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形勢下農業微觀組織發展趨勢研究(塞北經濟文化論叢)作者名: 喬穎麗本章字數: 15字更新時間: 2021-03-12 13:19:39
第一章 農業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節 我國大宗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趨勢
一、糧食產量九連增的性質
(一)恢復性
197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30476.50萬噸。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4億噸,達到40730.50億噸;從1989年起,穩定在4億噸以上。1996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大關,達到50453.5萬噸,1997年下滑到5億噸之下,到1998年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達到51229.53萬噸。從1999年起,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5年下滑,直至2003年達到最低點43069.53萬噸之后,2004—2012年,連續9年實現糧食總產量的上升,我們稱為“九連增”。不難看出,在“九連增”中,2007年之前都是恢復性增長,到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28萬噸,接近1998年51229.53萬噸的水平,自2008年起的近4年,才是糧食總產量真正的增長期,2011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比史上最高產量的1998年增長了5891.47萬噸,增長了12%,如圖1-1所示。

圖1-1 我國糧食總產量變化趨勢
(二)替代性
2003~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存在著明顯的替代關系,表現為稻谷、玉米、小麥總產量上升速度較快、豆類和薯類總產量平穩下降。最明顯的變化是玉米和小麥,小麥總產量在2000年達到最高點9963.58萬噸,當年的玉米產量10599.96萬噸,二者最為接近,此前兩種主要糧食作物交替增長,呈同趨勢變化,此后玉米總產量穩定超過小麥并一直快速上升,小麥總產量增長速度低于玉米,二者間的剪刀差趨勢非常明顯,如圖1-2所示。

圖1-2 我國各種糧食作物總產量變化趨勢
這種剪刀差趨勢主要源于玉米播種面積的增長和小麥播種面積的下降,1995年小麥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19.26%,到2011年下降為14.96%;玉米播種面積則由1995年的15.20%上升到2011年的20.67%。此外,豆類和薯類的播種面積總體也呈現下降趨勢如表1-1所示。由于近年來飼料需求、工業玉米加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成為高產高效作物,產生一品獨大、對其他糧食作物的替代趨勢。中國糧食需求的結構性問題將逐漸突出。
表1-1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構成 單位:%

(三)政策性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下發了9個一號文件,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力度,激勵農民和各級政府發展糧食生產。主要政策措施可分為以下3類:
一是種糧獎勵及減負政策。(1)農民種糧“四補貼”制度。2004年起,中央財政投入145億元,設立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制度,到2012年增長到1653億元。(2)對地方政府的減負及種糧獎勵制度。2005年起,逐步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產區減輕負擔277億元;同時對產糧大縣進行獎勵,資金由初始的55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50億元,將1000多個產糧大縣納入獎勵范圍。(3)全面取消農業稅,2006年起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335億元。
二是關鍵技術及良法補助政策。(1)高產創建示范片和示范點補貼。2008—2012年,累計投入40多億元,在全國建設22406個集中連片的糧食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并選擇5個市(地)、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試點。(2)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質提升補貼。2005年起,國家啟動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累計投入64億元;2008年起,啟動有機質提升項目,截至2012年,中央累計投入24億元,推廣應用面積達到5000萬畝。(3)啟動關鍵技術良法補助。2012年,國家出臺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政策,安排44.6億元,支持推廣冬小麥“一噴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東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種”、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種植等重大關鍵技術。
三是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用以穩定種糧農民收入預期。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由2004年的每千克1.44元、1.38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早秈稻由每千克1.40元提高到2.40元,中晚秈稻由每千克1.50元提高到2.50元,粳稻由每千克1.50元提高到2.80元。[1]
(四)脆弱性
體現在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水資源緊缺、勞動生產率低、化肥施用量高等諸多方面。我國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差,且近年干旱、洪澇、冰凍、病蟲害等災害頻發,對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影響較大。以有效灌溉面積為例,有效灌溉面積占農作物灌溉面積的比重、占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從1978年的30%和38%提高到2011年的37%和56%(圖1-3),也僅有占半數多的糧食播種面積可以得到灌溉,況且在農業生產中,更多的農用水資源用于蔬菜等需水量大的作物,沒有灌溉條件的旱地多用來種植糧食。此外,我國可用于灌溉的淡水資源量少,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的國家之一。我國淡水資源的消費量占水資源總量的比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而農業的淡水消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7%,如表1-2所示。

圖1-3 我國歷年有效灌溉面積的變化趨勢
表1-2 2009年世界淡水資源消費量

再從農作物受災和成災面積看,我國農業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與絕收面積年際間波動較大。雖然自2004年以來,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此三者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與我國糧食“九連增”時間相吻合(圖1-4),反映出近10年間我國為穩定糧食生產所做的政策性努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農作物受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看,最高是1991年及1994年的37%,最低為2011年的20%,在糧食產量“九連增”的近10年間,這一比重平均仍為27%。
從農業集約化水平看,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平均每個農業活動人口擁有的耕面積只有0.2公頃,與越南相當,僅為同是人口大國的印度的1/3。以每千公頃耕地面積的動力機與工具機數量衡量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處于中等偏低水平,與人口同樣較為密集的現代化國家韓國、日本相比較,相差懸殊。平均每千公頃耕地面積使用的拖拉機數量、收割機數量分別為日本的6.4%和2.6%,為韓國的17%和11%。但我國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較高的國家之一,每千公頃的化肥施用量僅次于新西蘭的1231.7噸,為503.9噸,名列世界第二,如表1-3所示。說明我國的糧食產量是在勞動生產率較低、機械化水平不高、化肥投入水平很高的情況下努力實現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穩定與提升糧食產量,仍具有較大的難度。
表1-3 農業經營集約度

注:“①”為2007年數據。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2/t20130628_402907356.htm
二、我國大宗農產品供求缺口及變化趨勢
我國緊平衡或進口量較大的大宗農產品集中于玉米、大豆、棉花和糖類4個品種,均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
(一)玉米
2009年之前我國為玉米凈出口國,之后連續3年成為玉米凈進口國。2010—2011年,我國玉米總消費量達16950萬噸,總產量16500萬噸,均占世界的近20%,產需缺口達450萬噸,我國玉米供求的緊平衡狀態正在被打破,如圖1-5所示。

圖1-5 我國玉米總產量、消費量和供需缺口
資料來源:中華糧網玉米供求平衡數據,http://datacenter.cngrain.com/IndexProduce.aspx?Flag=3&IsHome=1&TId=2
近10年間,從總體需求看,我國玉米國內當年消費量的平均增長率為3%,年平均增長量為389萬噸。從需求結構變化趨勢看,可概括為4個特征:飼料玉米與深加工玉米消費占國內當年消費量比重的86.5%~99.1%;飼料玉米量增而比重下降,深加工玉米則量比同增;深加工玉米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6%,年際間最高增長率是2005/2006年的50%,最低則為2008/2009年的1.32%;飼料玉米消費增長趨勢平穩,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2%。
近年我國玉米處于脆弱的供求緊平衡狀態,未來的玉米需求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到工業原料需求增速減緩和飼料需求平穩增長,按近5年國內總需求量年均增長率5%測算,到2020年,國內當年消費量約2.6億噸。其中,飼料消費量約1.77億噸,食物和其他消費約7625.6萬噸。未來的玉米供給趨勢以播種面積年均增長1%、單產年均增長2%測算,到2020年,我國的玉米播種面積為0.37億公頃,玉米總產量2.5億噸,單產水平6855千克/公頃。供需缺口約為1000萬噸。
(二)大豆
1996年之前,我國大豆產量居世界首位,是大豆凈出口國。1996年,我國首次變為凈進口國,自2000年起,成為世界大豆進口第一大國,且進口量不斷攀高,如圖1-6所示。

圖1-6 我國大豆供需及進口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華糧網大豆供求平衡數據,http://datacenter.cngrain.com/IndexProduce.aspx?Flag=3&IsHome=1&TId=3
2011年,我國大豆總消費量6885萬噸,占世界的27%;大豆總產量14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0.8%;大豆自給率20%。我國大豆消費以直接食用和壓榨需求為主,近年來這兩者消費總量占國內總消費量的80%以上。近10年我國大豆國內消費量年均增長9%,壓榨需求、食用需求和飼料需求的年均增長分別為11%、4%和2%,壓榨需求的增長是我國大豆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2020年消費需求預計為9222.8萬噸,其中:壓榨需求量7725.4萬噸(因為我國近幾年大豆壓榨企業新建和整合基本完成,壓榨能力相對穩定,而近2年大豆壓榨消費需求年均增長2%,考慮到壓榨需求的平穩增長,取年均增長3%測算);食用需求和飼料需求分別按近5年年均增長率3%和2%計算,食用需求量1275.4萬噸,飼料用大豆需求量222萬噸。
近10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總產量都為負1%增長,僅單產年均增長率為0.05%。據此測算,2020年我國大豆總產量1284.5萬噸,播種面積1.08億畝。屆時我國大豆總需求量為9222.8萬噸,自給率14%,供需缺口7938.3萬噸。如果這一缺口依靠提高國內大豆的自給水平來縮小,以自給率達到50%為例,屆時每畝大豆產量為119千克,需要3.9億畝耕地支撐。
(三)棉花
我國是世界上棉花種植面積、產量及消費量最大的國家。近十年,我國棉花總產量、總種植面積和總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的23%~26%、13%~17%和26%~41%,這造就了我國世界紡織大國的地位。2000—2011年,由于棉紡業的原料需求增長,我國棉花消費量由511.7萬噸增長到1068.8萬噸,凈增557.1萬噸,10年增長了109%,年均增長8%。同期我國棉花一直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且供需缺口呈剪刀狀擴大趨勢。11年間供需缺口在70萬~447萬噸,供需總缺口4047萬噸,年均368萬噸。我國近10年成為棉花凈進口國,如圖1-7所示。

圖1-7 我國棉花供需及進口變化趨勢圖
資料來源:www.fapri.org
以近10年總產量年均增長率2%、播種面積和單產年均分別增長1%測算,到2020年棉花總產量達到804.7萬噸,播種面積9201.3萬畝,單產每畝88.1千克。在棉花生產比較效益不高且國家補貼力度有限的情況下,加上紡織纖維的可替代性,以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2%為計算基礎,我國棉花消費需求量1282.56萬噸,供需缺口341萬噸;如果考慮到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國外市場棉紡織品需求下降的因素,今后10年以3%的年均增長率測算,我國棉花消費需求量1394.54萬噸,供需缺口453萬噸。按2%和3%增長率測算的供需缺口占國內棉花消費量的比重分別為27%和32%。若這一缺口通過國內供給增加實現平衡,屆時分別需要3225萬畝和4283萬畝耕地支撐。
(四)糖類
我國食糖消費名列世界第二,食糖消費量占世界的9%;食糖產量位于世界第三,蔗糖產量約占世界的近10%。近10年我國食糖消費量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00年,我國食糖消費量為790萬噸,2010年達到1379萬噸,年均增長6%。同期我國食糖總產量由700萬噸增長到1105萬噸,年均增長5%。但我國食糖基本上處于供求變化不穩定的狀態,10年中有4年總產量大于總消費量,其余年份均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供求最大缺口在2010年達到274萬噸,如圖1-8所示。
按近10年食糖產量增長率5%、消費增長率6%測算,到2020年,我國食糖總產量1554.2萬噸,折合甘蔗播種面積3548.4萬畝,食糖消費量2469.6萬噸,缺口915.4萬噸。如果這一缺口通過在國內擴大總產量消除,相當于甘蔗產量9154萬噸,以2011年的單產水平計算,需要增加甘蔗播種面積2090萬畝。
三、我國大宗農產品供需平衡的應對策略
下一個10年,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相伴而行的同時,我國也將步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階段,面臨城市建設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增加和農產品需求量增加的雙重壓力;全球人口增長形成的環境資源壓力、工業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致使水資源短缺,干旱、洪災、低溫等極端性氣候頻發,農業產出的不確定性加大;勞動力流動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城市用工荒與農村勞動力數量的下降共生,農產品的人工成本進入增加的周期。從國際市場看,能源短缺引起生物質能源的替代作用增強,一些國家將投入更多的土地生產糧食,會減少其他作物的產量。以棉花為例,2005—2008年,美國植棉面積減少了45.2%,棉花產量減少了46.3%;2009年,美國用1.7億噸糧食生產燃料,占美國糧食總產量的1/4。按美國的《再生燃料標準》法,生物燃料年產量將不斷攀升,因此需要消費更多的糧食。這一趨勢可能會影響全球本不平衡的糧食生產,未來全球可供采購的其他大宗農產品必將越少。在不斷增加的需求和不斷減少的資源的壓力下,我國大宗農產品產出能力將長期存在巨大缺口,要保障大宗農產品供求平衡應綜合考慮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提出應對策略。
(一)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單產水平
我國不同大宗農產品的增產潛力不同,玉米單產水平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8%;我國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單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低于美國40%;我國是世界產棉大國中產量最高的國家,棉花單產為每畝83千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5%;甘蔗單產每畝4433.2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大宗農產品的土地生產率,是提高大宗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根本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的技術進步需要同時注重遺傳與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包括培育和推廣高產抗逆的新作物品種,提高種質資源的高產潛質;依靠新的栽培技術和新農藝實現高產品種的最大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研發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展與經營規模相適宜的農機具,替代人工以降低生產成本;改造中低產田,政策扶持精準施肥技術服務等。
(二)促進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
我國農戶種植規模小,種植業的比較利益低,機會成本高,不足以形成提高收入和增加投入的動力。目前,我國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農產品規模種植中,一般都沒有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不存在規模經濟,但是存在規模效益,可以增加規模經營農戶的總收益水平,因此可以調動種植大戶的生產積極性,這是目前我國農業規模經營的主要優勢。應當鼓勵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業規模經營組織發展,通過大宗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帶動產業化經營,這也是推動相關產業技術進步、促進產業集聚和集中、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
(三)開發替代品與延長產業鏈
研發新型纖維材料,用以補充和替代紡織業的化纖和棉花原料,如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由于這些原料的可再生性,優于來自石油提取物的化纖原料,也能規避能源價格上漲所引發的化纖原料成本上漲。我國糖料生產以甘蔗為主,甘蔗播種面積從1978年的62%上升到2010年的89%;由于甜菜比較效益下降,1978年以來,甜菜播種面積以年均2%的速度萎縮。2000年以來,年均萎縮速度更是達到4%。甜菜種植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黑龍江、河北、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從當地的種植結構看,有一定的種植優勢,比較效益低的原因是需要育苗、移栽、覆膜、人工起獲等,人工費用高,生產環節多。通過技術進步改進品種、農藝,就可能產生成本下降的空間,使甜菜糖成為甘蔗糖的補充。通過發展食糖關聯的燃料產業延長產業鏈,扶持能源甜菜產業和甘蔗乙醇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糖料生產的經濟效益。
(四)充分利用多、雙邊機制拓展農業合作空間
2020年,在留有供需缺口的情況下,以上4種大宗農產品共需播種面積約7.85億畝;如果供需缺口在國內補平(其中按大豆50%自給測算),還需再占用耕地約4.7億畝,合計為12.55億畝。目前在全國耕地面積僅為18.3億畝的約束下,糧食播種面積規劃為15.8億畝。如果不依存于國際市場,將無法滿足我國大宗農產品的需求。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雙邊貿易合作機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改善農業合作的國際環境,將農業合作與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貿易綜合安排,優化貿易結構,從政府間的合作、企業間的合作多個層面促進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分工。
(五)借鑒國際經驗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在拓展大宗短缺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通過企業集團或跨國企業共同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實現全產業鏈管理的最終目標。政策支持和培育國內有實力的企業發展壯大,扶持企業以企業集團或跨國企業的組織形式進入國際市場,企業集團制定統一規劃,集團內的企業從分布在種業、種植、收貯、物流、運輸及加工等不同的產業鏈環節全方位著手,用集團的合力在產業鏈上形成聯合,互利共贏;也可以先參與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逐漸成為產業鏈核心企業,再拓展到產業鏈其他環節,通過產業鏈運作實現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莉華,杜建斌,李好,鄭江.糧食九連增的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3):3~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