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8年廈門大學806宏、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微觀經濟學》(共80分)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計16分)

1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分析:本概念可參見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16章“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作答時,介紹比較優勢的概念以及原理即可。

答:在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的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A國在國內生產某一產品的相對成本要比B國在國內生產該產品的相對成本低,則稱A國在該產品的生產上比B國具有比較優勢。

2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此知識點屬于博弈論相關內容。對于博弈論相關內容,如:占優策略均衡、納什均衡、囚徒困境等,這些知識點非常重要,建議考生不要遺漏。占優策略均衡和納什均衡的關系,一定要熟練掌握。

答: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稱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提出者約翰·納什的名字命名。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策略集,在這一策略集中,每一個博弈者都確信,在給定競爭對手策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好的策略。納什均衡是由所有參與人的最優策略所組成的一個策略組合,也就是說,給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個人都沒有積極性去選擇其他策略,從而沒有人有積極性去打破這個均衡。

3范圍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ope)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與“范圍不經濟”相對應的是“范圍經濟”,此概念在2010年考卷中考到。作答時,先介紹范圍不經濟的概念,再介紹范圍經濟的計算公式。

答:如果單個企業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高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的費用之和,這種情況稱為范圍不經濟。范圍經濟的程度可以通過研究企業的成本來確定。測度范圍經濟的公式為:

其中,C(q1)表示生產q1的產品1所耗費的成本;C(q2)表示生產q2的產品2所耗費的成本;C(q1,q2)是生產兩種產品所耗費的聯合生產成本。當范圍不經濟時,SC<0。

4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概念可參見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4章“個人需求和市場需求”。作答時,先介紹消費者剩余的概念,另外,還需要畫圖予以說明。

答: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由于消費者消費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對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費者在市場上所面臨的同種商品的價格往往卻是相同的,這樣,消費者為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和他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就會有一定的差額,這一差額就構成消費者剩余。

圖1 消費者剩余

如圖1所示,反需求函數Pd=f(Q)表示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消費者剩余可以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線之上的面積來表示,即圖1中的陰影部分面積所示。

二、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計24分)

1說明當消費者消費的一種商品是定量配給的時候,他們的境況往往會變糟。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3章“消費者行為”中案例3.7“汽油定量配給”與本題類似,同時本題也與課后習題第10題第(1)問相同。考生備考時應多關注指定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與課后習題。

答:假定消費者消費兩種商品X和Y,其價格分別為PX、PY,消費者的收入為I。因此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為PX·X+PY·Y=I。如圖2所示,效用最大化的市場籃子必定位于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的切點E點上,此時對商品X的需求量為X1

圖2 配給對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影響

假定對商品X實行配給,將商品X消費量控制在X2時,X2<X1,消費者的預算線將由原來的直線AEB變為折線AFC,此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點為F點,經過F點的無差異曲線U2位于原來無差異曲線U1的下方,因而消費者獲得的效用水平減小,消費者的境況變壞。但是,如果將商品X的消費量控制在X1(或者大于X1)時,消費者的最優選擇點仍是E點,消費者獲得效用水平不變,此時消費者的境況不變。綜上所述,配給可能使消費者的境況變差。

2單個生產要素的報酬遞減與規模報酬不變并不矛盾,為什么?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是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6章“生產”課后復習題第11題。一定要記住:短期內,邊際報酬肯定最終是遞減的,屬于短期分析。長期中,規模報酬三種可能性都是可能的。一個分析短期,一個分析長期,兩者并不存在必然的關系。在經濟學分析中,對長期和短期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答:(1)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中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并超過某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規模報酬不變是指在所有要素同時等量變動時,產量的變動幅度等于要素變動幅度。

(2)單個生產要素的報酬遞減與規模報酬不變并不矛盾。邊際報酬遞減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規模報酬分析屬于長期生產理論問題,即研究的是長期。事實上,當廠商經營規模較大,規模報酬不變的同時,隨著可變要素投入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繼續增加可變要素,總產量的增加同樣將會出現遞減現象。所以,規模報酬不變的廠商也可能面臨單個生產要素的報酬遞減現象。例如,假設某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Q=ALαKβ,且α+β=1。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性質,可知該生產函數為規模報酬不變,且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報酬都是遞減的。因此,可以看出規模報酬不變和單個要素的報酬遞減是可以相容的。

3有些專家認為市場上牙膏的品牌太多了。給出一個支持該觀點的論據,給出一個反對該觀點的論據。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此題有點偏,相對不好作答。考慮到分值,支持或反對的論據簡單介紹即可,不需要過多擴展。

答:(1)支持的觀點

站在生產者的角度考慮,牙膏品牌過多,表明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廠商在市場所占份額較小。牙膏行業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產量擴大能夠降低生產的成本。因此,市場上牙膏的品牌太多說明這是一種相對低效率的生產,各廠商無法實現最優的生產規模。

(2)反對的觀點

牙膏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壟斷競爭市場。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由于每一個廠商生產的產品都是有差別的,所以,壟斷競爭廠商往往通過改進產品品質、精心設計商標和包裝、改善售后服務以及廣告宣傳等手段,來擴大自己產品的市場銷售份額。這種做法客觀上滿足了消費者的某些需要。從人類需求日益多樣化的趨勢來看,不同的人群對牙膏的檔次乃至品牌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又為名目繁多的牙膏品牌的生存提供了現實的市場需求基礎。各種不同品牌的牙膏在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之外還提供了不同的附加功能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行業的競爭也有利于淘汰那些品質低下、競爭力不強的品牌。

三、計算題(每小題10分,共計20分)

1已知生產函數為Q=min(3K,4L)。

(1)作出Q=100時的等產量曲線;

(2)推導出邊際技術替代率函數;

(3)討論其規模報酬情況。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對于一些特殊的生產函數,如固定比例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等,一定要熟練掌握,包括函數形式、圖形等。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教材第四章“生產論”有一個非常類似的課后習題。

答:(1)由生產函數Q=min(3K,4L),可知該生產函數為固定比例生產函數,反映了資本和勞動在技術上必須以固定比例投入的情況,對應的等產量曲線呈L型,如圖3所示。

圖3 等產量曲線

(2)由于該生產函數為固定投入比例,即L與K之間沒有替代關系,所以,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LK=0。

(3)當生產要素投入都擴大λ倍時,新的產量為:Q1=min(3λK,4λL)=λmin(3K,4L)=λQ,所以,該生產函數呈現出規模報酬不變的特征。

2假設某產品市場上有兩個寡頭,他們生產相同產品,進行產量競爭,其行為遵從斯塔克博格模型(Stackberg model)。設寡頭廠商1,2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數C(qi)=ciqi,i=1,2;c1<c2,廠商1為先行者;價格函數為p=a-b(q1+q2),求兩個寡頭的產量及其利潤。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一類型考題,在歷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經常考到。事實上,一旦掌握解題思路,解答此類考題非常容易。因此,建議考生在復習備考時,平時多做題,通過做題來提高解題能力。

答:依題意可知,廠商2的利潤函數為:

π2=pq2-c2q2=[a-b(q1+q2)]q2-c2q2=-bq22-bq1q2+(a-c2)q2

對q2進行求導并令其為零,可得廠商2的反應函數:q2=(a-c2)/(2b)-q1/2。

廠商1的利潤函數為:π1=pq1-c1q1=[a-b(q1+q2)]q1-c1q1

將廠商2的反應函數代入廠商1的利潤函數,得:

廠商1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解得:q1=(a+c2-2c1)/(2b)。

將q1=(a+c2-2c1)/(2b),代入廠商2的反應函數,得q2=(a-3c2+2c1)/(4b)。

代入到廠商1和廠商2的利潤函數,可得:π1=(a+c2-2c12/(8b),π2=(a-3c2+2c12/(16b)。

四、分析題(每小題10分,共計20分)

1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不利,因為農業要歉收。但也有人說,氣候不好反而對農民有利,因為農業歉收后農產品會漲價,農民因此而增加收入。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說法。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作答時,考慮到分值,既可以用圖形描述,也可以運用數理方法進行論證。這道考題考察的知識點在經濟學考研入學真題中出現頻率很高。廈門大學2010年“806宏、微觀經濟學”考卷又考了相似的考題。

答:相對于第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因為農民的最終收入取決于兩個方面:產量和價格。氣候不好必然會導致產量下降,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價格因素,從而就不能對最終的收入做出準確判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存在著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了,這種現象在我國民間被形象地概括為“谷賤傷農”。這種現象可以用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來分析。

造成“谷賤傷農”這種經濟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往往是小于1的,即當農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農產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彈性的。

圖4 “谷賤傷農”的經濟學分析

圖4中,農產品的需求曲線D是缺乏彈性的。農產品的歉收使供給曲線由S的位置向左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的作用下,農產品的均衡價格大幅度地由P1上升為P2。由于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上升幅度大于農產品的均衡數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農民總收入量增加。總收入的增加量相當于圖中矩形OP2E2O2和OP1E1O1的面積之差。

2有人聲稱,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雖然很高的固定成本會是廠商虧損的原因,但永遠不會是廠商停業的原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像這一類型的考題,作答時掌握答題方法:先給出結論,然后進行分析。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8章“利潤最大化和競爭性供給”課后復習題第1題可以理解為本題的另一種問法。

答:同意這一說法。分析如下:如果一家廠商的產量為零,但該廠商仍要支付固定成本FC,此時的利潤為-FC。所以,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如果固定成本FC很高,則可能會導致廠商虧損。當產量為q時,此時的利潤為pq-cv(q)-FC。當-FC>pq-cv(q)-FC成立時,廠商停止生產就比較有利。整理不等式-FC>pq-cv(q)-FC可得廠商停業的條件為:AVC(q)=cv(q)/q>p。即如果平均可變成本AVC大于價格p,廠商停業是比較有利的。

也就是說,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停業與否的判斷原則是價格和平均可變成本的比較:如果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就應該停業,因為此時若如果廠商繼續生產,則全部收益可能連可變成本都無法彌補,更談不上對固定成本的彌補,而只要廠商停止生產,可變成本就會變為零;但如果在短期,價格高于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就可能進行生產。在長期,一切成本都是可變的,無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分。因此,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很高的固定成本永遠不會是廠商停業的原因。

《宏觀經濟學》(共70分)

五、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計16分)

1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概念可參見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2章“宏觀經濟學的數據”。作答時,先介紹概念,再介紹核算方法,最后還可以介紹與之相關的另外一個概念——國民生產總值。

答: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一個經濟體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2貨幣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貨幣中性是古典宏觀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各學派統一的觀點是:在長期,貨幣是中性的;在短期,貨幣非中性。與此知識點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古典二分法,建議予以掌握。

答:貨幣中性是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變動。

當貨幣是中性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引致貨幣需求的增加,貨幣市場在新的供求均衡點上達到均衡,貨幣市場均衡的改變只引起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不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也不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不影響實際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此時,貨幣只是一種面紗,貨幣經濟類似于物物交易經濟。這一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規則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節作用;并認為只有對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才可以提高實際經濟水平。

與之不一樣的是,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貨幣工資和價格具有黏性,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水平等實際經濟變量的調整和改變,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情況下,貨幣就是非中性的。

3自動穩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作答時,先給出概念(可參見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教材給出的概念),再指出自動穩定器的原理機制,最后指出內在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從而實施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

答: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例如,一些財政支出和稅收制度就具有某種自動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可以自動配合需求管理,減緩總需求的搖擺性,從而有助于經濟的穩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在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

但是,內在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采用更有力的財政政策措施。

4前后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概念可參見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15章“宏觀經濟政策爭論”。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每一章的課后習題中所列的“關鍵概念”,建議考生復習過程中多加重視,并練習作答。

答:前后不一致性也稱為時間不一致性,指決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響私人決策者的預期,在這些預期形成并發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傾向。決策者違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決策者有改變政策,不履行諾言的激勵。

考慮到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規則優于斟酌處置政策。前后不一致性的概念不僅使宏觀經濟政策爭論的焦點轉移到了積極干預政策是否有效的問題上,而且向人們揭示,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比具體的規則本身更為重要。

六、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計24分)

1對實際工資可能保持在使勞動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的原因給出三種解釋。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該知識點在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6章“失業”予以了介紹。對于此類型考題,作答時,考生一定要掌握答題技巧:給出三種理論來解釋工資剛性,并適當予以擴展。

答:實際工資可能保持在使勞動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這種工資剛性可能有三種原因:最低工資法、工會的壟斷力量以及效率工資。

(1)最低工資法。當政府阻止工資下降到均衡水平時,就造就了工資剛性。對大多數工人來說,這種最低工資沒有約束性,因為他們賺到的工資遠遠高于最低水平。但對一些工人,特別是對不熟練的工人和缺乏經驗的工人來說,最低工資使他們的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因此,最低工資減少了企業對勞動量的需求。

(2)工會的壟斷力量。工會工人的工資并不是由供求均衡決定的,而是由工會領導人與企業經理之間的集體議價決定的。通常最終的協議把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并允許企業決定雇用多少工人。結果是所雇用的工人數量減少,就職率下降,而結構性失業增加。

(3)效率工資。由于企業向其工人支付高工資就能更有效地運行,所以,企業可能發現使工資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這種高于均衡工資的結果是降低了就職率,并增加了失業。

2為什么中央銀行對付需求沖擊比對付供給沖擊容易?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是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9章“經濟波動導論”課后復習題的一道原題。作答時,應先簡要回答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的概念,然后分析中央銀行對付需求沖擊比對付供給沖擊容易的原因。

答:(1)需求沖擊是對經濟體的一次擾動,它會使得最初的AD曲線發生移動。如果AD曲線向左移動,表示遭遇不利的需求沖擊,此時經濟面臨下滑的危險。為了應對沖擊,中央銀行可以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如增加貨幣供給量或者降低利率,以抵消投資和消費支出減少的不利影響;反之,如果AD曲線向右移動,則稱之為有利的需求沖擊,此時產出和物價水平都增加,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于是中央銀行可以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以降低物價水平。

(2)供給沖擊也是對經濟體的一次擾動。如果AS曲線向左移動,表示不利的供給沖擊,此時物價水平上漲而產出下降,失業率增加,即所謂的“滯脹”。這種情況下,如果貨幣當局為了避免經濟衰退的風險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使得AD曲線右移,這時雖然產出沒有下降,但物價水平卻上升得更多;反之,如果貨幣當局不采取行動,經濟將面臨痛苦的衰退。因此,當經濟體面臨不利的供給沖擊時,貨幣當局陷入了“政策兩難”,它需要權衡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如果AS曲線向右移動,則稱之為有利的供給沖擊,此時物價水平下降而產出增加,這個時候如果貨幣當局要實行需求管理的調控,也會陷入“政策兩難”。

綜上所述,中央銀行對付需求沖擊比對付供給沖擊容易,因為后者將需求管理政策推入了兩難境地。

3什么是消費之謎?持久收入假說是如何解開消費之謎的?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消費函數之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經常考到。因此,建議考生予以掌握。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收入假說都是用來解釋消費函數之謎的,即為什么短期消費函數有正截距,長期消費函數過原點。

答:(1)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研究了自1869年以來長達70年的資料,以10年為一個時期,其中每相鄰兩個時期是交叉的,并以一個時期的數據求出每個時期的平均消費傾向。計算結果表明,不論是否把最后兩個時期包括在內,從長期看,隨著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費傾向相當穩定。上述結論同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費傾向逐漸下降)不一致,這就是“消費函數之謎”。

(2)持久收入假說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人們的收入分為兩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暫時性收入。暫時性收入是不可預期的,它使持久收入發生隨機波動。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決定的,因為人們對暫時性收入的反應是儲蓄或借貸。持久收入假說的消費函數可以表示為:C=αYP。其中,C表示消費,α為常數,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YP表示持久性收入。持久收入假說得出的平均消費傾向為:APC=α(YP/Y)。

根據平均消費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時,當現期收入高于持久性收入時,平均消費傾向下降;當現期收入低于持久收入時,平均消費傾向上升。由此,可解釋短期中平均消費傾向遞減。長期來看,平均收入約等于持久性收入,因此平均消費傾向不變。這樣,持久收入假說解釋了消費函數之謎。

七、計算題(每小題8分,共計16分)

1假設某經濟存在以下關系:消費C=800+0.8Yd,稅收T=0.25Y,投資I=200-50r,政府購買G=200,貨幣需求(M/P)d=0.4Y-100r,貨幣供給Ms=900,總供給函數Y=2350+400P。試求:

(1)總需求函數;

(2)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時的收入和價格水平;

(3)假定經濟在充分就業時的收入為2850,問:該經濟是否實現充分就業?此時中央政府應采取什么政策,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目標?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相對簡單,利用IS-LM方程以及AS-AD方程聯立即可求解。最后一問的分析涉及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應用,具體可參見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11章“總需求:應用IS-LM模型”。

答:(1)由三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Y=C+I+G,得:

Y=800+0.8×(Y-0.25Y)+200-50r+200=0.6Y+1200-50r

求得IS曲線方程:Y=3000-125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得:900/P=0.4Y-100r,求得LM曲線方程:Y=2250/P+250r。

聯系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得總需求函數為:Y=750/P+2000。

(2)把總需求函數Y=750/P+2000與總供給函數Y=2350+400P聯立,可得:Y=2750,P=1。即為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時的收入和價格水平。

(3)如果經濟在充分就業時的收入為2850,產出小于充分就業時的產出水平,產出缺口ΔY=100。經濟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來實現宏觀經濟的目標。具體地,本題中的財政政策乘數和貨幣政策乘數分別為:

因此,政府如果采取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來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則需要增加的支出為ΔG=ΔY/KG=60。如果采取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式,則需要增加的貨幣量為ΔM=ΔY/KM=120。

2假設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即y=kα,已知s、n、g、δ、α。

(1)求穩定狀態下的y*、k*、c*

(2)求黃金規則水平下的k。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關于經濟增長理論方面的計算題,除了2009年以外,廈門大學2010、2011、2012年、2013年連續四年考到,建議考生高度重視。經濟增長理論,曼昆《宏觀經濟學》(第7版)教材第7、8章講得特別漂亮,推薦考生多看。

答:(1)根據索洛模型,穩定狀態下有:sf(k*)=(n+g+δ)k*,又:y*=(k*α,所以有:s(k*α=(n+g+δ)k*,得:k*=[s/(n+g+δ)]1/(1-α

于是:y*=[s/(n+g+δ)]α/(1-α,c*=(1-s)y*=(1-s)[s/(n+g+δ)]α/(1-α

(2)黃金規則水平下,滿足:f′(kg)=(n+g+δ)。即有f′(k)=αkα-1=(n+g+δ),所以kg=[α/(n+g+δ)]1/(1-α

八、分析題(每小題14分,共計14分)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通貨膨脹成為老百姓關注的中心話題之一。請回答:

(1)什么是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有多種度量方法。在通常情況下,居民最關心的度量指標是什么?它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3)經濟學家為什么關心通貨膨脹?

(4)為抑制通貨膨脹,中央政府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你對此有何評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宏觀論述題一般都與當年的熱點問題相聯系,因此建議考生在復習過程中,特別是強化、沖刺階段,嘗試以專題的方式對宏觀經濟熱點問題予以羅列,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對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的理解。在整理宏觀經濟熱點問題中,查看相關的論文,特別是知名學者的論文,將論文相關內容進行歸納,以便于考試作答。

答:(1)通貨膨脹是指平均物價水平的上升。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2)宏觀經濟學用價格指數來描述整個經濟中的價格水平。宏觀經濟學中常涉及的價格指數主要有GDP折算指數、消費價格指數(簡記為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簡記為PPI)。居民最關心的是CPI,即消費者價格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表示的是不同時期為購買一籃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價格指數。這一籃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運輸、學費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公式為:

目前,我國CPI統計中包括八大類商品,分別是:食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醫療保健個人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煙酒及用品。CPI反映的是,對普通家庭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不同時期的花費具有的差別。例如,若2010年一國普通家庭每個月購買一組商品的費用為2000元,而2013年購買同一組商品的費用為2400元,那么該國2013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為:CPI=(2400/2000)×100%=120%,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率為20%。

(3)通貨膨脹是一個到處擴散其影響的經濟過程,每一個公民和經濟中的其他經濟單位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這里主要從兩方面來考察其效應: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和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表現在通貨膨脹不利于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這些人的貨幣收入會走在價格水平和生活費用上漲之前;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通貨膨脹還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表現在隨著通貨膨脹出現,產出增加,收入增加。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刺激,促進了產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會使收入或產量減少,從而引致失業。這里講的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產出和就業的下降;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

正是由于通貨膨脹有以上的對每個公民和經濟總體的效應,所以經濟學家普遍關心通貨膨脹問題。

(4)2007年12月份,我國消費價格上漲遠高于11月份,增幅達6.5%。2007年全年,我國通脹預期指數已從原先的1.8%上調至4.5%。從2007年6月份起,CPI連續3個月持續走高,信貸過度增長和股市投機,導致流動性過剩。

為應對通貨膨脹問題,我國采取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緊的政策搭配。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出臺一系列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稅收和政府買入與支出方式,如取消或降低了部分鋼材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等;貨幣政策方面,2007年全年,我國一共上調了十次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率,每次上調0.5個百分點,以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和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通過實施這些緊縮性的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助于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推薦閱讀
  1.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707新聞傳播史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2.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3.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7小時高清視頻】
  5.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基礎》【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2小時高清視頻】
  6. 黃達《金融學》名校考研(含復試)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7.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英漢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8.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9. 沈坤榮《宏觀經濟學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律總結與歷年真題詳解
  11.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理論與外國文學史(含比較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12. 秦曾煌《電工學·電工技術》(第7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
  1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14. 孫祁祥《保險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察隅县| 黄石市| 章丘市| 庆云县| 府谷县| 鄯善县| 交城县| 介休市| 樟树市| 泰顺县| 嵊泗县| 穆棱市| 新绛县| 宽甸| 石阡县| 开封市| 抚顺市| 纳雍县| 福鼎市| 文安县| 和龙市| 大兴区| 犍为县| 伊金霍洛旗| 连江县| 明星| 梅州市| 渑池县| 平谷区| 汝城县| 新晃| 突泉县| 临清市| 虞城县| 徐闻县| 东山县| 开平市| 绥江县| 宁城县|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