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風險是“隧道—地層—上部結構”“設計—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風險管理理論自20世紀70年代引入地下工程領域,國內外專家結合具體工程項目對地下工程風險進行了深入探究,包括地下工程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置、風險預警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城市隧道施工風險分析涉及隧道施工力學響應機理和隧道施工風險分析兩方面的內容,本節將就這兩方面國內外研究現狀展開論述。

1.2.1 隧道施工力學機理研究現狀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力學響應涉及“隧道—地層—上部結構”共同作用,隨著隧道工程的大規模建設,隧道施工力學問題研究得到極大關注并獲得大量卓有成效的成果。國內外學者在現場監測分析、室內模型試驗、數值模擬以及模型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研究成果介紹如下。

1.理論研究

隧道工程,尤其是城市隧道工程,處于復雜的施工環境中,有著不確定的邊界條件,其荷載分布也無法準確描述。目前,隧道力學分析理論多是根據提出一系列假設條件而給出的,其解答很難與實際工程相一致。

Burland [13-16]采用彈性簡支梁模型分析了隧道支護結構變形的分布規律,并計算出隧道在純彎曲和純剪切時的偏斜率和最大拉應變值。

Netzel[17]研究認為,傳統的結構拉應變破壞準則沒有考慮剪應變沿縱向的變化,計算值偏大,并進行了公式修正。

Muir[18]和Carter[19]、Sagasta[20]和Verrujt[21]、徐永福[22]分析了盾構施工支護結構受力分布規律,并提出了計算襯砌內力的簡化方法。

Attewell[23]、Chen[24]根據現場觀測,總結出68個隧道內力分布規律,根據彈性地基梁模型推導出隧道施工管線位移與應力分布的計算公式,并進行了數值分析驗證。

Peck[25]提出了地層損失的概念,認為隧道開挖地表沉降槽的體積與地層損失的體積相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設,認為隧道開挖地面沉降分布近似為正態分布,給出了地面沉降的計算公式:

式中:Wx—距隧道中線x處的地面沉降量(mm);

Wmax—隧道中心線處的地面沉降量(mm);

x—距隧道中線的距離(m);

i—沉降槽寬度系數,即沉降曲線反彎點的橫坐標(m)。

劉建航等[26]根據大量的現場監測分析,總結了隧道施工地面沉降分布規律,提出了“負地層損失”的概念,并推導了隧道施工地面縱向沉降的計算表達式。

關保樹[27]根據北京復興門折返線工程實地量測結果得到了地層下沉曲線。

2.現場監測分析

在保證城市隧道及地鐵等工程順利施工的同時,為了保證周圍既有建筑設施的安全,作為新奧法施工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施工監測被普遍應用到施工過程中,在眾多監測項目中,地表沉降監測被看作城市隧道施工變形監測的重中之重。國內一大批科研院所、高校學者對隧道施工過程中地表沉降、建筑結構變形以及圍巖變形進行監測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現場數據,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劉寶琛等[28]也進行了大量現場測試,對隧道施工CRD法中隔墻控制地面沉降效果、中隔墻拆除工藝進行了系統研究。

李畢華等[29]根據小凈距隧道現場實測,分析了在實施不同開挖方案的情況下,隧道表面變形與地面變形分布特征,并總結了不同施工方案下隧道施工變形的經驗公式。

另外,刁天祥[30]、吳波[31]、王剛[32]、曾超[33]、張頂立[34]等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不同地質條件下隧道施工變形問題。

3.數值模擬分析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基于計算機的數值模擬技術有著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35-40]:① 可以構建形狀復雜、邊界復雜和荷載復雜的模型;② 可以進行非均質、非連續、各向異性的模擬;③ 可以應用彈性、彈塑、粘彈等多種本構方程;④ 可以模擬巖土體中存在的重力場、滲流場和熱力場,考慮多場的耦合作用;⑤ 可以相對直觀地對隧道的動態分步開挖過程進行模擬研究;⑥ 可以經濟、快捷地得出結論,克服實際試驗不可逆性的缺陷。

當前較流行的數值模擬計算方法主要有:有限單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邊界單元法(BEM)、離散單元法(DEM)、非連續變形法(DDA)等。其中有限單元法自20世紀50年代提出,發展至今已經相當成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值方法,可以用來求解彈性、彈塑性、粘彈塑性、粘塑性等問題,是地下工程應力應變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但有限單元法在本質上是一種連續介質的數值分析方法,對于分析巖體洞室在模擬巖體中存在的斷層、節理、裂隙等非連續結構面時,存在一定困難。有限差分法就是把微分用有限差分代替,把導數用有限差商代替,從而把基本方程和邊界條件近似的改用差分方程來表示,把求解微分方程的問題轉換成為求解代數方程的問題。邊界單元法將偏微分方程變換成求解對象邊界上的積分方程式并將其離散化求解。由于變換成邊界上的方程式使問題比解析對象降低了一維,對于一般的線性問題只需進行區域邊界的單元分割,所以與有限單元法相比,具有計算時間短、適用范圍廣等特點,但邊界單元法對奇異邊界較難處理。離散單元法首先由Cundall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巖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受表征“位移—力”的物理方程和反映“力—加速度”的運動方程的支配,通過迭代求解顯示巖體的動態破壞過程。它的一個突出功能是在反映巖塊之間接觸面的滑移、分離與傾翻等大位移的同時,又能計算巖塊內部的變形與應力分布。并且,它利用顯式時間差分法(動態松弛法)求解動力平衡方程,求解非線性大位移與動力穩定問題較為容易。該法主要用于分析節理巖體及其與錨桿(索)的相互作用。離散單元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阻尼系數的選取和迭代計算的收斂性。非連續變形法是由石根華與Goodman提出的,該法能較好地模擬具有非連續面巖體的運動與變形特性。

近幾年,有關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數值模擬分析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許江等[41]采用三維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在有人為擾動和無人為擾動狀態下,隧道施工圍巖應力分布規律與變形特征,并探討性分析了高層建筑物地基基礎內力分布與隧道施工方案之間的關系。

(2)郭軍等[42](2005)采用理論分析、室內模型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隧道開挖力學響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地基—基礎—上部結構”相互作用模型,采用ANSYS軟件分析了隧道開挖地面沉降分布規律,上部建筑結構非均勻沉降下的內力分布特征,提出了地層加固方案以及保護上部既有建筑的措施。

(3)王渭明等[43-44]對青島市臺東站近距離交疊隧道分別采用眼鏡法和三臺階法施工時引起的地表沉降和上下隧道交互影響進行三維數值仿真模擬研究,確定了隧道開挖過程中襯砌容易破壞的部位、地表沉降漏斗的基本形狀及其特征參數。模擬得到的結果為該工程設計、施工和監測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眾多學者[45-52]采用數值模擬工具,運用實際監測數據優化模型,分析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層變形以及對上部建筑結構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對不同類型的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數值模擬方法雖然有許多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并發展成為解決許多復雜問題的主要工具,但數值模擬本身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地層的物理力學參數很難準確確定,邊界條件難以確定,網格等因素對計算結果有較大影響。因此,必須用理論分析或現場監測的數據與模擬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調整后,其模擬結果才能被接受,才能更好地為工程實踐服務。

1.2.2 隧道地下工程風險研究現狀

風險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銀行業、保險精算業及經濟領域,后來逐步應用到工程領域,而在隧道地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比較少[53-55]。當然,其他領域的風險研究成果也可以借鑒,為隧道施工風險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1.風險研究起源

“風險”源于意大利語的“RISQUE”一詞。早期,風險是指客觀的風險,具體體現為自然現象,如洪水、火山噴發、地震、泥石流、猛獸襲擊等。人類的進化與發展一直伴隨著生產、生活中的風險活動,如在遠古時期,人類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抵御猛獸襲擊,制造了石器、木器等工具保護自身安全就是一種風險控制活動。但是風險分析真正上升到研究層次可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損制度,到了19世紀,風險用于與保險有關的事件,到了20世紀70年代,風險管理研究開始應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今天,風險分析已廣泛應用于哲學、經濟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現在風險分析與人類的決策和行為后果聯系非常緊密,“風險”一詞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高頻詞匯。

“風險”既屬于抽象概念,又具有實際含義。由于行業的不同,對于風險的含義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風險定義有以下幾種。

“風險是通過統計方法可以衡量的不確定性。”—Frank H. Knight(1921)

“風險是災害損失等不幸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mmett(1995)

“風險是指相對于某個期望結果可能發生的變動情況。”—Scott E. Harrington(2001)

“風險就是一個事件產生我們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郭仲偉

“風險是指在項目壽命周期可能發生的,對人有潛在傷害,對財產和環境存在破壞性后果的事件。”—英國國家標準NO.4778:3.1.1991

“風險是在一定區域和給定時段內,由于特定的自然災害而引起的人們生命和經濟活動的期望損失值。”—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部(1992)

“風險是災害事故對人身安全及健康可能造成損害的概率。”—ITA(2004)

“風險是不利事件或事故發生的概率(頻率)及其損失的組合。”—《城市軌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設風險管理規范》(GB 50652—2011)[56]

Kaplan曾經指出“風險分析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而且他還將繼續困擾著我們”;美國James C. Hickman教授也曾表示風險的定義方式及其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因學科的不同而異。雖然風險定義很困難,但是國內外學者在對風險的認識上還是達成了共識,即“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損失”[57-59]。

2.風險管理在各行業中的應用現狀

在變化著的環境中,一切項目皆有風險[60]。因此,風險管理工作貫穿于各行業發展的始終,也是各行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1)風險管理在核工業中的研究與應用成果。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研究者應用概率方法研究核電廠的施工運營安全,尋找核電廠設計、施工和運行中潛在的風險,定量評估核電廠的安全性,并提出風險控制措施。隨著1973年3月美國三哩島2號機組核電事故和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災難性事故的發生,各國加強了核電風險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美國Rasmussen等科研小組的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報告。

(2)風險管理在化學工業中的研究與應用成果。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以及各國大型化工企業火災、爆炸、毒氣泄漏等事故的發生,研究者開始采用風險理論研究化工企業風險問題,1964年美國DOW公司采用指數法,考慮生產工藝中操作方式、工藝條件、設備磨損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研究化工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問題。

(3)風險管理在大壩穩定性分析中的研究與應用成果。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短短20年間發生了多起震驚世界的潰壩事故,如1961年蘇聯巴比亞水庫洪水漫頂垮壩,死亡145人;1963年意大利瓦伊昂拱壩水庫失事,死亡2600人;1967年印度柯依那水庫誘發地震,壩體震裂,死亡180人;1979年印度曼朱二號水庫垮壩,死亡近萬人;1975年河南板橋水庫垮壩,死亡240000人之多。1973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發表用風險分析方法對溢洪道進行評估的檢查報告,揭開了世界大壩風險研究的序幕;1979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大壩安全聯邦導則;1982年,Hagen(美國陸軍工程師)采用相對風險指數研究潰壩風險;20世紀80年代中期,葡萄牙工程師采用半定量綜合風險指數法研究大壩風險;1994年,澳大利亞大壩委員會頒布了《ANCOLD風險評價指南》。

(4)風險管理在地質災害分析中的研究與應用成果。近幾十年來,世界范圍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明顯增加、破壞程度也越來越大,地質災害研究不再局限于傳統基于水文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基礎上的研究工作,開始涉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防治工程評價等風險分析研究工作。

另外,風險分析在高層建筑防火分析以及石油管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也較多[61-62],這里不再詳細論述。

3.風險研究在各國的發展狀況

美國被公認為是風險管理研究的發源地,風險管理在美國的發展也最快。風險管理咨詢已發展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并在美國企業界被廣泛應用。美國的風險研究主要側重于風險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其在企業管理和保險領域的應用。

與美國相比,英國的風險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南安普頓大學C. B. 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 Models, Methods and Cases中提出了“風險工程”的概念。他認為,風險工程是對各種風險分析技術的集成,這種框架模型的構建彌補了單一過程的風險分析技術的不足,使得在較高層次上大規模的應用風險分析領域的研究成果成為可能。除此之外,在大型工程上也開始采用風險分析方法,如1976年北海油田輸油管道工程和1979年伊拉克火力發電廠工程利用風險分析的方法,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損失。

日本的風險管理也是從美國引入,但發展很快,成果頗豐,逐漸形成了一套適用其本國的理論體系。20世紀80年代,關西大學龜井利明教授相繼出版了專著《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務》、《海上風險管理和保險制度》以及《風險管理學》,成為日本風險管理的代表人物。

法國的風險管理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從美國引進了風險管理理論,并在保險界傳播。1976年,查邦尼爾出版了《企業保全管理學》一書,是法國較全面介紹風險管理理論的著作。

尼日利亞對全國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進行了系統的風險分析,在風險分析應用方面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列。1991 年,Irukwn J. O.發表專著Risk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系統探討了風險管理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前景。為推動風險管理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廣和普及,聯合國1987 年出版了關于風險管理的研究報告The Promo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我國在風險研究方面起步比較晚,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項目風險管理理論,主要以翻譯國外風險著作為主,而隧道地下工程風險研究則是近十年的事。

4.地下工程風險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風險管理才開始被引入到土木工程結構分析中,80年代逐步在隧道工程領域得到應用,典型代表有美國的Einstein、H. H. John Reilly和英國的J. B. Burland。

(1)英國劍橋大學的J. B. Burland[13-16]從大量施工項目管理中尋找規律,研究隧道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并給出了評估方法,該研究成果應用于倫敦Jubillee線路延伸工程中,分析沿線建筑的破壞情況,并給出相應的處置方案。

(2)B. Nilsen等[63]運用風險管理理論研究了復雜條件下海底隧道選線問題,并對施工風險進行評估分析。

(3)R. Stuzk等[64](1996)對大型地下工程風險因素進行了識別分析,并建立了適合地下工程風險分析的評估方法,通過研究分析,指出地下工程風險評估難以準確量化。

(4)國際隧道協會委員D. Heinz[65](1996)對穿越海峽的隧道,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隧道如何進行風險評估進行了探討。

(5)日本佐藤久教授[66-67](1998)在隧道工程的事故統計方面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并對事故發生規律進行了探討。

(6)J. J. Reilly[68-69](2000—2003)對隧道風險管理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了大型隧道工程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置等一系列問題,研究成果在美國的Washington Metro和Los Angeles Metro等多項大型地下工程中得到應用。

(7)Guglielmetti和Mair等[70-71](2008)將模糊數學分析方法和隨機過程理論引入到隧道工程建設期風險分析中,建立了大型隧道建設期風險管理理論和多目標優化分析方法。

(8)Ebrahim等[72](2006)以隧道施工中變形監測為基礎數據,建立網絡映射關系,開發了隧道施工上部建筑物損壞風險評估系統。

(9)Snel和Van Hasselt[73]在考慮投資、工期和質量的前提下研究了阿姆斯特丹南北地鐵線路設計和施工中的風險管理問題,提出了“IPB”風險管理模型(Inventory of critical aspects; Preventive measures; Backup measures),來控制復雜的、技術性的地下工程設計施工過程中的工期、造價和質量方面的風險。

在我國,隧道工程風險管理研究起步較晚,開始主要以引進國外隧道風險管理方法為主,并進行應用改進。近年來,國內專家結合各個地區隧道建設情況進行了符合區域特性的風險管理研究。

(1)國內最早研究地下工程風險分析與評估問題的是同濟大學的丁士昭教授[74](1992),并率先在廣州地鐵工程首期工程中進行了風險管理與工程保險方案的研究。

(2)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范益群博士[75](2000)以可靠度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地下結構的抗風險設計,計算了基坑、隧道等地下工程結構風險發生的概率及風險損失。

(3)陳龍[76](2004)在《軟土地區盾構隧道施工期風險分析與評估研究》中以工程應用為目標,系統分析了盾構隧道工程施工期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并將風險損失分為直接費用損失、工期損失、耐久性損失以及環境影響等四大部分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4)胡群芳[77](2006)在其博士論文《基于地層變異的盾構隧道工程風險分析及其應用研究》中指出,地層的隨機分布與變異性是影響隧道工程建設的重要風險因素,該文以上海長江隧道工程為研究對象,討論了江底長大隧道工程的地層隨機分布和土體變異特征,提出了相應的分析理論和計算方法,并以此為基礎將其應用到上海長江隧道工程風險分析中。

(5)孫河川[78](2006)在其博士論文《地鐵淺埋暗挖車站設計安全風險分析》中以地鐵淺埋暗挖車站設計安全風險分析作為風險的研究范圍,以環境安全損失為風險損失的計量范圍,對設計安全風險環境所蘊藏的設計安全風險因素進行了全面辨識和綜合評價,并采用區間數學理論和響應面法建立了地鐵淺埋暗挖車站設計安全風險評估體系。

(6)張頂立[79](2007)結合淺埋暗挖隧道特點,著重考慮隧道施工對臨近建筑物造成的環境安全風險,形成一套淺埋隧道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的總體思路:① 建(構)筑物的現狀評估及安全性評價;② 施工附加影響的分析,從而實現施工方法的優化;③ 施工對結構附加影響(變形)預測,階段控制目標和全過程控制方案的制定;④ 重要建(構)筑物監控量測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進行方案調整,實現過程控制和調整;⑤ 施工后評估及恢復,施工后對重要建(構)筑物進行再評估,對其進行損傷等級劃分并說明恢復的必要性,同時制定出具體的恢復方案和措施。

(7)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80](2008)在《中國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的現狀、問題及相關建議》中論述了我國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的現狀和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實踐中的問題,主要包括:① 缺乏規范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② 工程安全風險管理責任主體不夠合理,安全風險管理經費不到位;③ 工程安全風險管理不規范,專業水平參差不齊;④ 風險管理相關技術規范、標準不符合當前地下工程發展現狀;⑤ 缺乏合適的信息化安全風險管理平臺。針對以上問題,文章提出了相關建議,對我國今后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8)Bottelberghs[81](2000)提出了亞洲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工程的風險評估模式,根據發生頻率的高低將風險分為五級,根據風險發生影響后果也將風險分為五級。

(9)中國臺灣的游步上、陳堯中[82]應用多屬性效用理論,從施工單位的角度,對隧道工程風險管理的決策程序進行了完整的探討。

(10)同濟大學的黃宏偉教授[83-86]對滬崇隧道進行了全面的風險評估,指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風險發生機理,如圖1-8所示,是目前國內比較全面的風險評估報告,黃宏偉(2005)承擔了《城市地下空間建設風險控制機制》課題,研究編寫了《地鐵與地下工程建設技術風險管理指南》。建設部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05)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地鐵及地下工程風險研討會,重點討論和分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建設風險問題。

圖1-8 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機理

(11)中港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毛儒教授[87]相繼發表《隧道工程風險評估》《有效的風險管理》《論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等論文,對隧道工程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及風險等級的劃分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

(12)王忠法等[88](1997)在《風險分析方法與三峽工程投資風險分析》中運用圖示評審技術與含相關因素處理的蒙特卡洛隨機模擬相結合的計算模型,可以對風險的大小進行量化分析。GERT隨機網絡直接參考施工網絡圖繪制,使投資分解、風險因素辨識、量化等更具直觀性,使分析過程更接近于實際。

(13)賀海挺等[89](2005)在《跨流域調水工程失效概率的模糊事件樹分析方法》中基于L-R型模糊化函數和事件樹分析方法,結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跨流域調水工程結構體系的失效概率的模糊化做了初步研究。

1.2.3 隧道工程風險研究存在的問題

對于隧道工程建設的風險分析與評估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階段,并且結合一些具體工程開展了應用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隧道與地下工程風險分析與評估研究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1)概念模糊,存在將可靠度研究等同于風險分析研究的傾向。目前,國內外風險分析在淺埋暗挖法、在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項目中的應用主要限于可靠度(施工技術的安全性)研究方面,而真正實現技術、經濟相結合的風險評估研究很少。一方面是相關的基礎性事故分析資料極度匱乏,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持,缺少合適的風險分析模型以及完整的風險評估體系。

(2)現階段雖已開展了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分析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風險定量分析還有差距。目前,對工程風險源的辨識,還只能根據專家經驗作一些定性評價后再進行量化分析。如何結合工程背景、土體參數、結構設計、施工方案等建立一套系統的風險量化辨識方法,還有待深入開展研究。

(3)對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分析研究,目前主要側重于工程建設初期階段,風險識別實施困難,缺少基礎性數據資料,風險評價誤差大,可信度低。而且,風險評估決策流程、風險分析理論和計算方法等很不完善,如何將現有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實際應用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分析研究中,或建立新的評估理論和方法,還有大量問題亟待解決。

(4)隨著大型隧道工程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工程建設施工面臨的風險事故損失也會越來越大,因此,要有效降低或控制城市大斷面隧道工程建設施工風險。目前,對于分析由于工程建設客觀條件(地質、水文條件和周邊環境)導致的工程風險研究很少,缺乏對于工程場地地層條件和土體參數取值的風險分析,缺少針對城市大斷面隧道施工的風險分析。

(5)實際工程很難確切界定工程風險發生的臨界狀態,目前能做到的定量風險估計是基于人為假定的系統事實。巖土工程多處于多場耦合作用的賦存環境,對象系統復雜,狀態變量眾多,特性各異,難于掌握。為了建立合理的功能函數,需要采用專家調查法、改進的層次分析方法和模糊綜合評估等建模方法。

總之,目前隧道地下工程風險管理存在理論研究和成果應用落后于地下工程建設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系統研究隧道工程風險理論,以適應目前城市隧道工程大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城市淺埋大跨度隧道工程亟需風險管理理論指導隧道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保障施工安全,降低工程事故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稷山县| 开远市| 家居| 怀集县| 镇安县| 密云县| 杨浦区| 西丰县| 巩义市| 潢川县| 鹤壁市| 招远市| 五河县| 嘉善县| 高密市| 区。| 清水县| 江川县| 金沙县| 深州市| 石棉县| 惠安县| 安国市| 高青县| 永平县| 治县。| 手机| 万安县| 上栗县| 桃园市| 福州市| 应用必备| 和平县| 陕西省| 京山县| 嘉鱼县| 陆良县| 尉犁县| 北票市|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