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Kyoto 這里的紅葉醉扶桑
桂離宮

桂離宮占地6.94公頃,充分展現了日本古建筑的風采。
桂離宮位于京都市西京區,是日本皇室的離宮,其建筑和庭園布局堪稱日本民族建筑的精華,有“世界上最美的日本式建筑與庭園”的稱譽。桂離宮原名為“桂山莊”,建于1620年,當時的主人是居住在京都八條的皇族智仁親王,1645年其子智忠親王對其進行擴建,1883年成為皇室的行宮,并改稱“桂離宮”。宮內樓亭堂舍錯落有致,主要建筑有書院、松琴亭、笑意軒、園林堂、月波樓和賞花亭等。書院里收藏了很多珍貴的古書和古董,都是皇室的珍品。宮內的風景有山,有湖,有島,以人造湖心字池為中心,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山上翠綠成蔭,湖水清澈見底。湖中有大小島五座,島上有通向岸邊的木橋、土橋和石橋。岸邊曲曲折折的小路,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到桂離宮參觀實行預約制,以來回明信片或直接到宮內廳京都事務所參觀部申請報名,額滿為止。

桂離宮藝術感極強的屋檐
西芳寺
西芳寺位于京都市西京區,是京都著名古剎,建于729-749年間,1339年由造園師夢窗國師擴建。因寺內地面長滿厚厚的青苔,共有120多個品種,猶如覆蓋了綠色的絨毯,因此又得名“苔寺”。西芳寺的日本庭園極富特色,分為錯落有致的上下兩層,上層為枯山水式園林,下層為池泉回游式庭園,主要景點有西來堂、無縫閣、湘南亭、琉璃殿、黃金池、合同船、潭北亭、縮遠亭、向上關、指東庵、邀月橋等,其中呈心字形的黃金池最為著名。西芳寺不接受只參觀庭園的活動,只允許參加以宗教儀式為主的參拜活動。參拜前需要辦理申請手續,供奉3000日元。在來回明信片上寫明希望參拜的日期及人員、代表者的姓名和地址,明信片必須在參拜日的一周前寄達。

西芳寺最初名為“西方寺”,日本平安時代,信奉禪宗的僧人夢窗疏石接手寺院后,才將寺名從“西方”改為“西芳”。
Focus !
為了保護國家文化遺產,1976年,日本政府聘請建筑專家組成委員會,擬訂方案對桂離宮進行翻修。他們先將建筑物大行拆卸,用合成樹脂將原建筑材料加固,再重新組裝起來,全部工程歷時5年多。專家們估計,經過這次徹底整修,這座宮苑至少可以維持300多年。

嵐山
嵐山原指位于桂川右岸、西京區一部分的嵐山地區,現包括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為中心的河兩岸周邊地區,以春季賞櫻花和秋季賞楓葉而聞名,是京都市著名的觀光地,其美麗景致被許多文人墨客賦詩傳誦。每年4月,從渡月橋至嵐山中之島公園、河堤及龜山公園都開滿燦爛奪目的櫻花,桂川沿岸具有50年樹齡的櫻樹形成一條長長的櫻花隧道,漫步其中,令人心曠神怡。除自然景觀外,嵐山地區也是很多知名古剎神社的所在地和多位古代日本天皇的安葬之處,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天龍寺、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出現的野宮神社、收藏有國寶級佛像的清涼寺等,前來參拜的人不計其數。

嵐山著名景點大河內山莊

嵐山著名景點渡月橋
Information
1917年9月至1919年4月,周恩來曾留學日本。1919年4月,他決定“返國圖他興”,歸國途中在京都停留。4月5日,他在雨中游嵐山,用日文寫下三首自由體詩歌,分別是《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雨后嵐山》、《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天后,又寫下一首《四次游圓山公園》。為紀念周恩來總理,日本一些友好團體和人士在嵐山專門建起一座詩碑,上刻《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這首詩。
東映太秦電影村
東映太秦電影村位于京都市右京區,匯集了日本拍攝歷史片的各種外景道具,如日本橋、武士住宅、武家屋等充滿江戶時代氣息的逼真外景。步入電影村,頓時感覺穿越到了過去,恍惚間有種不知身歸處的感覺。在電影村不僅可以了解日本電影的發展史,看到古代建筑的實景,還可以漫步在驛站小鎮、水車小屋等現代街道上,駐足于驚險萬端的鬼屋之中,或在復古情調的咖啡店中小憩片刻。電影村里還有很多精彩的娛樂項目,如歷史片武打表演、影星攝影會、登場人物表演、武打講座等等。在緊鄰電影村的制片廠內,還經常進行電視電影的實際拍攝,游客可以選擇裝扮自己喜歡的角色,體驗當演員的感覺,有大約30種角色供游客挑選,如公主、武士、花魁、舞伎、新選組勇士、忍者等等。
東映電影村的仿古街道

神護寺
神護寺又稱高雄山寺或高雄寺,是日本真言宗寺院,位于京都市右京區。寺內的佛像多為平安初期的作品,非常珍貴,如本堂的藥師三尊是弘仁時代佛像,鐘樓的銅鐘夙稱“三絕之鐘”,其上有橘廣相的序詞、菅原是善的銘文、藤原敏行的書法。神護寺也是日本有名的賞紅葉景區,從清潼川溪谷底登上陡峻的石階,大約20分鐘就能到達神護寺入口。一路上風景幽美,楓樹紅葉相伴,時不時還可看到傳統的茶亭。寺內每年都有展覽活動,多在5月舉行,這也是為了寺內收藏物的風干防蟲。展出的藏品有很多極其珍貴,有日本國寶——平安時代后期的絹本著色釋迦如來像,以及弘法大師親筆書寫的“灌頂歷名”、傳·源賴朝像、傳·平重盛像等等。

神護寺的正殿是唯一向游人開放的地方,其他的廟宇殿堂都被保護起來,不對外開放。
東福寺
東福寺的觀光客一年四季不斷,其中以3月下旬到5月下旬、9月下旬到11月下旬為最佳旅游季節。

東福寺位于京都市東山區,建于1236年,耗時19年完成,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共有25座塔堂,是京都五大寺院之一,也是臨濟宗東福寺派的總院。寺內擁有日本最古老的山門,現已成為國家級珍貴文物。山門東側的東司是日本唯一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的廁所,龍吟庵的國寶方丈則是現存最古老的方丈庭園。東福寺的枯山水造型非常獨特:南廟有白砂的四座石組,分別象征“四仙島”——瀛洲、蓬萊、壺梁、方丈,島旁圍繞的旋渦狀砂紋代表“八海”,旁邊圓形起伏的苔蘚山代表西方的“五山”;東庭有用高低大小七個柱石排列而成的“北斗七星石”。每到秋季,洗玉澗通天橋便成為京都紅葉的最佳觀景地,溪谷兩邊的幾千棵楓樹,呈現一片令人震懾的火紅楓海。
京都祗園
祗園是京都的藝妓區,是日本規格最高的傳統繁華街,也是京都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電影《藝伎回憶錄》便在此拍攝。大街的格調與舞伎的風采十分相稱,每到傍晚,暮色便綻開其白日隱藏的繁華。街道兩旁的建筑,幾乎都有用細方材建成的格子窗,燈光在窗后柔和地閃動,給人一種溫馨感。大街上依次排列著銷售發簪、香、日式服裝、裝飾物品等京都特產的商店,也有許多可品嘗中式菜和意式菜的餐館,這是祗園的另一個魅力,既繼承了傳統,又不斷接受人們喜愛的新事物。每年夏天,這里都要舉行熱鬧的祗園節。表演者在裝飾豪華的彩車上用笛子、鑼鼓、大鼓演奏著傳統的祗園音樂,從街上緩緩通過,每年有100多萬人前往觀看。

在祗園行走的日本藝伎

日本藝伎的工作場所——祗園木制小屋
八坂神社
八坂神社位于京都市東山區,原名為“祗園神社”“祗園社”“祗園感神院”“祗園天神”,1868年的神佛分離令后,改名為“八坂神社”,成為日本約3000座八坂神社的總本社,供奉消災驅邪、買賣興隆之神。神社例行的祭祀活動祗園祭,與東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稱為“日本三大祭”。八坂神社的燈籠非常有名,一排排整齊地掛在舞殿的上方,每個燈籠上面都寫著店名,表示大家共同出資興建,祈求庇佑生意興隆。本殿的上方高掛著3個大鈴,據說搖一搖可以帶來好運,錢財多多。神社里面還有一間販賣御守(護身符)的小鋪,關于健康、愛情、學業、出行等各種御守應有盡有。還可以付200日元搖筒抽簽,作為紀念品收藏。

八坂神社內懸掛的燈籠
三千院
三千院位于京都市左京區,建于1118年,是佛教宗派之一天臺宗的寺院,寺內主尊阿彌陀佛像和兩邊的侍像均是國寶級重點文物。院內古樹參天,溪水潺潺,由密生的青苔和古老的杉樹圍成幽靜的景觀,一年四季令人賞心悅目。后院的自然林中約有3000棵紫陽花。每逢梅雨季節,鮮花盛開,景色醉人。從收藏佛經手抄本的宸殿通往生極樂的游廊,可欣賞到應四季變化的雅致庭園有清園,4月有櫻花,5月有杜鵑花,7月有紫陽花,秋季有紅葉,一年四季此落彼開,爭奇斗艷。參觀者如果喜歡,還可自愿在此抄寫佛經。
Take my tips
祗園劇場位于京都市東山區,設立在祗園甲部歌舞排演場旁彌榮會館內,是一座用來介紹日本古典文藝傳統劇目的小型劇場。在這里,游客可集中觀賞茶道、花道、古琴、雅樂、狂言、京舞、文樂等各種日本古典文化藝術的代表節目,上演時間大約為一小時,演出節目配有英語解說。
金閣寺
金閣寺建于1379年,正式名稱為“鹿苑寺”,原為足利義滿將軍的山莊,后改為禪寺,因舍利殿其外以金箔裝飾而得名。金閣寺為三層樓閣,第一層為“法水院”,第二層為供奉觀音的“潮音洞”,第三層是供奉三尊彌陀佛的正方形佛堂“究竟頂”。寺前是以鏡湖池為中心的庭園,池水清澈如鏡,富麗堂皇的金閣倒映在池水中,宛如天上的天宮。池邊著名的夕佳亭與中國的賞景茶亭頗有相通之處,屋柱南天床柱和獨特的棚廈使其成為著名的景觀。此外,寺中還有陸舟之松、銀河泉、嚴下水、龍門之淹、登龍門、鯉魚石、安民尺、白蛇之冢等多處值得游覽的景觀,院中的不動堂旁邊還有中文和韓文的神簽可供占卜。金閣寺的門票別具一格,游客拿到的不是普通的參觀入場券,而是寫有祝福話語的紙符,是值得收藏的溫馨紀念品。

金閣寺引人注目的金頂

夏日時分的金閣寺

雪中分外美麗的金閣寺

金閣名副其實地在建筑物表面貼上了金箔,而銀閣卻沒有沿用這一做法,據說在最初建造時曾計劃使用銀箔,但后來由于政府財政窘迫,沒有按計劃完成。
銀閣寺
銀閣寺是將軍足利義政于1482年在東山山麓仿效金閣寺建造的別墅,原名為“慈照寺”,到江戶時代才改名為“銀閣寺”。當時,足利義政把茶道和插花等藝術與禪道思想融合,形成獨特的東山文化藝術,而銀閣寺中的觀音殿和東求堂即是代表東山文化的庭園建筑遺產,已被列入日本國寶。觀音殿的主體建筑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坐禪修道的心空殿,第二層是供奉觀音菩薩像的潮音閣,屋頂有一對銅制的鳳凰。東求堂在觀音殿的東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住宅式建筑,原為足利義政將軍生前的拜佛堂。觀音殿前面的空地上,有一層平鋪的白砂及堆砌成圓錐形的白砂,寓意為銀沙灘和向月臺。每當月明之夜,在月光的照映下,銀沙灘和銀閣寺相互輝映,呈一片神圣的銀白,宛如詩情畫意的夢中景致。
Take my tips
著名的哲學之道位于東山山麓,是一條長約1.5千米的散步小徑,從若王子神社起始,沿人工河渠途經法然院,止于銀閣寺,是日本百條名路之一。因哲學家西田幾太郎經常來此散步,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小徑兩旁是畫家橋本關雪夫人所贈的櫻花樹,春天時櫻花盛開,形成一條繽紛的櫻花之路。
平野神社
平野神社位于京都市北區,公元794年,檀武天皇遷都平安城時,將平野神社由奈良遷至京都,作為宮廷神社備受尊崇,并受到源氏及平氏等武士政權的厚待。如今的神社是著名的賞櫻場所,種植了45種500多棵珍貴的櫻花樹,在春天競相開放,爭芳斗艷。每年的4月10日,神社內會舉辦大型的櫻花祭,可以進行夜間賞櫻活動。屆時,不但有引人注目的神轎、花山車和武士隊列,神社兩旁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民俗小吃和民俗工藝品的攤位,前來參加節日的人們絡繹不絕,人山人海。
平安神宮
平安神宮位于京都市左京區,建于1895年,為紀念平安遷都1100年而建,主要祭奉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神宮按照平安京八分之五的縮圖設計,大門、主殿、配殿為對稱式木結構建筑,鮮艷的朱紅色配以碧綠的瓦和局部的白墻,非常引人注目。紅綠相映的主殿后面有3個池塘和4座庭園,正殿里的神苑是日本池泉回游式庭園的代表杰作,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米,引琵琶湖水入池,可繞池欣賞櫻花、花菖蒲、水蓮、胡枝子等一年四季應時的花朵。神宮院內還有一棵名揚在外的紅枝垂櫻,每年4月櫻花盛開之際,綻放的串串櫻花猶如美麗的流蘇,艷麗異常。每年的10月22日,神宮內還會舉行京都三大祭祀之一的時代祭,身著古代服裝的隊列和馬車組成的儀仗隊再現古都之風貌,成為京都觀光的一大旅游項目。

平安神宮中的神道教信徒

平安神宮的紅墻綠瓦在晴朗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錯落有致的樓臺建筑展現了宗教場所的莊嚴。
上賀茂神社
上賀茂神社與7世紀后期建成的下鴨神社齊名,在平安時代遷都京都后,成為守護國家的神社而受到朝廷的崇敬。神社位于京都市北區,由平安時代建筑樣式的本殿、權殿和其他34棟建筑組成,已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神社院內古木交錯,流水潺潺,細殿前的兩堆立砂被供為神降之處,彌漫著神秘而清幽的氣氛。神社東側有三面被山包圍的深泥池,周長1千米左右,莼菜等水性植物在這里爭先恐后地組成群落,吸引很多鳥類在此安家落戶,使周圍成為觀鳥的好場所,吸引了許多鳥類愛好者前來觀賞。

上賀茂神社的總面積達到66.4萬平方米,其中34座神社殿堂都是經典建筑,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水寺
Focus !
清水寺正殿以北有座地主神社,主要用來祈求愛情及牽線搭橋神的青睞。神社前有兩塊石頭,祈求者站在18米以外,蒙上雙眼向前走,如果摸到石頭說明可以找到真愛。也可以讓別人引導自己到達石頭處,可以解釋為完美的愛情需要中介機構。

清水寺位于京都市東山區,始建于798年,是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總院,也是日本最有名的寺院之一,主要供千手觀音及其他觀音像。清水寺依懸崖峭壁而建,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為棟梁結構式寺院,氣勢恢宏,結構巧妙,整個建筑沒有使用一根釘子,體現了對觀音菩薩的崇敬。大殿前為懸空的主堂,由139根高數十米的大圓木支撐,宛如寬闊的舞臺,又稱為“清水舞臺”。正殿旁邊有一汪山泉,稱為“音羽瀑布”,其流水清澈,終年不斷,寺名即由此而得。音羽瀑布有三個源流,分別代表長壽、學業有成、愛情順利,據說暢飲三個源流的泉水,可以達成內心所愿。本堂正殿內供奉著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像,每隔33年才開放參觀一次,最近開放的一次是公元2000年。
京都塔
京都塔建于1964年,高131米,屹立在JR京都車站的正對面,是京都的一個象征。據說在建造京都塔時,為了不破壞京都的歷史景觀,在設計上融入了佛教寺院中蠟燭和燭臺的造型,使京都塔顯得更加亭亭玉立。京都塔內部共有五層樓板,T1層是售票口與電梯搭乘處,T2層為活動會場,T3層設有觀景餐廳,不僅整個京都城盡收眼底,還可遠眺大阪和奈良。

京都塔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地震時抗震的因素,因此在風速高達50米/秒的臺風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均安然無恙。
作為京都塔基座的京都塔大樓是一座綜合商業樓,一至四樓為百貨商場、美食街、銀行、書店、禮品名店街、齒科醫院等,五至九樓是京都塔飯店的設施與客房樓層。此外,地下三層還有大浴場,除了客房提供給住客使用外,也開放給搭乘夜車的民眾放松身心。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位于京都市區中央,是日本平安時代的政治行政中心,后來成為天皇的寢宮及行宮,曾舉行過大正、昭和的繼位大典,如今仍為皇室事務機構所控制。御所整體按照寢殿風格建造,各房屋由帶頂的走廊或游廊連接在一起,外圍環繞的庭園即現在的京都御苑。御所中有多處園林——御池庭、御內庭、紫宸殿南庭、清涼殿東庭、壺、藤壺等,其中御池庭面積最大,御內庭其次。前者景觀以大池巨石為主,頗具陽剛之氣;后者景觀以曲水小橋為主,頗具陰柔之美。御池庭中有座蓬萊島,做成了龜島的樣式,島上有龜頭石、龜尾石、龜足石,還種植了松樹,喻為“松龜祝壽”。水池東面和北面各有一個瀑布,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京都御苑平時是對外開放的,很多市民悠閑地在這里騎腳踏車、慢跑或散步。京都御所只在每年春秋兩季中限定的日子對外開放,其他時間想參觀則需要先辦理預約申請。

京都御所的紫宸殿,殿前是寬廣的庭院,被稱為“南庭”。
三十三間堂
三十三間堂是蓮華王院本堂現在流傳的名字,是位于京都市東山區的一座寺廟,以1001座觀音像而聞名。寺院始建于1164年,現今建筑重建于1266年。33間殿堂南北長125米,以柱相隔,為世界上最長的木造建筑之一。殿堂中央供有一尊木造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坐像,高約3.3米,左右兩側各有500尊高約1.7米的金色觀音立像。主佛后面及走廊兩端有木造的28座風、雷等天神的立像。目前,其本堂之建筑及本尊和28座立像均被列為日本國寶。三十三間堂幾乎每天都有慶祝活動和例行節日,富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風情。除了年初的遠射節外,最為熱鬧的是7月1日至29日的祗園節和10月22日的時代節。
Take my tips
京都音樂廳采取鞋形設計,造型新穎奇特。廳內可以容納一千八百多人,并設有國內最大的管風琴。小音樂廳適合小型音樂會、演講等活動。館內還有歐洲風格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