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出版物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

1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主要根據出版物的(  )進行分類。[2018年真題]

A.內容所屬學科

B.物質載體類型

C.主要讀者對象

D.出版時間先后

【答案】A

【解析】對出版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類,包括:根據出版物總體特征,出版物的種類可分成《出版管理條例》所說的“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五大類。根據出版物內容所屬學科的不同,可以依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對出版物進行分類。從其他角度,如按照出版物所載知識的層次結構不同,出版物可以分為學術研究類、知識普及類、大眾生活類、娛樂類等;按內容的表現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文字類、圖畫類、圖文類、聲音類、圖像類、多媒體類,等等。

2出版物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是出版物(  )。[2010年真題]

A.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

B.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

C.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

D.既可能贏利,又可能虧損

【答案】A

【解析】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兩重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性。

3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價值(  )。[2013年真題]

A.與社會效益相對立

B.能產生利潤,避免虧損

C.既可能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的社會效用

D.與社會效益相一致

【答案】C

【解析】在一般情況下,一般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通常都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出版物則不然。出版物的使用價值既可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社會效用。兩者都不是個別的,而是比較經常的、普遍的。前者集中體現在優秀出版物中,后者集中體現在劣質出版物中。一本荒誕、淫穢的圖書,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沒有效用的廢品。其實不然,它同樣有使用價值,能滿足某些人某種精神生活的需要,甚至還可能成為某些人競相購買的熱門商品。但是,這種使用價值是人們靈魂的腐蝕劑,具有負面社會效用。

4出版物是指精神文化成果中(  )、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通過發行在社會上傳播的作品。[2006年真題]

A.由個人創作

B.經過錄入

C.經過編輯加工

D.經過審批

【答案】C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經過編輯加工、復制在某種物質載體上、通過發行而得以在社會上傳播的作品。出版物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具有經過編輯加工的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精神文化內容,可供閱讀、欣賞;具有承載這些精神文化內容的物質載體,而不論其是具有相對固定形態的,還是呈靈活多樣形態的;具有復本,可以向公眾傳播。

5我國出版管理部門將出版物分為(  )等類型。

A.報紙、圖書、期刊、縮微出版物、電子出版物

B.報紙、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工藝美術制品

C.報紙、圖書、期刊、影視片、音像制品

D.報紙、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

【答案】D

【解析】對出版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類。根據載體、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總體特征,出版物的種類可分成《出版管理條例》所說的“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五大類。

6出版物生產過程的特點之一是(  )。[2006年真題]

A.物質生產過程必須在編輯參與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產過程由作者獨立完成,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質生產過程由復制單位完成,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

D.精神生產過程生產出版物內容,物質生產過程形成出版物的物質形式

【答案】D

【解析】出版物有兩個生產過程:精神生產過程,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內容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物質生產過程,即復制過程,各種出版物的物質形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從總體上說,精神生產過程生產出版物的內容;物質生產過程把精神生產勞動的成果復制到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出版物的物質形式。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有2個或2個以上符合題意)

1關于出版物,說法正確的有(  )。[2017年真題]

A.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是出版物

B.作為已經出版的作品,出版物是某種精神文化的成果

C.出版物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

D.出版物的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完全一致

E.出版物具有一定量的復本

【答案】BC

【解析】AB兩項,作為已經出版的作品,出版物必須是某種精神文化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可以稱為出版物,因為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經過編輯加工復制在某種物質載體上、通過發行而得以在社會上傳播的作品。C項,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兩重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D項,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離,這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特殊性。E項,出版物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之一是:具有復本,可以向公眾傳播。這里并未要求“一定量”。

【說明】本題E項略有爭議。在數字環境下,很難將數字出版物的復本設定為確定的量,此時的復本量取決于讀者的下載量。

2出版物的要素包括(  )等。[2016年真題]

A.具有經過編輯加工的精神文化內容

B.具有圖片或文字

C.裝訂成冊

D.具有承載精神文化內容的物質載體

E.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答案】AD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經過編輯加工、復制在某種物質載體上、通過發行而得以在社會上傳播的作品。其要素包括:具有經過編輯加工的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精神文化內容,可供閱讀、欣賞;具有承載這些精神文化內容的物質載體具有復本,可向公眾傳播。

3出版物的種類,除了圖書、電子出版物之外,還有(  )等。[2017年真題]

A.報紙

B.影視片

C.音像制品

D.博客

E.期刊

【答案】ACE

【解析】根據載體、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總體特征,出版物的種類可分成《出版管理條例》所說的“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五大類。D項,在信息網絡興起后,也出現了出版單位將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的作品登載在有線或無線的信息網絡上或者通過這些信息網絡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下載的現象。例如博客。但是,關于這些出版物的類屬問題,目前在出版業內還未達成共識。

4出版單位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具體做法包括(  )等。[2014年真題]

A.能帶來豐厚利潤的選題,不一定都采用

B.可以采用沒有利潤的選題

C.虧本的選題都不采用

D.大力開發有科學文化價值、利潤空間大的選題

E.每年出版的微利或保本出版物必須保證固定比例

【答案】ABD

【解析】出版物不同于工業產品或農業產品,出版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對抗。能帶來利潤的優秀出版物,既能取得經濟效益,又能產生社會效益,兩者是一致的、統一的。不能帶來利潤甚至虧本的優秀出版物,雖能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卻不能取得經濟效益,兩者是不一致的。能賺取利潤的劣質出版物,雖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卻不能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益,兩者是對立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可能統一又可能對立的關系,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一個特殊性。正確處理這兩個效益之間關系的原則,是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5下列各項屬于出版物的有(  )。

A.圖書、期刊

B.人民幣、國庫券

C.郵票、招貼畫

D.報紙、電子出版物

E.音像制品、招貼畫

【答案】AD

【解析】根據載體、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總體特征,出版物的種類可分成《出版管理條例》所說的“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五大類。

6出版物的精神生產過程和物質生產過程所具有的特點包括(  )。[2004年真題]

A.物質生產過程必須在編輯參與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產過程由作者獨立完成,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質生產過程由復制單位完成,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

D.精神生產過程生產產品內容,物質生產過程生產產品形式

E.精神生產由作者和編輯完成,物質生產由復制單位完成

【答案】DE

【解析】D項,出版物有兩個生產過程:精神生產過程,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內容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物質生產過程,即復制過程,各種出版物的物質形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從總體上說,精神生產過程生產出版物的內容;物質生產過程把精神生產勞動的成果復制到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出版物的物質形式。E項,出版物有思想、知識或藝術等精神文化內容,是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由作者和編輯完成的,物質生產過程是由復制單位完成的。

7作為產品,出版物的特點有(  )等。[2006年真題]

A.它是精神產品

B.它是物質產品

C.它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對立的

D.同一種產品生產數量上的變化會導致利潤率的同比例變化

E.它的價值大于使用價值

【答案】AB

【解析】出版物的特殊性表現在: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特殊性。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關系上的特殊性。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上的特殊性。出版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對抗。

8關于出版物的屬性,表述正確的有(  )。

A.出版物是精神產品

B.出版物是物質產品

C.出版物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

D.有的出版物是精神產品

E.有的出版物是物質產品

【答案】ABC

【解析】出版物的特殊性有三個方面: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特殊性;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關系上的特殊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上的特殊性,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可能一致,又可能不同甚至對抗。

三、綜合題

1審稿題:審讀短稿,按照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18年真題]

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國使用“出版”這個詞的是1833年創辦于廣州的英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906年,清政府頒布《大清印刷物專律》,其中提到“所謂記載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這一專業用語,該法把出版物稱為“記載物件”,并給“出版”作出明確的定義。

出版活動由編輯、復制、發行三個要素構成。作為一個完整的出版活動來說,三者缺一不可。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某些信息或文化的傳播現象與出版活動有著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個或幾個要素,人們往往把這樣的現象也稱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對此,我們既要看到這些創作活動具有很強的社會化特征,也要看到這些傳播現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導和規范。在數字化時代,出版活動對社會文化生活具有廣泛影響,并且已經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導和規范出版活動,需要正確把握出版物的三個特殊性: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特殊性,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關系的特殊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特殊性。其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質產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識、藝術等精神文化內容,是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由作者和編輯共同完成的。讀者購買出版物也主要是為了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無論從出版物的生產還是從出版物的消費角度來觀察,都應該把它視為以物質文化內容為本位的精神產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質載體,以承載精神文化內容,所以它又是物質產品。不過,出版物的物質生產過程與工、農業產品等其他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有著本質區別。

出版物的使用價值主要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社會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會效用集中體現在正式出版物中,負面社會效用則集中體現在劣質出版物中。一本荒誕、淫穢的書,雖然也具有使用價值,但沒有任何社會效用。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離,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絕大部分一般物質產品的特殊性。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質產品的特殊性還表現在出版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對立。這就要求出版單位正確處理兩個效益之間的關系。出版單位要多出優秀出版物,盡量少出那些能賺錢的劣質出版物,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答:(1)“英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錯誤。“英文月刊”應改為“中文月刊”。

(2)[并給“出版”作出明確的定義。]錯誤。《大清印刷物專律》雖然使用了“出版”一詞,但是并沒有給它作出定義,給“出版”作出明確定義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

(3)“這些創作活動具有很強的社會化特征”錯誤。“社會化特征”應改為“個體化特征”。

(4)“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質產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錯誤。“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特殊性”應改為“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兩重性”。

(5)“應該把它視為以物質文化內容為本位的精神產品”錯誤。“物質文化內容”應改為“精神文化內容”。

(6)“出版物的正面社會效用集中體現在正式出版物中”錯誤。“正式出版物”應改為“優秀出版物”。

(7)“但沒有任何社會效用”錯誤。“沒有任何社會效用”應改為“具有負面社會效用”。

(8)“盡量少出那些能賺錢的劣質出版物”錯誤。“盡量少出”應改為“堅決不出”。

(9)“出版物的物質生產過程與工、農業產品等其他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有著本質區別”錯誤。出版物的物質生產過程與其他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基本一樣,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10)“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應改為“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2審稿題:審讀短稿,按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16年真題]

出版活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與人類文明同時出現的,而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出版活動作為一種文化活動,一方面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等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文化發展發揮決定性影響。

出版是指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行的活動。所以,編輯、復制、發行構成了開展出版活動的充分條件。編輯是指創作、策劃、組織、審讀、選擇和加工作品的活動;復制是指以各種方式根據出版物內容制成一份或多份與其內容相同的物質產品的活動;發行活動由發行商發起,是通過某種方式將出版物傳送給消費者。

作品是開展出版活動的前提。所謂“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種類的作品都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為出版活動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消費者購買出版物,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價值既可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社會效用。優秀的出版物,具有正面社會效用,它的使用價值較大;而荒誕、淫穢的出版物,對某些人來說也有不小的使用價值,但這種使用價值是人們靈魂的腐蝕劑,具有負面社會效用。出版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對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經濟效益,又能產生社會效益的出版物,才是優秀出版物。這就要求出版單位兼顧“兩個效益”,堅持“質量第一”,保證不出壞書、不出虧損書。

出版單位開展出版活動,還需要開發、利用各種出版資源。出版資源包括人才資源、信息資源和物質資源。其中,只有信息資源具有出版業的特點,是出版單位需要重點開發的對象。

答:(1)“對社會的文化發展發揮決定性影響”錯誤。出版活動對社會文化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影響。

(2)“構成了開展出版活動的充分條件”錯誤。編輯、復制、發行只是開展出版活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3)“編輯是指創作、策劃、組織、審讀、選擇和加工作品的活動”錯誤。編輯活動不包括創作作品。

(4)“根據出版物內容制成一份或多份與其內容相同的物質產品”錯誤。復制是根據作品內容,而不是根據出版物內容。

(5)“發行活動由發行商發起”錯誤。發起發行活動的是出版單位,而不是發行商。

(6)“所有種類的作品都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錯誤。并非所有種類的作品都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不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

(7)“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錯誤。消費者購買出版物,主要是滿足精神生活需要。

(8)“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經濟效益,又能產生社會效益的出版物,才是優秀出版物”錯誤。是否取得經濟效益不是優秀出版物的必要條件,一些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出版物不一定產生經濟效益。

(9)“保證不出壞書、不出虧損書”錯誤。出版單位并非絕對不能出虧損書,具有特殊社會效益的選題可以允許虧損。

(10)“只有信息資源具有出版業的特點,是出版單位需要重點開發的對象”錯誤。除了信息資源,人才資源也具有出版業的特點,出版單位也需要重點開發。

3審稿題:審讀短稿,按照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13年真題]

出版是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我國在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之后,就出現了最早的出版活動。因此在我國雕版印刷興盛的宋代,人們就開始使用“出版”這個詞。

在當代社會,作為社會化的出版活動,必須由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企業或單位來完成。所謂出版,是指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行的活動。這就是說,構成出版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編輯、復制和發行。出版活動還必須具有一個前提——作品。所謂“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活動的三要素在出版過程中形成精神產品生產、物質產品生產和產品流通三個獨立的階段。

精神產品生產階段,主要是編輯工作階段。編輯人員依照一定的原則策劃選題、組織作者創作作品、審讀并加工稿件,使作品優化和增值。在出版過程中,編輯工作是出版物復制、發行的前提。作為一項社會文化工作,編輯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創作性等特點,而作為一種社會專門職業,編輯工作又具有自己的專業特點,包括選擇性、獨特性、中介性等。

物質產品生產階段是將編輯工作階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內容加工制作成能夠廣為傳播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生產階段介于精神產品生產階段和產品流通階段之間,在整個出版活動中處于中心環節。傳統出版物,如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質產品生產包括制作樣本和批量生產復本兩個基本環節;而新型的電子出版物、互聯網出版物等,其批量生產復本的過程與出版物傳播過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為獨立的環節出現。

產品流通階段即出版物發行階段。“發行”是指發行單位通過商品交換將出版物傳送給消費者的活動。在市場經濟下,出版物產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為一種商業活動,發行工作應始終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出版物發行表現為商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統一。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逐步產生了新的出版形態——數字出版。目前,數字出版產品包括數字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手機報紙、手機圖書、電子書、網絡游戲、博客和微博等。這種新型的出版形態正推動著出版業的轉型、創新和發展。

答:(1)“在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之后,就出現了最早的出版活動”應改為“出版活動在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之前就已存在”。

(2)“因此在……宋代,人們就開始使用‘出版’這個詞”,應改為“在宋代人們并未使用‘出版’這個詞”。

(3)“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企業或單位”應改為“具有一定資質的企業或單位”。

(4)“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應改為“某些形式的作品不能作為出版活動的前提”。

(5)“三個獨立的階段”應改為“三個相互依存的階段”。

(6)“創作性”應改為“創造性”。

(7)“獨特性”應改為“加工性”。

(8)“物質產品生產……在整個出版活動中處于中心環節”應改為“在整個出版活動中處于中心環節的應是以編輯工作為主的精神產品生產,不是物質產品生產”。

(9)“而新型的電子出版物……批量生產復本的過程與出版物傳播過程交融在一起”應改為“電子出版物有獨立的生產復本過程,不與傳播過程交融在一起”。

(10)“發行單位”應改為“出版單位”。

(11)“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應改為“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12)“出版物發行……統一”應改為“出版物發行應該表現為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統一”。

(13)“數字出版產品包括……博客和微博”中,博客和微博不屬于數字出版產品,宜刪除“博客和微博”。

4審稿題:審讀短稿,按照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12年真題]

自古以來,出版物就是記載、傳播、交流、傳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載體。出版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很長,內容和形態又千差萬別。

目前,出版物可以分為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和互聯網出版物等。其中,圖書、報紙和期刊通常是以紙張為載體、以印刷方式復制的,往往被合稱為“紙質出版物”。它們既有共同點又有各自的特點,三者在時效性、系統性和穩定性上由強到弱依次為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一般分為錄音制品、錄像制品和光盤三大類,使用時需要一定的播放設備。電子出版物和互聯網出版物則屬于新型的數字出版物,它們和上述出版物的最大區別,主要是在出版的方式上,即復制和發行沒有明顯的界限,是交織在一起的。

任何一種出版物都有思想、知識或藝術等精神文化內容,這是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由作者完成的。作品的精神文化內容必須加載到物質載體上,才能成為出版活動的產品——出版物,這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由編輯完成的。

出版物必須具備兩個要素:

第一,具有經過編輯加工的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精神文化內容,可供閱讀、欣賞。

第二,具有承載這些精神文化內容的物質載體。

第三,以一定方式復制后,可向公眾傳播。

沒有精神文化內容的物質材料,如紙張、磁盤、只讀光盤等不是出版物;同樣,不具有出版物產品形態的精神文化內容,如書稿、錄音錄像節目腳本、網絡游戲等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產品內核和物質產品形態的統一。

出版物的使用價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內容構成,而出版物的質量好壞則是由其物質產品的價值決定的。出版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對立。只有那些既能產生社會效益,又能取得經濟效益的出版物,才是優秀出版物。這就要求我們的出版單位在堅持質量第一的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效益,做到不出壞書、不出虧損圖書。

答:(1)三者時效性由強到弱依次是報紙、期刊、圖書;系統性和穩定性則相反。

(2)音像制品一般分為錄音制品和錄像制品兩大類。

(3)電子出版物也是先復制再發行,兩者不是交織在一起的。

(4)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內容由作者和編輯共同完成。

(5)物質生產過程不是由編輯完成的。

(6)出版物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7)只讀光盤載有內容信息,通常是電子出版物。

(8)網絡游戲通常是數字出版物。

(9)出版物質量好壞主要是由其精神文化內容決定的。

(10)優秀出版物也可能虧損,不一定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取得經濟效益。

(11)一些優秀的圖書即使可能虧損,出版單位也應考慮出版。

5審稿題:審讀短稿,按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09年真題]

我國的出版活動歷史悠久。早在紙張發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書籍。繼印刷術之后發明的紙張,使書籍有了新的載體材料,促進了出版活動的發展。在出版活動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曾出現各種類型的出版機構。到20世紀初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成為我國出版業三大巨頭,北京成為我國的出版中心。但是,當時的出版物種類還不多,品種也較少。

現代出版物分為六大類。六大類出版物中,歷史最長的是圖書,在圖書以后出現的是報紙和音像制品,后來又出現了期刊、電子出版物和互聯網出版物。歷史最短的互聯網出版物與其他各類出版物的最大區別,在于內容信息和出版方式不同。例如,互聯網出版物在發行過程中隨時可以按需復制,而圖書的復制數量應在發行前確定。

出版物的生產由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兩個階段構成。精神生產過程生產出版物的內容,物質生產過程除了形成出版物的物質形式外,還能把精神生產勞動的價值轉移到出版物中。在出版物的物質生產過程中,編輯要進行創造性勞動,使作品得到優化和增值,具有更高的質量,從而更適合消費者的需求。可以說,自審稿起至樣品檢查止的編輯工作全過程,也是編輯充分展現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的過程。

出版活動能夠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我國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務,是促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從事出版活動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經濟效益。出版單位必須堅持“規模效應第一”的原則,通過整體質量的不斷提高和精品出版物的不斷積累而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才能既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又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能夠持續發展。

答:(1)雕版印刷應在紙張發明之后才出現。

(2)紙張的發明應在印刷術之前。

(3)20世紀初葉我國的出版中心是上海,不是北京。

(4)音像制品的出現是在期刊之后。

(5)互聯網出版物的內容信息與其他出版物并無不同。

(6)編輯是在出版物的精神生產過程中進行創造勞動。

(7)編輯工作全過程應是從信息采集起至收集反饋信息止。

(8)滿足的應是精神文化需求。

(9)不能放棄經濟效益,應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10)堅持的應該是“質量第一”原則。

6審稿題:審讀短稿,按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2008年真題]

所謂出版物,就是指具有一定載體的作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版物的種類也在增加。根據內容來劃分,出版物可分為圖書、報紙、期刊和電子出版物四大類。其中,圖書、報紙和期刊主要是以紙張為載體,以印刷方式發行的,所以往往又把它們合稱為“紙質出版物”。各種出版物盡管特點不同,但生產過程都是由精神生產勞動、物質生產勞動和商業勞動有機組合而成。

人們需要出版物,主要是為了學習出版物的內容。由于出版物的內容常常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的,因此許多消費者常常把名社品牌、名人品牌、名出版物品牌作為購買出版物的選擇依據。出版單位的品牌以出版物品牌為基礎。出版單位只要能夠始終堅持市場宣傳,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以這種品牌信息帶動出版物的銷售。在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商務印書館就是建立品牌的成功范例。在期刊出版上,它創辦的《萬國公報》是中國近代出版時間最長、最具影響的綜合性雜志。在圖書出版上,1902年張元濟入主編譯所之后,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的翻譯作品,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同時還出版了《四部備要》等古籍精品。正是因為有這些品牌出版物,商務印書館才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民營出版機構。

答:(1)“具有一定載體”應改為“已出版”。

(2)“內容”應改為“載體、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總體特征”。

(3)“出版物可分為圖書、報紙、期刊和電子出版物”應改為“出版物可分為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

和電子出版物”。

(4)“四大類”應改為“五大類”。

(5)“印刷方式”后應加上“復制后”。

(6)刪除“和商業勞動”。

(7)“學習”后應加上“、欣賞”。

(8)“堅持”后應加上“出版高質量的、富有特色的出版物,再輔之以一定的”。

(9)“《萬國公報》”應改為“《東方雜志》”。

(10)“《四部備要》”應改為“《四部叢刊》”或“《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7簡答題:請根據所給材料回答問題。[2006年真題]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提出了三個觀點:

A.在正常使用條件下,出版物的使用價值都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

B.出版物不僅是出版單位的產品,也常常是出版單位進行再生產的生產資料

C.一種出版物形成品牌后,如果接續推出與其有一定關聯的出版物,盡管質量上有保證,也不應提倡,因為這是對出版資源的浪費

他的觀點在會上引起了爭論。

問題一:上述觀點A是否正確?為什么?

問題二:上述觀點B是否正確?為什么?

問題三:上述觀點C是否正確?為什么?

【參考答案】

問題一:上述觀點A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觀點A不正確。出版物產生社會效用的決定因素是它的精神內容,而不是使用價值。一般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通常都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出版物則不然。出版物的使用價值既可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社會效用。

問題二:上述觀點B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觀點B正確。出版物的價值在于其中含有的信息內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內容不會在使用過程中損耗、消失,對這些信息內容重新進行整理、加工、組合、編排,使之擴大、增值,就可以再生產出新的出版物。

問題三:上述觀點C是否正確?為什么?

答:觀點C不正確。一種出版物形成品牌之后,連續推出在內容上與其相關、在名稱和整體設計上與其配套或有一定關聯、在質量上能保證取得消費者信任的一系列出版物,不但是充分利用品牌效應的良好途徑,更是擴大品牌影響的有力舉措,還擴展了信息資源的社會效用,是應該提倡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西林县| 沂源县| 康定县| 汪清县| 临沧市| 柳州市| 霸州市| 宣威市| 山东省| 景东| 当雄县| 奉化市| 泗阳县| 平湖市| 建湖县| 汉寿县| 万全县| 高州市| 文安县| 佳木斯市| 鹤峰县| 凤翔县| 江北区| 同德县| 门源| 花莲市| 平湖市| 巫山县| 乌拉特后旗| 大化| 萝北县| 厦门市| 崇礼县| 奉化市| 威宁| 临湘市| 无锡市| 兴文县| 临朐县| 兴文县|