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總論、北京、天津
- 張妙弟
- 12842字
- 2020-04-13 16:21:21
中國地貌
中國地形多種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這五種地形都有大面積的分布,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自然景觀。中國的地形,總體上是山地多,平地少,山地、高原、丘陵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9%,許多高大綿長的山脈,構成中國陸地的骨架。它們縱橫交錯,構成網絡狀,其間為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的高原和盆地,組成各具特色的地貌區域。
三級階梯形地勢
中國地勢的基本格局大體上脫胎于地質構造,十幾億年的造山運動基本塑造成了現今中國大地構造的骨架和地勢的輪廓。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高山、高原都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這一線以東。地勢的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如果通過北緯30°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海上濕潤空氣向中國陸上推進,也便于北方冷空氣南下,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東流入海,溝通了東西交通。河流在各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形成巨大落差,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新疆自然景觀航拍
主要山脈
中國是多山之國,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其中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峰以千百計,無論是山峰的高度和數量都是其他國家無與倫比的。中國山脈主要有喜馬拉雅山、天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岷山、大雪山、哀牢山、武陵山、秦嶺、太行山、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阿爾金山、張廣才嶺、長白山、玉山、臺灣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等等,它們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東西走向、西北東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還有弧形山系。其中,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臺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弧形山系由幾條并列的山脈組成,基本上由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中國的大地貌單元如大高原、大盆地四周都被山脈環繞。
中國主要山脈簡表




臺灣南投玉山風光
玉山主峰山貌高峻,四面皆是陡壁危崖,南北兩側是千仞峭壁,西側絕壑深溝,東側則是碎石陡坡。玉山無論山容或山勢皆在臺灣為最具規模,除了是臺灣五岳之首、百岳之王外,更重要的是玉山群峰地區蘊含著珍貴的生命寶藏。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于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千米,寬200~300千米,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爾濟山。

珠穆朗瑪峰
喜馬拉雅山脈中的珠穆朗瑪峰有地球“第三極”之譽。它是典型的斷塊上升山峰。由于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珠穆朗瑪峰每年隨著喜馬拉雅山不斷上升,大約每年增高1.27厘米。
四大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異。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是“高山的故鄉,大河的源地”,其地勢高,面積大,多雪山、冰川與河流。北起昆侖山,南達喜馬拉雅山,西至中國邊境,東接四川盆地和滇北高原,東南分界于橫斷山脈。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由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這些湖泊主要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而且大部分自立門戶,獨成“一家”。青藏高原內部被這些盆地、寬谷和湖泊分成了破碎的若干塊兒。因此,它是著名的破碎高原。同時,青藏高原被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祁連山等重重疊疊的山嶺圍繞,被金沙江峽谷切斷東部邊緣,形成高山深谷地貌,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間高原。在青藏高原上,有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千米,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可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還有位于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錯,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青藏高原
東北平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也是中國各大平原中地勢最高的平原。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黑土廣布,耕種面積廣,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東北平原沉積了深厚的沉積物,有機質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著名的大慶油田。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第二大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其海拔1000米~1400米,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寬達1000千米。舉目四望,茫茫原野,無窮無盡,是一片比較平坦而遼闊的完整高平原。內蒙古高原主要是以低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為主。俯瞰高原,猶如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云貴高原上的峽谷,地面坦蕩,起伏和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主要由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和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等地構成。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地勢較高,呼倫貝爾、烏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勢較低。內蒙古高原東部為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畜牧業基地;西部氣候干燥,為干草原、荒漠草原與荒漠。向西沙漠面積增加,戈壁廣布。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1200米,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高原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湖泊較多的地區,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是中國重要的牧場。
黃土高原位于中國黃河中游地區,北起長城,南到秦嶺山地,東面是太行山,西面接祁連山,被呂梁山和六盤山分成三個部分,即隴中高原,隴東、陜北高原和山西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2000米,面積63.5萬平方千米,黃土厚度約50米~80米,隴東一帶更是達到了100多米。這里是冰期時風成的堆積高原,黃土物質系來自戈壁沙漠,在強烈的西北風作用下,形成了深厚的地表蓋層。自成一格的黃土高原地貌,土質疏松,易于水的下滲,并帶走一些細粒物質,使地面塌陷形成漏斗狀洼地。黃土的直立特性良好,溝谷邊常見陡壁達數十米,形成十分壯麗的峽谷地貌。所以黃土高原的居民多沿陡壁開挖窯洞居住。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海拔1000~2000米,邊緣地區500米以下。作為中國第四大高原的云貴高原,石灰巖廣布,在高溫多雨的復雜化學反應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歲月,被水溶解和侵蝕而逐漸形成落水洞、漏斗、圓洼地、伏流、巖洞、峽谷、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區之一。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眾多河流穿插于云貴高原,不停地切割著地面,形成許多又深又陡的峽谷。云貴境內的高原地形相對完整,多山間小盆地,即所謂的多小型“壩子”,壩子內土層深厚而肥沃,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地方,也是高原上城鎮較為集中的地方。“地無三里平”的云貴高原,是長江、西江和元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

云南東川紅土地
東川紅土地地處烏蒙山區,屬高原山區地貌,此地山嶺縱橫交錯,山巒起伏不平,紅土丘陵一望無際,加之季風影響,形成了氣候溫和、干濕分明的高原季風型氣候。
三大平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造成地形上各具特色。
東北平原位于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燕山之間,主要由遼河、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積約35萬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由三部分組成。東北部主要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遼河沖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則為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與南部的遼河平原,合稱松遼平原,是東北平原的主體。由于它們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站在平原上遙望,沃野千里,麥浪如波,一派遼闊大平原的景象。東北平原處于溫帶和暖溫帶范圍,有大陸型和季風型氣候的特征。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雨,冬夏之間季風交替。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干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此處,春季低溫和秋季霜凍現象頻繁,江河兩岸和洼地的汛期時節,常有洪澇災害發生。東北平原自然資源豐富,尤其以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最具優勢。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和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著草甸土——潮土。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早在幾世紀之前,這里就聚集了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今,著名的油田除大慶油田外,還有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等。東北平原憑借著其優越的地理條件,還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其中的松嫩平原是東北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耕地面積大,且地勢低平,耕地中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約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溫帶半濕潤氣候適宜于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溫作物生長。農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約占東北區玉米總產量的64%,其次為水稻、小麥和大豆,產量分別占東北區水稻、小麥和大豆總產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類的生產區,產量分別占東北區的64%、58%。可見,松嫩平原是東北區的農業重要基地,在全國也具有重要地位。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也是中國各大平原中地勢最高的平原。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黑土廣布,耕種面積廣,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東北平原沉積了深厚的沉積物,有機質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著名的大慶油田。

嫩江平原
華北平原位于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面積約31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的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是新生代的巨大凹陷盆地。目前,形成地表的決定營力不是內力作用下的構造下陷,而是黃河、海河和淮河強烈的泥沙沉積作用,其中黃河是建造華北平原的主力,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便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的首都——北京即位于該平原北部,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5。華北平原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征,可以分為四個亞區平原。(1)遼河下游平原。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外的平原。是由遼河沖積形成的,沼澤地較多,局部有鹽漬化,平均氣溫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種植水稻,農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和水稻為主。(2)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即為海河平原。是由海河和黃河沖積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黃海平原,是中國糧、棉的重要產區,南北距離達500多千米,是名副其實的“千里平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可以達到一年小麥、玉米兩熟。(3)黃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間,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包括泛濫沉積,鹽堿,沙化土地,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抗沙作物生長,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棗等。(4)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是黃河泛濫和淮河沖積形成的,氣溫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黃河泛濫,淤積淮河干道,造成這一帶經常性災荒,但淮河經過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已成為中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位于“千湖之省”湖北省中南部,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得名。江漢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華北平原航拍
長江中下游平原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位于宜昌以東,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形成。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等。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湖泊眾多,沃野千里,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該地河道縱橫,平原區水流平穩,水量豐富,與淮河水系以及京杭大運河的江淮河段,構成了溝通江、淮、河、海的龐大水運網,承擔著客貨的運輸,聯系著農村和城市,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是全國內河航運最發達的地區,長江干流也因此被稱作“黃金航道”。“三橫三縱”的鐵路干線也在此經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廣闊的沖積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為家養和野生藥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各種常用藥材、水生藥材、動物藥材以及礦物性藥材比比皆是,譬如土茯苓、益母草、蘆葦、水燭、珍珠、蟾酥、琥珀、鵝管石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江西大余的鎢,湖南冷水江的銻,江西德興、安徽銅陵和湖北大冶的銅,湖南水口山的鉛、鋅,湖南湘潭的錳礦,安徽的淮北、淮南的煤,湖北的磷礦等都非常出名。水資源也異常豐富,該平原屬于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且河湖眾多,為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河道運輸。
四大盆地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同。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又叫南疆盆地,是中國第一大內陸盆地。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麓,東到羅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脈南麓,南抵昆侖山脈北麓,大致在北緯37°~42°的暖溫帶范圍內。其東西長15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海拔在800~13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為山麓、戈壁和綠洲(沖積平原)。塔里木盆地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內陸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閉內陸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胡楊在中國乃至世界分布最多的地區。據說,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楊在中國,中國的胡楊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僅塔里木盆地胡楊保護區的面積就達3800平方千米。
準噶爾盆地作為中國的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以及西部諸山間,呈不等邊三角形,東西長700千米,南北寬37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屬半封閉的內陸型盆地。準噶爾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多缺口,面向大西洋和北冰洋。西北風吹入盆地,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于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為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被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于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入盆地,形成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與塔里木盆地相比,準噶爾盆地的外營力盡管仍以風力剝蝕作用為主,但由于降水較多,蒸發量較少,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
四川盆地又名巴蜀盆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紅色盆地。位于四川省東部,青藏高原以東,巫山以西,南北介于云貴高原和秦嶺大巴山之間,為典型的構造盆地。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大部,總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平方千米和16萬平方千米。邊緣山地自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盆地底部按其地理差異,可分為川西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按方位又可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盆地中的主要城市有成都、重慶、綿陽、南充、瀘州、自貢、遂寧、內江、宜賓、樂山、德陽、眉山、廣元、達州、廣安、巴中、雅安、資陽、萬州、涪陵等,其文化為巴蜀文化。此地,人口稠密,城鎮密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氣候宜人,山水秀麗,人杰地靈,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區位優越。四川盆地的巖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巖和頁巖組成。這兩種巖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之一。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素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自戰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一躍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號稱“天府之國”。

四川盆地
柴達木盆地位于中國青海省北部,日月山以西,阿爾金山以東,祁連山以南,中昆侖山以北。平均海拔2600米~3000米左右,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盆地是典型的斷陷構造盆地,是中國地勢最高的巨型內陸盆地。盆地中礦產資源豐富,有石棉、鉛、鋅、石油、食鹽、鉀、石膏等資源。尤其以鹽湖居多,有100多個,鹽的儲量為6000億噸左右柴達木盆地風景奇特,著名的有貝殼梁——在柴達木盆地的一處戈壁灘上,有一條長約2千米的小丘陵,當地人稱貝殼梁。貝殼梁表面薄薄的鹽堿土蓋下面竟是厚達20多米的瓣鰓類和腹足類生物貝殼堆積層。“雅丹”地貌也叫“風蝕林”“沙石林”,是一種奇特的風蝕地貌。由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因褶皺而隆起和因斷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級地層長期在外因力的作用下,吹蝕一部分地表物質形成的多種殘丘和槽形低地。盆地瀚海鹽堿灘,由于受強烈風沙的侵蝕,久而久之,裂縫越來越大,將原平坦的地表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壟脊溝槽,順盛行風方向伸長,溝槽越來越大,壟脊越來越小,出現許多不連接的土墩,形成了戈壁灘上特有的一大奇觀,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柴達木盆地
平坦而遼闊,干旱而蒼涼,寂寞而荒蕪……這就是人們對柴達木盆地的評價。遠處的山起伏平緩,被水流沖刷的溝壑縱橫。流水在山下形成了廣闊的山前沖積平原。就是山腳下那珍稀而少量的水的滋潤,才有了盆地中的這些植被,才給這幅畫面增添了生機。
四大沙漠
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中國西北干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面積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將近80%。主要沙漠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亦為世界著名大沙漠之一。介于北緯36°50′至北緯41°10′,東經77°40′至東經88°20′。位于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北為天山,西為帕米爾高原,南為昆侖山,東為羅布泊洼地,面積達33.7萬平方千米。氣候極端干旱,年降水量僅10~60毫米,而沙漠內部年降水量卻超過80毫米,高于沙漠邊緣的綠洲。熱量資源在中國各沙漠中占第1位,10℃以上的活動積溫一般在4000℃~5000℃,無霜期180~240天,年日照時數可達3000~3500小時。沙漠以流沙占絕對優勢,占整個沙漠面積的85%,且沙丘高大,除邊緣外,一般均在50~100米以上。塔克拉瑪干沙漠內有干旱河床遺跡廣泛分布,湖泊殘余見于部分地區。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沖積扇和三角洲所組成的沖積平原和沖擊湖積平原。大致北部為塔里木河沖積平原,西部為喀什噶爾河及葉爾羌河三角洲沖積扇,南部為源出昆侖山北坡諸河的沖積扇三角洲,東部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羅布泊湖積平原。沉積物都以不同粒徑所組成的沙子為主,沙漠南緣厚度超過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過10米的地下,有清澈豐富的地下水。沙漠中某些河床沿岸及沖積扇緣分布有以胡楊、紅柳等為主的天然植被,形成沙漠中零散狀斷續分布的“天然綠洲”。塔克拉瑪干沙漠除局部尚未為沙丘所覆蓋外,其余均為形態復雜的沙丘所占。沙漠東部主要為延伸很長的巨大復合型沙丘鏈所組成,一般長5~15千米,最長可達30千米。寬度一般在1~2千米,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風坡上覆蓋有次一級的沙丘鏈。沙漠東北部湖泊分布較多,但往沙漠中心則逐漸減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東經82°至東經85°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復合型縱向沙壟,延伸長度一般為10~20千米,最長可達45千米。金字塔狀沙丘分布或成孤立的個體,或成串狀組成一狹長而不規則的壟崗。沙漠北部可見高大彎狀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見魚鱗狀沙丘群。

塔克拉瑪干沙漠
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可能早在450萬年前就已經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死亡之海”。科學家對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沉積地層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其中夾有大量風力作用形成的“風成黃土”,年齡至少有450萬年,而這些“風成黃土”的物源區(即來源地),就是現在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中國第二大沙漠,位于準噶爾盆地中央,面積4.88萬平方千米。介于北緯44°15′到北緯46°50′,東經84°50′到東經91°20′,包括四片小的沙漠。西部為索布古爾布格萊沙漠,東部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為德佐索騰艾里松沙漠,北部為闊布北——阿克庫姆沙漠。沙漠內部絕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面積97%,形成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40%~50%,半固定沙丘達15%~25%,為優良的冬季牧場。沙漠內植物種類較豐富,可達百余種。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有專家這樣評價:“沙漠里冬季有較多積雪,春季融雪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發開花。這時,沙漠里一片草綠花鮮,繁花似錦,把沙漠裝點得生機勃勃,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巴丹吉林沙漠為中國第三大沙漠,位于北緯39°30′至北緯42°,東經98°30′至東經104°,面積約4.43萬平方千米。主要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東部小范圍屬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語,以沙漠內的一居民點而得名。地質構造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于地表,形成廣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范圍內,除東、南、北部有小面積的準平原化基巖和殘丘外,廣大地區全為沙丘覆蓋,其中流動沙丘占83%。西部邊緣的古魯乃湖、北部的拐子、東部的庫乃頭廟附近有以梭梭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積約3000平方千米,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總面積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達500米,有疊置沙丘的復合型沙山、金字塔形沙山及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種形式,單純的沙丘鏈所占面積較小。僅在沙漠的東南部,沙山之間分布有許多內陸小湖,約有144個,面積一般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達6.2米,多為咸水,不能飲用。湖周植物生長茂密,多為濕生、鹽生等類型,常以湖水為中心與周圍沙丘呈同心圓狀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現以沙生植物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

巴丹吉林沙漠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大沙漠,這里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發量卻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卻均勻地分布著113個海子,而且無論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減,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甜水相伴相生。
騰格里沙漠為中國第四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區東南部,介于北緯37°30′至北緯40°,東經102°至東經106°,總面積約4.27萬平方千米。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習慣統稱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內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錯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殘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動沙丘占93%,其余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為10~20米,主要為格狀沙丘及格狀沙丘鏈,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邊緣地區。高大復合型沙丘鏈則見于沙漠東北部,高度約為50~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圍與湖盆的邊緣,其上植物多為沙蒿和白刺。在流動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蘆葦、沙拐棗、花棒、檉柳、霸王等,生長較巴丹吉林沙漠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崗地區還有大片麻黃,在梧桐樹湖一帶沙丘間有天然胡楊林分布。沙漠內大小湖盆多達422個,多為無明水的草湖,面積在1~100平方千米間。呈帶狀分布,水源主要來自周圍山地潛水。湖盆內植被類型以沼澤、草甸及鹽生等為主,是沙漠內部的主要牧場。山地大部為流沙淹沒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殘丘,如阿拉古山、青山、頭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圖蘭泰山等。沙漠內部的平地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查拉湖與通湖之間。

騰格里沙漠
四大草原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以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干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其中最著名的四大草原分別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是中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
呼倫貝爾草原為中國溫帶天然優良草場,因其境內有呼倫、貝爾二湖,故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北鄰俄羅斯,西和南與蒙古接壤,東連大興安嶺。東西寬約350千米,南北長約300千米,總面積約9.3萬平方千米。呼倫貝爾草原夏季溫和短促,冬季嚴寒漫長。年均溫約0℃~3℃,10℃以上活動積溫1700℃~2300℃,無霜期85~155天,溫度條件西南優于東北,年日照2650~3000小時。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自東北向西南遞減。降水最多年約為最少年的4倍,降水季節分配不均,約80%集中于6~9月。冬季年均最大積雪深約14厘米,愈往西南則愈干燥,風大而頻,春風尤甚,8級以上的大風年均30天以上。呼倫貝爾草原自東而西發育森林草原、干草原和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地帶性植被和土壤,還有草甸、沼澤、沙生、鹽生植被及與之相應的草甸土、沼澤土、沙土、鹽土與堿土。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草場以干草原為主體,包括林緣草甸、草甸草原、河灘與鹽化草甸及沙地草場等多種類型。共有野生種子植物603種,其中飼用價值高、蓄積比重大者約120種。優質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大于60%的優質草場約占草場總面積的46%,且毒草種類少,一般草場中不常見。常年鮮草總貯量約2130萬噸,其中可食草約1845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鮮草約6噸。草質草量地區分布不勻,草量的年際與季節變化大,西部過牧和連年打草,大面積草場退化,退化草場面積約占草場總面積的12%;東部有大面積草場未利用,約占草場總面積的11%,地形和緩,水源較豐,改良利用條件好。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凈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
錫林郭勒草原位于錫林郭勒高原及陰山山脈以北的丘陵地帶,包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以及河北省北部壩上地區,全年平均氣溫-1℃~4℃, ≥10℃年積溫1800℃~2300℃,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多集中于夏秋,春旱比較嚴重,無霜期90~120天,風沙大,≥8級大風日數40~50天。區內河流較少,湖泊尚多。高原內陸水系多發源于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水流注入淖爾,或消失于寬廣的洼地中。土壤大部分為栗鈣土,風沙土散布于各地,其形態多以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為主,南部山丘間灘地發育有草甸土,土層較厚,是種植業發展的對象。錫林郭勒草原以溫性草原類為主,草群中旱生叢生禾草所占比重較大,伴生不同數量的雜類草,冷蒿在有些地段起著重要的作用。小葉錦雞兒隨著土壤沙化增強而增多,部分地區可形成灌叢化,在本亞區的最東部,即東、西烏珠穆沁旗,還出現以貝加爾針茅為建群的多雜類草的草原草地。各類草地面積1543.0萬公頃,理論載畜量為1273.4萬羊單位。
伊犁草原發育于亞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山脈的中天山及其山間盆地,其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部開口迎接西來濕潤的氣流,成為荒漠區中風景這邊獨好的“濕島”,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帶譜發育。它從高至低依次分布著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樣性十分豐富。

伊犁草原
那曲草原在那曲縣境內,那曲縣位于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地處唐古拉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東西最大距離23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5千米,總面積1.6萬平方千米。

那曲草原
地震帶分布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多呈帶狀密集分布,可劃分為:東南沿海及臺灣地震帶;北起沈陽,向南經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的郯城、安徽的廬江,最南可到湖北黃梅的地震帶;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的一連串盆地和渭河盆地;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通過甘肅文縣,沿四川盆地的西北和西緣,直至滇東地區,是中國東西兩部地震活動區的分界線;喜馬拉雅—滇西地區,是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經過中國的部分;從西昆侖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也是地震分布帶;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也為地震活動帶。中國西部地震活動較頻繁,而且震中分散;東部地震活動不如西部頻繁,但地震活動期延續時間長。
島嶼
中國沿海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島嶼6000多個,總面積為8萬余平方千米。中國的島嶼分布不均,若以海區分布的海島數而論,東海最多,南海次之,黃海居第三位,渤海中島嶼最少。若以各省(區、市)島嶼分布的數量而論,第一位的是浙江省,其次是福建省,往下依次是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遼寧省等。所有的島嶼面積相差甚遠,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為3.58萬平方千米;海南島次之,為3.39萬平方千米。這兩大島嶼素有“寶島”之稱,不僅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而且風光美麗,是所有島嶼中兩顆最光彩奪目的明珠。位于臺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南海共有200多座島、礁、灘、暗沙,分屬東沙、西沙、中沙、南沙4個群島。另外,還有廟島群島、長山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等等。所有這些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它們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甘泉島
甘泉島位于中國西沙群島永樂環礁上,在珊瑚島西南2海里處,島上有中國最南端的文物保護單位——“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
海岸
中國位于亞洲大陸東南部,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如果加上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千米。海岸可分為3種類型:平原海岸,又可分為三角洲與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及砂質或礫質平原海岸3類;山地丘陵海岸,山東和遼東半島海岸、杭州灣以南海岸以及臺灣東海岸,絕大部分都是此類海岸;生物海岸,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兩類。

海南三亞海岸
海南島海岸線長1500多千米,海洋資源豐富,熱帶動、植物種類繁多,并有紅樹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中國少見的海岸類型。圖為海南三亞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