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是什么東西?你得跪著坐——家具
唐宋太師椅,明清八大件,隨便得上一件,就夠你一家三代吃上小半輩子了,更不要說年代更久遠的家具了。要是能有一把漢代的椅子……哎,我說你哪快醒醒吧,這日上三竿啦,咱們趕緊收拾收拾,今天還得去拜訪一大戶人家呢。
跪坐聊天,案上吃飯
漢代社會跟咱們今天雖然有不同,但是富豪的生活一點也不次于現代。有錢人家不但宅子大,硬裝豪華,而且軟裝也十分高大上。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在那個時代,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家具用品中一些基本的形制大體上還是相同的。

彩繪漆案及杯盤·西漢
⊙這些食具均為木胎,用朱、黑、灰綠色漆描繪幾何云紋、變形鳥紋和變形龍紋等。漆案平底,四角有2厘米高的矩形足。

壁畫《夫婦宴飲圖》·東漢
⊙出土于洛陽東北郊一座東漢晚期墓葬。在這幅壁畫上,墓主人夫婦端坐在帷幕下的座席上,面前食案杯盤羅列。男主人頭戴赭色進賢冠,高鼻朱唇,留八字胡,頜下長須,身穿黑色長袍;女主人頭戴黑帽,柳眉秀目,高鼻小口,容貌端莊姣好,身穿紅袍。男主人的一邊并立兩個男仆,女主人的一邊并立兩個女侍。整幅壁畫顏色鮮艷,人物形象飽滿,線條流暢,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敲開人家的門,進的是主人家客廳,感覺一路走來相當疲憊,很想在沙發上坐下歇歇,突然想起來,那時候還沒沙發這個東西呢。那即便是把椅子也行,總不能讓客人站著說話吧?
你到處瞅到處看,還真沒找著椅子、板凳什么的。難道是主人家小氣,不舍得買這些家具?那你就想多了,實際上在漢朝,椅子還沒被發明出來呢!
從祖先們發現直接坐在地上容易受涼,不如墊著點兒枯樹葉、干草什么的來得舒服些,直到漢朝,其實也沒過去多久,因此這墊屁股的東西也只是從隨便劃拉來的枯樹葉變成了規規整整的“席”。
這席方方正正,一般用蒲草編織而成,松軟舒適,非常適合當坐墊使用。你擦亮眼睛再仔細瞅瞅,這不客廳里已經擺放好蒲草席了嗎?
你熱情地和主人打過招呼,別別扭扭地坐在了席上。先等等,你不能隨意地盤腿而坐,你得跟著主人學,咱說的這“請坐”,可是讓你跪坐在席上的。雙腿并攏,跪下,腳背朝地,屁股墩兒與腳后跟親密接觸。你皺著眉頭發話了:敢情這席不是為了讓屁股舒服,只是為了保護膝蓋的?
你答對了!
幸而,眼前這華麗麗的桌子吸引了你的注意。不過在咱漢朝,不管這個叫桌子,而叫作“食案”。顧名思義,這也是桌子的意思,而且是吃東西的桌子。你現在看見的這個食案在漢朝人家算是豪華的了,20厘米高,2米見長,1米見寬,細致的彩繪圖案足見制造者的精細功夫,桌腿上用鎏金銅包裹做裝飾。
在這長方形的食案旁邊,還放置著一個小方桌,高度和食案差不多,只是桌腿變成了弓形的。這個呀,漢朝人管它叫“幾”。怎么樣,是不是想起我們今天的茶幾來了?沒錯,現代的茶幾最初就是從這個“幾”演變來的。
你可能要問了,這食案也是桌子,幾也是桌子,有什么不一樣的用處嗎?
這個問題呀,可就有講究了。在漢朝的大戶人家,一般將案和幾的作用分得很清楚。案上是吃飯的地方,而幾呢則用來看書學習。而且這幾還有一個特別的作用,那就是用來拄胳膊。
話說到這兒,你還跪坐著呢?是不是覺得腿有些麻了呢?可主人家還在那里熱情地講東講西,你也不好起身哪,這幾就派上用場了。把胳膊拄在幾上,分散一點身體的重量,是不是瞬間輕松很多了呢?沒錯,這幾的另一項作用就是這個。
但大戶人家有錢,也不在乎多買點家具,因此案和幾的功能可以細分。但在一般的家庭,這兩樣東西的功能幾乎是重疊的,《說文解字·木部》里面說了:“案,幾屬。”而且,普通的案也沒那么大,就是長1米左右,寬半米左右的矮桌子,自然也沒那么多裝飾。該吃飯的時候吃飯,吃完飯收拾開了,又擺上紙筆來學習。
榻上喝酒,床上睡覺
好不容易,主人說完了,你終于可以起身活動活動腿了。這客廳的主要物件咱們參觀完了,該看看其他地方啦。什么?你說客廳陳設太簡單?要知道,你參觀的已經是大戶人家了。在漢朝,家具裝飾等都頗為簡單,樣式也就那幾樣,況且那時候也沒什么電器,至于空調、電視機、冰箱什么的,你還是別想了。
由于漢朝承襲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坐禮,因此與坐有關的東西我們都統稱為“坐具”。前面介紹的席算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枰、榻和床。
枰的本義為棋盤,這是漢朝居室中常見的坐具,多為木質,與圍棋棋盤差不多大小,四面有10-20厘米高的呈矩尺形的足。因為只能容納一個人坐在上面,因此它又稱為“獨坐”。《釋名·釋床帳》中是這樣解釋的:“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
這下你能理解了,就是一個矮小的方凳。講究點的人呢,會在枰上再墊一層蒲草席,這樣跪坐著就能稍微舒服一些。
比枰大一些的坐具稱為“榻”,“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用今天的計量單位來解釋,這榻大約長84厘米。
宋太祖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由此可見榻的作用不但可以用來坐著聊天,也可以用來躺著休息。雖然宋太祖他老人家這會兒離出生還早,但這“臥榻”卻是早已投入使用了。
照榻的長度來看,是可以兩個人一起坐的,因此也稱為“合榻”。當然,這得和主人關系好的,才能擁有合榻的距離。兩人對坐,中間擺上一個幾,端上一壺酒,對飲暢談,也是漢朝人民的社交方式之一。要是喝多了,直接躺下睡會兒,這榻的多重功能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可是這榻畢竟面積小了點,如果要正正式式、舒舒服服地睡覺,你還得到床上去。
床,是漢朝坐具中形制最大的家具了。一般為木質,當然也有獨特的石質床。如果按照禮儀尊卑來排序,床應該算是漢朝家庭中最尊貴的家具,在《風俗通義·愆禮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南陽張伯大,鄧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禮事之。伯臥床上,敬寢下小榻,言:‘常恐清旦朝拜。'”看人家這鄧子敬多講規矩,比張伯大小三歲,就把床讓給伯大睡,自己睡在旁邊的小榻上。這足以證明床的地位要高一些。
為了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在漢朝,人們常常在床的旁邊放置屏風。這也是漢朝家具中比較醒目的物件了。屏風一般寬兩米、高一米,木質結構,中間雕花鏤空,繃有綢布。從一個屏風的講究程度就能看出一個家庭的富庶程度,有錢人家的屏風多漆有彩繪,有的甚至裝飾有華貴的寶物。

青銅鹿形鎮·西漢
⊙鎮是用于壓鎮帷帳或席角,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還帶有辟邪祛惡的作用。該銅鎮出土于海昏侯墓,造型精巧,構思奇妙,是同時期此類文物中的精品。

漆繪龍紋屏風·西漢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斫木胎,長方形,屏板下有一對足座加以承托。屏板正面紅漆地,繪有一條巨龍穿梭在云層里,龍首上長著兩只長耳,龍身綠色,朱繪鱗爪,作飛騰狀。邊框飾朱色菱形圖案。屏板背面用朱地彩繪幾何方連紋,以淺綠色油彩繪,中心部分繪有谷紋璧。此屏風是為隨葬而制作的冥器。
因此,與其說這屏風是用來遮羞的,不如說是用來“顯擺”的。不然你再去平民百姓家看看,哪能見得到這么個講究物什呢?當然,顯擺就要顯擺到底,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
光說這光禿禿的床或榻,躺著就不舒服,自然得在上面鋪一層席,通常都是鋪竹席。主人家既鋪了竹席,又怕席子卷邊不好看,于是便在四個角上放了四個“鎮”,用來壓住席子。這“鎮”的材料也很講究,沒錢的用石頭鎮,有錢的用青銅鎮、玉石鎮。
鋪上了竹席,鎮上了玉鎮,前面擋上了屏風,這床上還差點什么東西?沒錯,就差點柔軟的裝飾——帷帳。
這里所說的帷,最初指的是車中的門簾,后來慢慢被廣泛應用,成了居家裝飾品。帷帳不單用來掛在床上,也會用在門窗等地方,夏天遮擋蚊蠅,冬天防御風寒,既美觀,又實用。
總體上看來,漢朝人也不浮夸,即便是豪華的裝飾,也還是能夠派上大用場。當然,還有兩樣東西就完全是用來養眼或講排場的了,它們分別叫作“壁衣”“地衣”。簡單點說,“壁衣”就像我們現在的墻紙一樣,不過材質是錦繡,有錢人用錦繡來包裹光禿禿的墻壁,以防露出難看的土墻原色。地上也一樣,鋪上一層毛織品,不但踩上去松軟舒服,而且也遮住了地板本來的顏色,重要的是還有防潮功能。這大概就是最早的地毯了吧,不過漢朝人民不那么叫,他們稱之為“地衣”。
走在厚厚的地衣之上,看過了華麗的屏風,低調的玉石鎮,“仙”氣十足的帷帳和壁衣,對漢朝有錢人家的家具是不是已經有一些認識了?你也許注意到了,主人案旁邊的幾上還放置有雕刻精美的香爐、造型別致的燈具。你要是去拜訪平常百姓家,我保你見不到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