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天下·全球通史系列殖民爭霸
- 郭方
- 4364字
- 2020-03-30 15:46:31
耶拿-奧爾施泰特會戰
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看,很少有哪個勝利所具有的決定意義,能夠同耶拿和奧爾施泰特的雙重會戰相比擬。
——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

法國元帥內伊
內伊,埃爾欣根公爵,莫斯科親王。在耶拿之戰中他率領法軍第六軍為耶拿戰役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
1806年夏天
1806年夏天,奧斯特里茨會戰的硝煙已經消散,但是那一役留給三位皇帝的歡欣或傷痛卻還遠遠沒有完結,歐洲其他頭戴皇冠的國王們也因此心事各異。
拿破侖雖然在戰爭中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如何消化這一碩果卻是個令人傷腦筋的問題。軍事征服下不斷擴大的法蘭西帝國版圖要獲得永久鞏固需要的不是血與火,而是民生安穩,國富民強。拿破侖皇帝需要和平的氛圍,以便扶持法國略顯脆弱的工業使其加快發展,為此,他希望能夠盡快與俄國在1806年夏天達成和解,簽訂和約;另一方面,他同時與英國進行談判以圖解決兩者之間自大革命以來不斷加深的仇怨。可惜,事與愿違,英法談判進展緩慢,而俄國沙皇則一直徘徊觀望于其旁,一伺英法決裂就說服英俄重新聯手,一雪前恥。
為了在炎熱的夏天平息英國的火氣,拿破侖決定以漢諾威換取談判進展的速度,可是這一決定無疑使普魯士皇帝及其國民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因為,三皇會戰前,拿破侖曾承諾用漢諾威換取普魯士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如今,拿破侖自毀諾言,不僅損害了他在普魯士普通民眾中的地位和形象,更激怒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其他一些封建貴族及軍事將領。普魯士王國自上而下彌漫著對那個科西嘉小矮子的強烈憤怒,他們共同呼吁國王要對法國采取強硬態度,讓他們見識見識普魯士人的威風凜凜。
在反法情緒日益高漲的感染下,1806年8月8日,威廉三世給俄國沙皇寫了一封信以探聽口風,結果很令他滿意。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保證一旦發生戰爭,俄國將全力以赴地給予支持,并建議普魯士與英國和瑞典盡快化干戈為玉帛,共同對抗拿破侖蓬勃發展的帝國。9月,新的反法戰線——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英國、普魯士、俄國和瑞典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腓特烈大帝余暉下的普魯士
七年戰爭中,威廉三世的父親腓特烈大帝曾在羅斯巴赫戰役中,一人力敵法國和奧地利聯軍,以一比二的劣勢,用500人的犧牲獲得了殲敵8000人的光榮勝利。這一役腓特烈大帝聲震歐洲,普魯士進入全盛的輝煌時代,普魯士日耳曼人民的心中充滿著榮譽感,他們以此睥睨群雄。拿破侖的崛起絲毫沒有影響他們沉浸在往昔中的驕傲,即使那輝煌其實已經不過是余暉。
1806年,普魯士擁有20萬軍隊,但實際上只有大約17萬戰斗兵力,其中還包括8萬外籍士兵。士兵主要來自普魯士農村子弟,大部分是農奴的后代,因為按照普魯士法律,貴族則是天生的指揮官,不必從士兵做起。因此,軍營不過是普魯士貴族老爺和農奴的另一個縮影。指揮官用對待自己農奴的態度對待自己手下的士兵,這一方面不過是無益地增長了將領的野蠻驕橫、無知腐朽,另一方面更積累了士兵的憎惡和反抗情緒。如果將領想用勝利向上級邀功請賞,士兵報復的最佳手段就是盡快失敗。

油畫《奧斯特里茨的太陽》
這幅油畫表現的是拿破侖和他的愛將們在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場上指揮作戰的情景。
日耳曼民族特有的謹慎持重,更重要的是出于對往日輝煌的留戀,使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造就腓特烈大帝顯赫功勛的一切戰爭法則。戰術上,他們還迷戀著按照線式戰術原則采用密集橫隊戰斗隊形,一切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則進行。按照腓特烈大帝的行軍規則,部隊每天的行程和作戰的機動距離不能超過兩個補給倉庫之間的距離,再加上沉重的補給輜重隊行動遲緩,使得十幾萬部隊的行軍如龐大爬蟲一樣緩緩蠕動。

勃蘭登堡門
1806年,拿破侖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同年10月23日,法國軍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后拿破侖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后,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
腓特烈大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40年,普魯士軍隊除了將軍已老外,一切都保持著古老的顏色。那些被往日余暉耀眼的貴族將領們卻得意洋洋、狂妄不已,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上戰場教訓那個不守信諾的科西嘉小子。即使他曾經打敗了意大利、奧地利和土耳其又怎樣呢,一切都不過是因為普魯士日耳曼人還沒有出手而已。
奮起的法蘭西
如果說普魯士軍隊已經日落西山暮氣沉沉,那么勃興的法蘭西帝國的軍隊則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朝氣和活力。
1806年,經歷過無數次戰爭洗禮的法國軍隊不論在部隊內部將領和士兵的關系上,還是在戰略戰術上都已經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狀態。大革命摧毀的封建等級制度也摧毀了軍隊中原有的高低貴賤之分,拿破侖賞罰分明,以軍功行賞的治軍方針不僅激發了將士的作戰勇氣,更使軍中上下級關系趨于平等,形成了融洽的氣氛。整個軍隊不是從外形上,而是從精神上凝固成了一個穩固的集體。
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充分展示了拿破侖高超的軍事指揮技術,他將謀略、冒險、勇敢與靈活有機結合,使他的戰略、戰術技巧上都更上了一層樓,到1806年已經達到了頂峰狀態。法軍中許多將士都曾跟隨拿破侖轉戰歐洲各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一連串的勝利使他們斗志昂揚。整個法國,整個法國軍隊都散發著一種逼人而來的年輕有活力的氣質。
初試刀鋒
1806年8月9日,普魯士宣布總動員,決心與拿破侖一決雌雄。但為此而組建的普魯士軍隊統帥部卻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它簡直如一只多頭怪物,權力分散,互相扯皮。腓特烈·威廉三世雖然對戰爭一竅不通,卻親自擔任統帥,因此任用了82歲高齡的莫倫道夫元帥為其顧問。71歲的布倫瑞克公爵、霍恩洛赫親王和魯歇爾將軍分掌統帥部權力,而沙恩霍斯將軍則作為不倫瑞克的參謀長,馬森巴赫上校作為霍恩洛赫親王的參謀長參與戰事討論。這幾個人對待這場戰爭各懷心事,會議召開的多,但形成一致結果的卻極為稀少。以致總動員后半個多月,到了8月25日才勉強討論并制訂出了一個作戰計劃,普軍兵分三路:左路,霍恩洛赫親王率領約5.5萬人,向霍夫方向前進;中路,布倫瑞克公爵率領7萬余人,從萊比錫向南開進;右路,魯歇爾將軍率領約5萬人,進往哥廷根。

拿破侖檢閱自己的部隊
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戰役即將開始之前,拿破侖在將領的陪同下檢閱了自己的部隊。此時的法軍氣勢高漲,儼然歐洲大地上的狂飆之師。
9月5日,拿破侖才獲得準確情報——普魯士軍隊已經集結,他立刻敏捷行動起來,征召新兵入伍,調動并部署兵力。9月28日,接到普魯士發出的最后通牒。2天之后,拿破侖親自趕到了前線,偵察普軍部署情況,并隨時修改法軍應對策略。10月7日,通牒最后一天,法國三路大軍已經布置好:右路,蘇爾特在貝勞斯,內伊的第六軍緊隨其后;中路,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縱隊和繆拉的騎兵預備隊在科堡以東,達武的第三軍和近衛軍緊隨其后;左路,拉納的第五軍也正在接近科堡,后邊是奧熱羅的第七軍。
10月8日,法軍越過林深山險的圖林根,進入了薩克森,并在霍夫附近與普魯士軍隊左路前衛師遭遇,會戰的第一槍就此打響。普魯士首戰即告失敗,在退卻過程中遭到法軍前后夾擊,損失慘重。左路軍統帥霍恩洛赫驚慌之中命令左路軍主力出擊,結果普軍先頭部隊統帥斐迪南親王在騎兵混戰中命喪沙場。
接連失利,使普軍總司令布倫瑞克認識到了形勢的危險,明白普軍已經將左翼和后方都暴露在了法軍的優勢兵力之下,隨即發出命令:中路軍退守易北河以北;右路軍退向耶拿以西的魏瑪;左路軍撤到耶拿以西的高地上集結。但是,布倫瑞克沒有意識到他將耶拿高地的天然屏障薩勒河拱手留給了法軍。
在普軍退卻的過程中,拿破侖也在緊張而有序地調整兵力,部署位置。10月11日,根據準確報告,拿破侖做出了最新部署計劃:中路一、三軍和騎兵主力穿過耶拿,沿薩勒河向北對普軍進行迂回包圍;左右兩路四、六、五、七軍在耶拿以南渡薩勒河朝魏瑪方向搜索普軍主力。這一調整正是對布倫瑞克所做部署的準確追擊和包圍。
10月13日上午,拿破侖的部署已經部分實現,中路軍迂回之勢進展順利,拉納報告說已經進抵耶拿,占領蘭格拉芬山。13日夜間,薩勒河谷及以西高地濃霧彌漫,臨近拂曉天寒霧氣更濃,法軍四、六、七軍在拿破侖的親自跟隨鼓勵下,順利到達預定位置,大戰即將展開。
耶拿會戰
1806年10月14日上午6時,拿破侖一聲令下,法軍發起攻擊。
第五軍兩個師以鉗形攻勢順利攻占了當面的克羅瑟維茨村、柯斯皮達村和魯齊羅達村。隨后第四軍先頭部隊取得當面的柴維提勒森林的控制權。第七軍在依斯爾提德弗羅村成功立足。
9點時第一階段戰斗結束,拿破侖命令休息。10點鐘,濃霧已經被和煦的太陽驅散,普軍霍恩洛赫親王發起反沖擊,以等待魯歇爾部隊前來救援。可惜,原本奉命在右側展開攻擊的法內伊軍發現拉納左側空虛之后,立刻開進到那里擊敵。霍恩洛赫的反沖擊還沒來得及就展開就被打亂了。
很快,拿破侖預定的7.5萬人全部到達集結位置,12點半左右,他發出總攻命令,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戰斗,法軍如猛虎一般沖向4.7萬人的普軍。感覺大勢已去的普魯士軍隊一哄而散,四散奔逃。下午4時,耶拿會戰進入尾聲,拿破侖命令繆拉率騎兵軍追擊普魯士殘兵。他一直以為普魯士主力已經被消滅。
奧爾施泰特會戰
然而出乎拿破侖意料的是,13日夜大霧彌漫中,由布倫瑞克指揮的普魯士軍隊7萬主力駐扎在奧爾施泰特,奧爾施泰特位于離耶拿20多千米遠的西北部,普軍準備從此向馬格德堡撤退。普魯士國王及整個指揮大本營都在其中。
但與此同時,執行拿破侖迂回任務的法軍第一、三軍已經先普軍一步占領凱森渡口,切斷了普軍的去路。14日上午6時,耶拿會戰打響之時,達武也率領他的三個師開始向普軍進發。其先頭部隊古丁師首先與普軍約600名騎兵交火,他組織手下法軍以哈森豪森為中心成功阻擋了普軍的4次沖擊。第五次沖擊,普軍集中了大部分力量進攻法軍左翼,為了打通退卻通道全力以赴。古丁傷亡慘重,戰線幾次差點兒被沖擊開。可惜,此時普軍因急于求成、指揮急躁而功敗垂成。
戰斗依然在繼續,普軍又發起了幾次攻擊,結果都無功而返,士氣越來越低落。中午時分,達武看到普軍攻擊力量明顯減弱,立刻命令左右兩翼合圍,在山脊上架起火炮向奧爾施泰特山谷掃射,普軍死傷無數。此時,普魯士國王還不知道霍恩洛赫軍團已經在耶拿被法軍主力圍攻,還希望與他靠攏增強實力,于是否決部下調動約兩個師的后備隊伍繼續反攻的建議,命令部隊全線向魏瑪方向撤退。法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部隊損失也超過了25%,而且長時間行軍和激烈戰斗士兵已經疲憊不堪,于是達武沒有要求部隊乘勝追擊。拿破侖在耶拿聽到第三軍托布里安的報告后,驚愕不已,簡直不敢相信。
普王下令撤往魏瑪方向,結果在路上遇到了從耶拿會戰中幸存下來的普軍官兵,兩支殘兵會合在一起,狼狽凄惶地向魏瑪逃去。曾趾高氣揚地叫囂著要教訓小個子科西嘉人的普魯士王國,在短短的7天里就一敗涂地了。

耶拿戰役
耶拿一戰,普魯士灰心喪氣,看這硝煙彌漫的戰場,法蘭西的軍隊追亡逐北,聲勢之大,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