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體制革命:中國能源政策發展概論
- 胡光宇
- 1714字
- 2021-03-12 11:40:51
第二節 綠色發展規劃
我們在分析“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時發現,關于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指標,“九五”時期占整個定量指標只有11.8%,“十五”時期提高到20%,“十一五”提高到31%,8個指標中有5個是約束性指標,可以說這越來越體現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是國家的核心利益,更是國家最重要的發展目標。
以往傳統的增長模式已達到了極限,也形成了極大的環境成本、生態成本、氣候變化成本。從“九五”黨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十五”又到“十一五”,已經有十五年的持續時間,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十二五”、“十三五”再來十年持續的轉型,也包括能源戰略的轉型,來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因此,怎樣遏制骯臟能源特別是煤炭大幅度增長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天則研究所定量計算得出,2007年煤炭造成的直接外部損失約為1.79萬億元,相當于當年GDP的7.3%。雖然計算上大家有一些爭議,但是1990年以來中國累積燃燒了300億噸煤炭,累計下來的外部成本是非常明顯的。如何發展清潔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擺脫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果成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中國已經率先開始將綠色發展的創意、理論和意識轉化為國家發展規劃、行動綱領和社會實踐。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思想,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列為中國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這是“天人合一”的現代版。在“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國開始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十一五”規劃所規定的約束性綠色發展指標全部完成,較之“十五計劃”有了明顯的成效。“十二五”規劃的第六篇,就是以“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題,還分六章專門規劃設計。在中國,綠色發展已經不僅是學者的理念、理論家的理論和政治家的口號,已經成為綠色發展國家戰略,綠色發展宏偉藍圖,綠色發展實施行動,拉開了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的序幕。環顧整個世界,在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這也是獨一無二的,成為21世紀上半葉中國新長征——綠色現代化的歷史起點和重要標志。
“十二五”規劃首次以“綠色發展”為主題,再次專篇論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明確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綠色發展戰略也形成了六大支柱,為此規劃分為六章專門論述: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量;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十二五”規劃更加凸顯了綠色發展指標。綠色指標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不包括人口指標,資源環境指標由“十一五”規劃的7個提高到“十二五”規劃的8個,占總數比重由27.2%提高至33.3%。如果以實際指標數來看,共8個,其中資源環境指標12個,占了42.9%。另外,還有5個間接綠色指標,包括產業結構從工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以及4個教育科技指標,這些指標都會促進綠色發展。
“十二五”明確提出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制定了到201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減少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的直接相對減排的量化指標,以及增加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新增森林面積的直接增強固碳能力的量化指標。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特點。
“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首次將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第四十九章)作為五年規劃改革攻堅的方向。要求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把綠色發展貫穿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
“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實行“生態安全”戰略。對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保障生態安全,明確國家生態屏障布局,實施專項生態修復工程,呵護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國土的生態環境,為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綠色家園。
總之,“十二五”規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這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也是中國發動和參與世界綠色革命的重大歷史起點,還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方案。這將在全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