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通史:少年彩圖版.歐洲的轉折
- 郭方
- 6字
- 2020-04-13 15:20:06
Chapter 01 宗教改革

契機出現——文明的傳播
正如黑暗不能掩蓋黎明,人類的心靈與思維有著不可遏制的自由性。正是這種特性使人獨具創造力和靈性。如果它被禁錮,就像一個巨人被捆綁,暫時的蟄伏只是為了等待一個契機的到來。
從混沌中走出
世界因為有了人的存在而精彩。作為萬物之靈,人具有不可限量的創造性。他們以自由的心靈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改變著這個世界。同時,人的認識也受到環境的約束,不同地域環境下的人生發出不同程度的創造力來。這一點,從亞洲與歐洲文明進程的不同就可以得到充分說明。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即古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在公元數千年以前就建立起燦爛的古文明,而歐洲在那時仍屬一片蠻荒之地,沒有國家,更沒有文明制度,直到公元前5世紀,才出現了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羅馬人以武力征服了希臘及中東地區,而希臘人則用文化征服了羅馬,并與其融為一體,后來與基督教文明一起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精神源泉。
后來耶穌降生,是為公元元年。從那個時代起,基督教開始了普世的傳教活動。在隨后幾百年中,基督教以其特有的擴張精神遍布了整個地中海地區。至公元392年,羅馬大帝狄奧多西作為一名基督徒,宣布定基督教為羅馬國教。此時的羅馬擁有十分廣闊的疆界(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顛,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萊茵河),基督教由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西羅馬覆滅以后,無論是日耳曼人還是高盧人、汪達爾人,相繼信奉了基督教。歐洲大陸步入了由基督教文明引領的中世紀時代。
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一方面做出相當大的貢獻,如充滿思辨的宗教哲學、設立醫院、禁止溺嬰陋習、支持和平與統一的政治環境。一時間,基督教深入民心。另一方面,由于宗教的局限性,它也扼殺了人性與思想自由,因而,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在那個歐洲支離破碎的年代,隨著教會勢力的不斷擴張,教皇超出了精神領導的領域,參與到世俗生活當中,如設立量刑嚴苛的宗教法庭,要求民眾納什一稅等。
世俗權力的擴大使教會越來越富有,經歷代積累,教會擁有了驚人的教產,教皇擁有大片土地,權傾一時。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公元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出敕令,禁止國王任命主教,德國國王亨利四世認為此舉將影響到他的王權,在置之不理的同時要求罷免格列高利七世。于是,教皇宣布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這樣,亨利四世的國王權威在基督教國家受到削弱,德國封建領主紛紛站到教皇一邊。眾叛親離之下,亨利四世不得不在寒冬越過阿爾卑斯山,在教皇卡諾莎城堡外的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赦免了他。雖說亨利四世后來又采取了報復行動,但此例也足以說明,宗教勢力一度站到了封建王權之上。
公元11世紀,基督教世界發生兩件大事,一件是大分裂,一件是十字軍東征,對歐洲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所謂大分裂,便是公元1054年后基督教內分裂為希臘正教和天主教(又稱羅馬公教)。十字軍東征,是教皇烏爾班二世在1095年為了奪回圣地耶路撒冷,發動了一場生靈涂炭的戰爭,戰爭曠日持久地持續了兩個世紀,最終以基督教徒的失敗而告終。

歐洲繪畫
亨利四世由克呂尼隱修院院長雨果(左坐者)陪同,向托斯卡納的馬蒂爾達伯爵夫人(右)跪地請求,希望馬蒂爾達伯爵夫人替他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求情,以便教皇恢復他的教籍。
十字軍東征的殘酷與失敗,令羅馬教廷的威望與信譽在世俗社會大為下降,人們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動機與性質,十字軍對東征的熱情從最開始的單純信仰演變為后來的劫掠、游歷與冒險。然而,十字軍的失敗并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起點,一個使歐洲走向世界的起點,這個起點的作用之大,在于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一個日益開放的時代。
在失敗中收獲驚喜
耶路撒冷,自古以來的爭議之地,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三教都把它視為自己的圣城。《圣經》中記載,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大衛王征服了這里,稱其為“耶路撒利姆”,中文譯為“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然而,對圣城的爭執、流血與戰爭從來就未停止過,時至今日,人們仍不時還能聽到耶路撒冷的槍炮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強勢突起,打敗羅馬人,此后,耶路撒冷便長期處于阿拉伯人的統治下。阿拉伯人并非僅僅只是驍勇善戰,他們通過地域擴張,吸收了各民族文化,在穆罕默德傳教之后,他們逐漸建立起繁榮的經濟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無論是學術、文學還是藝術都遠遠領先于歐洲。麥加和麥地那,是伊斯蘭世界最初的學術中心;在伊拉克,文人學者大量匯聚,語言學、哲學、醫學發展迅速,多種文化在這里積淀;在敘利亞和大馬士革,有數之不盡的希臘典籍、翻譯著作;在亞歷山大里亞,建筑、學術以及基礎設施都相當地發達。至1067年,阿拉伯建立起第一所高等學校——尼采米亞大學,其制度和方式影響了日后歐洲的大學發展。阿拉伯文明集拜占庭、波斯、敘利亞、埃及和印度文明于一體,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掀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宗教精神和攫取物質利益的雙重鼓舞下,許多封建地主、騎士、商人、農民加入了隊伍。教皇給每個戰士授予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第一次十次軍遠征共有10萬人參戰,當他們來到富庶的東方,那里的財富與文化令他們大吃一驚,他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么多稀奇的東西。在一路驅逐異族的同時,還劫掠了大量東方物品。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了若干封建國家。然而好景不長,1187年,阿拉伯的薩拉丁很快又收復了耶路撒冷。自此之后,十字軍進行了七次遠征都以失敗而告終。
至1291年,曠日持久的十字軍征戰令歐洲各國疲憊不堪,人民怨聲載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血腥與殺戮并不是基督教的宗旨,而將3萬兒童十字軍送上遙遠的異國他鄉,則永遠成為天主教歷史上最大的恥辱。人們從教皇的蠱惑中清醒過來,獅心理查在衡量大局之后決定與阿拉伯人化敵為友,將他的妹妹嫁給了薩拉丁的弟弟,而薩拉丁的弟弟則承諾改信基督教。
十字軍失敗了,然而歐洲人卻從此開闊了眼界,他們認識到東方的富庶,從阿拉伯人那里帶回了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棉紙以及古希臘文化,從思想上直接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而十字軍在地中海東岸建立的基督教國家從此帶動了地中海貿易,威尼斯、熱那亞、馬賽的商人則在這里取代了穆斯林商人,逐漸建立起與歐洲關系密切的繁榮的地中海貿易。商業的繁榮促進了歐洲城市化的發展,文化的沖擊促進了思想的解放。當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種解放的需求變得日益強烈并迫切起來。
性靈解放的呼聲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歐洲人在200年中,先后發動了九次十字軍東征。第一次東征是失敗的,教會統治者們認識到單憑狂熱是不能解放圣地的,他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不斷地籌劃著下一步的戰爭。
思想從來是不受禁錮的,除非它所在的環境蒙蔽了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思想便會變成行動。歐洲的中世紀恰是如此,基督教義深入人心,教會可利用各種手段讓百姓聽從他們的命令。至15世紀,由于教會內部的腐敗,人們對教皇乃至教士的敬意大減,天主教會進入到充滿危機的年代。自“大分裂”之后,教會內部各自結黨成派,各地教會爭取更多的自主性。許多神職人員根本忘記了自己的宗教使命,而是以貪圖財富為宗旨。例如歷任教皇所關心的是如何為他們的家族聚斂財富,如何擴大教皇國的領地問題,而不是教會內部的改革。盡管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可是他們卻依然執迷不悟。天主教用以感化人心的,并不是傳播福音,而是嚴苛的教條律令、宗教裁判所以及駭人的刑罰。廣大信徒雖然仍然是天主教徒,但已經不把教士看作是他們和上帝之間溝通的橋梁。

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在1204年攻陷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時的情形。
十字軍東征之后,學者們開始深入研究并重新編纂那些在歐洲已經失傳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典籍。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威尼斯、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開始出現擁有古希臘文化的公共圖書館和學院,因此,文藝復興首先從意大利開始,那些世界上第一流的藝術家,則把人文主義從意大利帶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新的文明帶動新的思想像潮水一樣不停地沖擊著腐朽的天主教會。然而,教會并不喜歡學者們競相去研究古代典籍。古希臘羅馬的主張有許多和教會的教義相悖。例如,古代希臘羅馬人認為追求現世的幸福便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基督教強調的是現世的受苦、死后的審判與天國的幸福。很明顯,在意大利發達城邦的商品經濟已經得到長足發展的背景下,爭取自由打破禁錮的思想更受到人文學者們的歡迎。意大利人文學者們呼喚人的自由,繁榮的商品經濟令那些事業成功的作坊主、銀行家、富商們更相信個人的力量和價值,盡管他們此時仍然相信基督。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人文主義者的作品常常以教會為諷刺對象,他們既喜愛耶穌,也喜愛亞里士多德,既尊重教皇權威,也崇尚羅馬法的理性。在英國、法國和日耳曼,許多人文學者從早期神學大師著作中重新找到了基督教的精神,認為虔誠的教徒應當嚴格遵守《圣經》的教誨,他們的新詮釋引起了教會的疑慮,卻又無可反駁,這無疑為后來的宗教改革打開了大門。
人文主義教皇——尼古拉五世
當人文主義學者將科學、人性與自由的利劍指向陳腐的宗教時,宗教界卻出現了一位尼古拉五世。他并不將人文主義思想當作是洪水猛獸,而是把自己也融入了進去,由此令整個意大利煥發出人文主義精神最耀目的光輝。
尼古拉五世博學多才,少年時期便能熟練運用拉丁語學習邏輯學與神學,18歲時來到了人才濟濟的佛羅倫薩。在這里,他深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結交了許多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情有獨鐘。1419年,尼古拉五世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447年,尼古拉五世當上了教皇。他一改教會的暗沉與封閉,力所能及地給人文主義學者提供資助與支持,使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一時間,各地人文學者薈萃于羅馬,云集梵蒂岡。尼古拉五世大膽起用人文學者擔任教廷的重要職務,一反常態地不避異端。
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尼古拉五世立即派人前往收購那些無主的書籍,其中包括許多價值連城的希臘手稿。此外,他還花重金籌建了教皇圖書館,使其成為梵蒂岡圖書館的基礎。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在他的旨意下筑就,其建筑的藝術性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就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帝的人間使者,成為具有入世精神的人文主義潮流的參與者,開創了羅馬教廷的“文藝復興教皇時期”。

尼古拉五世像
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1447~1455年在位),是第一位支持文藝復興的教皇,也是文學與美術的慷慨贊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