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金融市場

一、名詞解釋

1準備金(reserves)

答: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資產中的庫存現金及其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它是基礎貨幣的組成部分。有些國家規定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為法定準備金,銀行的現金不計入其中。

準備金制度的建立,主要目的在于兩方面:保證商業銀行遭到突發的大量擠提存款時,具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對于商業銀行派生存款的創造加以適度的控制,以保證貨幣流通的正常化。

準備金可分為法定準備金與超額準備金兩種,凡由政府規定最低限度存款準備金率,稱“法定準備”;凡由商業銀行為應付大量擠提存款根據各自的經驗數據所確定的準備,稱為“超額準備”。準備金(庫存現金與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之和)在總存款中所占比例,稱為“準備率”。準備金的多少與準備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銀行體系的信貸規模,因此成為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

2貨幣需求函數

答:貨幣需求函數是指反映貨幣需求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對應關系的式子。其中,所謂貨幣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各主體(個人、企業、政府)愿以貨幣形式持有財產的需要,或社會各主體對執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手段的貨幣的需求。在西方貨幣理論中,較為經典的貨幣需求函數主要有凱恩斯貨幣需求函數和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

3狹義的貨幣供給與廣義的貨幣供給

答:狹義的貨幣供給是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1表示;在狹義的貨幣供給基礎上加上定期存款,則得到廣義的貨幣供給,一般用M2表示;在M2上再加上個人和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便是意義更為廣泛的貨幣供給M3

二、簡答題

1什么是貨幣乘數?貨幣乘數大小主要和哪些變量有關?

答:1單位高能貨幣能帶來若干倍貨幣供給,這若干倍即貨幣乘數,也就是貨幣供給的擴張倍數。如果用H、C、rr、B、cr分別代表高能貨幣、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準備金率、基礎貨幣和現金存款比率,用貨幣供給量M和活期存款D代入:M=C+D,B=C+R。用第2個等式去除第1個等式,得到:M/B=(C+D)/(C+R)。再用D去除右邊各項,得:

令C/D為cr,R/D為rr,上式成為:M=[(cr+1)/(cr+rr)]×B。令貨幣乘數m=(cr+1)/(cr+rr),貨幣供應量的簡化形式為:M=mB。

從上式可見,現金-存款比率越小,貨幣乘數越大;而存款準備金率(包括法定準備金率和超額準備金率)越大,貨幣乘數越小。

2儲蓄是存量還是流量?

答:存量指某一時點上的量值,流量指某一時期內發生變化的量值。儲蓄是存量還是流量,要看這里儲蓄的含義是什么。如果這里儲蓄是指儲蓄余額,就是存量;但經濟學中儲蓄通常指人們在一定時期獲得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支出后的余額,政府儲蓄指政府一定時期內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間差額,這種儲蓄就不是存量而是流量。因為收入、支出都是流量,其差額也必然是流量,否則的話,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投資恒等式以及宏觀經濟均衡中的意愿投資和意愿儲蓄相等或不相等這些命題都就不能成立,因為投資是流量,流量是不能和存量討論相等不相等的問題。

3請簡述中央銀行購買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對該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答:(1)中央銀行購買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是目前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政府債券是政府為籌措彌補財政赤字資金而發行的支付利息的國庫券或債券。這些被初次賣出的債券在普通居民、廠商、銀行、養老基金等單位中反復不斷地被買賣。中央銀行可參加這種交易,在這種交易中擴大和收縮貨幣供給。

(2)當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時,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準備金會以兩種方式增加:

如果中央銀行向個人或公司等非銀行機構買進債券,則會開出支票,債券出售者將該支票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該銀行則將支票交中央銀行作為自己在中央銀行賬戶上增加的準備金存款。

如果中央銀行直接從各銀行買進債券,則可以直接按債券金額增加各銀行在中央銀行體系中的準備金存款,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需要向中央銀行繳納的準備金會減少,信貸能力提高,這就意味著貨幣供給量在貨幣乘數效應下成倍地增加。

4請判斷以下關于貨幣供給的論斷是否正確?并解釋之。

(1)只有銀行體系才具有貨幣創造的能力,而其他金融機構沒有這種能力;

(2)銀行體系創造貨幣不僅增加了經濟中的流動性,同時也增加了經濟中的財富。

答:(1)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只有銀行體系才具有貨幣創造功能,不過這個“銀行體系”指的是廣義的銀行體系,即所有擁有“吸收存款并利用存款發放貸款”的業務的公司,都算在這個“銀行體系”之中,這些公司通過“多倍存貸款”運作創造貨幣。但是,金融創新使得許多具有貨幣特性的資產不斷出現,這些資產具有貨幣流動性的特征,被稱為準貨幣,即獲得了貨幣流動性的非貨幣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說只有銀行體系才具有貨幣創造的能力,其他金融機構不能創造貨幣。

(2)盡管銀行體系的部分準備金創造了貨幣,增加了經濟的流動性,但它并沒有增加社會的實際財富。當一個銀行貸出自己一部分準備金時,它給了借款人進行交易的能力,從而增加了貨幣供給。但是,借款人也承擔了對銀行的債務義務,因此,貸款并不能使他們變得更富有。換言之,銀行體系創造貨幣增加了經濟的流動性,但并沒有增加社會的實際財富。

5什么是公開市場業務?有哪些優點?

答:(1)公開市場業務又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它從兩個方面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進而穩定經濟:買賣債券將直接增減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影響銀行的信貸,進而影響消費和投資支出,影響國民經濟;政府買賣債券將引起債券市場的供求變化,進而影響債券價格以及市場利率。當中央銀行買進債券時,債券需求增加,債券價格會上升,這意味著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2)作為貨幣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開市場操作具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難以比擬的優點:

能按中央銀行主觀意圖進行,不像貼現政策那樣中央銀行只能用變動貸款條件或借款成本的間接方式鼓勵或限制其借款數量;

中央銀行可通過買賣政府債券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規模;

操作規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驟也可隨意安排,更便于保證準備金比率調整的精確性;

不像法定準備金率及再貼現率手段那樣具有很大的行為慣性(準備金率及再貼現率不是那樣可以輕易變動),在中央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認為有必要改變調節方向時,業務容易逆轉。

6貨幣政策效果與IS和LM曲線斜率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答:貨幣政策效果是指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從而對國民收入和就業的影響。根據IS-LM模型,變動貨幣供應量會導致LM曲線平移,從而與IS曲線形成新的均衡點。前后均衡收入的變化取決于IS曲線和LM曲線的形狀,即取決于曲線的斜率。

(1)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即曲線斜率越小,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即貨幣政策效果越好;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越差。

這是因為IS曲線的斜率主要取決于投資的利率系數d,IS曲線越平坦意味著d值較大,投資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較明顯。當LM曲線由于貨幣政策的移動使得利率變化時,d值較大會導致投資需求變化很多,從而國民收入也會有較明顯的變化,即貨幣政策效果較好。

(2)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即曲線斜率越小,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

這是因為,當LM曲線較平坦即斜率較小時,意味著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h較大,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當貨幣供給量變化引起利率變動時,較小的利率變動就能夠產生較多的貨幣需求變動,從而使貨幣市場重新均衡。也就是說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對利率影響很小,從而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產生較大影響,也即貨幣政策的效果較差。

三、計算題

1假定存款為20萬億元,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為3萬億元。法定準備金率由7%上調至7.5%。

(1)對法定準備金有何影響?

(2)對貨幣供給有何影響?

解:(1)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7%時,準備金為20×7%=1.4(萬億元);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7.5%時,準備金為20×7.5%=1.5(萬億元);因此法定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則準備金提高1000億元。

(2)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E=R-R,即超額準備金由3-1.4=1.6萬億元下降到3-1.5=1.5萬億元。同時,超額準備金率e=E/D由8%下降為7.5%。假設貨幣供給為M,則:M=20×[1/(7%+8%)]=400/3(萬億元)。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則:M′=20×[1/(7.5%+7.5%)]=400/3(萬億元)。因此,貨幣供給量不變。

2計算下列每種情況的貨幣乘數:

(1)貨幣供給為5000億元,基礎貨幣為2000億元。

(2)存款為5000億元,通貨為1000億元,準備金為500億元。

(3)準備金為500億元,通貨為1500億元,準備金與存款的比率為0.1。

解:(1)貨幣乘數為:mm=M/H=5000/2000=2.5。

(2)根據貨幣乘數公式:mm=M/H=[Cu/D+1]/[Cu/D+RR/D],其中Cu表示現金即通貨,D表示存款,RR表示準備金,可得:mm=(1000/5000+1)/(1000/5000+500/5000)=1.2/0.3=4。

(3)由RR/D=0.1,可知存款為:D=500/0.1=5000(億元),再代入貨幣乘數公式可得:

3若貨幣交易需求為L1=0.2Y,貨幣投機性需求L2=2000-500r。

(1)寫出貨幣總需求函數。

(2)當利率r=6,收入Y=10000億美元時貨幣需求量為多少?

(3)若貨幣供給Ms=2500億美元,收入Y=6000億美元時,可滿足投機性需求的貨幣是多少?

(4)當收入Y=10000億美元,貨幣供給Ms=2500億美元時,貨幣市場均衡時利率為多少?

解:(1)由貨幣交易需求和貨幣投機性需求可得,貨幣總需求函數為:L=L1+L2=0.2Y+2000-500r。

(2)將r=6,Y=10000代入貨幣總需求函數,可得此時貨幣需求量為:Md=0.2×10000+2000-500×6=1000(億美元)。

(3)由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可得:2500=0.2×6000+L2,故可滿足投機性需求的貨幣為L2=1300(億美元)。

(4)將Y=10000,Ms=2500代入貨幣總需求函數有:2500=0.2×10000+2000-500r,解得r=3,即貨幣市場均衡時利率為3%。

4設商業銀行準備金率為r。商業銀行只能向公眾發放貸款,公眾對所獲貸款的現金持有率為c,把所獲貸款的其余部分存入下一級銀行(例如,當c=50%時,如果公眾獲得了100元貸款,他持有50元現金(所獲貸款100的50%),把另外50元存入下一級銀行)。在這樣的銀行體系和制度安排下,如果中央銀行向第一級商業銀行注入1元現金。回答下列問題:

(1)商業銀行系統總共能創造出多少存款?

(2)商業銀行系統的準備金會增加多少?

(3)公眾手中持有的現金會增加多少?

解:(1)考慮銀行法定準備金率(r)和現金漏損率(c)的存款乘數為:K=1/(r+c),所以當中央銀行向第一級銀行注入1元現金(實際上是基礎貨幣)時,整個銀行體系創造的存款貨幣為Dd=K=1/(r+c)。

(2)商業銀行系統增加的準備金為ΔRd=rDd-r×1=r(1-r-c)/(r+c)。

(3)公眾手中持有的現金增加Δc=cDd=c/(r+c)。

四、論述題

1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公眾是怎樣影響貨幣供給的?

答:(1)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

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銀行系統向經濟中投入、創造和擴張(或收縮)貨幣的行為。貨幣供給的必然結果是在經濟中形成一定的貨幣供給量。這種貨幣供給量對銀行系統而言是一種負債,對非銀行系統而言則是一種資產。

貨幣供給的基本方程式是:Ms=BM,其中,Ms代表貨幣供應量,B代表基礎貨幣,M代表貨幣乘數。因此,影響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因素都會影響貨幣供給。其中,基礎貨幣受四項因素影響: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凈額、對政府的資產負債凈額、國外資產負債凈額和其他資產負債凈額。這四個凈額的增加,會引起基礎貨幣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則貨幣供應量增加,相反,基礎貨幣減少,則貨幣供應量減少。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根據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貨幣供給模型Ms=(1+k)B/(rd+e+rtt+k),其中,Ms代表貨幣供給量,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e代表超額準備率,t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t代表定期存款法定準備率,k代表現金漏損率,B代表基礎貨幣。

(2)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行為

中央銀行作為貨幣供給的主體,主要通過調整、控制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及行為實現其在貨幣供給過程中的作用。

中央銀行調控商業銀行提供貨幣資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貼現、再貸款、降低法定存款準備率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有價證券。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均會導致商業銀行超額準備發生變化。

當中央銀行認為有必要改變貨幣供應量時,它可以: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這可以強制改變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調整再貼現率,以影響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的積極性,從而改變其超額準備。顯然,這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調整,商業銀行可以有選擇性地決定是否相應改變從中央銀行的借款量;改變再貸款規模,這是在發展中國家及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傾向性(意向性)。當貨幣供求的總趨勢是供過于求時,這種方式則帶有普遍的強制性。同樣,再貸款規模的變化首先改變的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額從而改變超額準備額;在公開市場上售出或買進政府債券,等于直接減少或者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因為通過結算,首先表現為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額的減少或增加。

以上四種方式中,除法定存款準備率具有絕對的強制力外,其他三種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選擇性。因此,盡管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整,但在某種程度上,這個作用并不直接。

(3)商業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行為

在正常情況下,商業銀行的兩種行為會影響貨幣供給:

調整超額準備金率。銀行的準備金是基礎貨幣,超額準備金是銀行持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沒有發放貸款的部分,因此沒有參與貨幣的創造,因為第一級銀行發放的貸款少,次級銀行收進的存款就少,貨幣乘數自然就小。據此,可以推論:在準備金總額不變時,銀行增加超額準備金,貨幣乘數就會縮小。相應地,貨幣供給量也會減少。如果銀行減少了超額準備金,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從而貨幣供給量也會增加。

變動向中央銀行借款的規模。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會增加準備金存款,也即增加基礎貨幣的數量,從而支持更多地創造存款貨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增加向中央銀行借款會擴大貨幣供應量,減少向中央銀行借款會減少貨幣供應量。

(4)公眾影響貨幣供給的行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持幣行為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的因素有:

財富效應。當居民收入增加從而財富增長時,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的數額隨即增加,但由于這種財富的彈性的不同,它們之間的比率也會發生變化。隨著財富金額的增多,以現金持有資金越來越不方便,以支票存款的方式進行交易將非常流行,因此流通中現金與支票存款的比率(c),將和收入的變動成反方向變化,也即隨著財富額的增加而下降。

預期報酬率變動效應。持有現金是不產生利息的,因此現金的預期報酬率為0,儲蓄存款有利息收入,另外還可以享受銀行提供的某些服務,如代繳各種費用等。如果銀行變動存款利息,將使現金與支票存款的比率c變動。同時其他金融資產預期報酬變化,也會影響c,如企業股票、債券、國庫券等預期報酬率發生變化時,人們對現金和支票存款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現金與支票存款比率c的變化。

風險預防。從風險的角度看,持有現金是最安全的,支票存款具有一定的風險。一旦遇到金融危機,銀行倒閉,支票存款就有損失的可能,在經濟正常運轉時,這種風險較小,現金與支票存款的比率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在經濟動蕩加劇時,這種風險就會嚴重地影響公眾的持幣行為。在危機期間,人們紛紛從銀行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流通中的現金與支票存款比率c將大幅度地上升,許多銀行被迫持有更多的超額準備金,從而使超額準備金率e迅速上升。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貨幣乘數會急劇下降,因此在危機期間各國政府增發基礎貨幣,但不一定導致貨幣供給量M1的增加。為了消除在危機期間人們為防范風險擠提現金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各國紛紛出臺了存款保險制度。

公眾對流動性的需求。在人們對支票的交易媒介作用缺乏了解時,更習慣于用現金進行交易,支票的流動性就不如現金。當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金融不是很發達時,現金支付的比率就要大一些,特別是在非法的地下經濟活動中,現金被大量使用,這樣可以逃避法律監管。地下經濟在各國普遍存在,且很難確切地估計出它的規模。

2論述西方關于貨幣政策傳遞機制的理論,并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傳遞機制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答:(1)貨幣政策傳遞機制理論

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起貨幣中介目標的變動,從而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全過程,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其傳導途徑一般有以下幾種:

利率途徑:凱恩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最終影響國民收入。如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首先增加貨幣供給量,利率降低,投資需求增加,進而國民產出增加。

非貨幣資產價格途徑:托賓q值理論。托賓q值理論認為,貨幣政策影響產出是因為利率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資產組合,進而影響投資。貨幣供給增加,利率降低,這時人們會將自己的財產轉移到股票上,因而股票價格上漲,導致q值增大,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

財富變動效應途徑。貨幣增加造成低利率,帶來股票價格和長期債券價格上升,會使人們覺得更富有,于是消費更多,總需求增加。

信貸配給途徑。貨幣供應量下降,同時由于信貸市場上存在銀行與企業間的委托一代理關系,在貨幣供給下降導致利率上升、國民收入下降的一系列宏觀經濟衰退的環境中,企業現金流量、非貨幣金融資產的下降使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加大,銀行信貸量將進一步萎縮,導致下一輪投資減少、國民收入或產出下降的螺旋式經濟增長衰退局面的出現。

匯率途徑:蒙代爾弗萊明匯率理論。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導致利率上升,尤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本幣會升值,凈出口下降,國民收入下降,即通過匯率的變動反饋給國內經濟增長的效應。

(2)我國貨幣政策傳遞機制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中央銀行層面上遇到的障礙主要是,我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同時實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影響了利率對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作用,同時使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難以發揮作用,影響了貨幣政策信號的傳導。此外,在公開市場上,由于資金寬松導致中央銀行收回資金容易,投放資金困難;在外匯市場上,外匯儲備受貿易逆差影響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約束,中央銀行只能被動地買賣外匯,銀行結售匯差構成了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數量限制,導致公開市場操作對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機制作用難以發揮。

金融市場層面上的障礙:貨幣市場總體來講仍不成熟,缺乏足夠的中介機構和市場參與者,交易品種短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創新滯后,貨幣市場缺乏流動性,被地區分割的銀行間分隔嚴重,交易不活躍,貨幣政策傳導缺乏廣度,低速、低效;中國股市的投機性強,其股指變動與經濟走勢呈現出明顯的異動狀態,股市泡沫膨脹,股票價格難以產生財富效應,隔斷了相應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債券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上債券種類不多,而且交易不旺,以調控基礎貨幣為目的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基礎,嚴重阻礙了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的發揮。

金融行業的壟斷性問題:一方面,商業銀行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但它們之間的競爭并不充分,屬于寡頭競爭模式,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形成默契和一致的行動,很可能與貨幣政策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四大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下降,使中央銀行很難通過調低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來刺激商業銀行的融資欲望及活動。另外商業銀行有風險約束,而無利潤約束,發展意識不強,傾向于減少或收回貸款,也使得貨幣政策傳遞收效甚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英山县| 镇宁| 宁陕县| 调兵山市| 永川市| 罗甸县| 福泉市| 民县| 昌邑市| 菏泽市| 喀喇沁旗| 南溪县| 夹江县| 余姚市| 玛曲县| 寻乌县| 阿图什市| 蒲江县| 资中县| 育儿| 张家界市| 客服| 乐安县| 临漳县| 神农架林区| 松阳县| 关岭| 乌兰察布市| 基隆市| 永康市| 西吉县| 四会市| 永善县| 双流县| 哈密市| 望都县| 班玛县| 祥云县| 芒康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