好的工作
3.加強制度創新,服務民生實事
比如蘭州市的“民情流水線”系統,該系統對殘疾人開展了“與你同行”服務,對學生提供“四點半”無憂服務。分析這個系統,沒有所謂的高新技術,更多的是制度的創新,但正是制度的創新,讓市民感受到了城市的美好、便捷、人性化。
為此,智能城市的建設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加強制度創新,體現管理智慧。
智能城市的落實應從規劃中智能城市理念的提出開始,從規劃的角度進行城市整體的布局并預留出后續落實的空間,以規劃指標作為該理念落實的保障。智慧城市的發展還應依靠擁有先進技術的科技企業,利用市場化的機制,推動把最為先進的技術直接落實到城市建設中去。最終在科技的引領下,以相關政策進行推動,將融合了智能市政理念的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手段,有目標、有步驟地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更為高效、可靠、智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